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哪些因素在影響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哪些因素在影響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0-10-26 23:23:31

1、全球化由哪三種因素組成

 資本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 (課本上的)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2、全球化管理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全球化管理的含義:是指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內外資源提高自己的經營績效,把自己的生產經營和銷售管理等環節擴展到國外的過程。

全球化管理的環境因素包括以下幾點:

國際貿易的格局和體制:關稅、反傾銷稅

政治—法律環境

①對外國企業的態度 政治的穩定性 政府的官僚制度 ④貿易或投資條約和協定

經濟環境

①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②國民生產總值總量及其分布 ③國際收支 ④集團貿易與區域性經濟

地理、社會、人文環境

①氣候與地形 ②自然資源 ③人口狀況 ④基礎設施 ⑤教育水平 ⑥宗教信仰

3、(24分)市場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經濟乃至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進行了各種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留


(1)①改變了新經濟政策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線,實行直接過渡;
②改變了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③改變了計劃和市場調節並存的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每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給分,不超過6分)
(2)原因:照搬蘇聯建設經驗(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造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每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給分,不超過4分)
途徑: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開始主動融入世界市場;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③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每點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給分,不超過6分)
(3)表現:①主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分)
②建立「關貿總協定」(2分)
③實行馬歇爾計劃(1分)
④簽訂《北大西洋公約》(1分);
動機:主宰資本主義世界,對抗蘇聯,稱霸世界。(2分)

4、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的因素有哪些

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涵蓋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而要知道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因素,首先要看到經濟全球化之所以引起密切的關注,主要是由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經濟出現的三個現象促成的:①跨國金融交易急劇增長.1980年全球資本交易量僅為5億美元,1992年急劇上升到35萬億美元,預計2000年有可能達到80萬億美元以上.②全球貿易量迅速增長.1990年至1999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1%,但同期全球貿易出口量年平均增長率卻達到6%.聯合國預計2000年全球貿易將增長8%,繼續高於世界經濟的增長(3.5%).③全球生產迅速一體化.跨國公司全球投資,在全球生產經營活動.1997年,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及其它活動的發展,超過了世界GDP及貿易的增長速度,其海外子公司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的出口速度.全球性生產系統的形成加強了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其影響已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改寫了全球聯系以國際貿易為主的歷史.因此簡單的說,導致經濟全球化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的新變化.亦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各國交往的便利;市場經濟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實行;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成為推動者.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以迅速興起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創造了政治和社會條件.90年代初美蘇兩極對抗的世界冷戰格局,以蘇聯解體而宣告結束.世界政治環境急劇改變,緩和的國際關系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發展科技」和「經濟優先」的原則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內政外交的首選目標.發展經濟成為各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範例,促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效仿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的發展模式.這些變革都促成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市場化趨勢,創造了經濟全球化必須的體制前提,從而有利於促進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經濟全球化進程.②全球性市場化改革和國際互聯網路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興起創造體制、機制和運行的基礎和條件.全球性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是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的基礎,而且也是形成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的機制.此外,互聯網、網路經濟的飛速發展改變經濟活動的傳統運轉方式,不僅極大的縮短了人類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使各國各地區緊密相聯,成為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紐帶,並且也將會使「地球村」成為事實.③科學技術突破性的進展,提供了全球化的技術基礎和動力.如果說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被認可和接受,是經濟全球化興起的制度性基礎的話,那麼,科技革命就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准備了客觀的物質基礎.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④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轉讓於一體的經營實體.它採取全球化戰略,在資本過剩的國家籌集資本,在原材料和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加工產品,在物資短缺的國家銷售產品.跨國公司通過遍布全球的經營網路,實現人員自由流動、新技術和新觀念同步應用,促進了技術和管理的空間擴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促進經濟全球化中突出的新動向是跨國大並構,使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尤其是資本,實現了全球范圍的跨國界流動.近10年來,跨國企業兼並、收購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都超過了歷史記錄.⑤國際水平分工的深入發展,加強了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國際水平分工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現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則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國際水平分工.總之,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國際水平分工的深化使全球經濟的共振性日趨明顯.國際水平分工是當代各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基礎,是當代世界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的基礎,它將各國生產過程密切結合起來,使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這是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興起的根本原因和堅實基礎.⑥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環節的金融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使經濟全球化名副其實.目前,國際外匯市場的日平均交易量增加到1.2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總量的85%,是全球商品和服務出口總值的70倍.證券市場對全球資源配置所起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1994年全球股票市場的資本總額為15萬億美元,1998年躍升至27萬億美元,增加了80%.⑦西方國家經濟新自由主義的興起,為全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從主觀因素上看,西方自由化經濟思想及其政策選擇是經濟全球化的認識基礎和政策條件.多年的滯脹導致凱恩斯主義被否定,西方各國相繼採取了以自由化、私有化、放棄經濟管制為標志的新自由主義.以關稅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國際平均關稅水平在40%左右,烏拉圭回合後,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下降到4%左右,發展中國家下降到14%左右.這就大幅度降低了跨國貿易的成本.而政府幹預的減弱和控制的放鬆,則有利地促進了資本的全球流動.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推動了世界各國的普遍交往.當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的網路時,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愈發具有了世界性質.資本主義不斷尋求克服它內在的限制,但它又往往在更大規模上再生產這種限制.經濟全球化正在不斷的加速這一過程.資本主義「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值,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資本通過全球化的推動,創造出了世界各地區的全面交往和全方位的相互依賴,並不斷創造出註定要替代它的新社會因素.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資本擴張的過程,資本積累的邏輯必然導致財富積累於一類國家,而貧困則積累於另一類國家,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因此而得到充分的展現,在更大的范圍產生聯動效應.但是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機制等方面佔有明顯優勢,而經濟全球化又是在西方發展模式推動下發展的,因此,當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特徵,從而使全球化所創造的財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導致全球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與重組,是生產、投資、金融、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過程,它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

5、哪些因素導致經濟全球化

一、含義
經濟全球化又叫世界經濟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趨同化趨勢。
二、實質
發達國際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
三、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1)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2)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3)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
4)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5)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6)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四、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劍
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五、我國的對策
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一)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一是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二是跨國公司有了長足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打下了一個微觀基礎;三是全球性市場經濟體制的實現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一個制度基礎;四是三大國際經濟協調組織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斷增強,為經濟全球化構築了組織和法律框架。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是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資的全球化,消費的全球化。

(三)主要表現有:①國際貿易迅速的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②國際金融的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③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④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1)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
與傳統小生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反,社會化大生產是為市場需要而生產,構成市場經濟的基礎。企業依靠市場分工協作,同時又在市場中激烈競爭,創造出無窮無盡的生產力。
企業要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力,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創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不斷地開拓新的市場、提高產品質量科學管理。不斷發展的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不斷擴大市場,科技進步、科技革命與科學管理又為不斷擴大市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後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
 (2)經濟全球化標志著最先進的生產方式
第一,從全球看。全球資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優化配置。不僅全球范圍內有效地分工協作,可以產生新的巨大生產力,而且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第二,從企業看。全球公司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最優化的配置,從而可以開發最先進的產品,得到最經濟的成本和最貼近的市場,從而具有最大的競爭力。
第三,從個人看。人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通過全球范圍內的選擇與實踐檢驗,人們的才能可以得到最佳發揮和充分的自我實現。
第四,從人民需求看。不論是物質生活需求還是精神文化需求,人們可以得到來自全球的最先進最廉價的,同時還是最切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消費。
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空前先進的生產方式,而且開辟了人類更先進的生產方式的道路。
 (3)未來新社會的經濟基礎
首先,經濟全球化帶來空前發達的生產力,其效益不可避免地為全球共享。
第二,與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相適應,生產關系也在變化。
第三,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變化,必然決定了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的改變。

6、有哪些因素可以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有人認為全球化新起步,是因為它從20世紀後期才被人加以普及,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就有類似於全球化的「基礎模型」,比如古羅馬和中國的絲綢貿易,我個人認為加強國際貿易和國家之間的互相交流是比較重要的,希望採納,謝謝

7、在當今世界全球化過程中,阻礙世界經濟整體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貿易關稅壁壘 地方保護政策 恐怖主義 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 主要就這些了吧 具體的要結和不同地區的人文 社會 歷史 條件來分析 總的來說 對世界而言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因素就這些 望採納 ^_^

8、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要知道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因素,首先要看到經濟全球化之所以引起密切的關注,主要是由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經濟出現的三個現象促成的:
①跨國金融交易急劇增長.1980年全球資本交易量僅為5億美元,1992年急劇上升到35萬億美元,預計2000年有可能達到80萬億美元以上.
②全球貿易量迅速增長.1990年至1999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1%,但同期全球貿易出口量年平均增長率卻達到6%.聯合國預計2000年全球貿易將增長8%,繼續高於世界經濟的增長(3.5%).
③全球生產迅速一體化.跨國公司全球投資,在全球展開生產經營活動.1997年,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及其它活動的發展,超過了世界GDP及貿易的增長速度,其海外子公司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的出口速度.全球性生產系統的形成加強了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其影響已遠遠超過了國際貿易,改寫了全球聯系以國際貿易為主的歷史.
因此簡單的說,導致經濟全球化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的新變化. 亦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各國交往的便利;市場經濟在全世界范圍的廣泛實行;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成為推動者.

9、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幾個方面)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一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創新國家安全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