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全球化最重要的社會效應是什麼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最重要的社會效應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26 20:27:29

1、舉例論述全球化的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之一,是使世界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極大地促進了國際交流,降低了世界經濟活動的成本,提高了全球經濟效益和世界經濟發展水平,並有利於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聯結成的有機整體,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相互促進的兩個過程:全球化由經濟發展的推動而不斷加深,而經濟發展也因全球化而得到促進。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經濟開放度(貿易/GDP)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高增長的13個國家經濟開放度是92.1,而低增長的國家只有70.2。高增長的國家通過擴大對外交流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資源和發展空間。全球化為所有的國家提供了廣泛的經濟交往的舞台和發展機遇,使每個國家都能從中獲得收益。因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僅發達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上實現了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也相互交織,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經濟關系。發達國家由於經濟成熟,市場已趨於飽和,遂全力向世界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擴張;發達國家擁有較高的價格水平,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它有條件從最便宜的國家進口商品,其購買支出遠遠低於國內價格,從而獲得國民收入的外溢。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全面實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大量吸收外來資本及技術,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中所佔的份額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價格水平相對較低,難以獲得國民收入的外溢,但發展中國家相對於發達國傢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利益,這有利於擴大它們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國際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與經濟關系的密切,為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比較優勢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這不僅使世界經濟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推動了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

經濟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對長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提出了嚴峻挑戰。應該承認,當下的經濟全球化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國際經濟規則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國家單獨或聯合制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居於不平等和不利的地位。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化的不公正、不公平等問題必然會成為世界經濟政治議事日程的當務之急。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是一個經濟整體,如果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處於貧困和弱勢狀態,發達國家的發展總是以發展中國家的犧牲為代價,世界的經濟體系就缺乏和平與繁榮的真正基礎,全球化的經濟秩序就毫無正義性和普遍合法性可言。這樣的全球化是不可能長久持續和順利發展的。實際上,當前國際社會所出現的極端民族主義、國際恐怖主義等勢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公正有關聯。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進行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參與,必將使改革舊有的不合理規則體系、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各種類型的國家都被深深地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成員。與昔日作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強制裹脅到世界市場不同,如今它們是作為獨立主權國家而主動參與到世界市場中來的。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它們在世界經濟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將不斷提高和增強,它們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也會不斷增強和更加有力。全球化的利益應當是共享的,全球化的競爭應當是公平的,未來經濟全球化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利益能否實現某種意義的平衡。另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要求全球性的經濟制度體系不斷出新和變革。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原有的制度、規則已難以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雖然近年來,一些國際性的組織制定了一系列國際規章制度,為世界經濟活動確立了相關行為規則,但是這並不能涵蓋所有領域,而且這些規則由於缺乏強制執行的權威機構而很難實施。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及由此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使現有的國際金融機構和運行機制的缺陷暴露無遺,所以對國際經濟組織及其維系的國際經濟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構是保證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條件。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之二,是使國際關系的內容發生變化,推動和促進國際政治機制的構建與國際政治秩序的重構。從國際關系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對傳統的民族國家權利及國際關系構成了深入和持久的挑戰。與其他各種體系一樣,國際體系「是通過以某種控制形式進行有規則的互動而聯結在一起的多種多樣的實體的集合體」。一方面,全球化的邏輯與國家體系正在發生沖突,國家的主權地位正在受到挑戰,國家職能越來越多地被讓渡和削弱,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強化;另一方面,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也並非完全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安排,是需要國家來進行推動的,國家不僅可以利用國際社會現有的規則、制度及渠道發揮多方面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直接參與全球化進程,對全球化的速度、范圍及趨勢實施某種控制,並最終確定全球化的世界統一的規則。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將推動世界各國內外政策的調整和國家形態的重塑,以國家形態的變化為基礎,國際關系的內容及國際政治秩序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導致國家間發生戰爭的因素有所減少,特別是那些在全球化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的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減小。全球化的作用使得國家之間的競爭變成了經濟上的競爭和科技實力的競爭,世界各國均把主要注意力轉向經濟發展問題,並把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和經濟活動空間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為此,經濟、社會、文化及科學技術等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傳統的軍事關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這極大地豐富了國際關系的內涵,也使國際社會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在一個越來越大的市場上進行競爭與合作,經濟以及政治、文化和人員的交往日益頻繁和復雜,必須有必要的國際規范加以約束;從深度上說,世界市場的規模發展意味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要使各國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有機的整合,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也需要遵循一些超國界的共同規范。也就是說,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規范與規則成為調節國家之間關系的重要杠桿,成為解決不斷出現的國際性矛盾與沖突的客觀需要。不僅如此,全球化極大地改變了國家利益的內涵,國家利益的核心從傳統的國家安全發展為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安全,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必須依賴於各國的密切合作與協調,國際關系並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關系,國際組織等非國家行為主體的作用明顯增強。這意味著國際關系的行為主體趨於多元化,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已經無法維持壟斷性的主體地位,而必須與一些非國家行為主體共享世界舞台。這必然促使各個民族國家作出調整,重新審視傳統國際機制及國際秩序的本質特性,努力尋找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的結合點。此外,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化進程,它們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將會不斷加強。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不僅需要得到規則和過程的公平,更需要得到某種特殊的照顧和結果的公平,發展中國家的要求與斗爭是加快新國際政治秩序構建的重要動力。總之,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為國際機制和國際秩序的重構創造了必要的環境並提供了基本的動力。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之三,是為落後國家利用外資和全球市場、發揮「後發優勢」並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於落後國家來說,全球化雖然給它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全球化也為落後國家帶來更大的利益和少有的歷史機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完全可以發揮「後發優勢」,利用發達國家的已有成果,藉助世界市場的資本、技術等因素而獲得加速發展。第一,全球化不僅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資本來源,而且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增值提供了重要場所。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走向全球化的雙重任務,資金不足是困擾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而全球化恰恰為國際資本大量湧入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渠道並創造了條件。資本的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很容易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剩餘資本。國際資本的大量湧入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強有力動力,而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積累不斷提高,甚至出現了資本的充裕。因此,如何實現剩餘資本的不斷增值關繫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則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增值提供了一條途徑。據統計,1985—1996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由5%上升到14.7%。與發達國家相比,盡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總量較少,但隨著國際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既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和擴大出口,又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升級,也有利於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南南合作的加強。第二,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有利於增加商品和勞務出口,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加速,擴大了對初級產品以及勞務的需求,這為盛產這些產品並擁有豐富勞動力資源的落後國家擴大出口提供了機會。同時,由於貿易自由化使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工業品關稅的大幅度減讓,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准入環境得以改善,大大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僅大大加快工業化國際擴散的速度,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而且國際貿易本身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86—1996年,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佔GDP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2%。第三,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先進的設備、技術、信息及管理理念。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先進的設備、技術及管理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必備條件。國際貿易的發展、生產一體化以及資本和人員流動的頻繁實際上就包含了設備、技術、人才等在內的企業經營資源的國際轉移。因此,全球化發展不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設備和技術,而且還能同時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及管理理念,迅速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為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打下良好的微觀基礎,並進而推動經濟與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全面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東亞地區經濟的成功表明,無論其原有的經濟基礎如何薄弱,只要採取適當的對外開放政策,將其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完全有可能在短時期內迅速實現經濟的跳躍式發展,最終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這在信息化時代尤其如此。由於信息產業明顯不同於其他現代工業,這為發展中國家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提供了更可行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輸入發達國家的技術產品和接受投資的過程中獲取發達國家在信息革命中已創造的先進成果,從而大量節省初期研究開發費用,並使自己的信息產業建立在較高的起點上。所以,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和趕超戰略、達到自強目標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並非完全處於被動地位,關鍵是看各個國家如何應對並做出何種選擇。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就形象地指出:「全球化猶如一股洶涌的波濤,它既可以吞沒一些國家,也可以將另一些國家向前推進。」

2、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帶來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毋庸置疑,經濟全球化並不代表每個國家都能從中受益,它取決於國際制度和規則。在現行的國際制度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國家,經濟全球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最後世界經濟中的「集權」效應,由於他們所具有各種優勢,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從全球化中獲得遠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利益。
對於反展中國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經濟全球化比喻為「一柄雙刃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
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挑戰。首先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我們忙著追求經濟GDP的增長,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經濟全球化使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得我們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造成近年來的沙塵暴肆虐……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第五,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家無論譴責或者迴避它都是沒有用的。許多的學者強調,發展中國家應採取經濟的對策,趨利避害,尋求發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發展中國家要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包括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觀念和體制,積極與國際接軌。

3、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資料:http://www.12366.net.cn/news/63/64/20010418/22859.htm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是利是弊

周明傑 李海青

第31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達沃斯舉行時,數百名示威者高舉「世界經濟論壇滾出去」的標語,在會場外抗議示威。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缺乏公平性,而且,由幾百名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大公司老闆關起門來決定世界未來的前途也是不合理的———

誰在反對經濟全球化

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所長):經濟全球化產生了兩個現象,一是目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主要是流向發達國家,二是投資者在全世界尋求合適地方。這樣受益者大部分是跨國大公司,導致財富高度集中。由於受益不均衡,導致了兩種反對經濟全球化的聲音: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的利益受損群體。今年經濟全球化反對者與警察間的沖突,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如此尖銳對立。

陶文釗(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反對經濟全球化跟經濟全球化一樣都是一種全球現象,其最根本原因就是現在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大部分是由美國等發達國家制定的,有許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導致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是發達國家尤其是大的跨國公司。

沈驥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瑞士達沃斯大搞反經濟全球化反世界經濟論壇示威活動的人員中,有綠黨分子,有工會組織成員,非常復雜。但可以肯定,他們大多是發達國家的激進分子,因為發展中國家沒多少人能坐飛機去瑞士示威。這些激進分子認為全球化造成污染,造成南北差距拉大,造成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即越來越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但這些激進分子行為非常極端,他們反對全球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實際上,發展中國家邊緣化有三個原因,一是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無法從全球化得到好處;另外就是自我孤立,不參加全球化進程也得不到急需的資金和技術;三是有一些國家長期陷於內亂、地區沖突,國內的社會經濟結構非常落後,因此即使參加了全球化,也難以向國際市場提供自己的產品,難以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反對全球化的人當中,還有一些人是得到西方國家默許的,他們以爭取工人就業權利為名,反對發展中國家的廉價產品進入本國,而本國政府據此拒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而只要求發展中國家向自己開放市場,撈取單方面的好處。
參考資料:《北京晚報》

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5、試述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本質上,全球化對於中國沒有影響,有影響的不是什麼全球、化,而是西化,是西方,是西方的欺騙與表現。

6、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以上的全是網上的 和書本知識不符合.我給你高一政治書上的答案吧 絕對權威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

7、全球化浪潮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知識的全球化,讓科學研究加速,各種不同的成果讓科學家更能找到研究的方向,
文學的全球化,讓不同國家的人之間互相欣賞,了解各地民俗風氣,
物質的全球化,讓互通有無用國家升級到全球,讓生產更加有效和持續,
生活的全球化,讓別的國家驚嘆於中國的手機支付能力,讓他們被迫的去加速去發展自己國家的支付手段,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