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企业生产管理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经济全球化企业生产管理化

发布时间: 2022-06-26 19:04:17

1、经济全球化是指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2、全球化与管理的关系

进入80年代,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全球贸易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占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 5.5%的年均增长速度。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征之一。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与此相关,在过去10余年里,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组织者,它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过去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经常项目汇总管制的国家由35个猛增至137个,其中大部分是 80年代以后完成的。另据统计,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无疑问,无论是各国内部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贸易和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都意味着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快速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近 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后,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始于 80年代中期的乌拉圭回合,与过去历次谈判主要限于商品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等议题不同,将谈判议题扩大到了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反倾销规则和建立多边贸易机构等在内的许多新领域。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在上述方面基本达成一致,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始越来越积极。近两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项多边协定的谈判业已取得明显进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已从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有首批52个国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边投资协定。这一主要由经合组织成员国参与、被认为是旨在制定“单一的全球经济规则”的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之中,估计不久也将面世。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3、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有积极影响

。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来临,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正面发展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管理模式将趋于标准化。企业在发展中面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会不断地从自身的运营角度出发,不断地探究更大范围市场的开拓。其中就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的并购与合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彼此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管理模式的趋同化上将会不断地进行提升。在这一发展动作的影响下,企业在管理模式层面将会不断呈现出财务管理模式不断趋于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其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效能将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的推动下,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效能上提出符合企业财务发展需要的要求。例如,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与职业素质上,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上,都会不断追求效能的提升。在全球互联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企业从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升级的角度来进行管理效能的提升将会是很多企业今后发展与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向。

最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将不断提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发展层面的竞争。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企业在管理模式层面的提升,特别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层面的不断创新将会是企业在经济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换句话来讲,企业面临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面临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将是带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发展路径。

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在不断的发展中,都会呈现出两面的发展趋势。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企业而言所构成的不利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色将被淡化。在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下,管理的标准化将会是企业在不断的面对市场化发展挑战中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层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企业的管理特色。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其财务管理模式的特色已经趋于形成。如果趋于财务管理模式的标准化其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色优势将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风险系数加大。市场的运营在客观程度上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会不断的提升。一旦,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企业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这种外部竞争环境的不断激化,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进一步进行了压缩。基于此,企业在今后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升级中,所需要面对的市场压力也会不断的提升。

最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限性。这一点与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中所面临的标准化的统一问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标准的统一,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发展的外在束缚就会比较多。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层面所面对的发展性的外在束缚将会不断的增多。

4、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更加需要战略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更加需要战略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能帮助内企业正确评价外部环容境的危机,重点是识别和评价超出某一企业控制能力的外部发展趋势和事件,预测企业可能面临的主要机会和威胁,并根据这些因素,做出正确抉择。

2.帮助企业明晰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使企业获得长久坚持的能力。使企业高层包括中层领导能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明确企业发展的领域;同时能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从而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稳定的超额利润。

3.帮助企业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的执行力,营造企业文化。再完美的战略,若没有好的执行力,那么就难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因为,由于很多企业忽视人力资源问题,导致在战略匹配中出现严重问题。这主要是针对加强中层领导方面的。

4.帮助企业建立起基于消费者价值的战略评价与控制系统。在战略管理中,对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化的检查、评价、和控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企业的战略评价与控制系统必须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和主动性。这主要是针对面向的服务对象方面的。这些都可以说明企业需要战略性管理。

5、试述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益处及我国流通企业全球化的对策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国际上流动,使我们有机会利用国际上的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有人认为,中国是开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国的GDP是开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熟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经济机制。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1)经济全球化使国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品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国内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3)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加速国内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策略

1.树立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

2.培养核心竞争力。

3.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6)经济全球化企业生产管理化扩展资料: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

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7、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企业的构建和经营有什么新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经济全球化作为客观的历史进程,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是以经济的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生产和投资跨国化为基础的,
由市场力量所推动的,跨越民族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新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出现了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这既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面对这一国际大舞台,我国中小企业须制定积极应对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全球化的机遇
(一)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统一的全球大市场,为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有较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税、非关税壁垒”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我国加入WTO后,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径。
(二)良好的政策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外向型发展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出口退税等给予优惠,所有这些都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中国加入WTO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契机。入世后,不仅中国市场向WTO成员国敞开,WTO各成员国也向中国开放市场,中小企业可趁机扩大出口,并向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和经营。
(四)信息化潮流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空前发展的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小企业快速、全面地获取并分析国际市场信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电子商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突破了地域、时间和企业规模的限制;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这些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扫除了障碍,使中小企业也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大企业共同竞争。
二、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内部压力
1.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渠道不畅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渠道,直接融资可分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就债券融资而言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必须是国有大企业和股份制公司,且企业净资产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有三年连续盈利纪录,中小企业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资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目前尚不具备在深沪两股市上市的资格,国内又没有开放针对可供中小股票、债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场,间接融资主要是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贷。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自身的资信度过低,没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机构“惜贷”。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现在有的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许多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企业,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无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时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对大企业优惠多,而对中小企业考虑较少。“重大轻小”的思想严重存在,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管理领导机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统、持续的政策扶持体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抓大放小”这一政策实施上有的还存在一放了之或一卖了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在市场环境方面,给中小企业发展造成障碍源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以及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业的大型企业造成的人为垄断。对中小企业规定了多种限制政策,如行业进入壁垒政策,目前一些行业如医药、出版、印刷业等规定必须是国有企业,对上市指标、自营进出口权等也向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倾斜。同时,市场交易缺乏规则,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执法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征收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费,使得中小企业负担过重。
(二)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
1.竞争全球化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全球企业500
强中已有400多家挺进中国,几百亿美元外资投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给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2.高新技术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国外大企业的求强靠创新,小企业的发展靠创新,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也是在产品营销、技术输出、资金投放、资产经营等方面创新,他们有优越的创新环境,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充裕的经济条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这种发展趋势中,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战。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占据了先机。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立数十年来,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准、企业实力来看,要尽快进入到信息高速化时代,时机还不成熟。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小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自身努力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关键
1.努力增强自身实力。(1)提升规模优势。(2)注重培养和引进国际经营人才。(3)中小企业应逐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在本领域内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发挥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2.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即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最后,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虚拟企业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3.树立国际市场营销观念。中小企业要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以国际市场营销的新观念取代传统的生产和推销观念,充分把握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特点,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组织生产,筹划促销手段和确定分销渠道,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利润。
4.实施名牌战略。21世纪是名牌产品到名牌企业到名牌经济的世纪,名牌经济是市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小企业要实现国际化经营,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在保护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增强名牌的意识和观念,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培育和发展名牌,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证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5.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高科技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许和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资本和智力成果参与企业分配,奖励有特殊贡献的职工,特别是奖励科技和经营管理人员,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要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来鼓励其发展。
(二)健全的政策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1.完善并切实落实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现状,建议国家单独设立支持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基金和出口贸易基金,以激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融资方面,应给予中小企业较宽松的融资政策,如放宽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及上市的条件;允许它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资金融通等等。
2.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加强对外投资的事后监管。建议专门设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局,统一对外投资的审批权。同时,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局应尽量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彻底改变目前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下“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周期长”的失效状况,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
3.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其次,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8、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表现,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经济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3、还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

2、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和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落后国家原有的经济体制,政府管理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协调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全球性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8)经济全球化企业生产管理化扩展资料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9、经济全球化

(1) 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主要原因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为根本原因。

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2)产品国际化,即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集团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2)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人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一,外资特别是游资、热钱的流入,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按资源禀赋进行的国际分工决定了中国只能处在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即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进行加工组装贸易,这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低劳动力成本造成了相关产品低廉的价格,产生了很多贸易摩擦。

(3)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中国来说,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有以下途径:
第一,完善中国的金融机制,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
第二,干中学,逐渐完成产业机构的升级,摆脱国际贸易中“世界工厂”的形象。

针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其他问题(如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可以有以下解决途径:
第一,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一方面是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相关支持和援助,支持后者的发展,即“南北对话”;另一方面是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南南对话”。
第二,发挥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如加强WTO的作用以调节国际间的贸易冲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