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随着世界发展世界走入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随着世界发展世界走入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1-01-22 02:17:32

1、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安全问题产生了什么效应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随着几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世界正在慢慢的全球化,目前,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它是伴随着冷战的落幕、两极对立格局的解体而到来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只有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空间来进行生产,才能最有效地释放它的巨大能量。 二是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出现。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历来是时代转换的物质技术特征。因特网的连接,促成了信息的广泛分享和自由传播,为人类从全社会的范围有效地组织生产和消费等开辟了道路,加剧了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给国家安全带来深刻影响。 三是以“9〃11”事件为开端的全球性问题的总爆发。历史进程常有某些重大事件作为标志。“9〃11”事件是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历史拐点。这一事件的发生说明,全球化发展中个别企业、个别国家的有组织性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异常尖锐化的程度,这个深刻的矛盾通过全球恐怖主义、贫富对立、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灾难性事件爆发出来,直接威胁到了人类正常的生存,使国际社会的治理与整合,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 那么全球化的到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给各国的政治安全及经济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利与弊,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人都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该面对全球化,面对其带来的问题,更好的利用全球化,扬长避短,这样,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国家的安全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国家地位也会随之改变。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对国家安全的特点做了新的规定。 全球化突飞猛进地发展,给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问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全球化时代有着许多新的特征,全球化时代安全问题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是安

全的两重性特征。它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利益关系,利益规定安全。安全行为是基于国家利益产生的,我们奋斗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利益,这个原则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变。但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格局改变了,过去的利益关系格局是以对立和对抗为主导的利益关系,也就是“零和对策”。在这种利益关系格局下,指导我们维护国家安全行为的理念是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有很多流派,但是它有个核心问题,概括为:国家基于依靠强力,以自助的方式,凭实力谋生存,在对抗中求发展,通过战胜和制服对手来赢得自身的安全。而在全球化时代,这种以对立和对抗为主导的利益关系模式实际上是被对抗与合作并存的利益关系模式所代替,也就是说现在的国家利益模式是非零和的。这种模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只进行排他性的斗争已经不行了,完全的合作也做不到,所以只有合作和斗争并存。这是全球化时代对于国际安全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利益关系的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零和状态下国家关系的性质大多是单一性的,那就是对立与对抗,而全球化时代国家关系的性质是非零和的,普遍具有两重性。全球化没有消除对立和对抗,相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剧了全球范围的冲突。但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同一与合作因素也在增长。相互依赖与相互竞争的同步加深,使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对安全行为的驱动也双向化。对立的利益导向冲突,共同的利益导向合作。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国家利益的同一性的分量在上升,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利益的对立与冲突,但却能与同步存在的对抗因素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状况要求安全的行为主体把针对安全两重性的两手策略上升到战略手段的层面来运用,善于在国家利益的对立与合作中把握平衡,在利益的求同存异中找寻出路,以达到维护安全的目的。全球化时代安全问题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是安全的整体性空前加强。它的加强有两个基本的推动力量,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信息网络技术。由于这两个推动力的交互作用,国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被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空前增强,各个国家在安全上有了高度的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损人利己的办法来维护国家安全,自身也得不到安全。如果在全球化发展不充分的时候,全球化危机只是部分国家危机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的做法;而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当全球化的危机把矛头对准一切国家的时候,损人利己的模式就越来越行不通,只有选择国际协调合作的方式才能加以解决,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整体性背后的问题。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扩张和资本的扩张。生产力的扩张把全球的生产和生活日益整合为一个整体,由此也提出了在完整意义上和全球层面上维护安全的课题。资本的扩张没有消除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矛盾,只是改变了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范围,因而使老的安全威胁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更大的活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一国的安全威胁往往具有了针对别国的性质。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和2005年发生的南亚大地震,引来了世界各国的援手,演化为一场国际安全大营救。身处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们越来越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时代,安全是相互关联的,救别人就等于是帮自己。全球化时代正在强烈地呼唤全球的普遍安全。全球化给安全问题打下的第三个深刻印记是——“应对复杂”。由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原因,我们现在面临的安全领域不知要比战争年代和冷战时期扩大了多少倍,就安全类型讲,现在是两类安全并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替上升、交织影响;从安全的行为体讲,有地区安全、全球安全、自然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人的安全等,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互动性增强;各类利益关系交叉重叠,形成了维护安全的“两难”困境。通讯技术的跃升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安全的复杂性特征。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放大效应和工具效应大大改变了安全的时空特征,造成安全问题扩展化、安全环境虚拟化、安全边界模糊化、安全要素透明化、安全博弈非对称化等新形态。在全球化时代,没有泾渭分明的敌我界限,也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断。全球化时代安全的复杂多变固然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是也恰恰因为复杂,给我们提供了利用矛盾,争取战略回旋空间、制约战争倾向、维护和平局面的更多条件。 世界全球化不仅给各国带来了国家政治上的安全问题,同时,在各国的经济问题上,也存在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地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各国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一些代价。

2、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2007 年 12 月 7 日,澳大利亚工党陆克文 ( Kevin Rudd) 政府执政后,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不同于前届政府的新政策,包括: 签署京都议定书、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 ( 到 2050 年澳大利亚在 2000 年水平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 ) ,制定新的能源和资源安全政策,强化环境保护政策,改组资源、工业与旅游部并调整其职能,大幅增加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加强区域和多边协商与合作,自觉履行澳大利亚的国际义务等,这些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一致。这意味着未来的澳大利亚矿业与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会更加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同时,新政府倡导: ①发展清洁煤炭技术; ②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 ③鼓励发展能源创新技术; ④进行能源市场改革; ⑤计划制定能源与资源安全白皮书; ⑥大力促进能源效率; ⑦加速自由贸易区谈判; ⑧加速能源与环境技术国际合作; ⑨建立全球共同危机应对机制等。

1. 发展清洁煤炭技术

在 2008 ~2009 财年预算中,新成立的资源、能源与旅游部在其预算说明中,提出了 3 项旗舰的新政策计划,其中之一是 “国家清洁煤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目的是: 加速清洁煤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开发和利用。国家清洁煤计划启动于 2008 年 7 月 1 日,并支持部署低排放技术战略直到 2030 年。国家清洁煤基金将在最初 7 年内支持国家清洁煤计划,即从 2008 年 7 月 1 日一直到 2015 年 6 月 30 日。

清洁煤技术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 21 世纪初就在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开展了全面研究。美国在 20 世纪 70 ~80 年代开始进行对煤炭清洁技术的研究,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美国能源部正式与产业界和相关州机构开展了清洁煤技术项目研究,2002 年,美国布什总统正式提出了 “国家清洁煤计划”,以作为改善美国能源安全与环境的措施之一。日本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了清洁煤技术研究,1995 年成立了 “清洁煤技术中心”,专门负责开发 21 世纪煤炭利用新技术课题。2000 年,日本政府又公布了 “21 世纪煤炭计划”,提出分三阶段开发清洁煤技术等。

澳大利亚约 80% 的电力来源于煤炭。作为国家清洁煤计划的一部分,陆可文政府宣布将建立一个5 亿澳元的国家清洁煤基金 ( National Clean CoalFund) 。在该国家清洁煤基金中,目前至少投资 3 个项目: ①投资 5000 万澳元的位于昆士兰州的试验煤炭气化厂项目; ②投资 5000 万澳元的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碳捕获与储藏项目; ③投资 500 万澳元在西澳大利亚州填图和试验碳储藏潜力项目。在清洁煤技术方面,国家清洁煤基金将产生价值约 15亿澳元的投资活动。

2. 发展可再生能源

新成立的资源、能源与旅游部在 2008 ~ 2009 财年预算中,提出了设立可再生能源基金 ( Renewable Energy Fund) 计划。设立可再生能源基金的目的,是通过在较大范围内和商业规模上演示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加速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商业化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目前也是世界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荷兰、韩国等都有相关的发展可再生能源计划和研究项目。美国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明确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2001年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2009 年 1 月 20 日奥巴马新政府执政后,也把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其经济振兴计划的突破口。

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 2008 ~2009 财年预算中,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为 5 亿澳元,拨款从 2009 ~2010 财年开始。最先的可再生能源基金资助将是地热能源,将投资 5000 万澳元用于地热钻探项目。澳大利亚全面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转折点应始于 2000 年。当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 《可再生能源 ( 电力) 法 2000》,并依据该法于 2001 年 2 月 12 日成立了可再生能源管理者办公室 ( Office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Regulator) ,专门负责监督、管理澳大利亚政府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施工作。

3. 发展能源创新技术

在资源、能源与旅游部 2008 ~2009 财年预算中,同时也提出了另一项新政策计划———设立能源创新基金 ( Energy Innovation Fund) 。建立该能源创新基金目的是: 投资关键的清洁能源技术研究,加速新的创新能源清洁技术发展,以实现中长期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目标。设立该基金的目的也是要确保澳大利亚在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进入 21 世纪,能源创新技术是世界各国能源领域研究的重点,也是竞争的焦点。各国都相继投入巨幅资金,来研究能源创新技术问题。

2007 年 11 月 21 日,陆克文刚当选联邦总理不久就宣布,在未来 6 年内,将在新能源创新基金名下投资 1. 5 亿澳元,用于关键清洁能源技术研究。包括: 为澳大利亚太阳能研究所投资 5000 万澳元,显著扩大太阳能热研究能力; 为通用清洁能源研究和发展投资 5000 万,包括能源效率、能源储藏技术和氢运输燃料; 投资 5000 万澳元用于光电研究和开发,以维护澳大利亚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能源创新基金在2008 年7 月1 日启动,延续4年,直到 2012 年。

4. 加快实施能源市场改革

在新成立的资源、能源与旅游部中,专门成立了从事能源市场改革工作的能源市场改革局,以加速推进能源市场改革,加大能源市场改革的力度,满足应对世界新形势、新发展、新挑战的需要。

5. 制定能源与资源安全白皮书

2008 年 5 月 28 日,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陆克文在澳大利亚矿产理事会每年晚餐会上宣布,将制定能源问题白皮书。在白皮书中将阐述联邦政府在能源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同时明确,政府打算采取措施,确保提供清洁、足够、可靠和用得起的能源供应,以满足到 2030 年能源消费预期增长 44% 、到 2050 年能源消费预期增长 80% 的要求。能源白皮书将由资源与能源部长负责制定。

6. 大力促进能源效率

在 2008 ~2009 财年联邦资源、能源与旅游部的预算中,也明确提出了要达到的能源效率目标。与此同时,联邦政府部门还加快了制定新的 “国家能源效率框架”( National Framework for Energy Efficiency,NFEE) 的步伐与进程。

澳大利亚国家能源效率框架的目的是要取得澳大利亚能源效率显著提高的业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涵盖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克服阻止市场提高实际能源效率经济潜力的各种障碍和挑战因素。它着重需求方的能源效率,主要是住宅、商业和工业界,也关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能源利用问题,并探讨解决可影响能源效率选择的中间商因素。

国家能源效率框架 ( NFEE) 发展的基本过程是: 2002 年 11 月,能源部长理事会 ( Ministerial Council On Energy) 支持制定国家能源效率框架的建议。2004 年 8 月,能源部长理事会承诺实施包含 NFEE 第一阶段的一揽子政策措施。2004 年 12 月,能源部长理事会批准 NFEE 一阶段 2005 ~2007年政策措施 8 个高层次实施计划。陆克文新政府执政后,2007 年 12 月 13日,第 14 次能源部长理事会会议在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召开,参加会议者的联邦和州与领地能源部长同意以下一揽子新能源效率措施: ①扩大和提高最低的能源业绩标准计划; ②加热、通风和空调高效率系统战略; ③分阶段去除低效白炽灯照明; ④通过绿色租约加强政府领导; ⑤制定国家热水战略措施,以后考虑。该一揽子新能源效率措施也是国家能源效率框架第二阶段的措施。

提高能源 ( 使用) 效率目前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典、荷兰等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开展此项行动。

7. 加大能源与环保技术的国际合作力度

陆克文政府执政后,继承和加大了在能源与环保技术方面同国际社会进行合作的力度,集中体现在对 APP 承诺的重视和对 APP 项目的投资增加上。所谓 APP,即关于清洁发展与气候的亚太合作关系框架 ( Asia-Pacific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是一个创新性的国际社会新努力,旨在加速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参加伙伴国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等。该合作关系框架建立的主旨是: ①创造一个自愿的、非具法律约束性的国际合作框架,在合作国间通过具体和实质性的合作,促进现有的新兴的和长期成本有效、清洁、有效率的技术和实践的开发、传播、利用和转让,取得具体成果; ②提升和创造有利的环境以帮助实现这种努力; ③促进各自国家污染减少、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④提供一个在清洁发展目标框架内探讨合作国或伙伴国之间各自有关涉及相互联系的发展,有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论坛,同时也是提供分享、制定和实施各自国家发展和能源战略经验的论坛。

8. 推进和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

2008 年 11 月 15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 20 国会议上,澳大利亚总理明确表示,澳大利亚将加快与各主要贸易伙伴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包括澳大利亚与东盟、澳大利亚与中国、澳大利亚与日本、澳大利亚与印度、澳大利亚与海湾合作理事会等的自由贸易区谈判等。

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贸易关系和往来,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贸易障碍,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9. 建立全球共同危机应对机制

澳大利亚新政府执政后,积极参与建立全球共同危机应对机制,包括与国际社会一道,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等。此外,澳大利亚新政府也积极参与各种对话机制,寻求互利共赢。

事实上,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人类面临共同危机的日益明显和突出,如能源问题、气候变化等,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政府都在积极开展行动,努力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例,南澳大利亚州在 “南澳战略计划”中确立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目标是,到 2014 年,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要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达到20%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4 年,在2000 ~2001 年的水平上,提高政府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 25%

西澳大利亚州政府 ( 工业与资源部) 则在 2007 ~2008 年度制定了 “可再生能源工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工业发展计划和目标,并优先发展生物燃料等。

昆士兰州则于 2008 年建立了一个 5000 万澳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金( Queensland Renewable Energy Fund) ,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此外,昆士兰州政府还于 2008 年 11 月成立了清洁能源办公室,专门从事帮助投资者、能源公司或其他兴趣方在昆士兰州建立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 ①支持清洁能源计划的恰当政策框架,向政府提出建议; ②鉴别、填图和追索潜在的可再生能源位置; ③去除可再生能源工业发展的管理障碍; ④制定合作计划,鼓励私人行业投资和启动清洁能源工业,包括研究与发展以及新技术的示范; ⑤在设计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目标计划方面与联邦政府密切合作,确保昆士兰州的利益在国家层面上能得到保护; ⑥与电力工业密切合作,以帮助需求方创新能源效率; ⑦帮助部署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

所有这些事例均确凿无疑地表明未来澳大利亚矿业及土地资源管理会更加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有一点需要指明的是,在联邦政府层面上,在原工业、旅游和资源部“战略 计 划 2006 ~ 2009 ” 中,霍 华 德 政 府 将 “全 球 融 合” ( Globalintegration) 放在第八位,而在现创新、工业、科学与研究部的 “战略计划2007 ~ 2010” 中,则将 “全球融合” 放在第二位,可能隐含着陆克文政府与霍华德政府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重视程度的不同,即陆克文政府更顺应、更重视全球化趋势。

3、为什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A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B国家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C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4、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1.促进贸易自由化和规范化
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
3.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5、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可能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
1.1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1)实现生产要素的互通。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在利用国际上的资金、经验、人才、技术等方面受益匪浅。
(2)降低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跨国公司在攫取利润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其管理经验,我们将更有机会从管理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3)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1.2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危机
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而国际经济的动荡和波及效应,会使任何单个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在与市场力量的对抗中都处于弱势。国际经济安全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将由此受到严重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全球化不是天下大同,而是充满了强强之间、强弱之间激烈矛盾和斗争。20世纪是世界经济空前繁荣的世界,也是人类贫富最为悬殊的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南北国家差距持续扩大的时期。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国家,其收入只占世界总收入的6%。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信息贫困”中,将有可能被剥夺参与科技进步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机遇,两级分化由此会进一步加剧。
(3)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当前,发达国家不仅控制着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现有的国际机构,而且是经济全球化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这一状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十分不利的。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不听从其指挥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困难,甚至使有些国家的产业陷入绝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高科技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却因客观存在的科技水平差距而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竞争。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自己的优秀人才被跨国公司尽行收罗的危险。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借此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以求从根本上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其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文化霸权。
2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1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经济全球化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
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目前,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2.2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确实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潜在的巨大机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现状,从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地位。
很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评定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
3中国的应对态度和策略
3.1中国的应对态度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势不可挡的,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它;其次必须要认清,“全球化”并不是“一体化”;再次,跨国公司是全球化主要支配力量,经过农业、工业、信息业的多次发展浪潮推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生产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经济已融入了这一场洪流。
3.2中国的应对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我们的基本国情,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坚定改革开放,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累计利用外资规模超1.2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至2011年,我国共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9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已20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2)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参与国际接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经济。
资料来源于:http://www.xzbu.com/2/view-4332413.htm

6、全球化的本质是?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综合来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从“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全球化定义: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马克思所说,随着生产力的旁边发展,人们就有了普遍的交往,地域性的个人就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因而,全球化是人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另一方面,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形成关系的各种力量是不平等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强加的。这样,全球化就展现出两种现实,企求富民强国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对之采取一种新思维以积极应对。

7、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使各国逐步趋近的一种状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暂时的倒退与停滞都有可能。当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无法满足各国谋求更广阔市场的时候,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成为补充。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这种客观的趋势是每个民族国家难以把握的,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效应:正效应或负效应。当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获得的正效应小于负效应时,该国就会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抵制或消极的态度,转而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

而大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行对内开放、对外排斥的集体保护政策,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种不利的影响。然而,正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艰难,所以,如果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许多国家走进世界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就会成为不可企及的事。

(7)随着世界发展世界走入全球化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于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的限制,经济当事人在巨大的生产力面前越来越需要从国际上寻求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市场,从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各国在推动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方面逐渐取得共识;多边贸易体系从关贸总协定发展到世贸组织,各国越来越将政策朝着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的方向改进。这些都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形成和发展。

8、如何认识全球化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观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这里,一是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而相关的环境数据与知识是引导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并促使国际社会把环境关切变成环保行动的强有力的工具。与社会经济信息不同,高质量的、综合的环境数据与信息的获取不仅十分困难,而且成本很高。全球化使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环境组织对环境研究与监控取得的环境数据和信息传播到全世界,促进了环境资源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把环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这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经济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要在地球的生态与资源的极限内生活;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国际社会各个层面从专家、环保人士到普通民众,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司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关注我们的地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是环境问题有望解决的前提条件。

其次,经济全球化拓展着国际环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化。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发言中提醒人们注意,全球市场拓展太过迅速,以至于社会和政治系统还不足以完全适应它们。他呼吁参加本次论坛的企业界领袖和联合国共同合作,以缔结一项新的包括"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实践等领域的一系列核心价值"的全球性协议,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实际上,这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环境合作从政府间合作、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合作、非政府环境组织与国际组织合作、跨国公司与驻在国政府合作、区域环境合作都有了很大发展,并推动着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形成,包括:召开全球峰会,各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制定国际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明确全球环境保护的方向;举行多边环境谈判,制定相关的国际公约、协定,就一般原则和制度性机制达成一致,再通过议定书为缔约方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共同关注的问题的解决;建立全球环境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履行国际公约;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并由相关的机构进行全球环境评估,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和生态环保标志,引导公司企业和公众在生产和消费时考虑环境因素……这一切,使全球环境保护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了各类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解决。近几十年间,非政府的环境保护行动大量出现,而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数以万计。绝大部分非政府环境组织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或在此间获得巨大发展的。这一方面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巨大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非政府环境组织如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等等都是拥有数百万成员的国际性组织,通过电子邮件和因特网等渠道,他们逐渐组织起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国际性网络。他们的存在及活动推动了真正的全球性环境运动。非政府环境组织不仅在一些国家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它们是联合国解决环境问题的盟友。全球化为整合各类环保力量,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打开了方便之门。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要求人类用其世代积累的智慧,超越眼前的利益纷争,携手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9、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突出的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成了新时期经济发展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同东盟的联系的史实中,我们的态度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拥有“双赢”的思维,抱着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在国际的竞争和合作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跟随世界发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辩证地看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一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全球化的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商品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20%,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21%,而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第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十九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巨大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经济体输入资本;第三,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购买政府债券等少数领域;而现在的投资者拥有涉及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第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出现逆转,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因素。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以及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了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战结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持续发展,多边贸易谈判多次达成协议取得进展,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近15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结果是人口众多的东亚和南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中国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人口众多,不但劳动力充足,而且消费能力也比较高,因此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纷纷看中了中国市场,向中国市场投资,兴建公司和工厂。在外资进入中国的同时,很多国际上现金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也随之一同进入中国,对中国国内企业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了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对外贸易所占的份额是比较大的,出口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再次,有利于劳动分配在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农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都通过机械化生产作业完成的,那么就导致了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外资公司在中国兴建工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时进入城市,充实到这些企业当中。
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占经济主导权的还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制定市场规则的时候,非常明显的偏向于自身国家的利益,通过各种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当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他们的国家时,对其相关产业造成冲击的时候,就采取一系列的贸易手段,使用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如近期的欧盟对我国太阳能产品的起诉以及调查。
第二,由于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国家发展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而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以及劳动力为他们制造大量的成品。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自己及技术,只能接受,因此带来了环境的高度破坏,近期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就是现实的例证。
第三,经济全球化冲击了传统的民族意识、国家概念以及主权观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发展机遇

过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参与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价值链,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大国,正在成为服务外包的重要供应国。
未来,在全球化条件下提升产业结构,实质上就是提升一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将有3个方向:一是继续像以往一样从劳动密集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产业升级。二是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价值环节提升。三是向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的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低附加值制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国。展望未来,一方面,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需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增长方式都成为更为紧迫的任务。
根据对全球化分工趋势的分析,我国应该采取“提升全球价值链战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开放条件下推进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由当前的低附加值环节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提升。首先,应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分工的趋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引导市场力量来实施战略;其次,应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决定一国分工地位的是战略、体制和人力资源,发展中国家须围绕这些基本要点,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引导全球生产要素向本国汇聚,实现产业升级;第三,拥有本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是配置资源的主体,须拥有一大批本国的跨国公司,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约束,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战略。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出口。应该抓住服务外包的重大机遇,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突破点。三是提升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探索在开放条件下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新路,要在打破垄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引进外资、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纪中期的全球化与20世纪后期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中国处于全球化的边缘,由此中国国运衰败,国家由盛而衰,后者中国处于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国进入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目前中国的战略机遇源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准确地讲中国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厂,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它有一种聚合与辐射的效应,一方面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的聚合,并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形成从中心向周边的不断辐射扩展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是经济的,然后会逐步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