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行政管理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行政管理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0-11-26 21:20:15

1、經濟全球化與行政科學管理研究 論文怎麼寫

你看我寫的這些,你完全可以去參考下,或者你直接可以按照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一.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
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
(二)社會動亂。
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三)大國對抗。
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
(四)地區動盪。
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2、哪位好心人幫幫忙,下載幾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現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生產國際化。這主要是指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化生產的發展。現代生產分工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層次的專業化分工。這種分工在國際間進行,形成了國際生產網路體系。其中最典型是企業生產零部件工藝流程和專業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飛機有400 萬個零部件,由分布在65個國家1500個大企業和15,000多家中、小企業參加協作生產。德國拜耳公司與35000多家國內外企業建立了協作關系,拜耳向它們提供中間產品,由它們加工成各種最終產品。這種企業層次的國際化,使未來在一個企業內部進行的設計、研製零部件的加工或購入、組裝和總裝等一系列的活動環節分布到國外進行,即企業的不同部門、工廠、車間,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組織,從而也形成了生產組織的國際化。

(2)產品國際化,也就是生產總額中出口生產所佔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現為現代國際貿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以及眾多的企業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捲入了國際商品交換。現在的國際貿易已佔到世界總生產額的1/3以上,並且還在穩步增長。國際貿易的商品范圍也在迅速擴大。從一般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等幾乎無所不包。在我們的國家裡,到處可以吃「麥當勞」快餐,喝「可口可樂」飲料,看「日立」電視機,坐「賓士」汽車等等。

(3)投資金融國際化。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使得國際間資金流動頻繁,大大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適應於國際化的潮流,各國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制,甚至採取諸多措施鼓勵本國對外投資的發展。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例,從1991年到1993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的增長速度相當於世界商品和進出口的兩倍,1995 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達25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資本的輸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資本嚴重地與商品資本相分離,脫離生產發展而迅速膨脹。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遠遠超過了世界貿易量。而世界大銀行致力於在世界各國廣設辦事處、代表處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屬銀行以及附屬金融機構,並與其他銀行組成合資銀行或國際銀行集團。有資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資的國際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首先從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來看,由於技術對生產和經濟的重要作用,生產國際化自然帶動國際技術貿易的不斷增長。資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國技術貿易總額為 30億美元,1970年達110億美元,80年代初為160億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億美元。其次,從研究與開發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各國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業又為了獲得先進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國間設立研究與開發據點便成了一種趨勢,以至於許多企業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研究與開發網路,從而促進了研究與開發組織體系的國際化。另一方面,由於現代科技發展以高科技開發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開發投入高,風險大,使很多企業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聯合開發,這是現代技術開發活動國際化的又一顯著特徵。例如,1990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西門子公司結成了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的戰略聯盟,1992年初日本東芝電氣公司也加入這一聯盟,三家聯手開發256兆位超微晶元。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生產、投資、貿易發展的國際化使各國間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表現在區域間經濟關繫上,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以區域為基礎,形成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盟。如歐洲共同體,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等等。歐共體自成立來,一直朝著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方向推進。1985年 2月,歐共體執委在《關於完善內部市場的白皮書》中,提出了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確定使12個成員國分散的市場連成一個擁有3.2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在統一市場內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種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不僅大大推動集團內的經濟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會影響到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3、試述我國行政管理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及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五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在大幅精簡機構的同時,重點解決了領導體制和實際存在的領導幹部終身制問題。

1988年改革,根據黨的十三大精神進行,在精簡行政機構和人員的同時,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問題。

199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四大精神進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在黨政機關普遍進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務員制度,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

1998年改革,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進行,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明確把政府職能界定為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企分開有了新的突破,黨政機關與所辦的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中央各部門的部分審批權和具體事務性工作下放給地方政府,國務院機構和人員大幅減少。

200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進行,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調整政府機構設置,理順部門職能分工,減少行政審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此外,2004年各級政府還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審批項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005年4月頒布的公務員法,也對規范行政管理主體、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政府機構數量有所減少。就國務院機構(包括職能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單位和特設機構)而言,1982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時候為100個, 1988年改革後為86個,目前已減少為66個;二是機構設置趨於合理。現有的政府部門大多都是按照市場經濟要求設置的,計劃經濟時期按照產品行業設置的工業部門大多被撤消或者合並;政府職能發生轉變,已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明確為政府主要職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發生變化。由過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發展到現在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取得進展。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分三批取消和調整審批項目1806項,占改革前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的50.1%,行政效率明顯提高。近年來,各地開始對鄉鎮機構進行改革,在實踐中積累了有關經驗。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政府職能得到轉變,政企分開不斷推進,機構和人員得到精簡,幹部隊伍結構得到優化。應該說,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上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也符合我國國情。在改革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從中也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有利於堅持黨的領導,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有利於保證政府充分發揮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各項改革工作的連接點和交匯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然觸及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觸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往歷次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成果,關鍵在於堅持了黨的領導,各項改革措施都是按照中央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採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證了政府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我國實際,認識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實際問題與矛盾,認識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特點,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和做法,強調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縱觀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歷程,可以發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主要動力。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曾經按行業設立了多個部委,僅是機械工業部就曾設過七個,導致了多個中直企業或部屬企業的產生,形成了嚴重的「條塊分割」問題。為了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對有關經濟行業管理部門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解決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單兵突進。行政管理體制關繫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體制與政治、經濟、社會之間存在復雜而又密切的關系,因此,不僅要調整好行政機關內部職能,還需統籌公共部門和事業單位的改革,處理好政企關系、政事關系,同時更要重視政府職能准確定位和切實轉變的問題。

第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要科學化、法治化。由於改革大多都是政府自身由上而下進行的,政府既是改革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又是改革的直接對象,角色沖突也在一定意義上阻礙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改革涉及到權力與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增加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難度。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較強,因而需要科學論證,提高法治化程度。

(二)當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問題只能逐步解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也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來解決。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進程,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經過歷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尚未完全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一方面,經濟職能尚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審批事項仍然過多。在行政許可法實施後,雖然清理減少了很多行政審批事項,但由於行政管理的某種慣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門和行業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和變相的行政審批仍大量存在,應當退出的領域還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政府仍然在資源配置領域發揮主要作用,加之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難以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還需進一步加強。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的深刻變化,造成了社會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特別是當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矛盾多發之時,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職能轉變不到位,就難以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因此,切實轉變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

二是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層級過多,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協調不力。1988年以後的幾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精簡機構、下放權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機構設置、職權劃分、運行方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機構設置上看,各級政府設置部門往往延續了「上下對口」的習慣做法,職能部門在服從本級政府的同時還要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造成各級政府部門重復設置、機構臃腫。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就很典型,縣鄉政府為了完成上級政府制定的各項「達標」任務,不得不設立機構和增加人員,在編制不足的情況下,又設置了許多臨時機構,安排了一些臨時人員,造成機構與人員超編。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約束的情況下,鄉鎮機構和人員不斷增加,維持運轉的費用和人員工資也隨之增加,造成鄉級財政支出的不斷擴大和鄉鎮財政負債率的不斷提高。

從層級關系來看,歷次機構改革都是從組織設置的橫向劃分方面著手,從規模上控制政府機構的膨脹與人員的增加,但在縱向分層的問題上甚少涉及。按照憲法第30條的規定,除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層級一般為省、縣、鄉三級。但隨著行政公署(地區)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現了市轄縣、市轄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層級實際上成為四級。層級過多容易導致機構臃腫,信息不暢,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過高。

從機構職責看,由於政府內部職能劃分不清,有關職責許可權劃分的規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門起草立法的影響,導致對有些行政事務多頭管理、重復交叉執法,權力與利益掛鉤,甚至不同部門權力交叉或者重疊,發生矛盾後難以協調;或者互相推諉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權力與責任脫鉤。

三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權威和統一性不夠,中央宏觀政策在有些地方實施受阻,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嚴重的問題,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權力不夠,發揮地方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夠的問題;各級政府的事權、財權和責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問題;運用法律手段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還不夠,制度化規范化水平較低,難以保證必要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四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法制建設不相適應。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導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結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機構改革減而復增,陷入「精簡——膨脹」循環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規范和保障。從世界各國解決機構編制膨脹的主要手段來看,一個是財政手段,另一個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財政手段最終也是要通過法律才能起到硬約束作用。除憲法的概括性規定外,目前我國既沒有上升為法律的統一行政組織和編製法,也缺乏各個部門的行政組織和編製法,更沒有推進改革的相關法律。現有的個別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等,對組織機構、職能、編制、許可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財政保障機制等也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詳細的責任條款。彈性過大的條文表述和國家法律、法規與地方法規之間的不協調,也增加了實施中的矛盾。

(三)進一步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強調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治國方略已載入我國憲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進程,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終為建立現代行政管理體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協調重大利益關繫上,放到社會再分配上,放到著力解決社會公平上。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完善相關保障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合理設置行政機構,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標准和執法責任制等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政府嚴格依法行政,通過公開、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種公共產品和服務,就能更好地促進公平正義;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就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政府部門嚴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類社會沖突和糾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既是各國產業和生產力的競爭,也是各國政府提供製度、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等行政能力的競爭。哪個國家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和制度安排、更穩定可預見的法律環境,哪個國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也對政府履行保障國家安全和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等職能,提出了新的課題。此外,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適應行政管理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管理創新的要求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論文
【題名】:經濟全球化對政府管理創新的要求及對策中國行政管理論文(engGuanLiLunWen)
【關鍵詞】:政府管理創新 行政作風 行政方式 行政體制 政府行政職能 要求 相應對策 政府政策
【keywords】:ZhengFuGuanLiChuangXin XingZhengZuoFeng XingZhengFangShi XingZhengTiZhi ZhengFuXingZhengZhiNeng YaoQiu XiangYingDuiCe ZhengFuZhengCe
【作者】:馮靜 【來源】: 知識詞典
【期刊名稱】:中國行政管理(ZhongGuoXingZhengGuanLi)
【國際標准刊號】:1006-0863 【國內統一刊號】:11-1145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武漢430060(,WuHan430060)
【分類號】:D63 D035 【頁碼】:-35-37 【出版年】:2002.12
經濟全球化要求政府管理創新,其中包括政府行政職能、行政方式、政府政策法規、行政作風、行政體制的創新,為此,必須採取相應對策。

5、全球化對國家政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的深刻影響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際經濟決定國際政治,國際政治反作用或影響國際經濟。按照狹義的國際政治概念:國際政治是指國家之間所發生的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這種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是具有主權的各國為實現其各自的國家利益、目標而進行的政治活動和發生的政治關系。國際政治的基本行為主體是主權國家,國家有對內的最高管轄權和對外的獨立權,國家是國際政治的中心。此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國家聯盟、利益集團、政黨、國家或政界領導人與決策者都能成為國際政治的行為主體。各行為主體通過國際政治活動來實現各自的利益和目標。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國家觀念包括主權觀念及國家運行機制都產生了沖擊和影響,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任務和特點都產生發深遠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國家主權觀念產生沖擊。國家主權是國家基本權利的基礎。是不依附於、不從屬於國內外任何其它權力的國家權利。在經濟全球化對經濟領域和其它社會生活諸領域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也改變著傳統的主權觀念。主權不僅意味著本國的獨立自主權力,還意味著對他國主權的尊重以及對國際合作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它說明了國家主權的相對性。那種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不服從任何條件或限制的絕對主權是不存在的。隨著各國對人類相互依存關系以及面臨共同威脅認知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全球的思維高度來重新認識維護國家主權與保證國際協調合作機制正常運轉的關系問題。各國要讓渡一部分主權,建立有效的國際使用機制,以維護國家的獨立性和根本利益。

第二,國家權力的分散與弱化。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這種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在國與國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關聯和制約關系。因此,不管主觀意願如何,各國己不能象經典的詮釋那樣絕對地、至高無上地享有自己在內政、外交和軍事事務上的主權。也就是說國家在處理國內外事務時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外部的掣肘。這就必將導致權力的分散。這種掣肘包括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對世界和地區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和介入。如聯合國派駐在一些國家的機構所掌握的權力早己凌架於當地政府和各派別力量之上。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影響乃至左右東道國政府的決策。其它一些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如宗教團體、政黨聯盟、工會組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會對某些主權國家施加影響。

第三,國家處理國際事務更多地採取合作與協調的方式。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政治關系相互依存的趨勢加強,這使得妥協、合作、共存成為國際關系的大趨勢。因為世界和地區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和介入。如聯合國派駐在一些國家的機構所掌握的權力早己凌架於當地政府和各派別力量之上。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影響乃至左右東道國政府的決策。其它一些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如宗教團體、政黨聯盟、工會組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會對某些主權國家施加影響。

第三,國家處理國際事務更多地採取合作與協調的方式。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政治關系相互依存的趨勢加強,這使得妥協、合作、共存成為國際關系的大趨勢。因為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規則不再表現為傳統的「零扣」,而是由「雙贏」取而代之。一國的安全不再以他國的不安全為前提,一國的富強也不需要建立在他國贏弱的基礎之上。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不僅要加強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而且應該懂得國際經濟中的有效合作是建立在合理妥協的基礎上的,因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是最有效的國際合作的前提。所以國際政治中的合作與妥協正在慢慢替代沖突與爭斗而成為處理當前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影響。世界政治格局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在一定時期所形成的結構狀態。這種結構狀態反映出國家和國家在政治上的相互關系,維持著世界政治體系的穩定。國際政治格局一般包括一極格局、兩極格局、多極格局。經濟全球化時代會導致以下幾種變化:一是決定格局變動的因素發生變化,一般認為決定世界政治格局變動的因素在於實力地位的變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除上述兩種原因外,國際道義在國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比過去要大得多。這里的國際道義是指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行為准則,如國際正義、和平、反對侵略、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恐怖、維護世界環境安全和國際社會穩定等。在今天,衡量一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或能否成為重要一極不能只看經濟實力或軍事實力,還要看是否能在國際事務中維護國際道義。二是世界政治格局所面臨的任務是不同的。兩極格局時代的主要問題是一個超極大國試圖取得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軍事和政治優勢,控制世界政治的主導權。而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格局面臨的主要任務將是解決全球問題,如環境、安全、污染、控制核武器擴散等。因為沒有一個任何超級大國能獨自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多極合作基礎上的,如果說兩極格局中對抗多於合作,那麼在全球化時代則是合作多於對抗。三是全球化必然導致多極化。雖然目前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認識有所不同,有五極論、三極論、無極論等,對何為一「極」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說都認為世界政治格局的總特徵和趨勢是多級化。由於全球范圍內生產、貿易、金融網路的形成,所有國家都捲入其中,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機遇和挑戰,從而使國際舞台上主角也就是極增多,又由於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提高,南北矛盾有所緩和、南北差距逐步縮小,一些發展中國家會脫穎而出成為政治格局中重要一極。還由於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經濟一體化,各種地區性、區域性組織的出現也增加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色彩。

三、全球化時代要求國家處理內政外交的行為方式發生轉變

在內政方面,國家對內的管轄權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和影響,傳統的國家中央政府對內事務的最高政治統治權將不同程度地為地方政府、企業乃至個人所分享。同時,隨著信息化和經濟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國家對企業的控制和產業政策的干涉作用將有斷減弱。當然,這並不是說政府不再重要了,而是說政府的傳統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須轉變。人類社會的歷史表明,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的轉折時刻,政府的制度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否則政府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說明經濟全球化時代政府作用的重要程度,更說明政府機構和職能的改革乃大勢所趨。全球化時代的政府應該具備領導有力、機構精簡、高效率、依法行政、有限干預、有權威、廉潔等特徵。同時政府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即政府對內是以公共權力維護公共秩序的政府機關,以強制性的權力機構和措施維護法律的尊嚴,它提供的是法律、秩序、制度、法規,而不是家長、保姆和企業主。總之,全球化時代對國家內政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政府面對挑戰必須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主動變革,以順應時代的潮流。

在對外交往方面,國家應以合作和協調為主。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是源於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客觀上的相互依存,所以在雙邊和各邊交往中應本著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則進行,解決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的途徑越來越依賴國際組織的仲裁和介入。國際政府組織是國際關系相互依存的工具。冷戰後國際社會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點,一些地區熱點的降溫與和平解決、貿易戰和經濟制裁的減少,在核武器控制方面的合作等都說明了這種轉變。國際社會也會由於全方位的合作而趨於穩定和成熟。

6、畢業論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的開題報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的開題報告
這個我剛好有的哦

7、在嗎 ,我在讀電大,需要一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的論文,我看到你給別恩發過,能給我一份嗎,

行,發你qq郵箱

8、請各位大俠幫幫忙,幫我在中國知網找幾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我是綁定IP的帳號,可以幫你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