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的內容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0-11-26 20:43:32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公平正義

為了使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在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得到正確理解和貫徹,還需要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的公平觀和正義觀。

我們應該認識到公平正義是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取得社會各個階層的共識和認同,使這些制度獲得最廣泛的社會支持並得以順利實施;

在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才能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實現全社會的團結與合作;在為實現國家整體目標而奮斗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使全體人民看到希望,並自覺自願地為這一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1)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的內容擴展資料: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基本認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並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對實踐的重大指導意義表現在:

(1)它繼承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重大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2)這一概括為我們堅持公有制又完善和發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計劃經濟等一些原本不屬於社會主義固有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傳統觀念。

(4)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視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

2、關注時事政治的重要性

1、關注時事政治有助於我們增強公民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幫助我們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提高政治參與能力。

2、關注時事政治還有助於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3、在當代,我國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應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身在校園,心繫天下是我們青年學生的高尚情懷。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維護我國的利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使我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4、了解時事政治,有助於人們放眼世界風雲,緊扣時代脈搏,開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眼界。

5、有助於人們知道世界運行的規則,知道了世界的真實運行規則,人們才能知道國家為什麼要發展這個戰略,才知道國家一定會往什麼方向加入投入,那麼作為國家的公民也進入到國家投資的方向,即「順勢而為」,響應國家號召。

(2)經濟全球化的內在矛盾的內容擴展資料:

了解關注時事政治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和發展,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對每個國家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屬於時事政治的有:

1、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5個核武器國家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5個《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締約國6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簽署儀式。

2、美國財政部發言人5日表示,根據2010年出台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簡稱《合規法案》),美國已經同新加坡政府就稅務信息共享達成實質性協議,正式的政府間協議預計將在年底前簽訂。此前美國已經與包括瑞士在內的60餘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類似的政府間協議。

3、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劃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2014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這項成果一經發布,立刻引發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

3、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