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1-01-19 16:55:22

1、文化全球化会带来哪些危害?

日前有专家表示,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

报道称,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希望每个国家都能延续自己的文化!

2、为啥 现在西方文化 那么全球化 为啥西方的那么潮流 每个人都模仿西方的穿着 。西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为现在西方比我们发达,尤其是美国,要正视现实,不论什么朝代,向强者学习都是永恒的主题。中国人不傻,当然也要学习先进的东西了,模仿都是从形式上开始的,难免有崇洋媚外的情况。

3、西方文化英语作文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正越来越多的渗入中国文化2.对待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不同观

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每一种文化的出现,都会被另一种文化接受或排斥。这其中就涉及到一种文化折扣问题,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来流行,说明西方文化在中国被接受,但这其中必须存在文化折扣。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文化,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模仿得像。同样,我们中国文化也在全世界传播,例如:儒家文化。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儒家文化。只有有用的东西,才会被人们吸收,才会被传扬。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上,首先应该判断它是否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然后再有益的吸收和传扬。同时,我们不应该数典忘祖。在两中文化交叉处,我们应该要分清楚主与次。

4、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加强传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与文化有限流动密切相关,文化认同是文化有限流动的基础,文化有限流动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要真正实现文化有限流动,必须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现代性更多地表现为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流动性,而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又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阻隔,因此与以往相比,人们更加需要加强文化认同以提供安全基础。

5、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地、系统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中

①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面积世界,博彩众长版,吸收、借鉴其权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实现文化创新离不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②实现文化创新的另一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的竞争力;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③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动力。只有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把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反对一味崇拜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本民族文化的倾向,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真正创新。上述观点对实现文化创新的认识是片面的。

6、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在经济上,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富国更富,穷国更穷。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在艰难的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没有缩小与西方富国的差距,甚至失去了从前的很多积累。而东南亚国家较早地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但一旦面临金融危机,除了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换取西方的救助外,却没有别的出路。中国在锐意改革、期盼与国际社会接轨、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于西方世界的“国际规则”的重重阻碍。其中,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与西方主要大国的艰苦谈判,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退化。经济全球化所倡导的市场化、城市化、消费过度化等,恰恰是导致地球环境恶化和退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这一切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许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在文化价值观上,“全球化”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西方文化的强势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居于主导地位的理念,绝大多数是来自西方的。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美国,“全球化”其实挟带了大量的“美国化”。因此,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也是存有戒心地看待“全球化”。激进者甚至诉诸暴力,对他们认为的象征“全球化”的一些标志性事物———星巴克咖啡厅、元首高峰会议、麦当劳快餐等等,进行有组织的抵制。人们所忧虑的,一方面是本国资源的垄断———韩国甚至有农民以自杀方式来抗争全球化所带来的本土产业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文化价值观的垄断,随着跨国企业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威胁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当德国的某一家报纸因为经营不善而可能被英国报业集团收购时,德国总理亲自出面周旋,目的是阻止外资进入本国的文化领域,因为报纸是传播舆论和文化价值观最直接的途径。而发展中国家被强制输入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例子就更是举不胜举。

有学者曾经指出,“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整个世界在追求一种更为一致的目标,而在本质上则是西方文明的世界化。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试图成为主宰世界发展的主流文化。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保持本民族原有优秀文化的生命力,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7、流行文化的发展同西方文化全球化过程有什么关系

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何谓文化全球化?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全球化”概念本身具有多种含义,“文化”也是个含糊不清的用语。在讨论文化全球化问题时,大致有以下几种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种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称为文化同质论。这种观点承袭了早先现代化话语,尤其是工业社会趋同论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认为由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决定,冷战后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是更加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1。第二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者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并行。这种理解认为全球化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如韩国总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时才有其价值”2。第三种理解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塞缪尔•亨廷顿是对全球化话语的重要批判者。他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论证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强化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必须用区域化(欧美一体化)来对抗,以捍卫和保护西方文明。亨廷顿的悖论在于,他把注意力从民族国家(为数众多)转向被称为文明的“文化实体”(七大或八大文明),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语境的一种反应。

由此可见,尽管众说纷纭,但人们都不能否认,当下世界文化发展的确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往的理论话语已不能够涵盖这种事实,以致有必要提出新的话语作为理论研究的工具。文化全球化话语是对全球文化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结构——新的统一和新的分化——的回应,同时也是把握这些变化的一种新的认识论需要。文化全球化这个概念包括客观进程、主观战略和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全球意识的形成:客观现实。一方面是全球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促使全球意识的形成。由于全球问题关涉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的限制,从全球的角度去考察和认识社会生活与历史现象,这便形成了全球意识。全球意识在广义上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表现为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广泛共享,以及在世界一切文化之间进行的双边和多边的文化对话、沟通、交流。

第二,西方文化扩张:主观战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冷战后调整战略,推行文化扩张,建构文化霸权,力图把非西方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就主张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只不过在今天,这种过程更多地采用了新的形式: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技术+文化。以美国为例,美国一方面加强西方政治价值观的推广,频频用人权观念干涉别国内政;另一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率先为互联网自由贸易区确定规则,将技术的边界视为它新的西部和传播美国精神的新天地。就连理论话语也成为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如阿里夫•德里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作为一种话语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对它的最热情的宣传是来自旧的权力中心,尤其是来自美国,因而实际上更加剧了对霸权企图的怀疑。”

第三,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文化全球化的实际发展进程是错综复杂的,但其主线一目了然,即:消费文化全球盛行。与之相关涉的两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地球变小了的客观现实加上西方文化扩张的强烈欲望,使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成为可能。文化工业兴起于西方,迅速波及第三世界。由于第三世界文化生产力水平落后,西方(以好莱坞梦幻工厂为典型)就成为全球的文化工厂,其他非西方国家则成为巨大的消费群和西方文化的倾销市场。在第三世界内部,新兴的文化工业卖力地模仿和追随西方文化工业的操作模式,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和内部大众文化的双重挑战。

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技术、科学、资本、规范等方面积累的先发的优势,文化全球化的客观进程浸透着西方文化扩张的强烈主观意图,全球化的方向是单向(西方指向非西方)多于双向、多向,使其客观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成为资本主义文化新扩张。文化全球化的真面目是全球文化西化、“美化”。

8、全球化过程是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什么过程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平一词,应该是这个地球更应该关注的方面.
文化全球化进程一方面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特色),体现“世界性”. 第一,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与世界不同文化主体的合作中,奉献民族特色,促进全球文化新体系的建设.

9、求文化全球化的例子5个

1、美国文化“追求商业性”,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征服世界的目标”。西班牙巴塞罗那历史学教授罗曼·古贝尔恩尖锐地指出,文化全球化不应该成为“美国化”。但是,当今美国文化几乎“独霸”全球影视市场。发展中国家“无法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它们只能在“全球市场发行和传输”美国的文化产品。

2、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和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我国反西化思潮中激进的后殖民文化批评派的观点,都有失之偏颇之处。

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契机,既吸纳多元文化中对民族本土文化有用的精华,又强化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民族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增强民族本土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

3、网上语言层面的“文化战”。此文化战起因于网上的英语与非英语国家感到有必要捍卫本国的语言文化。如法国政府提出要在互联网上捍卫法语文化。

法国政府新近公开了一项方案,试图改变这一情况。按照这一方案,电子邮件(E-mail)一词将禁止使用,正确地说是courrier-electronique(电子信函)。

4、在技术层面上,网络传播源自美国,是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如果说,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是价值中立的;那么,技术的社会应用则是有价值取向的。

网络传播技术尤其如此。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控制和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战略性技术。因此,网络技术从其诞生起就由一种国家行为所推动,并首先应用在军事和政治生活领域。

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以为占据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制高点,从而向欠发达地区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网络传播就是它们最为有效的倾销渠道。

同时,它们又利用好莱坞电影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在网络上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