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和中国文化多样性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和中国文化多样性

发布时间: 2020-11-28 12:44:49

1、从你熟知的饮食文化方面的变化,讨论一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共性和差异,是其中的一份绚丽色彩.(书本语)
2\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3\中国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来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做贡献(这个表述有点怪,意思你应该明白吧~)
4\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兼容并包.

2、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中国文化似乎处于从没有过的质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传统文化生存艰难。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历史在演变,食物在变化,理论由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他者的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走向未来

新世纪的风云变幻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困扰,世界的未来扑朔迷离。但中国的发展却成为了世界的一个亮点。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承认文化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文化会多元化,三是主张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

中国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基本上能够走中庸之道。今天,我们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两极化倾向,我们要在全球性和本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等二元对立倾向中走中道。正如有学者所论:“对抗全球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在于一种真正为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超越边境,兼济各国;它人道而普遍,但也尊重差异;它立足于统一性,但也保护多样性;在承认个人、社区、国家、文化、阶级、种族和性别等各种同一性时它探寻一致性。

我们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以自己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所谓全球化)也是必然的。今天,我们不一定用亲身周游世界的办法,因为各国的文化早已汹涌而来,信息时代更使我们坐在家里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从近代以来,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在兼容,在重构,我们现在正在需要的就是推行,是应该集今日世界之大成。也就是说,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只有这样的集大成,才是中国文化未来的正途。

4、求“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案例!急~~~

(一)国加入WTO并开始进入了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融入国际大家庭,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对普通百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选择等方面,影响也是深刻的。人们既有兴奋和欢乐,也有无奈和痛苦,需要经历碰撞、调适和整合的过程。

环视宇内,全球化已势不可挡,全球人士无处遁逃,中国文化亦然。有人认为,在国外种种具有潮流很前卫的思想进来后,中国的很多文化变得不堪一击,中国好的文化都流到国外,被别人所用,而国外的不良现象都流到了中国,而中国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有人则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冲突是中国文化安全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文化安全发展的核心,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统一的有机体。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首先将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国际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首先我觉的是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从现在新青年崇尚西方节日这一个现象看,虽然08年起,我国已经做了节日的调整,但这也是从中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胁。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也密切了中国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我国文化能不能从中崛起也是个问题,现在的少年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都有类似于反叛的心理,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对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这时有外来文化的填补,这不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经济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础,如果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对任何国家都产生冲击,毕竟经济的接触也必定会产生文化接触。
因此,中国文化如何直面“全球化”,被搬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我认为,首先应当借鉴历史,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调整心态,稳健应对,从容不迫。再加上政府发挥职责,积极引导,责无旁贷。

未来“全球化”局面下的文化,应当是“和合”文化而非“同一”文化;文化背后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所以,将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人人奋发图强,仍然是当今中国的主基调。

5、谈谈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1.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体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丧失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将导致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国家意志的瓦解、国民心理的崩溃,造成民族和国家名存实亡。
3.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革时期。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在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不少社会成员也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落后观念和不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达共识、多变中求和谐。
4.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魅力和生命力,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5.要看到,文化消费的权利掌握在人民群众自己手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选择和消费文化产品。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认同的文化产品,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审美价值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传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和引领我国文化向着更加安全的目标发展。

6、全球化条件下如何保护中国文化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

2010-10-26 09:38:24 作者:刘魁立 来源:学术论文网 访问量:122

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许多文化系统都有着鲜明的多元特点。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里,这种多元特点,不仅有吸纳外来文化这一方面,更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尤为重要的方面。例如在美国,印第安族群贡献了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波兰、墨西哥、波多黎各等民族的后裔也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贡献,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出杂色的特点。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则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的融会能力表现得特别强烈。一位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所创立的佛教传入我国,走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演化成为中国化的佛教。这种已经彻底中国化了的宗教信仰,自隋唐始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具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可以被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享用。正因为有了这种共享性特点,它才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重大的世界性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为集体性的创造主体的智慧结晶,而且是历史性的智慧成果。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成了“无主体”的知识,于是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就被搁置了。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时,人们往往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这个问题当然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六、悖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通常理解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仿佛是属于过去时的。但实际上所有这些事象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痕迹,有的甚至生命力相当旺盛。这一点决定了在保护中存在着诸多的两难问题。说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想没有哪一个题目会像它这样包含着那么多的悖论。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应该说它们大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文化以家族、村落、社区为基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的制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则经历着很大的变异,极容易被消解。 第一,保护意味着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来面目,或者保持传统现存的面貌,保持它现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态、内涵、功能等。例如讲春节,则似乎更多的是着眼于其中的祭祖、迎神、祈福求祥等内容和相应的仪式。民居、信仰等也是如此。但社会要前进,一切事物——包括传统在内,总在不停地发展、演变,我们不是要把被保护的对象仅仅放在博物馆展台上,而是要它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了建设明天,自然应当强调弘扬、强调继承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改进,要变革,要创造。当说到保护的时候、当要把这一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表现保持在原有状态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能被理解为要拉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人为地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 第二,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往往会连带地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保护这些遗产的生态环境。而这个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历史条件,也包括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的需求等,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那么保护遗产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空想。这种想法本身也是十分矛盾的。 第三,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为了保护的方便和有效,往往要把保护对象从一种完整的、庞大的体系中抽取出来,给予特别的关注,这实际上是采取一种解构的办法来对待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生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我们将这些保护对象这样孤立地保护起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破坏了这个被保护的事物。对象的解构,意味着对对象完整性的破坏,这种保护离保护的本意渐行渐远,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 第四,当我们谈保护的问题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特别保护那些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优秀的传承人,而这些传承人(我指的不是个别人,而是这一伟大群体的每一个人),不是简单的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同你我一样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同样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他们有新的生活欲求,有改善生活条件的理想,不能让他们为了保护某种遗产、保存某一历史传统而牺牲自己的现实生活,不能强求他们以昨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度过今天。 第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生活的诸多因素大都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保护一种传统文化,不让它受到市场经济的干扰是不大可能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变成创造物质价值的手段的。面对大量的类似情况,又如何能够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在理想的意义上付诸实施呢?这又是一个矛盾。当前在一些地方,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是开发旅游或者是兴办其他文化产业的手段,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它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而一旦这种生活方式被当作谋取利润的商品时,它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旅游业使非物质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性质、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商品时就很难再完好地保持其原来的功能。例如结婚仪式如果作为每天舞台上的表演,当事人的内心情感、庄严仪式的内涵就都被抽掉了,保留的是外壳,这就丧失了神圣、严肃的本色和情感价值。这当然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和破坏。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这是脱离了生活,但反过来问,原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有一部分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业劳动,他们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当作旅游资源,提供给城里人或者外国人观赏,这本身就是生活,怎么能说是脱离了生活呢?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现在70%的农业人口,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离土不离乡的人,他们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难道应该让他们为了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某种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而固守贫穷吗?我们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 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会产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市场经济讲专利,专利的提出同民间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矛盾。知识产权是个人生产、个人至上、以个人为中心条件下出现的,不是着眼于群体。现在用资本主义的一套准则来要求本来是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同时也是集体创造、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是很难对应起来的。如某位老人的剪纸作品被子女作为专利“保护”起来不让其他人模仿传承,这样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给他们以相应的荣誉和地位是极好的事,是应该的。但现在有人把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口传心授的遗产作为一己的发明垄断起来,不传承、不交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会产生阻碍作用。然而为了扩大影响、扩大传承,而不去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难防范国内、国际的文化侵权和文化剽窃。这也是一种两难的处境。

7、全球化中如何保持中国文化

全球化是世界国与国之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球融合的过程中,各国的文化,经济取长补短,发生变革,结果将会是变得多样,多元化。
经济方面各国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美国的波音公司,生产一架波音飞机所需的450万个零件来自6 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及1.5万家中小企业。此类跨国公司的建立,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互惠互利。
文化方面,各国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失。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成为了全球性的节日。
在许多方面,全球化可以称作是美国化。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人物无人不知,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快餐的人随处可见,全球化把美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确立了美国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使美国越来越趋向一个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然而全球化并不等同于美国化。全球化和美国化是两个概念,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客观趋势,而美国化还只是对于某种趋势的预测,并没有得到历史或现实的有力证明。
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许多改变。
第一, 就是经济的增长。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所生产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创造了工作岗位,提高了就业率。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就业结构的改变。知识分子流往海外,而国内剩下的大部分则是劳动力。
第二, 是道德观念的冲击。中国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后,西方的法治和道德观念也进入中国。
第三, 是文化上的影响。中国面向世界的过程中,有些文化传统及习俗留与不留成为了一大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更多的学习西方的文化礼仪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应该更多的保留我们本国的文化底蕴?在许多方面,中国的文化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西装,西餐,欧美流行音乐,美国好莱坞大片等。
现在国人比起“国产”更喜欢“进口”。在这里,我不排除有些“进口”确实比“国产”质量要高,但是如今国人过分追求西方的文化。比如对美国好莱坞大片的热衷,请客吃饭一定是西餐才显得高档,有钱人家的室内装潢大部分都是欧式复古风格,而对于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闭口不提,更有甚者声称中国应当脱亚入欧,全面西化。而我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传统是断然不可舍弃的。
中国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君臣等级森严的国家,改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旧时代的文化理念是无法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生存的,例如三纲五常等束缚人们思想的条条框框又怎么能被现代人所认可呢?但是我们可以抹去这些文化存在的痕迹吗,我们可以否定这些文化存在的价值吗?这就好比中国出土的历史文物。依照现在的科学技术,青铜器,瓷器的设计与烘焙自然是比古代的好上千万倍,但是却不及它们价值连城。这是因为这些古董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时期,人们的科学技术,更是承载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备受现代人的瞩目。文化也是如此,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它在某一时期的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化习俗无法无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存,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形式保留并记录下来,让后人了解。
虽然时代不同,但我们不能全然否定中国古代的思想理念。如今孔孟之道,庄周之道又有多少人了解?又有多少人研习?《论语》,《孟子》等典籍所讲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修身养性的理念在如今都非常适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所以,就算某些旧文化不具现代社会的生存力,但这类思想是不会被淘汰的。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有着它经过近5000年洗礼发展而成的独特性,故而中国文化有独特的吸引力。许多外国学者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著成《中国社会》,《中国与基督教》等书籍,不仅如此,还有人热衷于研究中国的诗词歌赋,例如《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一书。
对于那些可以顺应社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推广,得到世界的认可,比如中国的武术,茶道,书法绘画,风筝工艺等,包括一些特定的中国元素,例如青花瓷,中国红,中国龙等。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中国元素被应用到了时装的设计上,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及地区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话,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功夫熊猫则是采用了中国的武术文化,而成龙历险记更是采用了中国十二生肖的传统元素。

8、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中国文化似乎处于从没有过的质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传统文化生存艰难。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历史在演变,食物在变化,理论由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他者的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9、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去中国化’很悲哀”说与谁听?笔者认为,就是那些肆意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以为是的所谓现代文化精英们,那些讲英语十分流利、说中文已经口吃的“假洋鬼子”们。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传承,是经历史长河洗炼与淘漉后沉淀下来的最纯粹的文化精华。特别是那些最核心最灿烂的部分,直接构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把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发扬好,不仅能培养温润儒雅的气质、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高洁的人文情怀,而且,能提升艺术品位,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那些自以为是的现代文化精英们,为什么会一步一步地把那些脍炙人口的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剔除出学生课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洋媚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入,一些人出现了“思想上的沙漠”,极力排斥国内文化,极度推崇国外文化。比如,同样是学术论文,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都会被判定不如境外期刊发表的。讲课水平再差的学者,只要在境外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就会被捧为学术大师。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课本中的古典诗词,被一些编撰课本的学人驱赶删除,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实,一个民族或国家真正得到世界高度认同的是其文化。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其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普及。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的古典文明的伟大民族,如果今天我们自己都怀疑甚至抛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又怎么让他人高度认同我们?我们又拿什么来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因此,我们断不能干自我割断民族传统文化的蠢事。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含糟粕,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必须批判扬弃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单就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而言,只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会既学到儒家修身经世的深邃理路,又学到道家恬淡无为的放达情怀;既能感悟先秦、两汉古朴瑰丽的神话和铺陈宏阔的大赋,又能领略魏晋慷慨沉郁的古诗和唐宋刚健清婉的诗词,既能汲取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精华,又能品评到元代雅俗共赏的元曲,使我们在古代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熏陶下,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文的精神命脉,使之与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命运浑然融为一体,傲然物外。

10、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 国的影响:“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具有了新的意义,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 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是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吸引外资。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消极不利的一面,也是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2.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3.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4. 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在这一艰难的实践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适度保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条件地参加经济全球化。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 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经济区域化。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是不可逃避的。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是要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手段,来达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