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从哪儿可以找到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从哪儿可以找到

发布时间: 2021-01-20 05:21:31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有什么区别?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别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入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国际化是动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初级阶段的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经济国际化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则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经济国际化时期,各国之间主要以商品和资本流动,尤其是资本输出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以垂直型的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在商品贸易、资本输出成倍增长的同时,国外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都迅猛发展,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形成发达的世界市场经济。
(2)经济国际化时期,国家经济之间为线型联结方式是双边的经济交往。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为国家,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公司受国家严格的对外经济管制政策的约束,对外经济交往主要在两国的公司之间进行,体现的是公司的外部联系和交换关系。与此同时,无论就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言,还是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看,国际经济活动及其国籍归属都是比较明确的,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划分也是比较清晰的。各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分立状态,只能通过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进入别国的国内市场;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国家经济之间为全方位的联结方式是多边的经济交融。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越来越多。这种联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各个国家的市场虽然受到国家主权的保护和词节,但各国的经济决策权要受到某种制约和限制,要遵守共同的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国家之外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非国家经济主体成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形式,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交融关系,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关系。各国的国内市场有双重属性,它既是本国的,又是国际的,以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存在为重要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3)经济国际化现象在国家与地区问经常出现。经济国际化是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和程度。而经济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是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性经济同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而独立发展。

2、经济全球化

(1) 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其主要原因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为根本原因。

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2)产品国际化,即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集团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2)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人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一,外资特别是游资、热钱的流入,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按资源禀赋进行的国际分工决定了中国只能处在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即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进行加工组装贸易,这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低劳动力成本造成了相关产品低廉的价格,产生了很多贸易摩擦。

(3)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中国来说,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有以下途径:
第一,完善中国的金融机制,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
第二,干中学,逐渐完成产业机构的升级,摆脱国际贸易中“世界工厂”的形象。

针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其他问题(如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可以有以下解决途径:
第一,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一方面是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相关支持和援助,支持后者的发展,即“南北对话”;另一方面是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南南对话”。
第二,发挥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如加强WTO的作用以调节国际间的贸易冲击等。

3、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区别是什么?

一、经济全球化
1、概念: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
a、全球化的定义:应该是指经济现象。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
b、今天我们所指的全球化,是指二战以后全球的由物资、劳务和资本构成的国际市场的融合,在多数情况下,全球化现象被人们看作是从19世纪中叶到一战时期一体化的再启动。那时,世界正处在国际金本位时期,国家之间没有人为给经贸交流以障碍,其结果是商品与资本广泛地交互流动。然而1914年以前的世界经济进程很难被称为“全球化”,这是因为今天全球化较那个时期有着深刻的技术内涵,以此为基点的今天的国际金融市场在资本的流量和金融工具的种类上,与一个世纪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世界经济所涉及的范围更广阔,独立国(二战以后)更多,高新技术在使交通、通讯、信息的成本锐减,各国市场在全球水平上融合更为容易,随着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高效的工业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互依赖于对方的技术、制造方法、组织方法、市场与生产设计
2、全球化是跨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加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一种运动,是一个过程,它是各国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直向市场化,世界贸易相互依存依赖程度大提高的过程,是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的过程。它也是各国经济普遍推行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经济活动自由化的一场运动。这一过程的运动远未结束,它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后果难以估量。经济全球化是货物、服务、生产要素更加自由跨界移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更加一体化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是跨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加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一种运动,是一个过程,它是各国经济趋向于某种程度的一体化,直向市场化,世界贸易相互依存依赖程度大提高的过程,是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的过程。它也是各国经济普遍推行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经济活动自由化的一场运动。这一过程的运动远未结束,它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后果难以估量。经济全球化是货物、服务、生产要素更加自由跨界移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更加一体化的过程。

二、金融国际化
所谓金融国际化就是指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
1. 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网络。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金融市场。
2. 金融市场国际化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使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优化配置,同时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
3. 金融业务国际化指国内金融业务向外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从传统的地区性业务,如存款、放款、投资,只不过其规模、性质和对象已有显著差异。
4. 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的资产及所获得的收益,占其整个资产和收益的比重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了国际金融业的某些特色。

注:经济全球化中包括金融的国际化,所以,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和内涵要大于金融国际化,其两者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标志,以上分别阐述了两个概念的重要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分析中国将来可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和过程

在经历了长达15年之久的不懈努力之后,中国终于跨入了WTO的门槛。这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们只有深刻把握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挑战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显著的历史趋势与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贸易自由化,即各国间贸易障碍的减少,包括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二是金融国际化,即各类国际性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各种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三是生产跨国化,即跨国公司全球投资发展导致生产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化生产成为当代世界生产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在于,融入这一过程的国家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比如市场更大、生产要素来源更加广泛,跨国公司也会带来更多的技术和资源。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扩大市场的机遇,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遇。因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外来投资和更大的国际市场,实现发展的跨越。当然这种机遇只属于实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国家。
经济全球化也对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全球范围资源与市场竞争的挑战。全球化使国际生产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开放型发展道路,努力吸引外资与先进技术,中国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不可能在吸引国际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已成为WTO的成员,各国相互开放市场,按照WTO规则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如果中国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就必然会在这种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其次,全球范围体制竞争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开放型发展战略,按照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缩小了与世界经济的体制差异;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通过市场的自由化改革不断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因此,当代的国际竞争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已成为国家整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体制竞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体制竞争力大大提高。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仍很不规范,在按市场经济原则竞争的全球经济中仍然显得很弱。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WTO是按照发达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则建立起来的,加入WTO实质上就是采用一套规范发达的市场经济规则来推进我国的改革,这将大大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从而加快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体制竞争。
第三,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际分工,特别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国际分工。知识经济不只是导致几个新兴产业的出现,而是经济结构的一场革命。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知识经济,才能避免在这场革命中落伍。加入WTO,开放通讯市场,加速经济信息化,广泛开放服务业,等等,目的都在于加速中国产业结构的进步,从而争取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否则,中国将长期停留在一般制造业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正如当年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并使后者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样,信息革命正在形成世界“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分工,这必将导致后者处于落后地位并难以翻身。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WTO的形成与发展集中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加入WTO实质上就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WTO的形成与发展证明了它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与载体。
WTO及其前身GATT(关贸总协定)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国际合作与人类进步的标志。二战以后,人类从战争的破坏中觉醒,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谁都不利,争夺市场的战争只能导致世界的灾难。GATT以“实现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扩大货物的生产和交换为目的”,在47年的发展中促进了大部分国际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促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在消除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WTO大大扩展了贸易自由化的领域,完善了国际贸易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规则,把覆盖范围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大大完善了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形成了一个法制化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WTO成员必须以一揽子方式接受协议,这一点有利于成员方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平衡,因为在一些领域相对不利,但在另一些领域中相对有利,这就使得成员方能够全面考虑参与的得失,从而大大减少全球化体制建设中的困难。
WTO是一个具有成长性的国际组织。不仅其成员不断扩大,作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更有代表性,而且它还通过组织成员方的谈判使其自身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多哈启动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就说明了这一点。已经提出的各个议题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如农产品与服务贸易协议完善问题、区域经济集团、贸易与环境、贸易与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贸易便利化、药品知识产权,等等。这些议题出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国际协议的达成将使全球化更加稳定合理地向前发展。
中国加入WTO,一方面表明中国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符合了经济全球化对一个竞争参与者的资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开始了通向全球化竞争的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进程看,我国的对外开放先后有四个大的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兴办经济特区为开端的“探索试验性阶段”;二是从90年代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的“区域推进型阶段”;三是现在以加入WTO为标志的“全面和双向开放阶段”;四是若干年后以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资本市场全方位开放为标志的“高度开放阶段”。
目前开始的全面和双向开放阶段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外贸政策从主要激励出口向同时放开进口转变;第二,外资政策从吸引外资流入为主向同时注重对外投资转变;第三,国家产业政策从出口导向战略向同时实行产业国际化转变,企业经营从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向生产经营国际化转变。总起来也可以说,我国的发展战略从立足于国内实行对外开放向立足于整个世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转变。
利用WTO体制条件趋利避害
WTO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也创造了各国参与全球化的规则与条件。中国是在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进一步利用全球化的条件发展自己,其中既包括利用国际资金与世界市场,也包括利用国际的体制条件。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性的体制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从而赢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WTO的宗旨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WTO协定指出,这一组织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通过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从而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贡献”。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可以获得更有利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不仅要坚持履行我们在协议中所作的各项承诺,而且要充分利用WTO所创造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服务。
WTO建立的是一个可监督的自由化竞争体系,它提供了成员方既能通过自由化获益,又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的风险防范机制。成员方可以针对贸易伙伴的倾销行为启动反倾销程序,针对贸易伙伴的补贴行为实行反补贴税,为保障国内产业而暂时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紧急措施等。中国也完全可能充分利用这种风险防范机制,在赢得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冲击与风险。
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机制确保了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得到及时和公平的解决,是经济全球化走向法制化的表现。WTO确定了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程序、每一程序的时限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等各个方面,并且确保了这一机制的效率和权威性,这是一个公平而公正的竞争体制。加入WTO不能仅仅理解为市场开放、履行义务,同时也包括作为成员应该享受自己相应的权利。中国应当加快熟悉这一体制,以更有效地维护自己在这一组织中的合法权益。中国需要掌握国际市场竞争规则。20多年来,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全球市场,出口迅速增长,在一大批制成品上成为世界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一些国家以单方面的反倾销行为实施保护主义,以致中国出口越是扩大,与国际市场的矛盾就越大。为了在各种矛盾中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利,我国需要利用WTO的规则,以使贸易摩擦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解决。
WTO的透明度原则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成员政府经常性地向其他成员通知各自的具体措施、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规定由WTO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议。这种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来增强各国贸易政策及做法的透明度,鼓励各成员更严格地遵守WTO的规则并履行其承诺。这种审议机制的作用在于,一成员方制订的政策和出现的情况,可使其他成员方更加理解,而其本身又能及时得到其他成员对其贸易体制表现的反馈。这种透明度原则创造了全球化经济运行中的可预见性。中国既要按照这种透明度原则来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法制与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经济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又要充分注意借助这种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去关注其他成员方,把握世界市场,制订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政府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出口市场。
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是一个以自由竞争为本质特征的世界经济体系,对弱者的不利性是无疑的。但是WTO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既维护了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规则从而强化了其竞争性,又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安排以减少其相对不利性。WTO协议中包含了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的特殊安排,如可以进行与发达国家的非互惠安排;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特殊的差别待遇;各成员要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机会;在采取国内或国际措施时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实施各项协议有更长的宽限期;还可以得到各种履行义务培训性质的技术援助。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不同程度地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这对于中国减少全球化的冲击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殊安排加快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同时还要深入研究WTO的各种例外条款,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以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规则,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______世界化,经济活动______,_______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1、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

当代世界金融发展呈现的三大趋势:(1)金融国际合作的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组织;(2)融资证券化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方式转向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3)金融合作利益增强的趋势: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为各国融资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筹资成本。

4、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表现: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6、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区别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和延伸到全球范围,是全球范围的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新的高度的表现,也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都是反映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过程,二者均是指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一种客观状态。

7、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生产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国际化 B.世界各国经济同步发展 C.全球资源共享 D

D

8、怎么样理解经济全球化,主要特点和内容有哪些,中国应如何面对?求答案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双重的,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表现:①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要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即使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的同时,制定了一套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告诉发展。
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论金融国际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你这问题有点大啊 是写论文么 写这个 首先你要明确金融国际化 是什么东西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超越本国国界,脱离本国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然后 就是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了,我认为这里的不同国家分为3大类 即发达国家 中等发达国家 贫困国家·· 当然这个总得来说对越发达的越有利,但是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你分析的时候从不同国家的状况入手, 怎么入手?你得弄清楚以下问题金融国际化的动因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了金融落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美、英、日、德和法国为主的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引入创新金融工具、放宽市场准人和营业限制。
自由化政策突破和改变了各国金融抑制或金融管制的各种传统制度,形成了与金融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规则。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消除了各国市场之间和国际市场之间金融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处理大规模金融交易的技术手段。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清算瞬间即可完成。没有信息革命带来的现代技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国际化的形成是绝无可能的。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金融国际化需要新的制度、新的技术,更需要新的载体。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各国金融机构为了规避政府管制,拓展海外市场,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
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机构和新的金融工具,比如离岸金融市场、跨国银行、金融产品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不断涌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有效载体。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创新不断为金融国际化的推进和扩展开辟道路。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
·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
·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
二、金融交易国际化
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
伴随着外汇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国际金融市场上非中介化趋势日益显现。
所谓非中介化是指银行不再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机构。经银行中介的国际借贷渐遭冷落,国际证券市场开始繁荣,并成为国际融资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证券化筹资工具中除了传统的欧洲债券外,还包括各类融资票据、公司股票的异地上市、存托凭证以及金融衍生品等等。
证券化融资的国际交易量及其增长,反映了金融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势头。 三、金融机构国际化
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
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
这不仅是指跨国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增加,而且更表现为与证券化趋势相一致的各类直接融资代理机构的扩张。
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
最近10多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以全球化战略为指导,不断提高国外资产的控制额,同时更多地采用同业跨国收购或跨部门兼并的方式直接拓展海外金融市场份额,形成了诸如日本野村证券那样的“全球金融超级市场”、美国美林公司那样的“巨型零售经纪人商店”,以及所罗门公司那样的“全球证券贸易商行”。
四、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为使银行提高资产效率和规避经营风险,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与12个发达国家协商后公布了“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已成为当代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国际金融监管还在地区层面上展开,如欧盟的银行顾问委员会和监管当局联络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证券领域,国际证券委员会不仅致力于保障银行业与非银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更关注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风险管理。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当今各国普遍开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1980年,全球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交易的总存量为5万亿美元,1992年,这一存量升至35万亿美元。
除了绝对规模外,全球金融交易量相对于国际贸易和世界产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1980~1992年间,全球外汇、债券和股票三个市场交易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1%和10%;同期,全球出口和经合组织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分别为4%与3%。
二、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国际金融依存度是指金融资产的跨国持有的程度。
它包括国内金融资产被外国居民持有和国内居民持有外国金融资产两个方面。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基本实现了金融市场开放,允许金融资产的跨国经营。
尽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但金融跨国化经营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它们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提高了国际金融依存度。
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增强
在金融国际化的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中的发达国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全球资本市场85%的融资流动仍集中在发达国家。
然而,自亚太地区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以来,金融国际化集中于发达国家的传统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通过改革金融体制,投身金融国际化的潮流。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使金融国际化获得了全球范围的发展依托。
四、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
金融衍生市场是一种以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市场,它利用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以利率、汇率、股价的趋势为对象设计出大量的金融商品进行交易。
这一市场自1983年形成以来发展神速,交易工具已达1200多种,全球交易额1995年已达20万亿美元。
五、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全球发展融资》报告,外国直接投资加上在国外工作的本国工人汇款(汇回国内的部分工资),已超过外国私人贷款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
这一变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本和人员的跨国流动)加快密切相关,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市场正不断吸引着国际游资和金融机构涉足其间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金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网络,使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外汇市场提供了货币交易的国际机制,而这种货币交易是跨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日益证券化的国际资本市场使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机会得以联接,形成了资本有效配置的国际机制。
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制度、政策和货币的障碍越来越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正越来越显示出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枢纽作用。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跨国公司的生产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为深刻的形式,金融国际化既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又是生产跨国化、一体化的基础。
因此,金融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金融交易国际化作为金融国际化的核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三、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由贸易自由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方面的内容交融组合而成。
代表贸易自由化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不仅包含贸易自由化的内容,而且还涵盖了金融服务业自由化的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经达成,建立一个消除金融服务领域国家障碍的新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
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国际贸易的自由体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下一个目标。
四、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跨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观基础。
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不仅仍然是国际贸易持续扩张的金融基础,而且更是跨国公司全球化运行的坚强后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兼并收购与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筹融资安排能力、国际范围的信用支撑能力直接相关,而这一轮以强强联手为特征的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明显带有构筑一体化生产网络的动机。
五、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金融衍生产品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衍生产品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提供的远期价格信息,对国际投资、生产、贸易和金融,均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避险工具,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预期,从而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作为转移风险工具的金融衍生晶也可能被用作投机工具,从而危及国际金融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 转移支付

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个人认为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