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前沿 » 西德外贸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西德外贸

发布时间: 2021-02-26 17:21:41

1、为什么会出现东德和西德?

出现东德和西德的原因和过程:
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及加深,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美国欲将德国一分为二。为了使法国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利用战后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在外交上合作,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优惠,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为单一个西德占领区。
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所谓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德区与英美占德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西德国家,以西德为中心复兴欧洲。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
苏联得知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军事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长“告德国民众书”,认为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联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西德政府结构确立。
苏联于封锁中亦蒙受损失,它深知封锁不能阻止西德建立,于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462日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
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东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正式分裂为东西德。

2、冷战时期西德将千吨黄金转移到了美英两国?是为了偿还二战赔款吗?

从历史中汲取深刻教训的西德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力求保险。二战后,西德政府几乎没有什么黄金储备,直到1951年,德国央行的前身——西德联邦中央银行购买了500公斤黄金。此后,西德的黄金储量越来越多,20年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黄金储备国。而在西德民间也掀起储备黄金热潮,其总量甚至超过国家储备。西德阿登纳政府认为,黄金储备一方面可以在国内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将黄金兑换成外币,可以抵御可能出现的货币危机。

 不过,战后被西方盟国和苏联接管的德国人并没有安全感。特别是西德人,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高潮期,非常害怕苏联入侵。由于担心苏联坦克涌入,西德政府最终决定把黄金存放到“尽可能西边、尽可能远离铁幕的地方”。


 其间,西德对英、法、美积累了大量的外贸顺差。它需要这些昔日占领国的军事保护,而这些国家却手头拮据。于是,西德向英、法、美提供了一些贷款,并制定了一个“君子协定”,即西德在这几个国家存放黄金。这样能增加信任,而“占领国”在周转不开的时候,也可以私下挪用一些。之后,西德政府将其黄金储备分散转交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

  不学法国,争取美国保护 西德这么做,也有报答的成分。二战刚结束之际,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德恢复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西德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3、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如此强大

你慢点看有点长但有道理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那么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俱、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 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 “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 “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 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 (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b万DE卜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望采纳

4、西德是不是仆从国?

西德相对东德来说还是有些自主权的,而且当时美国和西方国家还是占据着道内德高点,毕竟当时在西方容社会苏联的那套还是没有什么市场。但是西德所在的位置是非常敏感的,毕竟在整个懂得平原上盘踞着苏联最精锐的百万大军和上万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
当时说如果苏联周四发动攻击,周末苏联就可以在巴黎检阅坦克了。历史上柏林危机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所以美国还是力保西德的,而且在那个时代任何一个战败的国家都是没有独立开战权的,需要在大国之间生存,总的说西德不是仆从,是美国的小兄弟,东德是苏联的仆从。兄弟和仆从还是不太一样。
另外德国虽然装备不错,但是国军现在是不让发展导弹和飞机的。

5、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如此强大?

现在,提起德国的工业实力,在地球上绝对是响当当的,“德国制造”更是顶级的技术和质量的代名词。德国工业并非天生牛逼,“德国制造”也并非天生高贵。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英、法两国晚了30多年。由于长期分裂,德工业化进程充满坎坷。1871年统一后,德国内百废待兴,世界市场也基本被瓜分完毕。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工业是如何成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小编就邀请了几位网友各抒己见,分析分析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观点,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讨论。

1

网友幸福地带2:

德国的工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为德国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世界新工业的起源在英国,法国紧随之。当德国发展自己落后于英法时,心理十分着急,于是发展本国新工业。由于新工业需要技术与技术研发,而德国一无所有。他们为了走捷径,派出了许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术,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间谍。

在同时也开始学习科技研究开发,重视人才陪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发展,并在许多管理等方面领先于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战前都已经有很先进的工业了,这样的工业大国发展了上百年的,其许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强国就再自然不过了!

2

网友YF永恒: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具、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原因何在?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万吨。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3

网友袁飞2:

工业化的国家很多,而德国特别强大,原因有二,一是国家层面的科技水平发达;二是国民特性自觉到刻版的程度。德国不准随意砍伐树木,二战末,德国战败,无人管理,人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地的枯枝;而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博物馆都被抢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4

网友佛缘之Y佛缘:

国家如果发展的强大是和国民的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的,并不是说你有钱了国家就强大了,德国就非常注重这些在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发展经济,让德国的整体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国家你干的任何工作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工业发展,并不是说你能设计几个数据工业就强大了,这里面包括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成绩甚至是比设计者的成绩都要大,这是一个国家整体性的东西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大家把德国和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对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这一个问题上看看两个国家的态度就能的到一个比较。

5

网友真诚地看着你:

赶上了三次工业革命,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当年的列强工业都很强,不仅仅是德国。要说强,殖民地比德国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资本比德国雄厚,工业也比德国强一些,而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的美国才是最强。

6

网友缥缈孤鸿影45:

问题太多,简略回答,德国是个专注力很强的民族,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两样结合起来正适合兴办工厂,法国散,英国懒,俄罗斯比较落后,在办工业方面皆不及德国,无论技术之精,管理,钻研创新皆冠于欧洲,又是欧洲最认真做事的民族,故工业强大,缺点是过于专注于点,而失于研究面,因而缺少战略观,故才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失败。

7

网友汉阳老王:

这是相对而言的。二战前德国被制裁,?怨?宋?松?嫒?Ψ⒄埂6?战期间德国人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战后德国人迅速取得了欧美的谅解,接助战后经济发展期发展状大了自己。当前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十分强大。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是十分难得的。德国再强,他只是一个中等国家。

8

网友赵晓路1:

一、德国的科技发达,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德国的工业迅速崛起,超过英法,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19世纪末~一战前)。

二、资本雄厚,负债少。

三、德国的教育发达,重视人才培养,国民素质高(这一点是关键)。

四、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高度发达(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五、欧盟整体的促进。

六、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

9

小编:

听完以上各位网友的观点,您心目中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

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小编,立即处理。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知乎,机床商务网小编整理)

6、东德西德为什么会统一

两德统一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根本原因――两德经济实力的差距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
1.资源环境的差异。两德资源分布存在很大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自然资源贫乏,“全境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而“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联系一旦被切断,其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事实是上东德不仅拒绝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参加整个欧洲经济整顿和传统贸易关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墙”的建议虽有效的阻止了劳动力的外流,却也阻隔了与西方的联系。这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长远的影响。相比之下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东部寥寥无几。战后的西德又承袭了战前德国的绝大部分工业设施,因而西德拥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经济重建与东德相比处于高水平起点。
2.人力资源的差异。战后西德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而东德,从建国之初就不断有公民往西边逃跑,这与不习惯,不认同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加上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夺一部分人的财产,促使一些有产者的西逃,人们不满足于东德的现状,而向往西德的消费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墙修建之前,从东德跑到西德的总人数达260万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西德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并改善了劳动力分布不均的状况,提高了竞争力,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的难民涌入,参与了西德的重建。
(二)战胜国对德国经济政策是影响德国经济的外部原因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国为彻底摧毁德国战争潜力,对德国施行“非工业化政策”,通过拆迁德国工业设备作为盟国的战争赔偿,将德国经济改造成农业经济。但很快的意识到“遏制德国的工业将非常有害于欧洲复兴计划”。而东德在盟国制定索取赔偿计划之前,苏联就开始拆迁了120家工厂,“至1948年初为止,总计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为完整的工厂。由于拆迁和战争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使生产能力下降了40%”。而且苏战区经济损失惨重,此外苏联还要求无偿使用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战俘。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态度,使东德的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且苏联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东德重建。二战后美苏冷战白热化,局部战争的爆发为西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据统计,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业生产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长了1/3,就业人数从1360万1420万,1951年下半年外贸第一次出现顺差,半年出口额几乎可以平衡全年进口额。这就使西德迅速积累大量资本,扩大了市场占有额,为自身经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而东德经济却在苏联的高压下缓慢发展。
二、直接原因――两级失衡的国际政治局势
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互有攻守。在这种情况下,北约非但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成为苏联的盟友,也不愿其成为阻止自身东进的政治缓冲地带。因此,美国与北约默许、鼓励并直接帮助实施西德的统一计划,甚至幻想两德统一之际迅速消灭全球范围内的“赤色”共产主义力量。与此同时,自身内外交困的苏联也逐渐放弃了对东欧国际事务的有效干预,使东德在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二十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联邦德国还留驻北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双方完全依附关系逐渐改变,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民主德国方面也懂得独立的走本国特色道路,全社会各方面也有别于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世界格局多极化为两德独立解决本国事务提供了机遇。冷战末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德国的统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时出现。也可以说,两德统一是时代格局变化的“孕育儿”。
以“缓冲”“对话”为基准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为两德统一创造了“对话气氛”,为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尽量取得一致意见而创造了条件。两德各为其主,西德追随美国,拒不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企图孤立民主德国,而东德则筑“柏林墙”予以反击。这使两国之间丧失对话的机会,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逐渐变暖,两国间的交往开始松动和频繁起来。西德转行“新东方政策”力图与东德实现关系正常化。而东德也加紧与西德的经济往来活动。应该说两德对话和交往的不断加深与世界政治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同样美苏之间即使冷战相互对攻,也可能对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德国问题坐下来对话,这都会促进德国统一。正是有了这些态度上的变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的顺路召开。美、苏、英、法在缓冲与对话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两德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间接原因――民族、个人及其他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识因素
德意志人同属日耳曼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创建了德意志国家及第一个德意志王朝。在19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争使德意志人培养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种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为基础的共存共荣思想根深蒂固。两德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德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但德意志民族并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两德签订“基础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德国统一前西德已成为东德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往来反映了两德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促进了两德统一进程。两德在社会文化上的密切互动,解决了分裂双方人民之间人道上的问题,增强了两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维护有力的推动了两德统一的步伐。
(二)个人因素的客观促进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科尔的个人主观决断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中推行自由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大力宣扬“新思维”中的“公开性”“多元性”与“民主和自由”。同时他表示,尽一切努力让德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发展,苏联的表态让德国统一前景明朗起来。同时西德总理科尔适时出击,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990年初,科尔力排众议,在对东德货币兑换问题上做出让步,为尽早建立起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经济统一条约》的最后签订,扫清了统一的最后障碍。至此,西德最终实现统一,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道路。

7、欧洲西部各国的特色经济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什么?欧洲西部国家的知名产品有什么?

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面积5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1亿多(1958)。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法),布鲁塞尔(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人口5亿多(1988)。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形成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
[编辑本段]【欧洲西部的农业,地形】
欧洲西部多数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平坦开阔。同时由于海岸线支离破碎,山地少且东西走向,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平原地形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西欧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因此乳畜业发达。大多数地方发展混合农业,种植小麦的同时发展乳畜业,形成互补。法国是欧洲西部农业发达的国家。
欧洲人饮食以小麦、乳肉产品为主,也是跟农业结构有关。此句可解答七年级下册地理书61页的问题
1.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东半球的西北部,亚欧大陆的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到地中海、黑海。
2.纬度位置:位于北纬40度---北极圈之间,主要位于温带
3.本区位于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包括北欧、南欧、西欧、中欧。
4.欧洲西部多半岛、岛屿、海、海湾
半岛:1、斯堪的拉维亚半岛2、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岛屿:1、大不列颠岛、2、爱尔兰岛3、冰岛
内海:1、波罗的海2、地中海3、黑海
边缘海:北海
海湾:1、比斯开湾2、波的尼亚湾
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丹麦海峡
平原:1,西欧平原 2 波德平原
山脉:1阿尔卑斯山脉;2 亚平宁山脉;3 比利牛斯山脉
主要河流:1.多瑙河 2.莱茵河
湖泊:多分布于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南北两侧
5.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6.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济团组织。是一个区域组织,现在有27个成员国。(课本58页活动题)
7.欧盟作用:欧盟建立了关税同盟,实现了共同外贸、农业和渔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了总预算制度。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服务自由流通。
8.欧盟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极发展趋势。美国是超级经济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欧盟以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欧洲西部对外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而且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大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9.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工业地位: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工业特点: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是指把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各种各样产品的部门)
工业分布特点:本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自英国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字形工业密集地带。
主要工业区:法国巴黎盆地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格兰中部工业区;伦敦地区工业区。
10.气候:欧洲西部大部处于北温带,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从西至东,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11.地形: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深受冰川的影响:波状丘陵、峡湾、冰蚀湖、冰碛湖、冰碛平原。
12.畜牧业发达,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英国畜牧业占全部农产值的70%。法国和德国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国。其中丹麦的如初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出口产品。
13.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风景优美;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人们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历史上,欧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个地区有不少古建筑遗址,文化艺术城市和博物馆,再加上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许多国家的旅游业收入已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14.小知识:
1)欧洲西部有30多个国家,国家众多,但是面积都不大,其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它的面积还不到0.5平方千米。还有一些面积很小的国家如: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安道尔、摩纳哥等,被称为“袖珍国”。这些国家领土面积狭小,难以发展耕作业,但是注重发展旅游业,也注重生产高、精、尖的高科技产品和手工艺品来增加国家收入。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在世界都名列前茅。列支敦士登和圣马力诺俩国除旅游外,均以邮票业文明世界。
2)欧洲西部的居民以白种人为主,是世界白种人主要分布区。有5亿多人口,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也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有些国家如匈牙利还出现了负增长。

【国家】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 、摩纳哥、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列支墩士登、圣马力诺、梵蒂冈、瑞士、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奥地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 、塞尔维亚和黑山、马其顿 、希腊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马耳他、冰岛 、丹麦 、芬兰 、挪威 、瑞典

【海陆交错的欧陆西端】
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各地距海不远深受海洋影响.
近海陆棚天然资源丰富:渔场,石油,天然气.

【暖湿的海洋性气候】
1) 位於43°N~58°N,属西风带.
(2) 夏凉冬暖
A.海洋调节.B.暖流影响.
为全球冬温最显著的「正偏差」区.
(3) 终年有雨:西风吹拂.
A.秋冬降雨尤多乃因:西欧沿海暖湿的海洋气团与大陆冷气团在本区交会,带来 雨.
B.影响降雨分布的主要因素:迎风,背风.

【相对平坦的地形】
范围:西起英格兰东部,法国西北,比荷低地至德国北部.
各区地形特色
分布
主要地形
备注
平原北部
低湿的沼泽,贫瘠的黏土地带
不利农业发展
平原南部
冰河外洗平原
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平原带西北
A.缓丘,高地
B.冰蚀谷,峡湾
丰富的煤矿,为欧洲重要的工矿带
平原带南部
丘陵,高地区
丰富的煤矿,为欧洲重要的工矿带
东南侧的阿尔卑斯山
A.山岳冰河
B.U型谷,角峰,槽湖
A.U型谷为交通孔道及聚落形成的地点
B.重要的观光带
4.四通八达的水系
(1)河川
发源区:多雨的东南山区.
南北向,注入 海,大西洋
重要的河川:泰晤士河,易北河,莱因河,塞纳河等.
(2)发达的水运,乃因:
河川水量丰稳,水流平缓.
大河多,海轮可溯河而上.
东西向运河联结.
请找出西欧各大河的重要港口.(连连看)
河川 港口
泰晤士河 安特卫普
易北河 鹿特丹
莱因河 伦敦
须耳德河 汉堡
塞纳河 巴黎
(4)水运便利的河港重要贸易中心,工业重镇,重要都市.
(5)内陆水运与海洋航线的整合扩大西欧市场与专业分工范围西欧成为「世界工厂」.
大西洋文明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革新】

轻犁与重犁之比较
工具
分布区
耕作方式
气候
土壤
畜力
轻犁
南欧
浅耕
乾燥
浅薄的土壤
2只牛或驴
重犁
西欧
深耕
湿润
土质黏重
4~8只牛
五世纪重犁的出现及传布,西欧肥美的平原开始快速垦殖.
重犁的使用 制出现
敞田制的特徵:
长条形的田地.
共同经营的田制.
二年轮耕( 为主要役畜)三年轮耕(马为主要役畜)
耕地



第一年
秋种黑麦或冬麦
春种燕麦或豌豆
全年休耕
第二年
春种燕麦或豌豆
全年休耕
秋种黑麦或冬麦
第三年
全年休耕
秋种黑麦或冬麦
春种燕麦或豌豆
重犁,敞田制,三年轮耕制发展出混合农业,成为西欧重要的传统.
耕地扩张及复杂的混合农业本区有较多的粮食剩馀,供养非农人口 城镇产生.

【海上活动的发展】
西欧的海上活动较地中海区发展较慢乃因:大西洋及北海的海象变 化多端.
九~十一世纪维京人的航海技术已能与地中海古老技术相抗衡.
十五世纪末,因船只设计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上重犁的出现,西欧渐取得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十五世纪末,海上活动的发展地理大发现繁盛的海上贸易与殖民活动印度,埃及,西亚,新大陆等地纳入了西欧的文化版图累积了大量的资金
新作物的传入,改变了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
玉米,马铃薯,菸草传入:
改善人们的饮食.
边际土地得以开发利用.
蔗糖,可可传入:
巧克力,蛋糕等变得普及.
喝茶,咖啡成为欧洲人新的饮食习惯.
运费降低,廉价的货物供给量增加,改善本区的生活品质

【发达的海运对西欧农业带来的影响】
专业化,集约化及科学化
农业经营更集约,并选择更具竞争力的作物和牲畜和作物.
不再休耕,休耕地改种芜菁,苜蓿等作物,以作为牲畜冬季饲料.
种小麦的 田转变成饲养绵羊的圈田.原因:无法与北美廉价的 小麦竞争.
比荷低地转而发展 ,酪农,饲牧等高度集约的农业,以因应日 增的都市人口大量的需求.

【西欧现代化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经营规模小,成本较高.
现代文明的核心
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
十七世纪,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及殖民后,加上政府的利量,成为欧洲经济力最强大的国家.
工业革命
以煤矿发迹.
早期燃料主要来自木材工业发展区位深受森林分布区的限制.例如钢铁工业多趋向森林所在附近.原因:木炭笨重,运输不便.此种区位为 因素.
英国蕴藏丰富煤矿,燃料问题获得解决.
十九世纪起,发明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应用於纺织工业
焦炭炼钢,使钢铁工业不再迁就林材产地.
纺织,钢铁工业的精进,英国工业首度超越西欧各国,成为领先的地位.
英国的工业区主要分布於本宁山四周及港口乃因:
a.接近 矿产地.
b.原料多来自海外殖民地.
c.有利於产品输出.
十八世纪后期起陆续于港口和煤田间兴建运河和铁路,以减少运输成本.
工业发展丧失往昔优势乃因:
A海上霸权不再,海外殖民地独立.
B. 成为二十世纪主要的能源.
重新出发
二十世纪中, 海域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成为英国的新富源.
二十世纪末,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后,英国完全纳入欧洲经济圈,扩大英国和欧盟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活力.
富庶的文化大国法国
多元的地方文化
西元前十世纪起,寒尔特人(高卢人),罗马人,义大利人,西班牙人等,均在此留下文化的风采.
多样的环境.
丰饶的大地
气候暖湿.
平原广大
古老山地蕴藏丰的矿产为工业奠基.
多元的文化及丰饶的大地,启迪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及艺家的创作.
农业
A.耕地最广的巴黎盆地,为 的主要产地.
B.布列塔尼亚半岛,中央山地及阿尔卑斯山区, 业兴盛.
C.南部以 种植为主.乃因:
气候温暖,作物较北部早熟.
运输系统改善.
历史悠久的葡萄种植
最早为罗马人在本区东南部种植.
悠久的种植传统,使法国成为高级葡萄酒产国.
制酒成为法国一庞大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除了美食与佳酿外,政治,文学思潮和艺术流派也常开风气之先: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为近代民主运动立下良好典范.
象徵钢铁时代来临的巴黎铁塔.
巴黎
法国的政治,经济及交通的核心.
引领世界流行的重镇.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与新技术的研发,汽车,飞机,能源,通讯等,发展迅速.
科技大国德国
位於欧洲的心脏地带:
南接阿尔卑斯山
北到斯堪地半岛 地当欧洲十字路口的位置
东接东欧
西出 海
各独立的地方化整合而成.
完整的运输网将各自拥有独特文化的地方整合成一个整体
A.1850年代大规模建设铁路.
B.十九,二十世纪后,开始建立第二个交通网:连结原有水道的运河.
基尔运河:大幅缩短波罗的海到北海间的航程.
中央大运河:柏林和鲁尔区有了直接连系的孔道.
C.1930年代,因应军事需求,建立了欧洲第一条高速公路,并发展成四通八达的路网.
可连接国内主要工业区.
与国际干线相衔接.
德国的经济奇迹:
A.1950年代到1964年间的经济成长:
西德的国民生产总额增加了三倍.
出山增加了五倍.
B.原因:
德国人认真踏实的态度.
美国的援助.
战争的破坏反而加速了机器与设备的更新.
战后二十年内,西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二十五年内东德也成为第十大工业国.
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的基础:
a.中部台地盛产的 矿.
b.成功的技职教育及德国人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品质的团队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工业:采煤,钢铁制造业.
现代化的工业:电子光学,化学药品,汽车工业等高科技工业.
最大的工业带: 流域.
丰富的煤产.
便利的水运.
1990年东西德统一.
[编辑本段]【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1、瑞士国土面积狭小,工业资料短缺。主要生产消耗原材料少而且技术水平要求高的精密仪器,如钟表等,很久以来就是闻名世界的“钟表王国”。
2、瑞典利用本国的优质铁矿石和廉价的水电,冶炼优质钢材,造船业、汽车和机器制造业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3、丹麦畜牧业发达,猪肉、牛肉、奶酪、黄油,以及火腿、香肠等乳制品行销国际市场,素有“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之称。
4、挪威的海洋渔业发达,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5、荷兰以花卉种植业著称,有“郁金香王国”的美誉。

这里 肯定 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8、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发展那么快

两个基本点(最重要):

1,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马歇尔计划性输血,是德国可以进行规划性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国在45年是彻底被打成白痴了,工业体系全毁。发动战争所造成的国际债务,货币体系崩溃。这种境遇下,如果给德国人单干,神都恢复不起来。。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不仅仅是对于德国的物资援助,财政借款,还有工业基础材料等等外贸的让利,以及用强大的战后美元信誉给德国的债务陪绑。并且通过“援欧”时期的统一协议,把整个欧洲重建统一起来。
2,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保障。这本质也是马歇尔计划在德国援助中,计划输出的一种“秩序”,而德国在这个秩序基础上,开始进行复苏。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国家也作为参与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而正好马歇尔计划所引起的,欧洲趋于“统一重建”所产生的庞大市场容量,以及美元资本对于德国在外部的陪绑,此时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内外无缝连接,产生极大的发展动力。
两个基本保障:
1,人才储备和教育体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术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技术研发为主的综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
2,科技政策的倾斜,极度扩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产业投入。政府主导产业化科技,鼓励工业企业和研究部门合作,高度市场化需求,政府用税收等政策进行配合(听起来耳熟不?我朝也是这么干的),后期转向大公司主导科技产业。

四项基本原则(对外):
战后德国的外交处境很尴尬,四处被仇视,必须改善这种困境。
1,对内肃清“纳粹元素”,摒弃绝大部分纳粹时代决策方式,在内政上否定纳粹历史,并主动严打纳粹残留。摆出一个“新德国”的姿态。
2,外交上,放低姿态,将自己定格为“罪人”,用“赎罪”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小国,尽力弥补。
3,放弃战前所有的德国利益,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两德统一,把历史结点定格在“新的德国”,外交上转为保守,紧跟美国老大哥的步伐,听从老大哥安排,保证跟随但可置身事外。。
4,积极解决“法德矛盾”,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需要解决的“大国矛盾”,法德关系缓和是德国无论经济还是地缘上都需求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以法德牵头,进行欧洲一体化的一些合作设想。在后期,想借此脱离“完全服从美国”的局面,有自己的话语权。。

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产业恢复:19世纪末,德国快速的工业成长,除了有爆发性的技术革命外,在具体措施上干了两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国产品做积累和规模化发展基础工业再图其他。。
战后的德国也干的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进行工业品输出了,那么德国最初进行欧洲大陆外贸的工业品,依然是仿照英法产品而来,通过工艺升级和成本控制,压低产品售价,对大陆市场进行竞争。。这种仿冒在格申克龙的定义中就变成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名义上是借助已有科技然后促进科技进步,本质上就是仿冒和抄袭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后形成产业群进而消化创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规模化基础工业发展,尤其是政府牵头的几个工业区,进行规模化,质量化的基础工业品生产,不到十年就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基础工业品的品质上占了绝对的上风,而基础工业品的发展,和外贸的成功,也推进了德国工艺技术的改进。
2,产业升级:
在依靠基础工业品和产品的外贸,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开始谋划产业升级。
首先是,工艺技术的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工艺”和“核心产品”,尤其是当时德国处以中小企业围绕基础工业为经济主导的环境下,这种产业升级很有性价比。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后来没有哪个国家无缝钢管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当然他后来还是悲剧了,而后重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
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升级。联邦德国对科技的资助激增到所有公共开支的5%。在政府的巨额支持下,大量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开始繁荣,而工业界对于更高级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工业部门在研究方面的参与。属于先由政府牵头,再有市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