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的不好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的不好

發布時間: 2020-10-21 09:59:22

1、工作不順心,我該不該辭職?

如果說,當你工作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立馬辭職,為什麼會這樣說,萬一你還沒有找到一個新的工作,辭職了不得去喝西北風嘛現在在這個信息全球化的世界,本來競爭力就比較大。

現在也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通病,工作一有點不順心就辭職,便換來換去,耽誤了時間也沒有找到很好的工作,最後還是一事無成,這里浪,那裡浪,背後被人指手畫腳。工作中難免有些不順心的事情,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己應該考慮清楚是哪裡出了問題,不要莽撞的辭職,因為現在的工作真的很難找,稱心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生活,為了發展我們要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我們。應該學會自我調整,比如放鬆一下心情,調整一下心態。如果說自己的工作真的很不順心,我覺得這就需要找一個喜歡的或者感興趣的工作,但是這也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哦。人生真的很短暫,很多人都很平凡,就是因為沒有能量和勇氣去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庸庸碌碌一輩子。考慮周全了該做什麼決定就去做吧。

我們需要學會釋放壓力,工作不順心可能是因為工作的壓力太大了,不要把自己逼迫得太緊,懂得自己愛惜自己,這樣你在工作中才會事半功倍,如果你頂著太大的壓力去上班,遲早有一天你是要崩潰的,不要等到你崩潰的那天才去放飛自我,因為這樣是來不及的。

2、經濟全球化好不好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創新國家安全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什麼認為經濟一體化不好?

華東政法學院 商學院 上海
摘要: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潮流和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機遇,同時又給發達國家帶來了挑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切實採取符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步驟和措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這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唯一正確的選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利弊;發展中國家;對策

引言:
自20世紀晚期,隨著冷戰的告終,「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最時髦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經濟學加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們更加富有,可以過上美好的日子,可以周遊世界享受生活。但是,另外許多經濟學家則持懷疑態度。他們指出,如果經濟全球化真的那麼好,那為什麼國際經濟還是如此混亂?就此,國內外理論界和輿論界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文就經濟全球化的利弊簡要地予以評析,並探求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中,我們應該採取的相應對策。

全球化現象: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學術界對何謂經濟全球化,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甚至認為經濟全球化突出地表現為世界經濟的美國化;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等經濟技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其中,第一種觀點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因此我認為其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第二種觀點既全面又最接近實際情況,其表現就是當今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逐漸融入了全球化的經濟浪潮。

我認為,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應該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出發,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說,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范疇,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世界市場的出現而出現的。因此,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在全球市場分割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和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只有在各國之間廣泛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國家間的孤立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廣泛的、深厚的世界經濟聯系。任何國家和地區,一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都必然深受來自世界市場的各種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的不斷深化改革轉入了市場經濟軌道,傳統計劃經濟逐漸消失,市場經濟一統天下,市場競爭和市場逐利行為打破了經濟的國家和地區限制,把世界各國的國民經濟日益聯結成一個整體的全球經濟。與此同時,作為經濟一體化組織形式的地區經濟集團也迅速發展。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地區經濟集團,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國家。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三極,其區域內所實現的進出口總額和經濟總量都佔全世界的80%。而且近年來,各地區經濟集團在壯大自身隊伍的同時,也不斷相互滲透,區域市場邊界不斷向外延伸和相互接軌,極大地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融合和全球化的發展,形成了龐大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在這個體系內,各國間的合作障礙日益減少,滲透和依存關系不斷增強,各個國家程度不同地分享著世界市場上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而實現的資源最佳配置帶來的收益,同時也承擔著經濟一體化可能的風險。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無國界經濟的擴大,各國經濟文化也突破了國家和民族界限,從對立、碰撞,走向了滲透、融合。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吸收了東方文化的和諧、團隊精神,而東方國家的企業也融入了西方文化鼓勵競爭、鼓勵自我價值實現的成份。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

經濟全球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它的產生有其一定的動因:

一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因。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後,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通訊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現代交通運輸技術等為主體的現代高技術群的出現,大大加快了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人流,使相隔數千里、甚至上萬里的世界瞬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人際、組織、民族、國家間交往的時空,為加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二、 發達國家的商品、資本的過剩和技術的超前與其資源、能源、市場、廉價勞動力缺乏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因。事實上 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國際化趨勢一直是在逐漸發展著的,大體經歷了商品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三個階段。而經濟全球化只是這種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變和飛躍。跨國公司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由於它們擁有雄厚的技術資源(據有關資料統計,現在世界科學技術的創新有90%被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和資金資源,貯存有大量的過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國、本地區生產資源、消費市場和有限廉價勞動力的限制,這就迫使他們要進行商品、資本和技術的輸出。盡管這種輸出客觀上促進了輸入國的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但其主觀動機則是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潤為目的的。因此,在整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動者。

三 、發展中國家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綜合國力上的差距,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得不投入到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去,這是客觀上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又一內在動因。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後半期,發展中國家在科學技術、生產力、經濟和社會整體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縮小這一差距,便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去,以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來發展本國的經濟。此舉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70年代到 80 年代發展起來的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和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就是最明顯的例證。正是基於這些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才清楚地認識到,只有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潮流,採取正確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國家的經濟盡快地、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才能不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沒。當然,發展中國家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這種或積極順應或消極受應的舉措表明實際上他們已被納入到或接近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事實上,若沒有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則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應當承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才剛剛起步,它給各國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還難以預料,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即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單純從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角度、從提高生產力的標准來看,經濟全球化的確能夠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產業規模的擴大,會引起生產與消費從結構到地點上的變化,會刺激各種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同樣經濟全球化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這些影響對具體國家和具體領域的影響也隨各國政策選擇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表現為:

一、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經濟全球化在有效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競爭的原因,在經濟上是由於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本的擴張性;在政治上則是由於國家的存在,各國都試圖通過增強自身的實力來實現別國對自己的依賴,從而較多地獲取收益,較少地付出成本。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了統一的全球市場,從而推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並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一國的角度看,本國企業將突破本國資源和本國市場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可發揮其資金和技術優勢,通過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和轉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並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以獲取利潤。發展中國家則可通過吸收和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本國家和本民族的經濟,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要素的有效組合,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減少或避免了人類社會現有的各種資源的浪費

4、世界今年經濟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一 市場經濟與國家職能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核心要求超越部分國家職能,即國家對經濟管理的職能。而國家對經濟管理的職能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利益,是國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國家職能是不能被市場經濟完全超越的,這對矛盾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基本矛盾,影響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
市場經濟和國家職能的矛盾自它們誕生之日起一直就存在。眾所周知,私有制的產生不僅導致了商品和市場經濟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作為管理市場經濟的機構——國家。國家在推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曾經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但是,市場經濟崇拜自發力量,經濟全球化也要求自由與平等,而國家職能決定了國家的管理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市場經濟這種本性的束縛,只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管理所起的推動作用大大超過了其隱含的制約作用。因此,市場經濟在國家管理下緩慢發展。但是,它們的矛盾隨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變得日益尖銳。跨越國界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隨之激化,市場經濟要求跨越國界,國家職能決定了主權國家不願放棄管理市場經濟的權力,即不願放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註:許多國家雖然讓渡了部分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但這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從法理上講,國家並沒有權力將經濟主權轉移或讓渡。經濟是基礎,經濟主權是至關重要的主權,是全體人民賦予政府的神聖權力,是用來造福於全體人民的。這就形成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二 貿易保護主義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雖然有很多,但基本內容卻大致相同,那就是資本、貿易、生產過程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這就要求自由貿易成為現實。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
新的貿易保護主要不是靠關稅,而是靠非關稅壁壘、匯率戰和組建區域性經濟集團。以美國為例,其非關稅措施種類繁多,設置精巧,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直接扭曲貿易流量的措施,如進口限制、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自動出口限制等;另一類是屬於間接扭曲貿易流量的措施,如廣告限制、報關手續干擾、技術等級、衛生標准等。在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湧動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發了美歐之間的香蕉大戰和牛肉大戰,這標志著貿易保護主義躍上了新高度。西雅圖會議的失敗是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的表現。因此,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受到了嚴重挑戰。
貿易保護主義與反全球化之間有著天然聯系。主張全球化的輿論認為,民族國家已經過時,國家不再應該、也不再有能力承擔經濟生活調節者的角色,各國調節經濟的主權應該移交給國際經濟組織。它們聲稱,這種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避免。隨著這種趨勢和跨國公民對外投資的增加,東道國就能增加就業,提高技術水平。然而,事實恰恰與之相反。
在美國管理下的日本最早屈服於美國的壓力,開放了金融市場,被迫同意匯率大幅度升值,結果淪入長期蕭條;東南亞響應美國的號召,允許資本自由流動,結果一場金融風暴導致銀行、大企業紛紛倒閉,美歐財團乘勢收購,國家經濟主權喪失殆盡,幾十年奮鬥成果付之東流;俄羅斯實施了美國設計的休克療法,想和全球化接軌,結果陷入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和政治動盪,其經濟結構從技術型轉為資源型。
由此可以看出,當人們呼喚全球化、譴責貿易保護主義時,卻沒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進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使貿易保護主義一浪高過一浪,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絆腳石。
三 政治因素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當今世界雖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的聯系不斷加強,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經濟交往中,常常摻和著政治因素。
冷戰結束前,不管人們願意不願意,世界經濟客觀上存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發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場。冷戰結束後,這種平行關系在形式上已不復存在,但在內容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使世界經濟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跨越一個又一個政治壁壘。
以中美經濟貿易關系為例,眾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彼此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貿易額逐年遞增,但同時又是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經濟領域雖然有許多共同利益,但美國在與中國進行經濟交往時,往往附帶許多政治條件,如對於所謂「人權」、「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資本優勢達到奴役中國的政治目的。在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機事件處理上,美國一批國會議員又企圖用取消2000年通過的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和阻止中國「入世」迫使中國讓步。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經濟關系常常受政治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制約。
四 經濟體制問題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完全開放國內市場,拆除各種貿易壁壘和障礙,市場規律成為經濟活動的准則。然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內經濟狀況使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未必盡如人意。
開放本身不等於一定能夠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兩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關系,其中涉及國內的經濟體制問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各項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的能力越強;相反,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其抵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的能力就越低。當前,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經濟體制問題,必須慎重對待經濟全球化。盡管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鼓吹開放,認為發展中國家越開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中,才能解決國內存在的經濟體制問題。但是,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如果造成金融開放早熟,而國內的銀行、政府、企業的問題又沒有解決,開放就可能成為掩蓋國內矛盾的一種方式。如在泰國和韓國,當國際游資進入這些國家市場後造成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表面繁榮,但隱藏在背後的巨大風險導致了後來的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影響,使不少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認識到國內經濟體制健全是開放的關鍵;而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五 文化差異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行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約。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伴隨著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生產和經營,發展中國家在文化上漸漸喪失了本身的個性。「今天,全球互動的中心問題是文化同質化與文化異質化之間的緊張關系。」面對全球化進程中日益強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個性,避免被文化霸權吞噬,已經是一個關繫到民族國家生存的重大問題。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文化滲透,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威脅,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國民的抵制。印度在今年的情人節(註:西方把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之日,爆發了大規模抵制西方文化侵蝕活動。前不久,又呼籲禁止麥當勞在印度的經營,以保護本國文化。
由此可見,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文化是一國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滲透與反滲透必然會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六 經濟全球化本身條件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是信息化——各國的交往頻繁、方便,世界變成「地球村」;市場化——世界市場統一,各種人為的阻礙、分割被打破,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普遍以市場為導向;自由化——各種壁壘拆除,經濟開放,商品、資本、勞動力的國際流動暢通。
市場化、自由化的實現,如前所述,受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政治、經濟體制、文化因素的制約。再看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的興建對於發達國家來說不是難事,但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則面臨著資金和技術的挑戰。
興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需要龐大資金,資金從何而來,成為不發達國家改造落後基礎設施的最大障礙。例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宣布,它將在非洲建立第一個大功率海底光纖數字網路,全長35萬千米,通過41個非洲國家等。功率為每秒25億比特,(註:bite為位元組單位,一個位元組為一個比特。)安裝費用將近20億美元。美國公司提供一部分資金,另一部分資金需由非洲國家自己籌劃,而且非洲國家還需要提供大量的配套資金。這對非洲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興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還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不發達國家有很多還是農業國家,工業不發達,讓它們短時期里培養出大批能掌握高科技和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人才,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對於部分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來說,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在相當長時期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七 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所制定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往往使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由於這些法規和規則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社會條件為依據的,執行它們,對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和民族經濟勢必造成沖擊,使其國家作用減弱,甚至犧牲部分經濟自主權與決策權。而且,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一方面要求發展中國家大幅度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卻不想接受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西雅圖會議上,美國堅持把勞工標准(註:美國以保護勞動者權益和環境的名義,要求各貿易國達到勞工和環境標准,否則就可以拒絕其產品出口。)與貿易制裁掛鉤,就是為了抵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防止本國紡織、鋼鐵等傳統工業受到沖擊,增加失業人口,影響社會穩定。
八 經濟差距和發展空間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和環境糾紛日益增多。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標准不嚴格,執法力度不夠,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和出口上都佔有成本優勢,而由此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著這類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所承受的壓力增大,從而使它們的企業利潤銳減,甚至難以為繼,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術工人的失業和工資下降。這一結果意味著今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摩擦將會不斷增多。
此外,在知識產權、服務貿易等領域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較大的矛盾沖突。西方發達國家及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和就業量,目前均已超過了工農業產值和就業量的總和,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形之下則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一方面,發達國家千方百計地要求擴大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要保護國內幼稚服務業的發展,想方設法阻止國外服務業的大量輸入。
實質上,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是,它們脆弱的新興民族工業根本經不住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沖擊。例如,在中國加入WTO問題上,一些發達國家較少顧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的脆弱地位,堅持讓中國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關稅,這顯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以此看來,存在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發達國家不願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適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優惠政策,是它們之間產生分歧和對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們難以全面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九 國際債務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國際債務關系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掣肘經濟全球化的重大障礙。債務關系自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世界經濟關系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一個問題。它不僅關繫到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的發展,也關繫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額相對減少。目前,對外直接投資和接受外國投資已幾乎成為歐洲、美國、日本以及少數發達國家的專門領域,它們不僅是大量投資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外資的接受國。在90年代中期,全部新增外國投資只有不到20%(註:數字來源:《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5月24日。)流向發展中國家,非洲和大多數南美洲國家吸引外資能力下降特別明顯。東亞和南美一些國家一度是發達國家投資者的目標。但自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後,向東亞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已經在減少。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從絕對額來看,確實已經增長,但與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相比,其絕對數和增長幅度仍然有限。所以,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調動資本流入的惟一有效手段仍然是舉債投資。這一手段雖然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但操作不好就會加劇當代國際債務關系的復雜程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難以融合及世界經濟的不均衡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與債務關系這一經濟機制的畸形運作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國際債務關系的存在和由此引發的經濟水平差異和發展不平衡,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十 區域經濟集團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區域經濟集團化。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的形成把世界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且,在這種新格局下運作的國際貿易同樣顯示出時代的新特徵,即貿易保護的區域化。
經濟集團化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形成區域經濟的共同市場。這種共同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強烈排他性的組織。因此,排他性是其特徵。就發達國家而言,它們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對內雖是開放、自由和協調的,而對外卻帶有不同程度的封閉性;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促進經濟發展,它們積極建立起自己的共同市場,在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對外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這表明在當代國際經濟生活中,各國都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利益,決不能立即消除必要的封鎖和排他的色彩。
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排他性說明了區域化貿易保護存在的必要性。現存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在世界經濟貿易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必將奉行不同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通常是,發達國家以其所具有的雄厚經濟實力和優越的貿易條件,強調貿易自由化和更開放的貿易政策。但在不利於其經貿活動時,則每每設置一些非關稅壁壘或其他保護措施。至於發展中國家,以其經濟實力脆弱和貿易條件惡劣為由,則往往採取內外有別的政策。對內強調自由、開放、合作、協調,對外則運用干預、閉關、抵制和保護的手段。因此,在全球區域集團化組織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其范圍大小還是其發展水平如何,都在奉行著區域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構建區域經濟結構,形成區域經濟體系,實現區域經濟分工,達到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從而獲得區域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區域內成員國家間的交換就變成了一種內部交換,而與區域外部的交換則受到內部交換的制約。如果與外部交換不能實現區域經濟效益,則這種交換就將受到抑制和排斥。從世界經濟貿易演進的過程來看,歐共體與美國、歐共體與日本之間存在的長期、尖銳、激烈的貿易摩擦以及各集團所採取的各種排他性的貿易壁壘足以證明這一點。
伴隨著經濟集團化而出現的區域貿易保護的直接後果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增長的不穩定和不均衡。發達國家仍居世界貿易之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無論是通過增加它們同工業國家的貿易,還是擴大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貿易,都沒有能夠加強其在世界貿易中的相對地位。只有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能夠跟上世界貿易的發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許多國家由於受歐洲聯盟區域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已在製成品和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不利的地位。由此看來,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進一步發展,只能使區域貿易保護化更加嚴重,而由此所導致的世界經濟貿易不平衡進一步加劇。這對於經濟全球化進程顯然有很強的制約力。

5、為什麼英語能成為全球性的語言

為什麼英語是全球性的語言呢?看看下面的10點分析,或許更容易讓人理解:
1.簡單易學
英語的簡單是不用懷疑的,沒有學過其他語言或者沒有把英語學習好的朋友,可能會非常痛恨我這么說,但實際上,只要學過外語的朋友會發現,在諸多語言中,英語是最簡單不過的語言了,最難的應該是漢語,我們已經非常幸運了,生活在這個說漢語的國家!
英語中有26個英文字母,單詞是由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的,當然,這樣理解有點牽強,但同時,它和漢語比較起來,簡直是弱爆了。
2.使用率高
目前排名前十(2015年數據)的世界語言當中,漢語排在第一位約15億左右,印度語排在第二位約3億6千萬左右,而英語約為3億四千萬左右,第三位和第二位的差異並不是很大。比較起來,前兩者都是因為占據了人口的因素,對於英語,有點「吃虧」了。數據表明,全球范圍內約有3億個網站以英語為主要傳播語言,遠遠把中文的網站甩在後面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的測算來看,中文網站的佔有率在世界范圍內不超過0.5%,是不是少之又少?
3.國際通用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國內英語培訓機構的火熱看出來,這么多年以來,英語類的培訓機構仍舊處在增長的態勢,雖然,相比以前沒有那麼迅猛了,但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在傳播,比如:網路課堂、在線教育等的方式。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中語言佔有主要地位,並非因為中文的難而被拋棄,反之因為英語的廣泛性所取代。
4.歷史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英語的流傳是因為英美兩國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難被其他國家所取代,中國的近代發展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走,但可喜的是,我們已經在崛起的路上。國際「漢語熱」也已經在路上,只不過,漢語的傳播性並不是很強,畢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比較難以掌握的,網上很多讓老外考四六級的段子:
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小明:「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小明:「小意思,小意思。」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小明:「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足以說明漢語掌握起來沒有那麼簡單。
5.受眾廣泛
根據維基百科對於全球范圍內出版書籍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世界范圍內,書籍出版最多的英語類書籍,不僅僅是在英美等國,印度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很大一部分也是用用於出版書籍的,當然,中國也有,只不過,大部分的書籍還是以漢語來印刷出版的,比較起來,讀者群更廣泛。
6.地位強勢
二戰以後,英美國家的崛起,在全球范圍內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也就使得很多國家的地位削減,這個在短時間內還無法取代,也著急不得。英語語言的強勢出現是因為美國的強悍,也是美式英語取代英式英語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的發展目前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
7.國際傳播
英語得以迅速發展與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300年前,英語只是非常小眾的語言,但是到了1500的時候現代英語的發展形勢才基本成形,無論從單詞多寡,到單詞的發音,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體系,而到了19世紀以後的時候,這個語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優勢。現在的基本情況是,因為美國在二戰以後取得的勝利,逐漸取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的傳播在載體上存在差異,前者靠媒體的宣傳而非政治引導,所以,美式英語能夠在短時間內取代英式英語的發展。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我們從美國的總統選取就可以看到這個特點,多麼隆重的媒體宣傳啊,幾乎全世界的80%媒體都會關注美國的總統選舉,原因就在這里咯。
8.貿易優勢
長時間,英美的貿易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大面積流通,在隨之美元的強勢交易地位,讓世界各地的商人們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和交流,就如同「世界語」的流行是因為歐洲地區某一些商販之間的溝通更加簡便一樣,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都有其歷史的奠基一樣,英語的流行也不排除。
9.經濟地位
長時間,英美國家的領先地位伴隨著的是他們的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傳播,從可口可樂到肯德基,從麥當勞到聖誕節,無不受到美國經濟的影響,始終在以一種「強勢入駐」的方式「流入」世界各地,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其經濟的地位不可取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恐怕也就是這個意思。
10.地球村與全球化
地球村【翻譯:Global Villige】(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和全球化【翻譯:Globalization】(1985年,美國學者提奧多爾·拉維特(Theodre Levitt)在他題為《市場全球化》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的概念都誕生在西方文化裡面,本意是好的,也是為了方便傳播,就如同蘋果的盛行是因為其「品牌渲染」形成的一樣,在概念上先人一步,這是美國的聰明之處,總是在「概念」方面取得地位,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概念的領先具有典型的不可替代性,在沒有得到真正崛起的地位前,我們也只能「步其後塵」了。
總之,英語作為全球性的語言是有其原因的。

6、全球化的作用導致一些語言語言文化的消失,好還是不好

這個沒有辦法用好或者不好來評價的,一種語言有一種語言的文化,消失了固然可惜,但是存留下來也不見得有什麼用處,或許只能給人參觀,而且省的學外語了

7、如何看待出國留學低齡化問題

我就是讀了美高,目前讀美本。其實早點出國,我覺的沒有壞處,美國高中在校生活非常豐富,早上8點左右上課,一般下午2點之後的時間就是運動、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等等素質拓展、特長發展的內容。
我就比較喜歡他們的這種教育方式,我沒有出國之前,我學習不好,但是選擇出國之後,不但懂事獨li了,而且學習成績也好了,可能我就是比較國外的教學方式吧,目前本科的選校是排名前20的,我每次回國,現在給我的標簽就是「學霸」,我之前從來不敢想,自己還會被這么稱呼,不過現在看來確實是這樣了。
我申請美高的時候,簽了留學中介,是慧徳留學,這家中介,會針對個人情況做針對分析,而且語言培訓、留學規劃、背景提升、文書寫作、寄宿家庭、等一站式服務,其實簽約的時候也沒有想太多,就覺的他們家服務很全,但是後來身邊也有朋友簽了別家的中介,服務和簽的這家差不多,但是後面執行起來很困難,而我簽的這家中介,我機會沒有怎麼操心,簽約前和簽約後,態度沒有變化,而且承諾的也都能做到,這一下子給我圈粉了,身邊只要有人讓我推薦中介,我都會推薦這家。
我也一直想不通,有些中介他們那樣做的是為了什麼,踏踏實實的做好口碑,不香嗎,算了,不吐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