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為什麼說全球化是循環的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為什麼說全球化是循環的

發布時間: 2023-03-26 00:50:42

1、如何理解全球化的概念

目錄部分1:理解這個定義1、通過上下文(語境)理解這個詞彙。2、從專業(領域)角度來理解全球化。3、要知道這只是無限循環的一部分。4、看看它是如何編織起來的。5、了解這張編織網的各部分內容。部分2:從你身邊的事物去領會全球化1、查看網頁。2、仔細看看周圍的事件。3、看看通信給人類事物所造成的全球化影響。4、從行為中去領悟全球化。5、做一些額外的閱讀。部分3:形成一個觀點1、想想全球化的好處。2、想想全球化的缺點。3、設想未來。4、要知道全球化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人們對於全球化的討論越來越頻繁,但似乎並沒有人急於去定義它。在廣義上,這種現象在全球范圍內影響著人類的活動,通常認為,全球化是一種無政治邊界、經濟邊界或者地理邊界的趨勢。它影響著我們的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科技,甚至是生物(例如疾病的蔓延)。此外,以上所有領域並非在真空中運行的——相反,它們每天都在互相影響著。參見下文的步驟1,你將開始理解這個幾乎全方面的、無限的概念。
部分1:理解這個定義
1、通過上下文(語境)理解這個詞彙。正如其他詞彙一樣,「全球化」的含義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所改變——事實上,如果沒有特定的語境,這個詞很可能是模稜兩可的。全球化這個詞包含了現代生活的許多方面,那麼它「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傑瑞?本特利認為全球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迪恩紐鮑爾則認為全球化是一種最新發展趨勢——很顯然,這是兩碼事。那麼我們該怎麼樣去理解它呢?從時間先後順序角度來理解這個詞(或者將其看作一個時代)。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化是後工業化時代(打個比方,你身上所穿的T恤比你自身流傳得還要更廣),甚至是後互聯網時代。然而,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全球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可以回溯到遠古時代。
從地理學角度來理解這個詞(或者將其看作一種空間)。從前,全球化是蒙古人征服歐洲的過程;全球化是絲綢之路的過程;全球化是從毛伊島到歐胡島的越島作戰過程;全球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過程。當我們發現火星上存有生命跡象的時候,「全球化」甚至都成了一個不恰當的詞彙!
2、從專業(領域)角度來理解全球化。科學家傾向於從現代意義上去定義全球化;而歷史學則從歷史意義上去定義全球化,但他們並沒有跳出各自所在領域框架。所以當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等人討論全球化的時候,他們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他們會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去定義全球化:經濟學:貿易、金錢、公司、銀行、資本
政治學:政府、戰爭、和平、政府間組織 (IGOs)、非政府間組織(NGOs)、政治制度
社會學:團體、沖突、階級、民族、協議
心理學:個人作為全球行動的主體和客體
人類學:文化重疊、適應、沖突、融合
通信學:將信息作為知識和工具——IE瀏覽器,網際網路
地理學:每件事物(假設其能被固定在某個空間上)在一定程度上,每個專業(領域)對全球化的理解都構成整體的一部分。正如人類學家研究人類,心理學家也研究人類,但他們都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絕非研究人類的所有方面。所以,如果把全球化看作一座「房子」,那麼通過某扇門或某扇窗看到的只是房子的一部分。不要認為這是錯的,但也要意識到,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實際總比看到的要多得多)。
3、要知道這只是無限循環的一部分。人們一般都會認為事物非此即彼(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例如數學、邏輯學以及線性代數,它們總是客觀的——似乎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因果關系。然而,在全球化這個問題上,你卻不能這樣去思考。全球化的每個核心之間存在著固有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民族、文化、思想、發明、觀念的因數相互糾結。所以,何為雞?何為蛋?我們並不能確切地知曉。這是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問問自己:全球化是個惡性循環還是良性循環?實際上,這取決於你自己的看法。是的,全球化可以給經濟帶來增長,可以促進技術革新,可以提升公共福利,從而讓世界觸手可及。但是全球化也會導致貧窮,毀壞環境,造成沖突和暴力,此外,其還會導致城市衰敗。綜合這些不良影響,我們要進一步反思,全球化值得嗎?在最後一節,我們將討論全球化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不僅要理解全球化,而且要理解自身對其的「感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將影響我們每個人,所以每個都是恰當的。
4、看看它是如何編織起來的。當全球化首次進入人們視線的時候,它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本來一次地震或者一些政治措施就可以輕易地遏制全球化進程。但相反,它卻日益壯大。如今,它已經編織成一張巨網,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文化、種族、性別還是年齡。貨物的流轉、資本的運作、現代思潮的傳播都已經達到空前的高度。我們生活在何種時代呢!這個泡沫會破滅嗎?這張編織網(全球化中小小的一方面)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世界已然緊密聯系在一起了,簡而言之,這防止了大規模沖突的發生。在這一點上,帝國的軍隊通過戰爭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幸運的是,我們已經超越了這一通過戰爭促進全球化的模式。不過,雖說我們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局部小規模沖突卻時有發生。這也許也是全球化的一種反應。只能說利弊各半。
5、了解這張編織網的各部分內容。換句話說,要了解全球化各方面的影響。當你理解全球化的時候,你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基礎設施:這就是為什麼網路和廣播能夠運作(以及管制)的原因。旅遊、交流、判例法、文化符號以及食物口味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制度化:基礎設施被一次次重建並逐步走向正規化、可靠化的模式。網路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事物趨向組織化。
權力和分層:過去,我們用這個模式來處理國王和農民之間的關系,現在我們用這個模式來處理富得流油的明星和飢餓的肯亞兒童之間的關系。貧富差距一直都存在,但每一個歷史時期,我們看到的卻是不同的形式和模式。擁有權力,擁有金錢意味著對資源的使用(通常過度使用)。然而,這總是相對而言的。
部分2:從你身邊的事物去領會全球化
1、查看網頁。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義為全球許多國家的互動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包括經濟投資、體育活動、互聯網通信、就業機會以及其他形式的國際互動。你知道有多少人生活或者旅行在其他地方嗎?這些人中有多少人是你通過點擊滑鼠可以接觸到的?就是這樣的。注意世界上的相似之處,特別是在營銷領域。一種全球化的文化正在迅速崛起,形成了其特有的規則、模式和生活方式。
2、仔細看看周圍的事件。你可以穿著日本設計的襯衫,可以噴灑來自東方的香水,可以戴上匈牙利手錶,可以使用丹麥鋼筆,可以塗抹美國製造的身體乳液。這些都是全球化的直接影響。遲早,獨特的文化,獨特的語言和多樣的著裝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單一標準的生活模式(想想,中式英語就是一個例子)。至少,人們可能會看到那是可行的,甚至很有可能會發生轉變。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將會成為全球化的結果。當你把這兩種想法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似乎我們已經在這一點上了,不是嗎?
3、看看通信給人類事物所造成的全球化影響。衛星廣播是你收聽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消息、貨幣指標,這使得我們能夠敏銳地關注著世界各地的現時活動。每個人、每件事都變得緊密聯系並相互依存。而技術的進步則不斷改善著你和外界的交流。盡管如此,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北約等)還是承受著個別國家反全球化的壓力。不管這種規模是大是小,這一概念是不可避免的。理解多樣性是全球化概念的一部分。全球化這一概念導致多樣性的意識,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民族和文化組成了一個有趣的組合。它會使我們更加寬容?還是更加憎恨?或是學到更多?你認為呢!
4、從行為中去領悟全球化。你無需尷尬地從班上的中國交換學生那了解全球化的影響。你只需打開你家那台由日本製造的電視機。早晨,打開麥片盒的時候,花幾分鍾去思考這些東西是如何運到當地超市的。想一想,你所閱讀的書本可能是由遠在千里之外的人所撰寫的。然後思考這個世界——一切都有可能。如果你真坐下來深入探究這個問題,那麼這將是件很瘋狂的事情。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全球化,那麼你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誰會為你製作衣服?誰會幫你生產食物?你將到何處去娛樂?生活的哪個方面是與全球化無關的?有嗎?這些問題都應該去質疑!在生活中,你自己可以生產什麼東西?如果你跟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現在就回覺得自己很無能。你現在在一家不錯的公司上班——我們也安逸地享受著全球化所帶來的美好的東西。
5、做一些額外的閱讀。如果wikiHow是你唯一的信息來源,這也不錯。不過,書籍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信不信由你。看看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及其不足》或托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喬治?瑞澤爾的《社會的麥當勞化》也是一本很好的書籍。如果你不喜歡看書,那麼你可以看看《全球化是好的》、《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等有趣的紀錄片。如果英語不是你的第一語言,那麼網上還有許許多多關於這個話題的非英語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讓你進一步了解全球化,其中有些課程還可以對你進行測試。
部分3:形成一個觀點
1、想想全球化的好處。你身邊的一切都是全球化的結果。你穿的T恤,你面前的電腦,你開的汽車,你所走著的大街,你會見朋友的方式——我們正經歷著一個名副其實的新紀元。注意,全球化的價值是無限。它早就了現在的我們。我們怎麼能說全球化到底值不值得呢?但我們也不要停留在唯我論的框架里。想想全球化更大的好處在哪?如果你想往大的方面說,那麼全球化提高了人類的整體壽命,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健康,使世界更加繁榮。更不用說全球化使得人口不斷增長,並使得人們可以維持生計。
現在出現了一種之前從未見過的服務經濟——醫療保健、零售、信息技術、教育、醫療——我們不需要再干農活,也不需要再從事體力勞動,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如今,我們只需「齊心協力」。
全球化極大地影響了社會規范。生育控制政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導致了更多的性行為、更寬松的文化(在某些情況下是這樣的)以及更加強調個人。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2、想想全球化的缺點。全球化也容易帶來消極的事情——也就是說,它會削弱家庭單位。如今,離婚率越來越高,同時技術分工加劇了家庭的分離(不過,我們不得不保持個性化);那麼全球化的消極影響到底有哪些呢?喂養70億人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熱帶雨林不斷被砍伐,同時我們正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而這個過程卻沒有幾個人真正知曉。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這么說道:「從此,我們遠離了現實的生產,並工作在我們所棲息的地方——一個由人工刺激和電視體驗所勾勒的夢幻世界」 這是一件好事嗎?
全球化摧毀了簡單的美麗。就以鮮花為例!當你送花給你的愛人的時候,你不應該這樣說:「這里有幾支價值6美元的鮮花,它們是一些非洲小孩採摘的,並通過波音747飛機經由波斯頓運抵這里。」相反,你應該這樣說:「這是我親自花幾小時到森林裡幫你採摘的花朵,花的美麗與你的氣質天然相配。」可惜,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總的來說,相比於過去,我們使用了更多的資源(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但這也導致了氣候變化和嚴重的自然資源枯竭。不過,這為我們的下文提供了很好的話題:
3、設想未來。全球化的影響既廣泛又復雜,因此我們並無法預測未來。但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我們並不想要的未來,進而去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全球化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那麼哪些情況可能發生?世界將會變成怎樣?所有商業的目標都是變得越來越高效,因此我們需要更高、更高的效率。為了發展經濟,我們必須增強體系化。按照目前的速度,全球化並不能維持下去。變化的步伐正急劇加快。1000年前,只有富人受益於絲綢之路。1000年前,富人只是滄海一粟。但是現在呢?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對於所有不好的因素而言,我們不可能通過戰爭方式去解決;越來越多的國家走上了民主主義的道路(聯合國就是全球化的良好標志),至少在某些時候,民主主義對於人民來說是相當有好處的。這難道不是一種「凈收益」嗎?
如果我們都死於氣候變化或者流行性疾病,那麼你可以說全球化是一件壞事。但如果我們通過科學技術防止了大規模殺傷性事件或者防止了隕石墜落,那麼你可能認為全球化是件好事。這樣你會認為它是凈收益嗎?
4、要知道全球化並不是一件新鮮事。貧富差距是舊新聞,全球化也是舊新聞。唯一新鮮的是人們對全球化的認知——這樣,人們才可能「有所作為」。相比於身邊的人,你具備了更大的能力。所以,你得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很重要)。務必在更廣泛的語境中檢驗自己的決定。思考一下,你想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

2、什麼是雙循環

雙循環(社會的新發展格局)一般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避免過於依賴中國以外市場,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融入世界市場,賺取了不少的外匯收入,但是相對而言內需的發展是不足的,我國不僅是「全球工廠」,也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雙循環是符合我國經濟情況的。內循環的重點在於擴大消費,從具體的內容來看,衣、食、住、行、娛,而在這幾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經基本完成內循環,傳統的一些鋼筋水泥等還處於過剩的狀態,一些高端高質的產品則存在需求不足的首飢局面。
【拓展資料】
「雙循環」是在國內外形勢發生劇變的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對國內國際大循環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動調整、主動者族返謀劃的大戰略。當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如何讓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一、保障經濟安全謀劃增長新空間
首先,雙循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外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我們產業基礎實力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戰略迴旋空間大,超大市場規模的特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內部自我循環穗早,包括供需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城鄉循環與要素循環等。其次,要形成國際大循環新格局,擺脫過度依賴傳統國際大循環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國家,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大循環模式。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市場加大對全球的開放,繼續和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繼續為世界提供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形成國內國際大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二、內需供給兩端發力內循環
中國需要積極擴大內需,擴大有效投資,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供需內循環,但要轉變投資領域與投資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輪的過剩。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即便像北京上海這種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也還是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從需求側要擴大有效需求,那麼從供給側需要做什麼來促進構建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穩定優化產業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
在雙循環中,創新中心是重要的節點,直接關系著產業基礎再造,產業鏈提升。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是新基建、新投資、新就業、新消費的經濟發展機遇。第四次產業革命也會重新塑造產業鏈與價值鏈。各種類型的平台型企業通過數字賦能的方式,延伸到研發、製造、配送與銷售各個環節,已經成為產業鏈生態的組織者、價值鏈的重塑者,顛覆了傳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分工方式。
四、構建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
「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新的貿易軸心和產業協作、共同發展國際大平台,也成為我們推進國際大循環的最重要戰略平台。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繼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布局國內國際兩個生產、兩個市場。逐步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作為生產製造中心,歐美作為金融研發中心、消費中心的傳統國際循環模式,轉向更均衡、更多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時,要構建「一帶一路」內外聯通的戰略大走廊,加大沿邊地區開放,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推動中國形成東西雙向、海陸並進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新格局,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

3、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國內循環和國外循環關系)

1、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關系和作用。

2、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關系。

3、如何理解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關系。

4、什麼是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

1.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城市發展發生新變局。

2.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也面臨新形勢。

3.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應對百年變局、開拓發展新局的戰略選擇,對「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4. 全球城市發展格局發生新變化 新科技革命重塑全球城市發展格局。

5.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城市競爭力消長和全球城市格局。

6.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進程,數字技術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重新定義國際分工和產業生態,並將深刻影響城市發展格局。

7. 全球化退潮影響城市網路體系。

8.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化進入退潮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在經歷了30多年擴張後轉向收縮。

9.疫情加快了這個進程,主要經濟體在「效率」和「安全」之間尋求新的平衡,全球供應鏈呈現區域化、近岸化和在岸化趨向,北美、歐洲、東亞三大生產網路內部循環強化。

10.在東亞地區,東盟已超過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11. 世界城市體系孕育重大調整。

12.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帶來世界城市體系的重大調整。

13.紐約、倫敦、東京等頂級全球城市仍處於核心地位,在全球資源要素配置中仍將占據主導地位,但新興全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14.特別是東亞地區有可能出現全球頂級城市,並在世界城市網路體系纖念斗中發揮重要作用。

15. 大都市圈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16.目前全球排名前50位的城市,其經濟總量佔全球GDP的比重超過20%。

17.這些城市集聚了全球主要跨國公司、學術機構、行業組織和智庫等全球性機構,在全球城市網路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並成為各主要經濟體對接高標准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參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載體。

18. 我國城鎮化發展面臨新形勢城鎮化增速將趨於放緩。

19.我國城鎮化在經歷高速發展階段後,增速已趨於放緩。

20.這和經濟增速放緩是分不開的。

21.「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2016年至2019年經濟年均增長 6%,比「十二五」下降了3個百分點,城鎮就業人口、城鎮人口增長也在放緩,帶來城鎮化速度放緩。

22.「十四五」時期,隨著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加之農業可轉移勞動力數量下降,城鎮化率年均增幅也會呈現放緩趨勢。

23. 內陸地區城鎮化進程加快。

24.「十三五」時期,中西部內陸地區城鎮化發展速度明顯高於東部沿海地區。

25.基於人口流動的大數據觀察城市中心度,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處在第一序列,內陸地區的成都也在第一序列,說明內陸地區的大都市圈發展也明顯加快。

26.「十四五」時期,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內陸地區城鎮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並成為推動我國城鎮化的主要力量。

27. 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位勢上升。

28.現在19個城市群經濟總量佔全國80%以上,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佔比更高。

29.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城市群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位勢快速提升。

30.大都市圈和周邊城市的同城化也在加快,比如廣州和佛山加快推進廣佛一體化。

31.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正在成為優質生產要素的匯聚平台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十四五」時期,這個發展態勢還會深化,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毀磨擴散和集聚效率大幅提高,進而提升城市空間資源配置效率。

32. 部分城市創新活力明顯增強。

33.由於創新活動對人力資本、科研設施、大學和科研機構等要求較高,創新活動在空間上具有更高的集聚性,並吸引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口向這些城市流動,創新生態逐步形成和完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推動創新型經濟加快發展。

34. 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加快。

35.這次疫情加快了城市數字化進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信息溯源等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進「一網通管」「一網通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流程再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效率,為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

36. 新發展格局對城鎮化發展高租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時期,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城鎮化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37.第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38.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確保國內消費持續擴大和升級。

39.研究表明,如果農民工按照城市居民消費方式消費,人均消費支出將增長27%,這對擴大消費意義重大。

40.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釋放巨大消費潛力,最重要的是要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梗阻。

41.我國城鄉要素長期單向流動,比如農村土地增值收益變成了城市的高樓大廈,金融資源從農村單向凈流出,農民工進城落戶又面臨各種限制。

42.這就要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和常住人口掛鉤機制,逐步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

43.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要探索擴大土地使用權入市的用途,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要拓展使用權向外部人員流轉的空間,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44.第二,增強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雙循環」的樞紐功能。

45.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對提高國民經濟循環效率,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尤為重要。

46.依託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立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為樞紐的經濟循環系統,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聚和擴散,提高空間配置效率,將成為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動力源。

47.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48.新形勢下大都市圈和城市群要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外資企業根植性,維護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49.第三,增強中心城市的創新策源功能。

50.「十四五」時期,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特別是美國推動和我國科技脫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尤為緊迫。

51.要加強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建設,推動創新體系戰略性重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布局建設基礎研究、前沿創新和生產製造相結合技術集群,構建安全的技術供給體系。

52.第四,在內陸地區培育有競爭力的城市群。

53.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要建設內陸地區城市群,釋放內陸地區發展潛力。

54.要培育成渝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一批重要城市群,拓展內陸地區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55.第五,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56.隨著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和空間集中度提高,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將迅速增長。

57.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其覆蓋面,並率先在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一體化。

58.第六,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59.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加強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等建設,提高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4、什麼是經濟內循環和外循環?

內循環就是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老百姓拿來消費買了國內的產品,國內的廠家拿這錢去國內的上游企業購買原材料,上游企業拿到這個錢後,給工人支付工資,工人拿到這個錢,又去消費。這就是經濟的內循環。
外循環就是參與國際產業鏈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例如一個服裝紡織企業,出口衣服到國陪絕枯外,獲得了一筆外匯收入,國家外匯管理局代管這筆外匯,支付人民幣給這個紡織企業宏碰。然後這個紡織企業拿人民幣去向上游化工企業購買服裝的化工原材料,化工企業拿到這筆人民幣後,要去國蘆洞外購買原油,於是拿這筆人民幣找外匯管理局兌換成美元,去國外買回了原油。這就是外循環,需要藉助外匯,向國外出口商品並進口自己的所需。(來自網頁鏈接)

5、為什麼全球化會發生逆轉

現在西方國家的問題來源於全球化。發達的西方國家,各行各業基本被跨國公司壟斷。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必然選擇在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生產,而且利潤也會留存在稅率低的國家,導致的結果是公司利潤增加,但政府稅收減少,西方國家的就業崗位減少。再加上民主制度導致的過度福利開支,必然導致西方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增加,失業率增加,國民收入無法增長。
解決的辦法:強制跨國公司利潤迴流到本國,然後征稅;加大資本利得稅,資本利得包括海外的收入;養老金投資跨國公司,政府投資跨國公司,投資收益分配給全體國民;在對跨國公司所有利潤征稅的前提下,為全體國民提供基本的收入。
這些新措施需要全球所有國家配合,需要所有國家實行相同的稅率,這個難度太大,短期內無法達成協議。而且即使這樣,西方國家的財政赤字也無法徹底解決,根據供需的原理,政府必須有很多稅收外的收入,提供遠超稅收的政府購買力,才能即平衡供需矛盾,又平衡財政收支,做到沒有赤字。下文會專門講解供需原理。
另一種辦法就是停止全球化,每個國家自己生產,自己消費,實現國家內的經濟循環,但這會導致經濟效率的大倒退,各國政府絕不會選擇這條路徑。
折中的辦法是按經濟發展水平,各自組織經濟集團,集團內實現經濟循環,集團外貿易停止,交流停止,封鎖技術,如歐美日經濟自由區,中國東南亞南美俄羅斯自由區等。
按現在的國際政治走向,折中路徑大概率會變成現實,奧巴馬的TPP就是體現,只不過被特朗普廢除。折中路徑會嚴重製約中國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引進,但對西方國家利大於弊,特朗普之後的總統很可能會重新選擇這條路徑。
面對可能的技術封鎖,中國要利用現在的國際環境,迅速引進和學習西方最先進的科技,並努力研發創新,改革教育體系,盡快成為科技第一強國,取代美國現在的位置,到時就不怕西方的技術封鎖,西方的折中路徑會不攻自破,主動尋求與中國合作。
另外就是加大進口,分化西方,讓部分發達國家依賴中國市場,被迫技術交流。這裡面可以要重點拉攏德國,法國和以色列。我們搞的進口博覽會能起到分化西方的作用。
從文明特徵來看,只有華夏文明才有天下大同的思想,中國如果能成為第一強國,主導國際社會,對全體人類來說是一大幸事。

6、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消極後果。這些後果主要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可能加劇全球的環境惡化;面臨經濟全球化沖擊,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全球行為,可能使一國的經濟對別國形成依賴的風險。

(6)為什麼說全球化是循環的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作為人類生產力社會化發展的更高階段,更是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存在、生長的物質前提。近幾百年來,生產力的社會化經歷了由家庭走向企業、由單個企業內走向多個企業,由民族國家內走向全球這一不斷擴展的過程。這一發展日益顯示,人類必須按照生產力本身具有的社會屬性來對待它,社會主義的因素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地迅速成長著,在世界范圍內鍛造著社會主義最終代替資本主義的物質前提。

7、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

在自然經濟時代,人們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們的生產非常簡單,生活非常簡陋。只有到了商品經濟時代,才有了物物交換,人們的關系開始復雜起來,彼此開始產生依賴。市場經濟的來臨,更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顯得高效,區域內的技術進步、生產發展的有限,以及資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這種依賴性的交往范圍擴大,並在不自覺中超出了國界。跨國的經營卻又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實際上也已經付出了代價。

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本質,我國學術界基本上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人民日報,2000)。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歸根結底在於社會生產力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另一種意見把經濟全球化的成因歸結為三個方面:市場的作用范圍在全球擴大;以西方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為基礎的跨國公司加速擴張;信息技術的進步促使全球經濟循環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種意見則強調,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趨勢是資本的固有本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提出和論述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認為這三種觀點綜合起來都很好地說明了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在此,我們想就兩點作一些重點的闡述。

一、對經濟利益的追逐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過程。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經濟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追求。

二戰後,歐洲的經濟已經脆弱到了沒有美國的援助便難以復甦的境地。1947年,《馬歇爾援助計劃》獲得通過,但馬歇爾計劃有一個前提,就是美國的經濟援助必須面對整個歐洲,而不能只對某一個國家。為了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西歐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負責制定歐洲經濟恢復計劃和醞釀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區。為便於貿易,這一組織很快就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其成員幾乎遍布世界。從二戰結束到1949年僅僅數年,歐美各國或者在經濟上,或者在軍事上結成同盟,而當時的蘇聯集團亦在形成之中,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冷戰時代隨之而來。從地域上看,冷戰分界正好在原東、西德之間,當時的西德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但經濟的恢復卻十分迅速。把西德納入西歐聯盟,有利於西歐的安全與繁榮。1951年,在法國外長舒曼的倡議下,比利時、法國、西德、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六國簽訂了《巴黎協議》,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對煤炭和鋼鐵實行統一管理,比如價格和產量等。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鋼鐵這兩大戰略物質,任何人都無法發動戰爭。英國出於自身的利益沒有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照樣成功運行,使西歐六國大喜過望,以至在後來的數年裡,反而幾次拒絕英國要求加入的申請。195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六國在義大利首都簽訂了《羅馬協議》,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使歐洲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參與國際事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歐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需要建立縱覽歐洲事務的共同市場,以制訂統一的經濟政策,共同開發歐洲的資源,全面提高歐洲人的生活質量。1965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大組織合並為歐洲共同體。整個20世紀60年代,歐洲大陸經濟繁榮,歐共體的作用日益顯現,與英國於1973年達成協議,給予英國7年的過渡期,之後成為完全的成員國,英國一旦進入歐共體,其作用便顯現出來,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政府積極推動歐洲單一市場方案的實施。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東歐形勢巨變,整個歐洲經濟蕭條,產業結構重組,失業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歐洲單一法案》應運而生,該法案把建立單一市場的時間表定在1992年。單一市場的目標是實現成本、勞務、服務與商品自由化。單一法案還包括環境、衛生、勞保、技術開發、經濟、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規。1993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歐盟發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獨特的組織性質,即大大超出了傳統政府間合作組織而又遠未形成獨立的國家實體;從一體化的角度而言,歐洲一體化採取的是經濟上的新職能主義與政治上的聯邦主義相混合的模式。歐洲聯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支柱——經濟貨幣聯盟,就是從超國家集權性質很強的經濟共同體演變而來的,而另外兩個支柱——外交防務政策與內務司法合作,則仍停留在較為鬆散的政府間合作的框架之內。

面對歐共體統一市場和歐洲經濟圈形成後的巨大壓力,歐洲以外的國家,無論是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是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兩種戰略選擇:一種是盡一切可能打入統一市場分享其經濟利益,另一種是組建自身的區域性組織以獲得一體化的效益。正是後一種戰略抉擇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范圍的區域集團化熱潮,世界經濟格局逐步形成了歐洲、美洲、亞洲三大經濟圈,集團角逐正在補充或替代大國爭斗而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歐共體統一市場建設的順利進展,使美國決心加快組建自身的區域性集團,作為抗衡歐共體統一市場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國同加拿大開始談判組建自由貿易區,至1987年10月即達成協議,1988年1月正式簽署美加自由貿易區協議。此後,美國又將墨西哥納入,三國於1992年12月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使拉美國家面臨嚴峻的挑戰,於是紛紛發展區域性集團以加速一體化進程,如安第斯集團決定在原來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實行共同對外關稅,組建關稅同盟;南錐體共同市場也就共同關稅達成協議等。同時,拉美國家也提出了參加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要求,而這也正好符合美國的目標。目前,美洲國家已經確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個西半球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由於三國貿易障礙的取消,美國對加、墨兩國的出口分別增長了17%和9%,2000年,美國對墨西哥的出口達到700億美元,為國內市場增加20萬個就業機會。

為適應歐共體一體化的發展,歐共體與美國於1990年簽署了《歐共體與美國關系宣言》,形成了以歐共體代表其全體成員國整體利益的對美新關系。然而,隨著冷戰結束以後歐美對來自蘇聯的共同威脅的消失,歐盟日益謀求與美國建立真正平等的夥伴關系,1995年,歐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聯盟正式提上議事日程,並於12月簽署了《跨大西洋新綱要》,制定了《歐美共同行動計劃》,這是旨在修補歐美關系、在新國際格局下加強跨大西洋聯合的重要步驟。《跨大西洋新綱要》的簽署使美歐之間擺脫了冷戰以安全防務為主的傳統關系,開始進入一種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經濟全方位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強調雙邊經濟貿易領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項議題的《歐美共同行動計劃》的宗旨是將歐美合作從協商轉向聯合行動。

美國廣泛捲入亞太多邊合作進程,積極推進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也有著類似的戰略考慮與目標。自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召開第一次部長級會議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18個亞太國家和地區參加了這一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個組織雖然是一種鬆散、開放、非機制性的經濟論壇,但是卻受到美國的異常重視。原因之一就是過去20多年亞洲(主要是東亞)經濟迅速崛起,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柯林頓總統在訪問日本和韓國時提出「太平洋共同體」的構想。當年11月他積極撮合亞太領導人在美國西雅圖舉行首腦會議。會上柯林頓提出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建議,目的是把亞太經合組織由協商性質的論壇發展成為地區多邊貿易談判的機構,推動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舉行了第二次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簽署了2020年建立亞太經濟共同體的協議,各成員國承擔義務在2020年前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過該組織更多地參與亞太事務,影響並支配亞太地區,加強其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中的發言權,以謀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美國的用意不僅是把歐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這一區域組織在世界貿易談判中同歐盟抗衡。歐洲正式提出希望通過亞歐首腦會議這一機制尋求同亞洲加強合作與對話,來對亞太經合組織一體化的發展及美國對這一進程的影響作出反應。

二、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

第一,貿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綜觀世界經濟史,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是並行發展,此消彼長的。二戰以後,整個世界被分為兩大陣營,形成了「冷戰」局面,「冷戰」主導國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國家,也就是那些受這兩大陣營主導國保護的國家,兩大陣營之間幾乎互不往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結束,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國紛紛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世界經濟市場化越來越明顯,全球性質的合作與交流便開始了。這種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後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各國實行的非關稅壁壘將予以關稅化,而關稅水平將不斷降低。1997年,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已經降至3.8%,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已經降至12.5%(南方日報,1999)。我國平均關稅到2005年將降到10%以下(陸燕,2001),從商品的類別看,農產品、汽車等重要機械產品、化學品的關稅降幅很大,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到2005年將降為零。其他發展中國家與我國一樣,必須逐步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否則,被獨立在世界經濟貿易秩序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將很難得到全球資源配置的好處,當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國自由貿易好處的同時,在本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因此,貿易自由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世界市場更加統一,全球經濟逐漸融合。

第二,技術進步與區位優勢下的國際分工,使得行業內部國際貿易佔領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國際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同世界技術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術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和國際勞動分工;第三次技術革命則產生了大量的新產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現出了大量的新興工業部門,並推動了原有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加速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動了生產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把一種產品的各個部件交給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子公司進行生產和裝配,擴大了國際間的生產專業化;同時,跨國公司以世界市場為其投資產品銷售的目標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投資和銷售,使國際分工有了嶄新的內容。首先,先進國家的許多新產品處於相近的競爭水平上,更多的產業內部分工得到發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產品的零部件生產乃至工藝上要求合作,各國之間的競爭,已不只是產業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在同一產業的某個環節上取得區位比較優勢,從而得到國際貿易的利益。因此,行業內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國際貿易的內容更加深化,國際資本流動更加活躍,經濟全球化的范圍更廣。

第三,信息革命促進了世界貿易的信息化,為全球貿易的迅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貿易信息系統已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建成,它是指電子商務、EDI(電子數據交換)國際貿易方式及網路貿易的建成、實施和推廣。電子商務是實現貿易全球化的技術前提條件,而EDI則開創了世界范圍內實現商業文件標准化、電子自動處理和交換的新型貿易方式,使國際貿易能夠按照國際統一的貿易程序交往及商務處理。網路貿易突破了服務業的時空限制,使服務業中長期以來難以或完全不能從事貿易的行業獲得了解放,獲得了「可貿易」的物質條件。1999年美國國民經濟凈值為5000億美元,而網路零售一項就佔了160億美元;很多著名的網路公司競相提供各種商業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譽Yahoo網路公司早就開始以13種語言在25個國家提供各種信息服務(雷涯鄰,2003)。這種信息化的貿易系統使得全球貿易信息幾乎沒有阻隔,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

8、為什麼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⑴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及其表現。經濟全球化一般是指由於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超越一國領土界限的大規模活動,使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這樣一種經濟狀態。它是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的特點是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深了各國經濟的國際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導致地區經濟集團建立和壯大,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國際投資增長,帶來了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貿易成為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環節和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比生產的增長速度高得多,它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一個基本特徵;金融國際化,國際金融交易大大超過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
⑵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其突出表現為:第一,國際貿易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第二,國際投資,特別是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越來越頻繁,資本流動已經國際化。第三,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產品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第五,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
⑶ 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由於經濟全球化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會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發展。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如反傾銷的濫用,技術性貿易壁壘泛起,保障措施的濫用等),並趨於強化。
⑷ 經濟全球化的作用。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有利於促成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使生產網路化體系逐步形成,有助於推動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使貿易自由化的范圍、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以最快的速度擴大和推進,有助於推動各國加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使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它們更多地獲得資金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有利於它們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有利於它們更快地得到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揮後發優勢,實現技術跨越。但經濟全球化也有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加劇了各國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發展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使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消極功能擴展到世界范圍,造成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危機爆發的世界性,使發展中國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和金融危機的影響。特別是當發達國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預時,問題就更嚴重。發展中國家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又要趨利避害。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⑸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是並行不悖的。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具體步驟和途徑,是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活動國際化加深和國際經濟競爭加劇的產物。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是矛盾的統一體。盡管區域集團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區域組織都努力把地區經濟與全球經濟銜接起來,又具有開放性的一面,因而從長遠和總體上看,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