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中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中

發布時間: 2020-10-21 09:58:40

1、中國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急急急!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國家創新系統的建立。

這種創新系統應包括知識理論創新系統、知識理論傳播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應用系統。今後應扭轉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局面,企業應該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就是說,應該建立以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1999年世界競爭力年鑒》統計,研究與開發人員在企業中的比例,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 70%,美國則在 79%以上,而我國卻僅佔28.6% 。這種科研與企業相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企業應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

四、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五、維護本民族發展空間和國家經濟安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加大開放程度,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按照有關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我們必須在整體上推進貿易自由化,實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經濟實力不足,經濟結構脆弱等問題存在,極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為此,應大力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預警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嚴格規範金融秩序,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及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涉外機構的外匯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國內資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應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現有國際經濟規則只有利於資本力量雄厚、交易技術強的發達國家,而受到沖擊和損害的主要是發展國家。我們倡導的新的游戲規則,必須是平等的規則,起碼是不以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為基本特點的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加強金融風險的防範,注意國家經濟安全,強化商戰意識,還要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規則要堅決制止投機資本嚴重損害某些國家和民族經濟利益的敗德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敗德行為對國際經濟發展的破壞作用是極大的,而目前尚沒有對國際游資的投機性行為進行規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戲規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而斗爭。我國政府要對國民經濟的幼稚部門、關鍵部門(如銀行、電訊、糧食等)實行快慢不等的分期開放的方針,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於利用已有的法規和慣例(如:例外條款、反傾銷手段、技術標准、安全標准、衛生標准、靈活的匯率、高消費稅等)來保護自己。中國是一個大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大國意識和民族精神決定我們不可能簡單接受國際分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所作為。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七、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八、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我們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2、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

3、中國如何更好地迎接經濟全球化

1、堅持正確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2、加入世貿,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3、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
4、堅持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則.
政治課上學的哦,超標准、簡單的啊

4、中國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5、中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6、中國的企業,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謀求更大的發展?

和韓服一樣,消費投資。買國內產品就等於自己投資了一份產額,以後能賺更多的錢,買國外產品不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