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支持還是反對經濟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支持還是反對經濟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0-10-30 23:06:41

1、我們應如何評價「反對經濟全球化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今年經濟全球化反對者與警察間的沖突,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如此尖銳對立。
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凡事都有兩面,經濟全球化也是有壞的一面的。對於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是進行資源掠奪,對於發達國家是就業問題。

2、為什麼在發達國家還會出現反經濟全球化現象?

不止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有。
最近無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反對經濟全球化的人士。發達國家以美國代表,或許你會感到不解,經濟全球化不是由美國倡導的嗎?是的沒錯,但是由於美國在對外輸出資本和大量進口國外製造品的時候同時也損害了從事美國製造業的美國工人的利益,大量國外價廉物美的製造品在美國市場的橫行導致美國有些製造業公司經營的困難,一些在美國競爭力不是很強的公司紛紛倒閉,導致美國的失業率攀升,正是這個原因,美國勞聯組織和人權組織等一些美國社會組織一直反對經濟全球化,並堅決反對美國給中國以永久的最惠國待遇。
發展中國家反對經濟全球化主要是以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為代表的觀點,他們擔心經濟全球化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失去獨立的地位,並隨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完全依賴發達國家,最終危害國家主權獨立和安全!並斥責發達國家在進行資本輸出的時候不公平的從發展中國家賺取了巨大的利潤,並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造成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關於貧富差距拉大的論點。

不知道你的疑惑解開了么?
其實很正常,一句英國諺語:硬幣總有正反面。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方,也都各有其支持者。例如中國入世、美伊戰爭……不外如是

3、美國本是經濟的主導者和最大受益者,現在卻成為國貿經貿規則和經濟全球化的破壞者,個中緣由是什麼

美國感覺世貿規則不符合美國優先的原則了。

4、為什麼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經濟全球化?

全球經濟化 雖然提升了人們的生活狀態 但是 同時也在經濟化的過程中 忽略了一些微小的問題 使地球 糟到破壞 。

5、經濟全球化與支持購買國貨是否矛盾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加入WTO後中國標准化面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四種觀點

目前,國際上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四種基本觀點是: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最後勝利的標志,這是所謂「自由派」觀點;

第二種觀點也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化、美國化,因此本質上就是經濟殖民主義,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堅決批判與反對,這是所謂「新馬克思主義」觀點或「左」派觀點;

第三種是懷疑派觀點,歷史並沒有顯現所謂全球化的事實,充其量不過是出現了高水平的國際化,也就是國家之間經濟互動而已,經濟全球化是某些理論家的神話;

第四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快速變革的中心力量,這些變革正在重新塑造著現在世界,但未來如何尚看進一步變革,即著名的「變革論」。

6、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和動力,哪些人反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是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以及國際之間人員和技術的流動,把世界各國的經濟越來越緊密地結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至成為一個網路的狀態和過程。它意味著以國家為基礎的經濟活動在某種程度上的整合,即各國通過商品和勞務貿易、生產要素流動(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等方式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表現是:貿易擴張、資本流動(尤其是直接投資)、新技術浪潮和區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機制,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由於全球系統的龐大性,多層次性,互動性,現在尚無一個成熟的理論能對全球化的動力機制進行詳盡的解釋。有的學者認為全球化的第一動力是交通和通訊的日益發達;科學技術的國際化和科研創新的國際化,也推動和加深著經濟和社會的全球化進程。也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是全球化的另一個重要動力;與此相應國際舞台上新的行為主體的形成和傳統型為主體被賦予了新角色,則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問題的日益嚴重也是推動全球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筆者認為對全球化動力機制的研究應該從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角度進行系統分析,才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發展中國家的人反對的經濟全球化.

7、為什麼有些國家反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 對於發展中國家有利也有弊

8、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整體性的社會歷史變遷過程,其基本特徵就是,各國各地區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種內在的、不可分離的和日益加強的相互聯系。全球化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內在地充滿矛盾的過程,它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包含有一體化的趨勢,同時又含有分裂化的傾向;既有單一化,又有多樣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經濟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對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全球化對政治價值、政治行為、政治結構、政治權力和政治過程的深刻影響,集中地體現為它對基於國家主權之上的民族國家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形形色色的國家主權觀應運而生
完整的近代意義的國家主權概念是在17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產生而形成的。此後,民族國家便一直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核心。民族國家建立在眾所周知的三要素之上:領土、主權和人民。直到現在,這樣的民族國家仍然是現實政治生活的中心,因而也是人們政治想像的基本依託所在。然而,不可阻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已經對領土、主權和人民三要素構成了重大的挑戰。
國家理論與政治現實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系,全球化挑戰主權國家的現實,必然地導致了人們對傳統的主權國家觀念的重新思考,傳統的國家理論因而也受到了嚴峻挑戰。在民族國家遭受全球化的嚴重挑戰後,許多新的國家觀和國家主權觀便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在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問題上,至少出現了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新國家主權觀。
1)「民族國家終結論」。 鑒於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公民認同所構成的挑戰,一些學者直接就把全球化的過程定義為「非民族國家化」的過程,認為全球化正在消除經濟空間和政治空間的一致性。
2)「國家主權過時論」。 一些學者斷定,傳統的國家主權已經開始徹底崩潰,國家主權已經成為一個過時的概念,國際政治的「後威斯特伐利亞」時代已經來臨。
3)「國家主權弱化論」。許多學者指出,國家主權遭到了全球化的強烈沖擊,國家主權已經被嚴重地削弱了,它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種絕對性和至高無上性,但國家主權依然存在,遠沒有消失,也沒有過時,在國內政治生活和國際事務中依然處於核心和基礎的地位。
4)「國家主權多元論」。一些學者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家主權盡管依然存在,但它不再具有傳統的那種絕對性,它變得可以讓渡和可以分割。國家主權開始在現實生活中變得真正的多元化,它同時向兩個方向轉移和讓渡,一方面對內向國內的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轉移,另一方面對外向國際組織和全球公民社會組織轉移。
5)「國家主權強化論」。 與當代各種流行的全球化理論和國家理論截然不同,一些學者認為,「民族國家的終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全球化不僅沒有削弱民族國家的地位,沒有使國家主權消失,沒有改變國家主權的性質,甚至也沒有使其弱化;相反,國家主權的屬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6)「世界政府論」。一些學者相信,全球化為世界政府奠定了深厚的現實基礎,也使「世界政府」和「世界社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必要,也更加具有現實條件。
7)「新帝國主義論」。新帝國主義是傳統帝國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最新發展,是全球化時代的帝國主義。所謂新帝國主義,實質上指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全無視國家主權的客觀存在,在通過全球化過程進行經濟擴張和金融壟斷的同時,想方設法將其文化價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推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新帝國主義的重要特徵,就是以「主權過時」、「反對恐怖」、「國家失效」等為名公開謀求國際霸權。
8)「全球治理理論」。在當代西方的各種新國家主權理論中,最有影響的是全球治理理論。基於全球化進程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國家主權這一認識,許多學者主張,一種與全球化進程相適應的全球秩序已經出現,傳統的國家間合作或國際合作應當向全球治理轉變。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5個:全球治理的價值、全球治理的規制、全球治理的主體或基本單元、全球治理的對象或客體,以及全球治理的結果。
二、國家主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縱觀形形色色的國家主權理論,我們不難看到,雖然它們之間的觀點各不相同,有些甚至相互對立,但絕大多數理論的背後,都存在著這樣一種共識: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影響世界歷史的客觀進程,已經對民族國家及國家主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國家主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總體上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至少正在從以下8個方面改變著民族國家的主權。
1)超國家組織對國內政治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 一些重要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開始深度超越各主權國家的傳統邊界,對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經濟進程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特別是聯合國及其所屬的各機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有了突破性的拓展。國際組織權力的加強與國家主權的削弱,是同一進程的兩個不同側面。
2)跨國公司不僅操縱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也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全球市場和跨國組織在本質上與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是相沖突的,資本的全球流動和跨國公司的全球活動客觀上都要求沖破領土和主權的束縛。當國家的領土疆界和主權性質與資本的全球要求相矛盾時,跨國公司和其他跨國組織就會想方設法使國家的主權要求從屬於資本擴張的要求。
3)國家權力開始分層化和中空化,國家在權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在世界范圍內,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相伴隨的政治發展趨勢之一,便是政治上的分權化。這種分權化從兩個方向對通常集中於中央政府的傳統國家權力進行分流。其一是縱向的權力分流,即傳統的國家權力開始明顯地在全球層面、地區層面、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分化。其二是橫向的權力分流,即國家權力的多元化。
4)國家的傳統職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和削弱。作為經濟全球化基礎之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得國家原來對市場的調節和管理職能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跨國組織,在世界市場面前民族國家往往變得無能為力。諸如跨國公司的設置和投資策略、全球金融市場的規制、在全球勞動分工和資本缺乏控制的背景下單個國家的稅基等問題,都難以完全由民族國家單方面決定。
5)國際因素已經成為制約國內政治發展的基本變數。 全球化幾乎將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納入到國際政治經濟緊密聯系的進程和全球的互動網路之中,那些自我封閉的國家幾乎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受到外部因素的直接影響。對內的改革與對外的開放,成為民族國家政治發展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任何國家,即使是十分強大的國家,在就重大國內事務進行決策時,也必須充分考慮到國際環境對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決策對國際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6)全球問題的增加使得國家權力的邊限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變得模糊。 全球化使得一些原來的國內問題成為國際問題,反之,一些原來的國際問題成為國內問題。所謂的全球問題涉及到生態保護、動物保護、疾病控制、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控制,等等。所有這些全球問題同時也是個別的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國內問題。作為國內問題,任何國家有權按照自己的選擇進行管理和處置,它不受外部力量的干預;但作為全球問題,每個民族國家在處理它們時又必然受到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的制約,必須與國際社會共同擔負起全球治理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權力的傳統邊限就顯得有些模糊不清。
7)民族國家的認同遭到了危機。民族國家認同是人類社會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政治認同,它是公民政治支持、政治服從、政治忠誠和政治歸屬的基礎。一方面,全球化進程對民族國家根深蒂固的制度、傳統、文化、價值產生了強烈沖擊,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到國民的身份和利益,從而使得許多國民產生出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使得更多先進的價值、文化和制度具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性,日益獲得各國人民的認可和接受,開始出現一種所謂的全球認同。
8)全球化正在重塑國家的自主性。 全球性與自主性是全球化進程所產生的相互對立但相互依存的屬性,全球化在產生全球性的同時,也製造著自主性。全球性表現了同質性,自主性表現了異質性。自主性是在全球化進程中產生的對全球性的一種抗體。全球化並沒有消除國家的自主性,相反它凸顯了國家的自主性。然而,全球化正在賦予國家的自主性以新的意義,社會的自主性逐漸開始取代國家的自主性。
三、國家主權仍是民族國家的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政治權利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確實受到了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同樣清醒地看到,民族國家及國家主權在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中仍處於核心的地位並且起著核心的作用,國家及其主權的基本功能並未消失。在我們看來,民族國家在可見的將來不僅不可能消失,而且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國家主權仍將是民族國家的基礎和最為重要的政治權力。
概括地說,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依然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權力主體。 國家的政治權力在全球化時代急速地對內對外同時分流,越來越多的非國家組織開始分享原來屬於國家所有的政治權力,所以權力主體比以前明顯地增多了。然而,在所有權力主體中,國家無疑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均不足以與國家相提並論。
第二,領土仍然是劃分國家的基本標識。 全球化確實催生了大量新的政治社群,並且使各種政治社群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但是民族國家仍然是人類迄今最重要的政治社群,它與其他所有政治社群之間的界限相對說來依然最為明晰。特別是,在區分民族國家的所有標識中,領土仍然是最重要的標識,捍衛國土安全仍然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職能。
第三,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 即使撇開領土這一民族國家特有的標識不論,在區分政治社群的其他標識中,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也仍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政治認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對於人類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當民族國家的認同與其他政治認同發生沖突時,國家認同仍然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國家仍然是人類根本性的政治歸屬,也仍然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效忠對象。
第四,國家的公民權仍然是最重要的成員資格權。 隨著政治社群的迅速增加,人類個體各種各樣的成員資格權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沖淡了其作為民族國家成員的資格權,但是這種民族國家的成員資格權即公民權或國民權仍然是人類個體迄今最重要的政治權利。
第五,國家利益仍然是根本的政治利益。 全球化的過程確實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利益調整和利益分化過程,但這一調整過程並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國家利益至上」這一民族國家的普遍原則。從國家內部來看,其他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仍然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准則。從國際社會來看,國家利益至上仍然是各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第六,國家仍然是正式規則的主要制定者。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國際組織和國內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分享更多的權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國內規則和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在國內層面,國家仍然壟斷著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從而依然是法定規則和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在國際層面,民族國家是其中絕大部分重要國際規則的主要參與者,而且只有當民族國家參與這些國際規則的制定並實質性地支持這些規則在本國的實施時,這些國際規則才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七,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行為主體。 在全球化條件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和全球公民社會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使得國際政治生活中「無國家的治理」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現實。但是,這些非國家組織或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的作用其實是對國家間組織的一種補充,它們不能完全替代國家間組織的作用,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間組織在國際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在國際社會的眾多行為主體中,民族國家仍然處於獨占鰲頭的地位。
第八,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國家的作用甚至有所加強。 就其一般趨勢而言,民族國家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確實明顯弱化,但國家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是不平衡的,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民族國家的作用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強。
四、發展起一套應對國家主權挑戰的戰略策略
正是因為一方面全球化確實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及其主權仍然具有核心的價值,所以,如何應對全球化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的挑戰便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主權,增進國家利益,並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發展起一套應對國家主權挑戰的戰略策略。
在我們看來,這套策略應當遵循以下思路。
第一,深化對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和國家自主相互關系的研究,根據我國的特點和國家利益,形成中國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和全球治理戰略。要正確看待全球化及其對國家主權的挑戰。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及其對國家主權的挑戰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其國家主權的性質和要素,以及實現主權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任何國家都必須順應這種變化,而不能躲避這種挑戰。另一方面,同樣要看到,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進程的操縱者和全球化規則的主要制訂者,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則處於被動的地位,其國家主權特別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的傷害。因勢利導地積極迎接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而不是消極地對抗和躲避這種挑戰,是維護發展中國家主權的唯一正確方向。
第二,深入分析當代西方學者關於全球化和國家主權的各種觀點,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全球化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這樣一種新的理論,必須充分體現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充分吸取各種合理的理論觀點,具有很強的理論說服力。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和主導者,全球化的性質、特徵和利弊在西方國家展現得更加充分。身臨其境的西方學者對全球化的經歷更長,感受更豐富,對全球化的利弊也有更清楚的認識,所以,他們對全球化的各種觀點對我們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西方學者與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畢竟處於完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即使他們懷著最虔誠的「價值中立」動機,做出最客觀的分析,也難免某種潛意識的片面性和偏見性,如不少學者不自覺地體現出來的那種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所以,一種全球化理論和國家主權理論,若沒有充分吸取發展中國家學者的觀點,它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此外,一些西方學者的全球化理論和主權理論直接或間接地是為其政府的對外政策服務的,一些國家也正是利用了某種全球化理論、全球治理理論或主權理論來推行其霸權主義政策的,對此,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警惕和針鋒相對的措施。
第三,想方設法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這是強國之本,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根本途徑。綜合國力的競爭,是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競爭的根本所在。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國家的經濟總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鞏固國防力量,是增加綜合國力的基本途徑。但是,在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其他要素也變得日益重要,例如,國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體素質,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國家的人才資源和戰略人才儲備情況,政府的合法性與凝聚力,社會的團結和穩定程度,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等等。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要有效地維護國家的主權,僅有經濟的和軍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政治的、文化的和道義的力量。
第四,繼續加大對外開放,主動參與國際合作,積極發揮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國家主權的結構和功能在全球化挑戰下的變遷過程,實際上是國內政治權力和國際政治權力的重構過程。正像全球化過程一樣,國家主權的重構過程對於民族國家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應對失策,國家主權就將受到損害,而應對得當,國家主權就會更加鞏固。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與國際社會合作,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構,特別是參與國際規則的制訂,在全球治理中承擔起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正確選擇。全球治理已經是國際社會的一種實際需要,是目前唯一可抗衡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現實選擇。倡導一種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和平等的全球治理,是國際社會的道義力量所在。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應當在全球治理中主動肩負更多的道義責任。
第五,改進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強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公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是公民效忠國家的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的基礎。傳統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正在遭受全球化的強烈沖擊,應當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及時調整對公民進行政治教育的方式,改善政治社會化途徑,培育和強化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培育與全球化要求相適應的政治認同,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充分吸收普遍的人類價值,將它融入傳統的政治價值之中,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要將愛國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區分開來。愛國主義的基礎是國家利益至上,但是,國家利益與公民的個體利益及人類的普遍利益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從根本上說,它們應當是統一的。所以,熱愛國家並不必然排斥追求正當的個人利益和超越國家的人類利益。最後,要引導公民將其國家認同的重點,首先放在民族國家的政治價值、法律體制、傳統文化和根本利益上來。
第六,建立整體的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全球化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和網路時代,國家安全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家的安全戰略應當做相應的調整。領土安全已經遠不是國家安全的全部內容,經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人才安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此,我們應當有一種新的整體國家安全觀,除了維護領土完整、民族尊嚴和國防安全以外,也把降低金融風險和經濟依賴、保障戰略資源儲備、保護戰略人才、弘揚民族文化、維護生態平衡、保證物種安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等,提高到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自主的高度,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信息、資源、人才、生態等多個方面增強國家抵禦全球風險的能力,保證我國在全球化時代的獨立自主。
總而言之,全球化確實已經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國際政治的權力格局正在處於重構之中,國家主權的內容和形式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維護國家主權的策略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繼續將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樹立新的整體國家安全意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鞏固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根本之路。

9、經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各指什麼?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成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反全球化:

理解「反全球化」的視角很多,可以從經濟、政治、社會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其結果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從哪方面出發,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反全球化」並不是要反對全球化這種趨勢,不要全球化,轉而尋求傳統的發展道路。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選擇,是任何反對力量都無法逆轉的一種趨勢,這種趨勢是人為反對所阻止不了的。

反全球化成因:

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緣由,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產生了許多嚴重的問題的尤其是社會問題;隨著當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前進,世界卻日益分裂化;當今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對待世界每個國家,不能公平對待世界多數人民;作為客觀趨勢,作為自然歷史進程的全球化如果繼續照此軌跡進行下去,那人類真正的、徹底的解放前途就遙遙無期,人類就會有面臨毀滅的危險。

10、經濟全球化使競爭大於合作還是合作大於競爭 我們是反方

第一,當今社會不僅是個競爭的世界,也是個合作的世界。競爭靠合作,合作中有競爭。雖說商場如戰場,但當共同創建一個市場進行商業運作時,不少成功的經營者是建立在他人成功的基礎上,是共同戰略的勝利。第二,企業、單位的合作競爭的同時一直都在進行著。首先,一個企業同時若要與對手競爭,要靠本團體內部的人員間合作、部門間合作;再則,所有商業博弈者與供應商、顧客甚至競爭者間形成互補的互動型關系,尋找合作與競爭的機會;通過實施,最終實現擴大商業機會和共同發展的戰略目標。第三,也非我們是反方,而是就業的實質是個人與團隊之間的合作。由於過分強調競爭而忽視了合作,就造成為了個人之間為了就業的相互競爭,企業、單位則「鶴蛘相爭,漁翁得利」,繼續「壓價」。 雙方居於不對等地位,企業、單位居於優勢,而應聘者則居於弱勢。對手利用團隊內部的競爭而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