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論文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0-21 09:14:46

1、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的一個風險是要素大規模流動的沖擊和危機的傳遞。引起沖擊的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貿易條件的突然或嚴重惡化。這主要是可能由於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引起貿易收支惡化,從而對市場,進而對整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其二,經濟環境惡化。比如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大幅度降低,貿易政策突然收緊(保護主義,制裁),造成市場需求減少,從而對與之有關的國家的經濟的增長產生巨大的影響;

其三,資本流動的沖擊。不管是資本的大規模流進還是流出,都不僅會對資本市場造成巨大震動,而且也會使整個經濟環境惡化,大規模的流進會導致泡沫經濟,而大規模的流出(特別是由投機引起的)則會導致市場崩潰。全球金融市場網的形成使得資本的這種跨國、跨區流動變得非常容易。

其四,匯率的劇烈波動。這種波動不僅會影響資本市場,也會影響貿易條件,進而對整個經濟造成沖擊。

發展中國家控制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能力的減弱和保護市場能力的下降是影響其經濟安全的重要因素。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開放和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積極意義上講,它顯然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吸收外部稀缺生產要素加快自身的經濟發展,在這一點上東亞經濟奇跡的出現和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從消極意義上講,市場開放和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的增多也會給發展中國家經濟帶來巨大沖擊。比如,短期外資的大量流入極易產生泡沫經濟,而短期外資的大量撤走則會導致泡沫經濟的破滅。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就是由於短期外資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經濟破滅的例證。泡沫經濟破滅後最終承擔損失的是發展中國家。可見,伴隨著生產要素大量流入與流出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繁榮與蕭條的更替,蕭條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經濟不安全。此外,由市場開放而帶來的外國長期資本、技術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會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企業產生巨大沖擊。在外資企業、外國產品的沖擊下,發展中國家民族企業市場份額的下降、人才流失、失業增多及社會各階層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會逐漸暴露出來。解決這些問題無疑會加重社會負擔,但不解決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幫我做條辨析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自二戰後到21世紀,這兩種趨勢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共同發展。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的設想帶動了建立在地區經濟合作基礎上的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施則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全球化有促進推動作用。但是當一個個區域經濟化體系逐漸成熟後,是否意味著經濟的全球化?

並非如此,人們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看作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兩個不同的階段是不科學的,它混淆了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經濟全球化已經是市場機制自發的作用過程,這個過程具有隨機性;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完全是由國家起著主導作用,由政府制定一些列的協定和條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經濟全球化下,由於隨機性,各國的風險是很難規避的;而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各國的風險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與降低的。

除了風險之外,各國的利益也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表現形式不同。當經濟全球化後,大小國在國際分工和協作下顯得收益不均,小國的國內福利勢必會受到影響;而大國由於經濟實力強盛,結構健全,得到的全球化後的產物利潤則要多得多。不過,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截然不同,因為它已經是區域經濟整合的產物,可增強成員的競爭地位。通過一系列的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協定,大國可以強化自身優勢,小國也可至少可以提高自身競爭地位。

不過,從某種內在意義上,兩者又是統一的。因為無論從內在動機還是追求的目標而言,兩者均為在國際分工的前提下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而生產力水平取決於科技實力,科技的進步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上去了,國際分工自然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廣的空間。區域經濟一體化強調內部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這勢必加強、帶動資本的流動,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互相依存和國際分工,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所以,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宗旨而不斷升級和發展的,但卻永遠達不到理想的經濟全球化,因為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國家參與度和結構模式。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勢必會促使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但也恰恰是這樣的不平衡,才預示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功,這樣才能讓其他地區也效仿,產生更多的一體化地區,逐漸向著目的和動機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一致的「准經濟全球化」靠近。

兩者的共同依附、共同發展道路,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將愈發緊密,但如果我們改變下定義,將經濟全球化改成區域經濟一體化覆蓋全球,那麼它將在不久後的出現。而且最終的目的,都是使得全球的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繁榮,各國的總體利益有較為大幅度的提升。

還有
:(1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都是因市場制度內在缺陷而引致的制度變遷過程,因此從本質上看兩者是一致的;(2)所不同的是制度變遷的方式。 前者是由區域體內各國政府起著主導作用的強制性變遷,而後者主要是由各市場主體出於趨利動機自發推動的誘致性變遷;(3)正是基於此, 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為以國家契約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國際經濟合作的組織形式,它以主權國家為核心,在追求市場經濟效率的同時盡可能地兼顧公平。而經濟全球化則是一種市場自發行為,主權國家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其中效率優先的原則得到了充分體現,但公平卻難以兼顧,由此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形成非對稱的沖擊效應。

3、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與聯系有那些?

轉播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發展中呈現出的新的趨勢,是一個牽動世界全局,影響長期發展,引發世界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經濟全球化實際是經濟國際一體化趨勢進一步深化,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國際商戰日趨激化,科技發展日益迅猛,區域集團化、企業國際化進一步加劇的現代經濟大背景下,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轉移時人為限制逐步消除的過程與狀態。即經濟資源愈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全面、大量、結合地流動,世界經濟愈加相互融合,各國經濟發展與外部世界經濟的變動愈加相互影響和制約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特點。隨著世界經濟總量的擴大,各國、各地區經濟資源配置不斷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達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以地區經濟一體化為標志的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區域內的國際分工尋求擴大經濟合作,提升經濟增長潛力。近年來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與「10+1」模式的出現,標志著東亞地區經濟合作開始步入體制化發展的新階段。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和相互關系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生,我們應當將它看作是國家和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過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系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僅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而發展,並且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場的分割首先是主權的分割。當國際分工的發展要求經濟活動突破國界的限制,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更加緊密地結合,並且使國內市場進一步成為國際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需要「國際慣例」和一定范圍內的「制度性安排」為國際商務活動提供便利,由於地區性安排較之多邊安排協商范圍較小,更易實踐,也更易成功,所以區域經濟合作廣受歡迎,並得到加速發展。
2.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並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特別是由政府間自由貿易協定推動的區域經濟合作趨勢在加強。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世界市場環境的變化,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國際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國投資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條件。地區內各國實施經濟一體化措施,進行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可以使各有關國家享受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過創造穩定的區域市場環境,提升區域經濟吸引跨國投資的能力,保持區域內各國經濟和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
3.顯然,經濟全球化是比區域經濟一體化更為強大的一種具有結構性特徵的趨勢。因為,世界市場的全球化能夠造就吸引企業投資環境的基礎因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世界市場經濟的主體一跨國公司的行為和意願是決定市場走向和市場結構變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響乃至可以成為改變許多國家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力量。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已經成為刺激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目前區域經濟更加註重內部合作的趨勢是區域內國家應對全球化的一種戰略調整,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要求的一種區域性體制安排。
4.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製作用的推動,後者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建立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的基礎上。但是,盡管其發展動力和實施途徑不同,最終都將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各個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將為企業創造更為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范圍內的商務活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相輔相成,可以實現兩種潮流互動,共同發展。
5.目前的國際經濟合作在雙邊、地區和多邊這三個層次上並行發展。由於經濟全球化使單個國家在應對國際競爭中實施經濟措施的效果減弱,需要新的應對力量,所以地區合作和多邊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視。況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都已成為富有成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使區域內有關國家得以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為自身的經濟發展謀取利益,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因此,目前的區域經濟合作異常活躍。對於國家而言,參加地區經濟合作已經成為進行國際經濟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

4、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英語怎麼說?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5、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根本特徵是「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因此,它對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必然是雙重的,既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於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內奉行自由貿易原則,清除各種貿易壁壘。自由貿易政策實施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將有助於成員國增強自由貿易意識,同時區域內部保護貿易的約束機制對於成員國內部貿易保護主張起到一定的遏製作用。
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
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示範效應。
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約束效應。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
(三)區域談判與多邊談判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經驗和技巧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
(一)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貿易政策,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明顯背離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形成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貿易轉移效應」,背離比較優勢原則,對區域外的國家造成損害,往往導致區域內外的貿易摩擦和沖突,使世界貿易組織經常處於「救急」狀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抑制了競爭,削弱了 WTO 體制的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把各國追求自由貿易的目標由多邊貿易協定轉向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安排,不利於 WTO 體制發揮作用和進一步發展。

6、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別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既存在本質的區別,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區別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並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過渡或局部表現;從聯系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具有既推動又阻礙的雙重作用。

7、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國家經濟體制,它反映了國際經濟關系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也給當前國際關系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 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麼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麼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於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並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 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 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鑽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 (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於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財富的集中程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的資料顯示,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目前,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還有13億人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全球還有1億人每天在挨餓,15億人上不起學。 (3)使南南合作面臨挑戰。七八十年代,在77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南方國家組織的主導下,南南合作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視為南方國家擺脫北方的經濟控制,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乏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經濟上存在互補性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戲規則」的制訂。這又要求首先加強南南合作。 3.推動區域內國家聯合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特別是弱國、小國,都希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又往往力不從心,於是有著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國家就通過區域內國家的聯合,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加強爭奪市場份額的能力。近年來,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增多,60年代只有9個,70年代發展到28個,80年代有32個,到1997年達107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的還參與了多個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地區經濟一體化又進一步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促進地區范圍內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區化的經濟組織是以承認成員國主權平等為前提的,發達國家不能對發展中國家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而比較注意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而且,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規范,這就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證,有利於促進南方國家的發展。 二是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了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為了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地位,往往還注重加強其他方面的合作,從而維護了地區安全和穩定。美洲國家組織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調解了厄瓜多和秘魯長達50多年的邊界爭端,兩國議會都表示無條件地接受保證國提出的解決有爭議領土的方案,這是在地區一體化框架內和平解決爭端的成功範例。西非經濟共同體也成功地化解了長達9年的賴比瑞亞內戰。 三是有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來鞏固其成果,這就導致地區經濟一體化逐步向政治一體化發展。地區政治一體化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例如:建立於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1995年擴大為15國的歐洲聯盟,盟內生產總值達到7.5萬億美元,占該年全球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的1/3,首次超過美國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6.26萬億美元。歐盟成為與獨霸世界的美國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體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和經貿聯盟條約》(簡稱馬約),向建立全面超國家一體化的歐洲聯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1999年1月1日,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統一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這標志著一個新歐洲由理想初步變成了現實,它將大大增強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並進一步沖擊美國經濟和它的世界霸權,對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亞洲東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非洲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在成為影響經濟政治的重要力量,這些力量的發展有助於打破超級大國對世界的主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7]。展望世界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它對國際關系還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把握當前國際關系的種種特點,趨利避害,抓住機遇,促進我國的振興與發展。

8、論述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是否矛盾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國家經濟體制,它反映了國際經濟關系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也給當前國際關系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
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麼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麼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於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並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
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
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鑽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
(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於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財富的集中程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的資料顯示,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目前,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還有13億人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全球還有1億人每天在挨餓,15億人上不起學。
(3)使南南合作面臨挑戰。七八十年代,在77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南方國家組織的主導下,南南合作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視為南方國家擺脫北方的經濟控制,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乏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經濟上存在互補性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戲規則」的制訂。這又要求首先加強南南合作。
3.推動區域內國家聯合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特別是弱國、小國,都希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又往往力不從心,於是有著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國家就通過區域內國家的聯合,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加強爭奪市場份額的能力。近年來,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增多,60年代只有9個,70年代發展到28個,80年代有32個,到1997年達107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的還參與了多個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地區經濟一體化又進一步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促進地區范圍內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區化的經濟組織是以承認成員國主權平等為前提的,發達國家不能對發展中國家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而比較注意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而且,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規范,這就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證,有利於促進南方國家的發展。
二是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了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為了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地位,往往還注重加強其他方面的合作,從而維護了地區安全和穩定。美洲國家組織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調解了厄瓜多和秘魯長達50多年的邊界爭端,兩國議會都表示無條件地接受保證國提出的解決有爭議領土的方案,這是在地區一體化框架內和平解決爭端的成功範例。西非經濟共同體也成功地化解了長達9年的賴比瑞亞內戰。
三是有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來鞏固其成果,這就導致地區經濟一體化逐步向政治一體化發展。地區政治一體化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例如:建立於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1995年擴大為15國的歐洲聯盟,盟內生產總值達到7.5萬億美元,占該年全球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的1/3,首次超過美國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6.26萬億美元。歐盟成為與獨霸世界的美國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體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和經貿聯盟條約》(簡稱馬約),向建立全面超國家一體化的歐洲聯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1999年1月1日,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統一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這標志著一個新歐洲由理想初步變成了現實,它將大大增強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並進一步沖擊美國經濟和它的世界霸權,對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亞洲東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非洲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在成為影響經濟政治的重要力量,這些力量的發展有助於打破超級大國對世界的主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7]。展望世界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它對國際關系還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把握當前國際關系的種種特點,趨利避害,抓住機遇,促進我國的振興與發展

9、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解

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20世紀末期,隨著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社會生產力得到巨大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已從僅有的商品交換廣泛滲透到生產協作,技術、信息交流,資金融通和勞務合作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各國經濟日益融合成一個全球經濟的整體。任何國家都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各個國家。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某種變動,都難免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

2、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大勢所趨。但具體來看,又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政策保障;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企業經營國際化,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擴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

首先,是世界經濟的信息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電腦和其他信息技術設備大量普及,互聯網路迅速發展到全世界,把全球的經濟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目前,不僅信息產業本身已成為一個龐大的新產業,而且許多國家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都已經或正在實現信息化。其次,是世界經濟的市場化。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國際分工愈益深化。在此基礎上,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並進一步面向世界市場。現在,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已被納入統一的世界市場之中。最後,是世界經濟的自由化。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竭力推行經濟自由化政策,要求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削減關稅,消除國際貿易的壁壘。實行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競相擴大對外開放,更加強了世界經濟自由化的趨勢。

4、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和滲透性越來越強,任何國家要想置身於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較快發展是不可能的。就整個世界經濟而言,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間加強經濟協調與合作,從而能緩解經濟發展中的重重困難,能完成一國力量所難以承擔的重大發展項目;經濟全球化也意味著有可能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於各國經濟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全球范圍的專業化協作。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國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均衡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利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具體內容也有不同。一般來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強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有可能從中獲取更大利益。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力量較弱,在世界經濟中處於不利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面臨的風險也更大些。盡管如此,發展中國家同樣有可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發展。

經濟一體化是關於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和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貿易壁壘的撤除被稱為一體化中"消極"的一面,合作關系的建立則被稱為"積極的"一面,因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參加者改變現有的制度或機構,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機構以使一體化地區的市場能適當而有效率地運轉。在一體化的各種形式中,較初級的形式,如自由貿易區等主要是消極的一面,而較高級的形式,如經濟同盟等則更充分地體現了積極的一面。消極的形式比較易於達到,因為消除關稅和數量限制易於做到,特別是在經過長期的多邊貿易談判後許多國家的關稅水平本來就已經很低。積極的形式不易做到,因為它要求採取某種形式的共同行動,而且要求在關稅以外的領域合作,而金融、貨幣和僱傭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國家主權的協調等更深一層次的問題。但對一體化的形式的劃分只能是大體上的,實際上每個組織都不可能是標準的某種形式。

經濟一體化具有許多經濟方面的優點,重要的有:

1.根據比較優勢的原理通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2.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水平;

3.國際談判實力增強有利於得到更好的貿易條件;

4.增強的競爭帶來增強的經濟效率;

5.技術的提高帶來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6.生產要素跨越國境;

7. 貨幣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10、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有什麼共同的具體影響 求大神300字左右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客觀的自然歷史進程,不斷地表現出日益「超越民族國家」的特性。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主導了經濟全球化,試圖按照其面目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資本主義化」。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具有推動與阻礙的雙重影響。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沖擊,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其格局總起來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遇。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挑戰上,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挑戰上。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直接地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其次,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政治改革過程面臨更大的困難、矛盾和風險,孕育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文化與思想觀念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政治不穩定
總之,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中國和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蝴蝶效應」,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波動與政治不穩定。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二、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方式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市場按照自由競爭原則,自發地調節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系。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鏈接,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的風險、矛盾和危機,直接引導到中國社會中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發展。其表現有二,一是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發展狀況,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穩定。二是通過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來影響政治穩定發展。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綜合影響力,貫穿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進程之中。因此,市場機制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從政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政府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種跨國公司和企業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爭權逐利,導致了國際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卻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各國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然需要各國政府承擔,通過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使市場起到基礎性配置全球性資源的作用。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打著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張通過「自由民主市場模式」,鼓吹和採取政府管制經濟自由化政策,來消融中國政府管制經濟機制,制約我國政府管理行為過程,直接影響我國的政策穩定和政局穩定。此外,西方國家通過操縱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強調一切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辦事,甚至奉行單邊主義,把本國法律凌駕於國際關系准則之上,企圖迫使中國就範。這種不正當干預我國經濟政治事務的「合法」手段,對我國政治穩定的隱性影響更大更深。可見,政府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是全球化條件下維護政治穩定的關鍵。
從文化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國際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其滲透整合機制,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對我國公眾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但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卻被西方發達國家支配著,少數全球性傳媒公司壟斷著全球信息的發布權和控制權,這實際上使我國公眾處在一種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之中。發達國家藉此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推銷「西方價值」,妖魔化中國等活動,這對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狀況。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對策選擇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實現和維護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選擇。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實現觀念更新,這是我們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條件。當前,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與高度,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穩定及其意義。
二是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社會政治穩定的政策調整,這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關鍵。
三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堅定不移地走制度創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型體制,是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首先,堅持走制度創新全面發展的新道路,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加快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時抓住當前世界發展的有利時機,爭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體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紐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文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再次,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經濟政治制度的創新發展,創造世界各國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贏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與進步,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