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跨國企業全球化營銷研究論文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跨國企業全球化營銷研究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0-26 23:23:55

1、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面臨的挑戰(論文材料)

這里有:
http://www.macrochina.com.cn/index/zhzt/000056/004/

舉例:

【內容提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經濟全球化不僅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而且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但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挑戰。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下,必須:(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2)培養核心競爭力;(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4)轉變政府職能;(5)為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而努力。

【摘 要 題】經濟全球化

【關 鍵 詞】經濟全球化/機遇/挑戰

【正 文】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商品和服務貿易擴展到全球,實現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上述定義下,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主權國家開放國內市場,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作為「市場化」的延伸,經濟全球化可以從交易范圍和制度建設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貿易和投資范圍擴大到全球,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資源;二是市場制度在全球范圍的推廣和採用,這兩個方面是經濟全球化同一過程中並行的兩種趨勢。然而,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劍」,它必然給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4.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福利水平。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由於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可以避免人為因素對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避免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流動的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的流動,各國的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商品,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受益最大的就是消費者。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工業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我國加入wto後,這種沖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據有關方面分析,加入wto後,汽車、制葯、農業、電信、航空、計算機、金融等七個方面受沖擊較大。其中,汽車工業是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主要表現在:第一,面臨缺乏規模經濟的沖擊。汽車工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只有規模上去了,價格才能降下來。而我國1998年全國汽車產量是163萬輛,轎車是50.71萬輛,只相當於外國一家汽車製造廠的產量,甚至只相當於外國汽車製造廠一條流水線的產量。第二,面臨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過剩的沖擊。目前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過剩2000萬輛,通用、福特、大眾、豐田等幾大生產巨頭紛紛加大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中國目前200人擁有一輛汽車,顯然是一個潛在的汽車大市場,必然會受到外商的青睞並盡最大可能擠入中國市場,這無疑會對我國汽車工業產生嚴重的沖擊和威脅。第三,面臨關稅逐步下降的沖擊。目前我國汽車平均關稅為80%~100%,盡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關稅降低20%是起碼的,這意味著關稅降低後的進口汽車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此外,汽車工業自主開發能力弱、勞動生產率低下、缺乏競爭優勢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巨大的壓力。雖然中國的轎車工業可以作為幼稚產業進行保護,但保護的時間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規模小、成本高、技術水平落後的企業將難以生存。汽車工業進入大規模資產重組將是大勢所趨。

2.經濟全球化可能使我國產業結構低級化、邊緣化。經濟全球化雖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但無法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也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現代化。同時,過度發展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還會使自然資源受到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資源浪費嚴重。

3.國際經濟運行中「游戲規則」的適應問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它們適應以自己為主導制定的經濟規則和經濟秩序,沒有制度和體制方面的限制,只有協調各利益集團方面的困難。而對處於經濟轉型期的我國來說,由於市場機制還沒有充分建立,對市場制度的支持能力較弱。在此時,適應不熟悉甚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顯然是困難的。

4.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起點和實力決定了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相對劣勢。盡管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這樣那樣的挑戰,但由於其具有經濟發達、技術經驗、產業結構優化等優勢,且處於「中心」,因而能有效地避免全球化的挑戰。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不具備上述優勢,且處於「外圍」,因而處於相對劣勢。

5.我國企業競爭力薄弱。在全球化趨勢不十分明顯的時期,我國企業在規模、效益、研發能力等方面表現得不盡人意,此時,企業的競爭范圍主要以本土為界,這就意味著本地企業由於長期的經營歷史和對本地的深刻了解,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一些保護政策,使企業處於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將在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上與更為強大的對手競爭。而我國企業競爭力薄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恐怕並非易事。

三、經濟全球化下我國的發展策略

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閉關鎖國,游離於全球化主流之外顯然沒有出路。從正面效果看,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增長財富和發展經濟的機遇。綜觀中國近現代史,我們已經錯過了太多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懂得珍惜機遇,利用機遇。

從中國改革開放自身的實踐來看,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動參與者。世界銀行認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少數幾個最大的贏家之一。截至2000年,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在過去的22年裡擴大了約22倍,世界排名從開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80年代初的不到2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的200億美元左右,從1993年以來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資東道國,如今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已達3500億美元。

2.培養核心競爭力。從企業的角度講,只有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具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具有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的企業才能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因此,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現實,樹立信心;必須考慮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必須認識到創新的重要作用。創新是企業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對中國企業來說,創新能力不足是影響中國企業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政府也應在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主要表現在:(1)政府應打破壟斷,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培養企業競爭力;(2)政府應在wto允許的范圍內,為企業提供適當的保護;(3)政府應在培養企業競爭力方面提供相應的支持。

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各國都在積極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力爭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國也必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要進一步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張和強化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有選擇、有重點、有突破地發展智力密集或知識密集型產業。今後五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要突出這樣幾個方面:

——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把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抓好關鍵環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有選擇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建設高速寬頻信息網路、關鍵集成電路、新型運載火箭等重大高技術工程,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

——加強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資源戰略問題。

——加快服務業發展。發展服務業是促進結構升級和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要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

4.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治經濟體制。中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就要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轉變政府職能,要求政府必須按照公開、透明、非歧視等原則改變管理方式。首先,要完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實行政企分開。政府要健全市場體系,強化市場功能,不斷完善各種市場規則,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創造公平、平等的競爭環境。其次,要實行依法治國,用法律規范政府對國家的管理,規范政府的行為,提高政府決策和行為的透明度。

5.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致力於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現行的國際經濟規則大多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它更能反映發達國家的意志和利益,對發展中國家帶有歧視性。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增強,我們應該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而努力,使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夠受益於經濟全球化。

【參考文獻】

[1] 秦曉,凌曉東.經濟全球化:目標、途徑和我們的選擇[j].國際經濟評價,2002,(1-2).

[2] 陳濤濤.培養核心競爭力受益於全球化的關鍵[j].國際經濟合作,2002,(2).

[3] 蔡芝芳.經濟全球化下的發展中國家[j].蘭州學刊,2002,(1).

【原文出處】黑龍江社會科學

【原刊地名】哈爾濱

【原刊期號】200302

【原刊頁號】48~50

【文章日期】2003-01-10

【作者簡介】蒲明,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08

蒲明(1976-),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工程學院管理系教師,從事經濟管理、國際貿易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0. 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937(2003)02-0048-03

2、跪求以 「製造全球化」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你如何看待它對於工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為題目的論文 著急

二、世界製造業全球化的現狀與趨勢

(一)製造業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經濟中,跨國公司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8年公布的數據,1997年全球共有跨國公司4.5萬家,其子公司25萬家,平均一個公司擁有國外子公司5.5家。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生產總值的40%—50%,國際貿易的50%—60%,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產品研究和開發的80%—90%,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中,由世界權威性財經雜志美國(財富)每年評出的全球500強,雖然在數量上只佔跨國公司總數的1%左右,但其銷售額卻佔全部跨國公司總銷售額的90%。並且從行業集中度和其生產經營與其他跨國公司的相關性等經濟指標來看,全球500強都有極強的代表性。

在全球大型跨國公司中,製造業無論從企業數量、經營規模,還是利潤額等指標來看,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綜合500強中製造業跨國企業達230家左右,1995年以後製造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從500強前10名的變化可以看出,近幾年全球500強的前10名企業,1994年製造業企業有4家,1995年、1996年均佔到5家,1998年上升為6家。製造業企業規模擴大,在前 10名中的數量繼續保持在6家。並且,從1996年開始製造業企業一直占據前2位。而根據美國《商業周刊》資料,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的前10名中,屬於製造業及與製造業密切相關的公司佔了9家,其中美國佔了7家。

(二)製造業全球化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傳統的製造業全球化方式有:一是以母國為生產基地,將產品銷往其它國家;二是在海外投資建立生產製造基地,在國外製造產品,銷售給東道國或其它國家。其特點是:自己擁有生產製造設施與技術,產品完全由自己製造;在資源的利用上,僅限於利用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員或資金等。

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由於信息技術革命,管理思想與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在跨國公司,特別是製造業跨國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與發揮,並將成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發展下去。這種變化的主要特徵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擁有生產設施與製造技術的所有權的情況下,製造出最終產品,並進行全球銷售。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製造業公司掌握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授權國外生產廠商按其要求生產產品,自己則在全球建立營銷網路,進行產品的廣告宣傳與銷售及提供售後服務。如耐克公司的耐克牌運動鞋就採用這種方式。

二是製造業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零部件的加工製造網路,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如波音747飛機,含有約450萬個零部件,來自近10個國家,1000多家大企業,15000多家小企業。英國裝配的汽車,發電機來自瑞典,控制設備來自德國,底盤、彈簧來自美國,車身來自義大利。

(三)製造業的跨國轉移趨勢與特點  

製造業跨國轉移不是指具體的某個企業行為,而是不同國家間製造業產業結構、性質的變化與傳遞。促使跨國轉移的因素有: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國家政策、社會壓力等。製造業的跨國轉移總趨勢是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或由技術領先國向其他國家擴散。一方面,就傳統勞動或資源密集型製造業而言,由於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其成本優勢喪失,迫使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紛紛移向發展中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本優勢,將發展中國家作為其生產基地,本國總部則負責全球經營。同時,由於發達國家企業面臨來自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加,也迫使其將對環境具有較大負面影響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傳統製造業移向發展中國家,實行污染轉移。另一方面,由於製造業從總體上來說利潤呈遞減趨勢,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則呈利潤遞增趨勢,跨國製造業公司出於追逐利潤的需要,紛紛調整其戰略,將競爭重點從產品製造轉向客戶服務。如通用電器(GE)明確提出要把GE由製造業公司轉變為服務業公司,並已經進行了戰略調整,其服務業已由1980年的15%達到了1990年的67%,製造業則轉移或外包。這種跨國公司戰略結構的調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製造業的跨國轉移。

以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1980年至1990年10年間,美國對印度直接投資的90.8%、對台灣直接投資的75.1%、對新加坡直接投資的66.6%、對菲律賓直接投資的75.1%都投向了製造業。另外,技術資本及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轉移、互相滲透也呈加強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製造業技術領先,資本實力雄厚,易於在彼此之間找到技術與資本的優勢互補。

(四)製造業的跨國購並加劇

根據聯合國《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年發生了12500件購並案,總額達1.6萬億美元,創下了企業購並的歷史最高記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500強的排行陣容。

這些購並中,製造業間的購並引入注目。購並也不再一味強調對抗和競爭,強強聯合成為他們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這是製造業全球化過程中大公司謀求生存發展的一大特點。

在石油化工業,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中排名第10位的英美石油公司是由英國石油公司 (BP)在1998年8月出資550億美元買下美國石油公司(AMOCO)成立的。這次購並引發了石油業的購並浪潮。緊接著埃克森公司兼並了美孚公司,道達爾吞並了菲納公司,英國石油一阿莫科公司又吸收了美國的阿爾科公(ALCOA),成為僅次於埃克森和殼牌的第三家石油公司。在汽車製造業,1998年9月克萊斯勒公司與賓士公司合並;2000年瑞典沃爾沃公司在斯得哥爾摩宣布,該公司將購並法國雷諾卡車製造公司,組建世界第二大載重卡車製造公司。這些購並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以高技術為內涵的行業來自技術創新的威脅,也使跨國公司走上了聯合之路,以形成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製造業大企業間的戰略購並導致了製造業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製造業全球化競爭格局出現了協作型競爭的局面。

(五)製造業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全球化合作趨勢加強

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對傳統製造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同時,也造就了高新技術製造業的形成、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風險高、產品生命周期短、市場前景較難把握等特點,在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過程中,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一種產品還未推向市場,就有可能被別人更先進的技術與產品所替代,慘遭被扼殺在襁褓中的厄運。為提高技術的生命周期,減少風險,提高競爭力,製造業跨國公司已經逐漸加強了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國的矽谷地區,30%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是在日本與歐洲進行,90%的組裝工作是在第三世界進行的。

發展中國家也積極參與了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合作,通過全球化合作可以使企業發現「盲點」,避免在國內開發一些國外已經相當成熟的產品,推動企業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使企業站在全球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思路對世界技術發展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使技術開發和引進的層次更高。如杭州新利電子有限公司1994年在美國矽谷設立研發機構——美國新利技術有限公司,通過矽谷的研發機構,新利公司不僅成功地找到了新的技術和值得開發的產品,而且與IBM、微軟、CA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提供資料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正負面影響論文提綱

正面: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人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負面:因為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具體表現為:第一,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高新科學技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發達國家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賴以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世界研究與開發的投資、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優勢,集中精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而將傳統工業和一般技術成熟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第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器,是實現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載體。目前,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只有5家。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全球性的聯合、兼並和擴張,進一步發展其高度發達和高度集約型的經濟,使其產品競爭力始終高居世界領先地位。
這使得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 。

4、求一篇題為「芭比娃娃背後的全球化經濟」的經濟議論文,要求2000字左右

經濟全球化:一種形象化的理解
人人都在談論經濟全球化,人人都在談論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得失,而從1999年WTO西亞圖部長會議,一年一度的IMF年會,到2001年8國首腦會議,可以看到兩股力量在全世界聚集:一股是經濟全球化的贊成與倡導力量。主要由經濟學家、受經濟學家說教鼓動的政要們和跨國公司的老闆們組成。它們頻頻聚會,利用各種場合推銷經濟全球化理念,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為經濟全球化鳴鑼開道,並力促國際社會為之制定新的游戲規則;另一股則是全球化的阻撓或反對力量,這股力量的構成較為復雜,有受到金融危機襲擊國家的政客,有經濟、貿易活動的落魄者或落伍者,還有環境保護主義者。幾乎每一次全球性官方重要會議,都會吸引來成千上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會場外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反對世界經濟進一步全球化。兩股力量的聚集,表面上似乎反映了人們對於全球化認識的不同乃至對立,但深層次上則反映了一種客觀存在,這便是經濟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它在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某種新的威脅;在帶給一些國家或一國內部某些利益集團巨大利益的同時,則帶給另一些國家或同一國家內部另一些利益集團損失乃至災難。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亦步亦趨,經濟全球化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在日益凸現,並且日益為國人所關注。多數學者同意,經濟全球化之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兩面的:一方面它帶給中國經濟國際化的新機遇,另一方面它也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挑戰。然而機遇與挑戰的比重,究竟有多大?則不可詳知。但在我看來,由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機遇與挑戰的比重,則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聲稱,它們從經濟全球化中得到的利益大於損失。
前不久,閱讀薩繆爾遜《經濟學》最新版,得到一點啟示,薩翁與他的近期合作者諾德豪斯在這一版中論及經濟全球化時,舉了一個實證例子,這便是著名的芭比娃娃的製造。薩翁等人收集的素材是:「芭比」是由美國瑪太爾公司設計製造的玩具娃娃,最初完全由美國製造,後來將部分製造環節轉移至東亞「四小」或「東盟」低收入國家,現在多數則由中國大陸製造;有研究揭示,目前製造「芭比」娃娃的頭發、塑料,產自日本與中國台灣省,模子、油漆及關鍵裝飾材料產自美國,而服裝則產自中國大陸,最後在中國大陸「組裝」。一個在美國市場售價10美金的「芭比」娃娃,瑪太爾公司拿走8美元,香港商人拿走1美元,最後的1美元則在非美國材料供應商與中國玩具廠之間分割。在這整個過程中,中國大陸玩具廠得到的收益,大約是35美分,若加上來自大陸的補充材料,總收益不超過50美分。其中35美分為玩具廠勞動收益,其餘為補充材料收益。
我感到,薩翁等人提供的這個小小的實證例子中,關於經濟全球化,關於全球化與中國經濟,至少可以感悟到三點:第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內涵。關於全球化的內涵,經濟學家們迄今未有一致的說法,薩繆爾遜在其2001年新版《經濟學》中如斯定義:國與國之間經濟整合的不斷加強;其關鍵環節是生產的「外源化」(out-sourced)。小小的芭比娃娃製造,實際上詮釋了經濟學家們搜腸刮肚得出的定義。在這件產品的製造與銷售中,既可以看到中、日、美三大國經濟的整合,也可以看到中國陸、港、台兩岸三地的經濟整合,還可以看到跨國公司以全球為視野的生產外源化趨向。
第二點是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是主宰者,主宰者是富裕國家,是跨國公司。小小的芭比娃娃,從品牌、設計到全球營銷,都掌握在美國的跨國公司
手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僅僅拿到一個環節。由此不難感悟到,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發達經濟、跨國公司是主導者,發展中經濟、一般企業則處於相對從屬的地位,面對全球化浪潮,除了順應而外,顯然別無選擇。
第三點是全球化的利益。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得到的是小頭,大頭則為發達經濟、跨國公司所拿走。在芭比娃娃的總收益中,中國得到的不足總收益的1/40。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知識產權,沒有無形資產。
不可否認,中國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相對與發達經濟,中國從經濟全球化中得到的利益,顯得有些微小。但切不可小看這種單個產品顯示的微小利益,也不能以相對於發達經濟的利益大小判斷全球化的得失。這里的關鍵,在於我們理智地參與了全球化進程,我們的企業在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中占據了一個環節,我們的生產與貿易納入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與貿易活動之中;問題也不在於我們得自全球化利益的相對量,而在於其絕對量,即是否得到了利益,以及這種利益扣除成本之後是否有剩餘?從一個小小的玩具製造活動上,我們得到的雖然不多,但是製造幾百萬這樣的玩具,其收益肯定是可觀的,其正效應也無疑是明顯可見的。其中一個意義非凡的正效應是,它可以為許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勞動者,謀得一條通往富裕的生路。

5、以全球化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資源、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於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趨勢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
探尋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國家出現了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以圖發財致富;同時又要繞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的奧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開始了探索到達東方的新航路的歷程。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庄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但交換的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奪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並把棉布等商品傾銷到印度。由此可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繁榮與非洲、美洲、亞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不再是獨立地發展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用於紡織部門,將人類推進到蒸汽時代。隨後,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但東方從屬於西方。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並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並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強攫取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把世界經濟活動從時間、空間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形成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快速。這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日益緊密地形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西方兩大集團劍拔弩張局面消失,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在不斷增長,成為有效扼制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中取勝。
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是國際金融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更加現代化,國際資金流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為獲得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2002年,中國海爾集團已在美國、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廠,在海外有8個設計中心,4萬多個營銷網點,12家海外銷售公司,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摩擦、貿易沖突不斷,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以促進成員國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頁,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趨勢,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區域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商品、勞動力、技術等的國際流動,有利於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國及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獲得最大利益,這將壓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從而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執行同樣的「游戲規則」,承擔基本相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壓力,甚至有的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再次,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如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批銀行倒閉、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規避其對我國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對我國有利的一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搶抓機遇,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淺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
關鍵詞: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一、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工程項目管理
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程建設採用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施丁單位、物資供應單倫分工協作的體制,對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員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棋越來越大,上程內容越米越復雜,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傳統的以工程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為主體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日益顯示出其各主要環節設計、施工、物資供應之間互相分割與脫節,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效率不高,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
二、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呼喚專業管理組織
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這種組織應該有與項目管理相應的功能、機構、程序、方法和技術;有相應的資質、人才、經驗,能夠為業主提供最優秀的項目管理服務,能夠為業主創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推薦的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委託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負責設計。另一種是以FIDIC《設計——建造與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完成僱主要求或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總承包商,這種模式承包商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全過程服務,這就是EPC總承包模式。FIDIC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它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和兼顧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
三、有關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推廣採用FIDIC項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條件
我國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國際承包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採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面也不夠廣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條件範本.對老版本從結構上、定義上和適用范圍上作了較大改進,這對我國工程項目承包業將起積極作用。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FIDIC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改變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單位和部門主管領導觀念陳舊.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在項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盡快讓工程項目管理從傳統的自營式管理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實現同國際慣例接軌。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國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總體過剩,設計隊伍和施工隊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現象,而專門從事EPC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力量卻十分路弱,能為業主提供全過程項目管理服務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對全過程項目管理能為項目和業主創造可觀效益這一點認識不足。實踐證明,全過程項目管理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服務活動,是最能為業主創造價值和效益的一種服務。二是對項目管理要求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項目管理需要專業化這一點認識不足。國內有相當多的業主和主管領導認為項目管理很簡單,誰都可以管理,因而不願意委託專業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為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在我國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為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設計院人才較集中,人才資源豐富。把一批骨幹設計院轉變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當前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三)加快落實投資項目法人制,組織業主培訓
1992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於建設項目實行業主責任制的暫行規定》,並隨後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又指出:全面實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資約束機制。這使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一是業主責任問題。業主責任問題的根本還是「真業主」和「假業主」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者在決策時實際上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在立項階段,他們往往考慮怎樣使項目能被批准,什麼時候能被批准;在決定項目管理模式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附和政府官員的意志;在決策是否推行EPC總承包時,他們更關心本邪門人員安排及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最終後果是損害項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無效投資。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二是業主素質問題。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能否正確決策取決於業主的素質。業主不一定必須是項目管理專家,但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應該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們應該了解項目管理費用、進度、質量三大控制,他們應該懂得項目的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費用低到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程度,工程就會出質量事故。進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設周期壓縮到不合理程度,就會不得不增加費用或影響質量;質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質量的標准應是適宜和合格,質量過剩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用最終創造的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的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質量標准。當業土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實際上往往已適得其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禍根。
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於預專業化的工程公司的項目管理,又不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這要涉及到項目管理方面的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業主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成敗,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以後,對業主(項目法人)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四)組織開展項目管理技術研究開發,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項目設計、采購、施工是分離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咨詢公司還為數不多。我國現有的工程咨詢公司主要業務是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或評估;現有的設計院不負責采購和施工管理。現有的監理公司主要任務實際上是項目施工階段的現場施工質量監督,因此,對於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科學,EPC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以及項目管理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工具,還缺乏研究、總結和提高。發達國家的某些業主和承包商甚至認為中國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還不具備獨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國項目管理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提高項目管理技術水平是我國工程建設界的當務之急。為了提高我國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應重視和提倡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

6、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以此為話題的3000字論文。有勞大家了。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冊第34-35頁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報》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469頁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冊第41-42頁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年12月9日)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9日

冷戰結束後,世界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其間會充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激烈斗爭。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分化組合。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幾大力量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種力量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漢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1999年
5月30日)

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國際形勢總體上仍然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盡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當代世界矛盾,全面審視和平力量和戰爭因素消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判斷。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有三個動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一是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產業發生變革。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產品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國家企業購並風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們搶占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二是科技進步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使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將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投資方式和國際分工的變化,加速了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國際經濟聯系,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風險。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明顯優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利用機遇和防範風險的能力較弱,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當,其金融、經濟就會面臨風險和沖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全面分析國際經濟形勢,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和正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努力使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1353-1354頁

現在,國際局勢總體上繼續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何在新世紀里實現世界的健康、穩定和普遍發展,是擺在各國人民和政治家、企業家面前的緊迫課題。
必須看到,現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仍是相當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斷擴大。我們應該全面審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加強對這種進程的正確引導和管理。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眾多的創業機會,但也伴隨著更快的技術創新、更短的產品壽命周期、更快捷的資本流動和更激烈的人才競爭。這就要求國際社會應對資本的跨國流動加強有效監管和合理規范,並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迅速變化的新的經濟技術國際規則,也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
——經濟全球化,由於發達國家的主導,使各國各地區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水平進一步出現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我相信,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在促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朝著趨利避害、有利於南北國家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方面,應該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演講》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新世紀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區性強國或國家集團,將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牽制,競爭共處。由於世界民主與和平力量的壯大,未來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列強爭霸的政治局面。這種多極化是與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它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7、高分求MBA作業報告,關於全球化的,可是是論文形式。採納加分!!!

分也太少了吧
字太多,只能放一部分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跨國公司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並控制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推動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加速了生產國際化, 促進科技的開發利用日趨國際化這五部分,來論證其對世界經濟影響不斷擴大.提出對其正面影響的利用,對負面影響的控制.
關鍵詞:跨國公司 一體化 國際化 貧富差距 健康有序
跨國公司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並從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大型企業,作為一種以全球市場為經營目標的企業形態。從它形成到壯大的一百多年,跨國公司成功而迅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及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起了極大的影響。
二戰結束後,跨國公司得到快速的發展,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統計,60年代後期,西方發達國家有跨國公司7276家,受其控制的國外子公司27300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國公司的數量已增到10000多家,由其控制的國外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已達104000家。而到1996年,跨國公司則增於4.4萬家,受其控制的子公司則達28萬家,其在全世界的雇員也增長到7000多萬人。正如前所述,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50~60%,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對外直接投資的90%。

一、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跨國公司的大量產生促進了國際市場規則的統一,促進了國際市場的深化,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世界經濟一體化首先從區域經濟一體化開始,同時發生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為何能與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實施經濟一體化,主要原因便是美、加跨國公司對其多年擴張和滲透的結果。1955-1989年間,美國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資總額從6.07億美元增加到70.79億美元,增長了10.7倍,分別占當年對拉美投資總額的9.2%和11.5%。事實上,美國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資者,在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中,美國資本佔60%以上,1980年在墨西哥的2349家國外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美國和加拿大分別占總數的79.7%和2.6%。美國和加拿大跨國公司多年來在北美一直屬優勢的投資比例,使得北美三國貿易自由化和生產一體化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之前已悄然出現,美加墨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已很高。這說明,跨國公司在區內的擴張已為其創造了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條件。[1]【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通過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因為:1.跨國公司在一個區域內投資促進了區內國家比較優勢的提升。2.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游戲規則,進而趨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基本的規則。3.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就如墨西哥一樣,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受到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擴張的影響,也逐步加入到這個統一體當中。於是便推動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
二、促進並控制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1.促進了國貿總額增長。據數據顯示目前跨國公司的總產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總產值的1/3,跨國公司及其子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2萬億美元,控制了國際貿易的50%以上。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剔除內部貿易額)相當於世界出口總額的70%。跨國公司本身的發展,銷售額的不斷增長,勢必促進國際貿易總額的增長。二戰後,國際貿易額的迅速發展是與跨國公司的發展同步的。
2.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產生影響。在製成品貿易方面,少數跨國公司控制著許多重要製成品貿易。80年代,22家跨國汽車公司占資本主義汽車生產的97%,其中美國的國外汽車產量占國內產量的59.2%。以法國通用電器公司為首的12家動力設備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動力設備貿易;11家最大農機公司的銷售總額佔世界農機銷售總額的70%以上。高科技產品領域更是如此。10家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半導體市場,美國公司在世界計算機市場上所佔的份額為75-80%。日本、美國、瑞典和德國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機器人生產和銷售的73%,而日本一國即佔50%。
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1980年,7家石油跨國公司控制著北美和其他非社會主義國家原油生產和銷售的43%;6家跨國公司擁有世界鋁礬土生產的46%、氧化鋁生產的50%、鋁製品生產的44%;7家跨國公司擁有資本主義世界銅生產的23%。跨國公司在農產品世界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從40-90%不等,15家棉花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棉花貿易的85-99%;6家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煙草貿易的85%以上。
3.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3/4集中於發達國家和地區,其設立的海外子公司有2/3位於此。跨國公司通過內部貿易和外部貿易(與其他外部公司進行的貿易)促進了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帶動了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80年代,發達國家貿易額占國際貿易總額的70--80%。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了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4、海外子公司數的1/3。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的產品大多為附加價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因而使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較小,與其吸收海外投資的比重相當。
4.跨國公司促進了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跨國公司是國際技術貿易中最活躍、最有影響的力量。它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工藝研製的80%、生產技術的90%,國際技術貿易的75%以上屬於與跨國公司有關的技術轉讓。
跨國公司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擴大自己的份額,需要不斷地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每家跨國公司都有自己專門的研究機構,每年投入大量的研究與開發費用,直接促進了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加速了產品的更新換代。
因此,戰後國際技術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國際技術貿易額從1965年的30億美元上升到1975年的110億美元,再上升到1985年的500億美元,20年時間增長了16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跨國公司技術與技術轉讓的發展。以技術貿易最大的順差國美國為例,在技術貿易的專利和專有技術使用費收入中,跨國公司佔80%以上。[2]【來源,根據《1992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中國有關數據整理》】
三、推動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
跨國公司國際投資的類型有:資源導向型投資,出口導向型投資,研究開發型投資,克服風險型投資,發揮潛在優勢型投資等。跨國公司實力雄厚,所需資金龐大,且涉及眾多國家和多種貨幣,因而它的財務活動必然對國際資本移動產生重要影響。
這主要是由其資金的來源和運用產生的結果。1.資金來源活動。其中包括公司內部的資金融通,從公司外部融進資金的活動,包括從從母國吸收資金和從第三國獲得資金。2. 資金運用活動。其中包括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長期放款,短期資金的經營——現金管理等。
目前,國有商業流動資本年平均周轉2.3次,而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零售企業流動資本年均周轉次數可達20至30次。
目前國內零售企業綜合毛利率只有10%左右,而家樂福集團全球綜合毛利率高達22.9%,在華企業毛利率達19%。
此外,我國農村流通組織發育的滯後,也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產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據對一萬家農戶的調查顯示,42%的農戶自銷農產品,45%的農戶賣給個體商販,僅2.7%的農戶通過訂單進行銷售。由於連接生產與市場之間的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低,農民銷售農產品的成本高、效率低。同時,由於流通力嚴重不足,一些農產品,特別是蔬菜、水果等產品因不能及時銷售或冷藏而腐爛,造成大量經濟損失。這不但說明了跨國大公司在資本流動方面的強勢,同時也表現出我國的不足。這不僅是我們物流方面的問題,或是農村組織滯後的問題。跨國公司的市場廣闊,以及其資金來源和流向面廣闊,也國內這些中小企業無法可比的。這也在告訴我們國際化才是我們的發展必然目標。
四、加速了生產國際化
二十一世紀初,跨國公司國際生產一體化迅速發展,這種生產體系是指跨國公司控制下的國際價值增值活動的區位安排。其特點是:跨國公司利用全球資源,實現研究與開發、生產製造、采購與銷售的全球優化配置。即價值鏈中不同環節的分布,以全球市場為操作平台,不再局限於一國的地理范圍。其目的是從各國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的成本和質量差異中獲得好處,以改變成本構成,降低總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功能,從而增強其競爭力。國際生產體系亦被稱之為「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的全球化經營模式,因此把跨國公司稱為全球公司似乎更能反映其國際生產體系的典型特徵。
在這一體系的快速發展下,全球現有約6.5萬家跨國公司和85萬家子公司。2001年子公司的銷售額達19萬億美元,是同年世界貿易出口額的2倍多。1996~2000年,世界直接投資(流入)年均以40%的速度增長,比1991~1995年的年均增速提高一倍。[1]【來源,《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
當前,經濟自由化加強,技術變革加快,競爭加劇,國公司國際生產一體化出現以下一些新特點:1.從全球生產價值鏈的角度合理配置資源。2.通過「外包」業務,提高企業的靈活性。 3.合同製造商在國際生產體系中的作用突顯。這些新特點無一不對生產國際化由推動作用。
五、促進科技的開發利用日趨國際化
在生產價值鏈的技術開發、產品製造、市場營銷三大環節中,跨國公司重在抓技術創新、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新產品的開發和升級,於是技術不斷進步使當代國際生產體系派生出一種新的企業形式——新產業集群。
這種新產業集群,比如芬蘭以諾基亞為核心的電信設備產業集群、美國以英特爾和微軟等為核心的電腦產業集群、加拿大的林業產業集群等。產業集群集中在高科技產業,所以就互相的競爭加快研發速度,和更新速度,在同類產業中技術相互滲透,最終促進科技的開發和利用日趨國際化。
在其眾多不利影響中,我認為其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這一點十分嚴重。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往往依靠自己的強大實力,輕易地獲取發展中國家的各種資源和廣大的市場,資本積累迅速膨脹。而發展中國家則被迫地廉價出賣資源和勞動力,導致更加貧窮。特別是有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在投資、技術轉讓、資金信貸上附加很多苛刻條件,造成這些國家債務包袱沉重,這就進一步擴大了國家間的貧富差距。2004年,全球497名億萬富翁的財富達2.65萬億美元,其中超級富翁半數為美國人,佔243名,而前10名億萬富翁中美國佔9名。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3年,世界三大富翁的財產也超過49個最不發達國家共6億人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15大富翁的財產超過撒哈拉南部非洲5.8億人口的GDP,而94名巨富的財富超過中國13多億人口的GDP。
面對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迅猛發展及其對國際貿易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必須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規范跨國公司的行為和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應對能力,以促進國際貿易的長期有效發展。
1、建立全球性的統一反壟斷法律機制,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秩序。
跨國公司利用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壟斷優勢,破壞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目前世界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針對這種現象,都制定了反壟斷法,通過限制跨國公司的外部擴張,禁止跨國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禁止影響國內市場的國際卡特爾等手段防止跨國公司的限制競爭。但是由於跨國公司的競爭策略是全球化的,其壟斷行為是跨國進行的,所以,僅依靠單一國家的法律機制已無法對其加以約束或規范。對此,需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統一國際反壟斷法律機制。
2、東道國採取積極措施應對跨國公司帶來的問題
(1)加強國際環境立法和執法,確立嚴格責任。在跨國經營中出現的轉移生態環境污染,是很多國家和世界經濟組織關心的重大問題,這關繫到人類長久生存空間的安全保障。(2)提高本國企業學習,吸收能力,減少對大國跨國公司的依賴。向所在國家轉嫁經濟危機也是跨國公司帶來的消極影響之一,應當要有自己本土主導性的經濟發展產業和組織。發展本國經濟,就要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從而為未來的自主創新打下堅實的人才和制度基礎,東道國企業要減少對跨國公司的依賴,要學會借雞生蛋,而不是一味地買蛋以供需求。(3)強化本國稅務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來應對跨國公司減少東道的國貿易收入。
3、完善和利用國際性貿易組織,以有效解決貿易摩擦。
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出現的不正當競爭,造成了國際貿易磨擦不斷。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協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起來完善國際性貿易組織,使這些組織具有更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各發展中國家都要積極加入國際性的貿易組織,利用像WTO爭端解決機制這樣的機構,通過磋商、周旋和調整,成立專家組,上訴審議,裁決和建議的執行等程序,維護正當利益,遏制國際貿易磨擦的出現。
4、通過幫助和自助,盡快縮小各國間的貧富差距
對於跨國公司的畸形發展導致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要藉助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性組織,呼籲發達國家援助最不發達國家,債權國盡快減免最不發達國家的債務負擔,幫助最不發達國家確定國內經濟政策導向。同時,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也要大力發展教育和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提高生產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跨國公司在對解決中國國內的就業、引進先進的高新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對中國國內的營商環境、商業價值觀、道德觀,產生了很多不可忽視的、深刻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 跨國公司 直接投資 影響

一、跨國公司定義

只要在一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設有一個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並從事營利性生產經營活動,有共同的決策中心和共同戰略,並分享風險和責任的企業,即可稱為跨國公司。

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整體情況

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快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和利用國際分工的重要舉措。在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國際直接投資繼續回升的背景下,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平穩發展,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外資對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2005年,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第三大FDI流入國,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發展中國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470家在華投資。世界500強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子、計算機、汽車、日用產品等行業。隨著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增加,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共40餘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電子、通訊、機械和電器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

三、跨國公司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

1.有效地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以緩解和彌補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短缺現象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和既定方針。近20年來,外商直接投資的大規模流入,有效地彌補了我國國內建設資金的供給不足,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與穩定發展。這突出表現在我國歷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總體上呈現明顯地上升趨勢。在我國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外商直接投資還是我國部分行業(如近海油氣開發等)的主要資金來源。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增加了我國實際性投資,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缺口,而且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金使用率,進而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2.促進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並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經濟改革的步伐。跨國公司是國際競爭的優勝者,競爭優勢很多,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和企業管理的科學化等知識資產方面的優勢。實踐證明,跨國公司帶來了大批先進實用的技術以及在質量管理、營銷戰略、財務管理、技術管理、勞動工資管理、生產管理和庫存管理等方面先進的管理方法,對我國直接投資有利於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跨國公司還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利用本地人才,為我國企業造就一大批新型管理人才,促進人才素質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擴大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跨國公司為我國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我國已有超過145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投產開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750多萬人,約佔全國非農業勞動人口的10%以上。另外,跨國公司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和福利都比較好,大量中國雇員在跨國公司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就業質量,特別是跨國公司的職業培訓,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熟練技工和專門人才。
4.增加了政府稅收。為吸引外商來華直接投資,長期以來我國給予了跨國公司諸多稅率優惠待遇。隨著大量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我國主要來源於跨國公司的涉外稅收逐年大幅度增長。外商投資企業上繳的稅收以成為我國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四、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發展發揮巨大作用,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外資和跨國公司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它也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可忽視的、深刻的負面影響
1.外資壟斷,威脅中國經濟安全、國家安全。跨國公司具有資本雄厚、技術先進、管理高效以及發展戰略精妙等優勢,容易在東道國獲得巨大市場份額,擠壓東道國內資企業的生存空間,甚至壟斷東道國市場,控制東道國產業,威脅東道國產業和國家經濟安全。目前,在中國的感光膠卷、電梯、軟飲料、手機、電腦、網路設備、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許多行業的內資企業已接近全軍覆滅。跨國公司在許多行業的市場控制與品牌傾銷行為有日益加強的趨勢,損傷了國內民族工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而且掌握了太多的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術,影響到中國的產業和國家經濟安全。
2.轉移貿易,中國內地成出口加工基地。2005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對美國、中國香港地區、歐盟(15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佔全國三資企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4.59%、20.37%、17.74%、12.59%。來自上述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很大程度上將中國內地作為其供給美國和歐盟市場的加工基地和出口平台,將其對歐美的貿易順差轉移為中國大陸對歐美的貿易順差,擴大了中國與歐美的貿易摩擦。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裝配基地,在製造業整個價值鏈條中,中國主要佔據組裝的環節,獲利甚微。
3.轉移定價,加劇國家財政收入流失。相當一部分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將利潤轉移到母公司,出現「明虧實贏」的「假虧損」,逃避中國稅收。另外,一些外商投資企業鑽中國稅收減免政策之空,一旦過了稅收減免期,就關閉企業,到別的地方去投資,重新享受優惠,逃避稅收。

參考文獻:
[1]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2]南方周末南方周末:2006年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白皮書
[3]張紀康:跨國公司與直接投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論述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正負面影響
一、跨國公司定義

只要在一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設有一個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並從事營利性生產經營活動,有共同的決策中心和共同戰略,並分享風險和責任的企業,即可稱為跨國公司。

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整體情況

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快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和利用國際分工的重要舉措。在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國際直接投資繼續回升的背景下,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平穩發展,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外資對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2005年,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第三大FDI流入國,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發展中國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470家在華投資。世界500強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子、計算機、汽車、日用產品等行業。隨著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增加,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共40餘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電子、通訊、機械和電器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
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跨國公司在對解決中國國內的就業、引進先進的高新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對中國國內的營商環境、商業價值觀、道德觀,產生了很多不可忽視的、深刻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 跨國公司 直接投資 影響

一、跨國公司定義

只要在一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設有一個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並從事營利性生產經營活動,有共同的決策中心和共同戰略,並分享風險和責任的企業,即可稱為跨國公司。

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整體情況

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快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是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和利用國際分工的重要舉措。在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國際直接投資繼續回升的背景下,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平穩發展,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外資對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2005年,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第三大FDI流入國,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發展中國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470家在華投資。世界500強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子、計算機、汽車、日用產品等行業。隨著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增加,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共40餘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電子、通訊、機械和電器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

三、跨國公司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

1.有效地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以緩解和彌補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短缺現象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和既定方針。近20年來,外商直接投資的大規模流入,有效地彌補了我國國內建設資金的供給不足,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與穩定發展。這突出表現在我國歷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總體上呈現明顯地上升趨勢。在我國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外商直接投資還是我國部分行業(如近海油氣開發等)的主要資金來源。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增加了我國實際性投資,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缺口,而且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金使用率,進而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2.促進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提高,並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經濟改革的步伐。跨國公司是國際競爭的優勝者,競爭優勢很多,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和企業管理的科學化等知識資產方面的優勢。實踐證明,跨國公司帶來了大批先進實用的技術以及在質量管理、營銷戰略、財務管理、技術管理、勞動工資管理、生產管理和庫存管理等方面先進的管理方法,對我國直接投資有利於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跨國公司還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利用本地人才,為我國企業造就一大批新型管理人才,促進人才素質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擴大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跨國公司為我國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我國已有超過145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投產開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750多萬人,約佔全國非農業勞動人口的10%以上。另外,跨國公司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和福利都比較好,大量中國雇員在跨國公司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就業質量,特別是跨國公司的職業培訓,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熟練技工和專門人才。

8、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各行各業的影響的論文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應對之策
【摘要】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
的發展。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增強,世界經濟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90年代以來,經濟全
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一)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二)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
的火車頭;
(三)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
由流動;
(四)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五)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六)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
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
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
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
20年對外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已深入地融合於全球經濟之中。面對
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
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
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
可能性增大。這種輕狂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
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
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
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
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
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
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
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
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
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
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
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
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
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置身全球化浪潮,要
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1.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全球化和區域化
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並購企業跨越國
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後春筍,使經濟的二元
特性具有了新的涵義,以萬億美元計數的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
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從GATT到WTO,從APEC清邁宣
言的相互貨幣支持到歐元啟動,世界已經創造出了130多種全球性和
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方式。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
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
2.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
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
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於它嚴格的排
它特徵,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
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
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實踐已經證明,區
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
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
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
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
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
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數量將
在區域內和全球范圍內同時增長.由於生產的跨國特徵與全球經營,
使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增長將更大面程度地依賴於貿易。
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二者又與全球化和區域化相互促進。為追
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
球化的不斷發展為貿易與投資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
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不斷完
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
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
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
松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
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
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於軟
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
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
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那麽在這
樣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作為,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
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
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其次,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改進技術和管
理,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進入能力和佔有份額。
第四,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使各成員
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
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
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
策。
第五,隨著參與全球化、區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
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
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
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
第六,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
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
深刻而頻繁。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
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
總而言之,經濟一體化的兩大發展形式———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
域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面對它所帶來的機遇,也要應對隨之而來
的挑戰,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利機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郭滿銀(《山西科技》2006年06期).
[2]《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湖南經濟,(2001年03期).
[3]經濟研究.理論界(《雙月刊》2003年第4期).
[4]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
[5]國際金融.姜波克.揚長江(2004第二版).

9、經濟全球化與生活 論文

第一次回答可獲2分,答案被採納可獲得懸賞分和額外20分獎勵。1998年3月,江澤 民同志明確指出: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迴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問題的關鍵是要辯證地看待這種「全球化」趨勢,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這對於我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重要。那麼,我們如何參與到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