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如何運用貨幣制度規制匯率變動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如何運用貨幣制度規制匯率變動

發布時間: 2023-03-26 22:48:59

1、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認識下「匯率」的定義:「匯率」(亦稱「外匯牌價」或「匯價」),其英文是 「Exchange Rate」(匯率),簡稱為ExRate。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匯率的決定,一般是各國中央銀行,根據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制度,是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目前採用「牙買加體系」制度,推行黃金非貨幣化)及本國行情,組織相關機構研究決定(在我國由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研究制定)。按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劃分,有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之分。



(1)、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並只能在一定幅度內波動的匯率。固定匯率的制定是以貨幣的含金量為基礎,形成匯率之間的固定比值。固定匯率制度規定,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維持一個固定比率,匯率波動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由官方干預來保證匯率的穩定。

a、目前各國均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會員國的貨幣平價一律以一定數量的黃金或美元來表示。成員國的貨幣匯率,僅能按金平價之比在一定幅度內作上下限各1%的浮動。當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超過這一幅度時,該國官方有義務將匯率波動限制在規定上下限之內。

b、固定匯率,是在「金本位制度」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通行的匯率制度,按照「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必須確認美國政府在1934年規定的35美元摺合1盎司黃金的官價,基金組織各會員國的貨幣必須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這也是匯率的決定因素之一)。美國政府根據上述黃金官價,規定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純金,各會員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按各國貨幣的含金量與美元確定固定比價,或直接規定與美元的固定比價,但不得輕易改變。匯率波動幅度應維持在固定比價的上下1%以內。如果貨幣含金量的變動超過1%,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

c、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雙掛鉤,使美元等同於黃金,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與黃金發生聯系,從而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制度中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說美元是決定匯率的重要標准元素。

(2)、浮動匯率。是指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匯率。其漲落基本自由,一國貨幣市場原則上沒有維持匯率水平的義務,但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浮動匯率按政府是否干預,分為自由浮動匯率和管理浮動匯率兩種。匯率浮動形式多樣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重要因素,其包括自由浮動、管理浮動、釘住浮動、單一浮動、聯合浮動等。

a、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並不是純粹的自由浮動,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會對匯進行或明或暗的干預。

b、由於匯率的變化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的,因此浮動匯率比固定匯率波動要頻繁,而且波幅大。

c、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匯價成為匯率制度的組成部分。 


單獨浮動是一國貨幣的率自行浮動,其匯率變動與其他貨幣的匯率無關。聯合浮動是在若干國家實行某種經濟聯合的條件下,對匯率波動所做的內外有別的安排。對內,參加經濟聯合的幾個國家為它們的貨幣兌換規定中心匯率,彼此間貨幣匯率的浮動不能超過一定的范圍;超過一定范圍,參加聯合浮動的有關國家的中央銀行要進行干預。對外,這幾個國家的匯率則統一浮動。釘住浮動,指有些國家由於歷史上的原因或其進出口貿易結構的需要,將本國貨幣的匯率與某一種或幾種關鍵貨幣掛鉤,然後隨該貨幣匯率浮動。



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

(1)、國際收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該國貨幣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9)、國際金融市場。一些主要國家匯率的變化直接影響國際外匯市場上其他貨幣匯率變化。



【補充說明】外匯牌價(exchange quotation),即外匯指定銀行外匯兌換掛牌價,是各銀行(指總行,分支行與總行外匯牌價相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市場中間價以及國際外匯市場行情,制定的各種外幣與人民幣之間的買賣價格。

2、我國現行匯率制度是什麼?如何完善

中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3、各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流通貨幣(簡稱通貨),是一種或一組用於物資交換的工具,有時也僅稱「貨幣」。它根源於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是金錢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度量單位。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比如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聯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 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它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它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它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4、如何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

我國現行的匯率制度: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解析:
① 所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匯率制度主要是依據國內外匯市場和國際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情況而定。
各外匯指定銀行根據企業在銀行的結售匯情況和中國人民銀行對其核定的結售匯周轉頭寸限額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拋補頭寸,形成外匯供求。
② 所謂參考一籃子貨幣: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
③ 所謂有管理的:中國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宏觀監控,必要時運用外匯干預政策,使市場匯率穩定在合理水平上。
④ 所謂浮動的:中國人民銀行每天公布的市場匯率是浮動的,各外匯指定銀行對外掛牌的匯率可在規定的幅度內波動。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特點:
1. 對經常賬戶項目下的貿易以及非貿易收支實行結售匯制;對部分單方面轉移支付項目和所有資本賬戶用匯實行審批制。
2. 建立統一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央銀行授權交易中心集中管理外匯交易,然後中央銀行會根據市場運行情況進行干預。
3. 實行會員制交易主體。會員可以進行自營和代理買賣。
4. 對非中央銀行會員核定其周轉外匯頭寸限額。
5. 交易中心對外匯的每日匯價浮動范圍進行限制。
6. 交易日結束時,會形成一個市場加權平均匯率。經中央銀行公布後,就是下一個交易日的基準匯率。在外匯折算上,2005 年7 月21日以前是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基礎形成。2005 年7 月21日以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形成。
7. 中央銀行作為市場交易會員之一,在上海交易總部可以隨時參與外匯交易,沒有最高持匯額度限制。

5、國家是如何調控匯率變動的?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6、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什麼?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哪些?舉例說明

金本位制度下:兩種貨幣之間含金量之比,即鑄幣平價就成為決定兩種貨幣匯率的基礎。
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紙幣本位下決定匯率的基礎。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則是在其產生之日起由各國政府所規定的。
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1.國際收支: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大於支出時,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的供求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
2.相對通貨膨脹率: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因此,國內外通貨膨脹率差異就是決定匯率長期趨勢的主導因素。一般而言,相對通貨膨脹率持續較高的國家,其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將會趨於貶值。
3.相對利率水平:相對利率水平導致借貸資本的供求變化,主要影響短期匯率,對長期影響十分有限。
4.市場預期:只要市場上預期某國貨幣不久會下跌,那麼市場上立即就可能出現拋售該國貨幣的活動,造成該國貨幣的市場價格立即下降。
5.政府的市場干預:例如當一國貨幣匯率處於較高水平而影響該國國際收支改善和經濟發展時,該國中央銀行就會向外匯市場拋出本幣而收購外匯,從而使本幣匯率下跌,以達到擴大出口和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目的。
6.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情,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者本幣的強勁勢頭。
7.政局變化:發生戰爭,政局動盪的國家的貨幣會貶值。

大概就是這樣了!
還有什麼不清楚,可以留言我~

7、中國是怎樣管制人民幣匯率的?

1、外匯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避免該國貨幣供給額的過度膨脹,或外匯准備的枯竭,對於外匯之持有,對外貿易或資金流動所採取的任何形式的干預。

2、外匯管制具體措施:
一.對出口外匯收入的管制
在出口外匯管制中,最嚴格的規定是出口商必須把全部外匯收按官方匯率結售給指定銀行。出口商在申請出口許可證時,要填明出口商品的價格、數量、結算貨幣、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並交驗信用證。

二.對進口外匯的管制
對進口外匯的管制通常表現為進口商只有得到管匯當局的批准,才能在指定銀行購買一定數量的外匯。管匯當局根據進口許可證決定是否批准進口商的買匯申請。有些國家將進口批匯手續與進口許可證的頒發同時辦理。

三.對非貿易外匯的管制

非貿易外匯涉及除貿易收支與資本輸出入以外的各種外匯收支。對非貿易外匯收入的管制類似於對出口外匯收入的管制,即規定有關單位或個人必須把全部或部分外匯收支按官方匯率結售給指定銀行。為了鼓勵人們獲取非貿易外匯收入,各國政府可能實行一些其他措施,如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允許居民將個人勞務收入和攜入款項在外匯指定銀行開設外匯賬戶,並免徵利息所得稅。

四.對資本輸入的外匯管制
發達國家採取限制資本輸入的措施通常是為了穩定金融市場和穩定匯率,避免資本流入造成國際儲備過多和通貨膨脹。它們所採取的措施包括:對銀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規定較高的存款准備金;對非居民存款不付利息或倒數利息;限制非居民購買該國有價證券等。

五.對資本輸出的外匯管制
發達國家一般採取鼓勵資本輸出的政策,但是它們在特定時期,如面臨國際收支嚴重逆差之時,也採取一些限制資本輸出的政策,其中主要措施包括:規定銀行對外貸款的最高額度;限制企業對外投資的國別和部門;對居民境外投資徵收利息平衡稅等。

六.對黃金、現鈔輸出入的管制
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一般禁止個人和企業攜帶、托帶或郵寄黃金、白金或白銀出境,或限制其出境的數量。對於該國現鈔的輸入,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往往實行登記制度,規定輸入的限額並要求用於指定用途。對於該國現鈔的輸出則由外匯管制機構進行審批,規定相應的限額。不允許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禁止該國現鈔輸出。

七.復匯率制
對外匯進行價格管制必然形成事實上的各種各樣的復匯率制。復匯率制指一國規章制度和政府行為導致該國貨幣與其他國家的貨幣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匯率。

8、我國現行匯率制度是什麼?如何完善

中國截止到2018年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的匯率制度不同於浮動匯率,固定匯率,而是資本管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都是中央銀行接受你任何的買賣貨幣的請求,無論數額大小。而中國是不允許你自由兌換外幣的。

(8)如何運用貨幣制度規制匯率變動擴展資料:
匯率制度的內容:
1.確定匯率的原則和依據。例如,以貨幣本身的價值為依據,還是以法定代表的價值為依據等。
2.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例如,是採用公開法定升值或貶值的辦法,還是採取任其浮動或官方有限度干預的辦法;
3.管理匯率的法令、體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國外匯管制中有關匯率及其適用范圍的規定。
4.制定、維持與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等。
匯率制度的研究包括兩個基本視角:匯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決定的。如何選擇匯率制度。前者是實證問題,後者屬於規范分析。
匯率制度分類是研究匯率制度優劣性和匯率制度選擇的基礎,而對匯率制度與宏觀經濟關系的考察,首先在於對匯率制度如何分類。由於不同的分類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匯率制度的選擇成為宏觀經濟領域最具爭議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