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文化全球化現象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文化全球化現象

發布時間: 2020-10-26 18:13:35

1、為什麼說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呢?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一、環境因素

環境對人類健康影響極大,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人類一方面享受其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帶來的危害。大自然哺育人類,同時隨時產生、存在和傳播危害人類健康的各種有害物質。氣候、氣流和氣壓的突然變化不僅會影響人類健康,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二、有害化學葯品的危害

農葯是一種常見的有害化學物質。當人們使用殺蟲劑殺死細菌和害蟲時,它們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並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造成傷害。

三、生物因素

在生物因素中,影響人類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遺傳因素。現代醫學發現,不僅有2000或3000種遺傳病,而且發病率還高達20%。因此,重視遺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具有特殊的意義。

四、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長期受某種文化、民族、經濟、社會、習俗和家庭影響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習慣、生活體系和生活意識。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類早已認識到生活方式與健康有關。可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健康是多麼重要。

(1)文化全球化現象擴展資料: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 環境污染。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2、什麼是全球化文化政治一體化現象?

經濟全球化不等於政治、文化一體化,因為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文化一體化是本質截然不同的概念.經濟全球化指跨國經濟活動、跨國經濟組織、跨國經濟規則普遍化的客觀發展趨勢.這個客觀發展趨勢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一個發展機會,同時,又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挑戰.只要能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採取正確的對策,發展中國家就能乘勢而上,並能有效地抵制和化解經濟、政治、文化的挑戰.政治、文化一體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單一化、同一化和無差別化.其實質就是西方大國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條件下,利用其經濟和軍事優勢,採用經濟、政治、文化,甚至軍事手段,阻撓世界各國政治和文化的多樣性選擇和發展,推行全球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全盤西化.顯然,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3、為什麼說全球化是一種地方性的現象?

您正在看的藝術理論論文是:全球化時代的地方性時空想像。到地方性文化與全球系統之間的關系,在我們時代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中,有一些與作為整體的全球系統的反應和解釋有關。更具體地說,全球化包括了這樣的壓力,它迫使社會、文明和傳統——既包括「隱蔽的」傳統又包括「發明的」傳統——的代言人轉向全球性文化場景,尋求被認為與他們的認同相關的思想和象徵。在「中國·紹興文化周」的儀式展演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個關於紹興的地方性知識的形成過程,而這種地方性的知識卻被吸納到一個更為強大的、更具有理性化的話語中,為關於發展、進步的現代化想像的話語所建構。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民族國家地緣政治界限內所醞釀的社會生活形式,實際上已經擴展成為跨國的、乃至全球性的想像。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全球性想像所生產的現代化工程,迫使本土的人們朝著西方主導潮流已經設計的文化、經濟乃至政治目標,權力政治與資本常常是代替地方性文化說話,將他們的知識與歷史翻譯成為符合現代化目標的語言,並且利用這些歷史與文化的翻譯使權力政治與資本對地方性知識的干預具有合法性,進而獲得民間的認同。王曉明在《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文化與文學分析》(王曉明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一書的「導論」中曾經分析90年代初開始冒出的一種新的「思想」,筆者在此基礎上概括為:現代化訴求,物質利益的渴望,權力與資本共謀的合法性論證,漠視社會的自由、平等與公正,傳媒與權力政治的利益與共.杜贊奇( Prasenjit Duara)認為,現代中國的歷史敘事屬於一種大寫歷史(History)的敘事方式,在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中,這種敘事方式挾持再生產大寫歷史之假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那些不適合大寫歷史理念的他者——比如民間宗教或者秘密社會——則被大寫歷史所忘卻(obliterate)和譖用(appropriate)。即便在國族大寫歷史的理念沒有受到挑戰的時候,這種中心化的辯護者、集權論的敘事已經摧毀和埋葬了一個現代國族成長的替代性敘事途徑。見Prasenjit Duara,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29

4、大學生應該如何抵制文化侵略?

面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們不能閉關自守、夜郎自大,要學習,但是要有目的的學習、借鑒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

1、首先,要注意保護我國傳統文化。

全球化令各國關系更加密切,大家都從自由貿易和資本市場中嘗到了甜頭,全球化雖然豐富了文化,同時也帶來了緊張。一些國家的流行文化滲透了所有國家的文化市場,侵蝕了本國的傳統文化。

因此,在打開國門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的同時,要加大投資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過度影響甚至同化。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符號,它積淀著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等諸多內容。如果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消失不見了,那傳承弘揚該從何談起。

2、其次,要對外來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傳統文化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良成分。為了使我們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善於消化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化。

而且,在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一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而徹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會促使人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不可能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此問題上要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採取辯證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一來,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3、再者,要藉助各種手段實現文化推廣,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在繁華商業區,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身影隨處可見。在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及網際網路中,西方文化也大舉對中國進行滲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面對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滲透,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否也可學習這些推廣的方法,在繁華商業區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結合時尚,又或者再電影、電視、音樂中融入更多的傳統元素,提高人們對它的接受度。

4、最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教育體制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都存在著一個通病,就是比較忽略傳統文化的授課,這也導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開設一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孔子學堂、國畫、象棋等等的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從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種文化總是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總的來說,對待西方文化,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待西方文化就是要這樣。

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嚴謹辨別能力,分清善與惡、美與丑,擇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記把繁榮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這對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滲透,凝聚中華兒女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4)文化全球化現象擴展資料

帝國主義的文化入侵在今天並沒有停止,只不過是改頭換面,採用了新的更為隱蔽的方式。與歷史上直接依賴於軍事佔領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現在更多的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而進行的文化商品的傾銷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教育系統以及新興的國際互聯網進行的。

某網上共有17334人參與調查,反對過聖誕節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的人佔53.8%,贊同認為民眾只是找機會輕松,並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腦的人佔29.68%,無所謂的人佔17.24%。

9月28日孔子誕辰時,在浙江衢州「南孔廟」,一名老師帶領小學生們在孔子像前參拜孔子時,竟有小學生指著白須飄飄的聖人說:「這位老爺爺是聖誕老人!」由此看出,它是從更深層次方面去影響人們的,帶來的危害更是無窮。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大喊「中國威脅論」。一直妄圖通過「西化」、「分化」的方式和平演變我國。這種意識形態里的斗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文化滲透是他們在文化領域向我們進攻的重要手段。

與以往不同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以及網路通訊技術的日益發達,今天的文化滲透更多體現在文化商品的傾銷以及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他們藉助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各種方式大肆鼓吹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讓其他國家的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去認可並追求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們不能被文化入侵的假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追本溯源,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反對和抵制文化入侵。

5、如何認識全球化戰略中的跨文化現象

一、知識共同體不以專家式的知識交流為自己的目標,它要處理的是專家式交流所遮蔽的文化差異乃至文化沖突問題,並進而以反省各自知識處境和共有彼此的困境為目標;

二、知識共同體的對話以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和實踐知識分子之間的對話為前提,而不是以了解和研究對方文化的某一個領域為前提。因此,參加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對於本國文化和社會基本問題的危機感和介入能力,以及對現有知識狀況的反省精神;

三、知識共同體反對實體化和制度化,也反對以民族或文化的代言人自居;因此,我們主張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對話和討論,保持流動性的交流過程,力求以有限的時間和交流揭示盡可能多的問題,尋找超越國別框架的思考基點。

在上述原則下,我們邀請了中國和日本不同學科和不同行業的知識分子,從1997年開始每年一次舉行研討會,並且除掉少數幾人作為持續性的參加者以創造對話的某種連續性之外,盡可能每次更換參加者以求保持對話的開放性。到現在為止,這一活動已經進行了四次,它帶來的收獲是多樣的和意味深長的。而且,一切收獲都來自沖突和誤解本身。可以說,知識共同體的運動過程,提供了一個相對豐富的考察全球化與文化差異相關性的有效視角。命名的困難:自由的個人如何可能?

"知識共同體"是一個非常易於被誤解的稱謂。首先,共同體這個語詞顯然與我們的初衷相反,具有很強的實體性語感。更何況,在歷史語境中,共同體總是帶有某種封閉性和排他性;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共同體這個語詞已經被悄悄地改頭換面注入了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內容。各種名目的經濟政治"共同體"以凌駕於民族國家之上的形態出現在當今世界舞台上。不言而喻,國際政治經濟"共同體"包含著不平等的霸權關系,它的發展所帶來的,是新的和更隱蔽的權利關系格局。因此,使用這個語詞為我們所進行的嘗試命名,實在有瓜田李下之嫌。

其實,在命名的當初,我們並沒有更多的考慮。一個潛在的願望僅僅是,當世界充滿形形色色的"共同體"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有一個知識人的共同體?我們能否擁有一個超越民族國家框架的共通性知識立場?我們能否在新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語詞?

然而,當命名一旦成立,就引來了很多不同的意見。恰恰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事後才意識到,這個充滿了歧義的稱謂其實最准確地勾勒了我們的知識處境。

在最初的一次會議上,我們在知識共同體前面加了"中日・日中"的字樣。於是,每個參加者的"代表權"受到了我們自己的質疑。我們是否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文化?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但是問題再深入一步,就不容易回答了: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是自由的個人?自由的個人如何才是可能的?

這就是第一次會議上出現的主要分歧之一。中國的學者為這次會議設定的討論是清理各自的知識處境,交流各自知識界的基本狀況,來自日本的學者覺得這是一個無法討論的問題,所以他們建議把話題具體化為"市民社會"、"公共領域"、"本土傳統與現代性"等等通常被專業化討論關注的內容。但是,這樣的討論並沒有妨礙最初的設計,因為當討論深入之後,立刻出現了各自知識處境的分歧點。日本學者強烈地對於中國學者們毫無抵觸地自稱"知識分子"表示了抵觸,他們相當敏銳地感覺到中國學者們具有潛在的精英意識和對於"民眾"居高臨下的心理;為此,他們坦誠地表示自己不是相對於民眾的知識分子;而中國學者則認為日本學者拒絕使用知識分子與民眾這樣的分類不證明他們與民眾認同,哪怕在日本已經不存在所謂"民眾",也不妨礙日本的學院精英保持清高。在這樣的分歧點上,日本學者表現出來的對於所有問題的知識性態度與中國學者表達的對於知識背後的社會現實的憂患意識也發生了沖突。當有的日本學者試圖把這種差異歸納為時間差異,即日本已經經過了中國現在的這個階段,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的時候,引起了中國學者強烈不滿。可以說,第一次討論在沒有找到接觸點的情況下不歡而散,而各自就知識分子定位問題所思考的歷史脈絡沒有得到真正呈現。

6、舉例論述全球化的正面和負面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應當承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才剛剛起步,它給各國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還難以預料,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即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單純從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角度、從提高生產力的標准來看,經濟全球化的確能夠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產業規模的擴大,會引起生產與消費從結構到地點上的變化,會刺激各種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同樣經濟全球化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這些影響對具體國家和具體領域的影響也隨各國政策選擇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表現為: 一、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經濟全球化在有效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競爭的原因,在經濟上是由於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本的擴張性;在政治上則是由於國家的存在,各國都試圖通過增強自身的實力來實現別國對自己的依賴,從而較多地獲取收益,較少地付出成本.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了統一的全球市場,從而推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並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一國的角度看,本國企業將突破本國資源和本國市場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可發揮其資金和技術優勢,通過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和轉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並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以獲取利潤.發展中國家則可通過吸收和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本國家和本民族的經濟,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要素的有效組合,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減少或避免了人類社會現有的各種資源的浪費.經濟全球化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第一,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於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製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於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由於世界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導致他們在經濟全球化中所處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這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必然處於劣勢.但我們相信,只要發展中國家能夠抓住機遇,敢於迎接挑戰,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建立本民族的經濟實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生產出高質量、低價格的產品,就一定會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何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會逐步趨於平等,國家民族經濟也會日漸成熟.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隨著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物流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國人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消費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所設置的貿易壁壘和防線將會被逐步取消,那種國家壟斷或個人壟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那種以低劣的質量和服務向消費者漫天要價的情形行將結束.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全球化不僅會影響全球的經濟結構和秩序,而且也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帶來了程度不同的沖擊.文化的這種碰撞和沖擊將導致全人類都可認同的大文化,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經濟文化」已有了全人類認同的標准.如市場經濟的法則、商品流通的規則等,已被普遍認可和遵循. 第二,「科技文化」的普遍性更加不能否認.現在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都在抓科學技術和教育,都已認識到科學技術是強國之本.盡管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平衡,但科學技術的交流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檔的潮流.科學技術文化早已沖破民族國家間的界線,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第三,隨著 「經濟文化」和 「科技文化」的發展,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習慣的傳播與交流更加容易,信息網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已為這種交流提供了現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人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程度不同地吸收這些外來文化的營養,以填補本民族、本國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某種表現形式. 第四,「民主和法治」作為一種制度文化,也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趨勢.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又是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正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加速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反過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要求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一步完善.世界貿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內容和核心就在於減少和取消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後,首次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非貨物貿易也納入到多邊規則之中,使擴大多邊自由化的領域以及擴大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核心職能.此外,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投資發展的主流,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採取投資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又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從而使世界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的規范框架和規則也開始形成.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要素缺口,發揮後發優勢,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投資和技術轉讓互相促進,不斷加快.跨國公司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擴大技術效用以及給自己的技術尋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術轉讓活動.這種加速轉讓在客觀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此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還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外資的進程,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資本的不足.再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也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的不足,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愈來愈突破國家的界限,出現了所謂無邊界的企業,從而非常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在人們物質需求得到相對滿足之後,必然較多地關注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公民的政治意識、政治參與素質將極大提高,希望充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廣泛地要求參加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擁有雄厚實力的獨立利益群體,在利益的驅動下,必然提出相應的政治參與要求;日益發達的信息傳媒網路,從技術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選擇權力,宣揚了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意識,也使「愚民政策」的體制喪失了基礎.所以,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國在政治上相互協調以作為經濟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這也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所決定的.政治上協調的過程盡管漫長,但卻是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更深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跨國公司的投資與技術轉讓活動又把各國的生產經營、銷售和研究與開發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政治領域和國際關系的變化,協商與對話越來越成為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各國之間加強信任與合作,約束國際沖突或至少降低沖突的激烈程度已漸漸成為發展趨勢.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加強. 二、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經濟全球化首先帶來的是對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是建立在不平等關系基礎之上的.一方面,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世界經濟運轉所制定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們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是發展中國家遠不可及的.因而經濟全球化中獲益最大的當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而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一定的中長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較長的時間內,是很少或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損害和沖擊,如許多民族企業虧損或倒閉等. 雖然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能導致全球物質財富的增加,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競爭是首要法則,它在創造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導致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高收入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43倍,到了1994年變為62倍,社會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場發展的原因及結構變動的原因等,但有兩個因素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從理論上講,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從中收益,但絕不是利益均沾.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種地位使它們依靠價格制定方面的主導權,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是市場競爭使一些社會政策面臨挑戰.眾所周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動力,由競爭帶來的不平衡要靠社會政策來修補.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過勞資妥協來保持社會穩定.但全球化破壞了這一社會契約,以出口和直接投資為主要內容的激烈的跨國競爭,正在影響工資和就業狀況, 社會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顯得蒼白無力.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本國國內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不斷擴大,其他國家尤其是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本國.如果本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隱患,這些經濟波動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國內出現.即使本國經濟不存在問題,也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經濟全球化就是金融、貿易與投資的全球化,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夠充分,經濟結構比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沖擊;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立法不全,便於投機;再加上發展中國家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從而給「國際游資」留下可乘之機.於是,西方國家的大量游資不時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造成如同戰爭般的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匯率、利率的變動傳導給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經常出現不利波動,發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已充分說明這一點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客觀上需要用規則去加以規范、約束參與者的行為,而規則的制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對利益沖突的一種界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於國際經濟組織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操縱,因此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主要由發達國家來制定.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中雖然有些規則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如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但大部分規則卻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某些產業發展規則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發展該產業的時候制定的,如信息技術產業協議以及勞工標准等.發展中國家一旦發展這些產業就必須遵守他們並未參與制定的規則,並為此而付出代價.此外,盡管發達國家極力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但是各國政府為維護本國利益,仍然實施各種貿易壁壘措施.尤其是非關稅壁壘措施,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這些由發達國家有意制定的貿易標准往往都是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這些措施客觀上阻礙著生產要素在各國間的自由流動,從而使市場導向機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發展中國家所應得到的機會與利益無從保障.因此,目前經濟全球化給世界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損失的基礎之上的.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蝕,動植物物種的滅絕,海洋與河流道的污染等問題.其中發達國家往往出於本國戰略利益的考慮,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業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國的資源,還污染了他國的環境.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將60% 以上的污染企業建立在海外.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發展中國家由於在企業規模、效率、技術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方面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相競爭,因而造成跨國公司的品牌和產品充斥國內市場,導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國公司操縱和控制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柱產業和市場,抑制了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外資,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並面臨匯率風險和償債風險,對西方國家的巨額債務支付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經常引發經濟與社會動亂;全球化還會導致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特別是熟練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跨國公司往往在東道國用高薪僱用現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當地實施培訓計劃,從而使發展中國家遭受教育經費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養人才的雙重損失.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將更加惡化;發展中國家民族企業由於競爭力不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倒閉,致使大量工人失業,如果社會勞動保障系統不健全,必然產生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引起社會的混亂.世界銀行於 2004年4月30日發表的《世界發展指數》承認:「經濟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貧窮國家受到損害,使富國和窮國之間巨大差距的擴大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一個不能打破貧國周期且愈來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於工業化的國家佔世界人口1/6 的人卻壟斷了全球近80%的收入.與此同時,居住在63個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均60%的人,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這將使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質消長不等、凸顯不一.這種現象,不利於文化的發展,更不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演進原則.文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價值文化、語言化、科技文化、藝術文化等.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妨礙資本、技術和產品跨國界流通的障礙一個接一個地被拆除,繼之而來的是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沖突和撞擊中形成了新質——世界大文化,有些則會改變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特性.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