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0-11-28 12:36:34

1、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文化冲突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重要特征与内涵。第一,特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集团、民族之间的文化对抗。所谓文化冲突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第二,泛指则是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的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彼此交流、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和推陈出新的过程。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文化冲突必然存在,而且文化冲突由文化融合直接引发。 三、文化演进和发展的主流才是文化的融合。由它所体现差异文化间的同一性在促成文化和谐以及相互依存中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积聚大量能够使得异质文化互相吸取、互相利用的一些利于自身的发展因素,更加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代文化交流 一、人类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从人类产生了文化,就有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每个民族、社会的文化都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现象。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交流的地域愈来愈宽广,交往愈来愈密切,相互影响也愈来愈大。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当代文化交流的新特点
方式不同、心态差异、范围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 一、当代文化交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新时代展开的。
三、当代中西文化交流运用新的媒介
文化交流媒介是文化交流重要工具和手段。文化交流媒介的变迁经历了从族群迁徙、战争到传教士,从商贸、书信往来、图书电影译介到卫星电视、互联网。总的来讲,速度是由慢到快,范围是由小到大,程度是由浅入深。目前互联网作为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最便捷的新媒介之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新的内容第一,政治机制上的借鉴创新,二,经济活动的跨国经营管理。第三、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五、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围和社会参与程度大大扩展
六、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仍以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为主 中国处于以吸收、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因素为主的阶段 七、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文化逆差”
综上所述,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面临新的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由高素质、理性的主体来担当,运用崭新交流媒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景观、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时代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既要看到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因素带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也要看到在繁华背后西方文化霸权的阴影;既要看到中国文化传播辐射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艰难和在一些方面的低靡、失语。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如何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抵挡住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袭,如何借助高科技传媒技术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扩大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保障文化安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所以,建议: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意义的认识,把西方优秀文化因素融合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提高我党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第二,加大培养中西复合型人才的力度,适时组织中西和璧型人才的选拔,每年组织竞赛。主要是把英语、西方文化与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相结合,并应该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三,构建适应“走出去”的新型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化,古老文化年轻化,先进文化普适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生存、发展和持续繁荣。

2、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内在要?

很正确,对外交流中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吸收他国文化的精粹,提升我们的文化品质

3、全球化文化时代文化交流涉及哪些领域和活动?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的含义: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途径与具体表现 (途径——具体表现 )

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他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4、全球化对文化的表现、原因及影响、优点缺点

1、全球化对文化的表现

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因此呈现融合加深的趋势,各种族、各国家文明在不断交流、融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2、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必然,各个国家都希望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

3、影响: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具有悠久灿烂、独具特色文明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化环境下统筹好文化安全和文化开放非常重要。

4、优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国家间的竞争已由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具体体现为文化模式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5、缺点:在文化全球下,经济实力较弱的,软实力不强的国家、民族文化容易被吞噬。

(4)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扩展资料:

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

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

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国家的一个品牌一种习惯,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地区的了解就从这个突破口开始.。

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不遗余力的推广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大势所趋了,谁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先机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商业战争的主动权.。

5、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怎样做?

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怕,辨别的去吸收和发展;原本文化:继承、创新、发展!

6、辩题: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多于文化殖民 还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余文化交流? 正反方都要,

正方:
在全球化这一个趋势中,世界形成了地球村这一个整体,各种资讯与社会活动在地球村快速及广泛的流传。全球化使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逐渐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在政治上,我们成立了联合国,推行了国际法,在经济上,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跨国企业的崛起及国际商务的流通,并将文化产业这一门新兴行业,纳入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进步。在世界史中,我们发现文化交流是一种不强迫,并给予多元选择的文化接触,而文化殖民则是具有强迫意味,并减少选项的文化碰撞。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多于文化殖民,理由有二。

第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秩序,更有利于的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输出的方式不再是一个国家可以决定的,正如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所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有了新的世界秩序。联合国于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反对国际关系上使用威胁和武力,而国际原则宣言也规定各民族都有追求文化发展的自主权。当全世界都必须遵循着国际间的法律时,强迫他人接受自己文化的文化殖民也失去了根据地。没有国际法前,日本可以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侵占南洋,强迫当地只有单一日本文化的存在。但现在,日本要输出自身的文化时,只可以选择用日剧、漫画等温和的方式,而不是利用枪支大炮来强迫别人。这种由强迫到尊重的转变,就是从文化殖民转向文化交流的体现。或许国际法的约束力还不够强,以致印尼排华事件依旧发生,但各国已经对霸道的文化殖民感到异常反感,并对印尼声声谴责,这难道不说明了全球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吗?

第二,全球化拉近文化输出的鸿沟,减少选择强迫,增加文化交流。
各位,在全球化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强国对文化产业的意识相对较高,也拥有更好的技术去进行文化输出。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让我们不禁担忧,会不会被西方文化强势洗脑。因为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让我们无从选择,只能被迫的接受单向涌入的西方文化。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迷思。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无边界的网际网络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提高了各国对文化产业输出的能力。这使到各国文化输出之间的鸿沟渐渐拉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道,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文化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在8年内就拉近了25%。当文化市场越来越百花齐放,我们也不再被强迫选择,届时,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将会越来越灿烂。

反方:
(一)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
首先,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向上来看,全球化的文化内涵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 吞并”东方文化,使之湮没无闻,以至“ 全盘西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最高层次上的互动和融合,即在民族性中反映出世界性的走向,在世界性中体现出民族性的特点。从现状来看,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它的突出和被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似乎很难两全,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全球化,全球范围内有关多元化的提出和讨论也是不大可能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化,而是在新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产生出新的不同。其次,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观诉求上来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回应,一种有意识的、以保护民族文化独特性为目的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强势文化扩张、渗透态势的抵抗。如在1993年举行的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法国会同加拿大等国提出了“ 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意自由流通。而且法国和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美国关于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的“ 配额限制”和“ 自由贸易”的要求。1994年4月,欧洲委员会发表“ 绿皮书”,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欧洲影视产品。〔5〕P117-118当然,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也在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以抵制和排斥外来文化的入侵。例如,马来西亚为了强调其民族的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这种本来无书写文字的口头语便得到了新生。印度大力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和电影产业,以同外来文化对抗,并力图扩大自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印度目前拥有700多家软件公司,25万软件工程师,140万编程人员,其产品远销75个国家。印度还大力发展电影产业,拥有称之为可与好莱坞媲美的“ 孟莱坞”。〔6〕P119-120因此,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在全球化时代,只要生活本身还存着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的独特历史进程,文化的民族“ 所有制”就不可能被轻易地废除。
(二)全球化有利于推行文化殖民主义一个显在的事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 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把自己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强势扩展到文化方面,这就形成了全球化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充分利用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促成统一的一面,高举“ 世界主义”、“ 普遍主义”的大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妄想在“ 普遍性”口号下取消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力图同化其他国家的文化,使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及其文化所控制的同质的世界文化之中,使全球文化朝着单质化的趋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心国家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不平等关系,文化殖民主义的凸显,与全球化进程有很大的相关性。西方强势国家和民族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时有意识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把西方文化作为具有普世价值 的文化动力内化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这就使全球化 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西方文化的扩张进程。因此, 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推行,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

7、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力
1、资本扩张: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预见,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需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以及各民族间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换言之,是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才有可能探测朝向全球化的一种连续的趋势,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全球化时代,才可以解释文化全球化凸现的根源。埃伦•米克辛斯•伍德认为,现在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也是第一次真正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用詹明信的话说,“近年来跨国资本的庞大扩张,终于侵进及统辖了现存制度下前资本主义的据点(包括‘自然’及‘无意识’)。”皮埃尔•布尔迪厄和汉斯•哈克在《自由交流》一书中分析文艺赞助现象时,引用法国卡蒂埃公司董事长阿兰-多米尼克•佩兰的话:“文化是眼前的时髦货,很好。只要它还时髦,我们就该利用。”这句话赤裸裸地指明了资本对文化的控制。
文化之所以会成为“眼前的时髦货”,一方面取决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即冷战的告终,造成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文化因素地位上升的契机。另一方面,如今的文化也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纯粹精神的东西了,而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文化工业成为最赚钱的行当之一。文化商品的全球倾销,不仅可以带来高额的直接利润,而且通过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的传播,重塑并稳固西方需要的世界体系,能在其他领域为西方带来更多的、间接的、长期的利益。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资本。正是资本对于利润的永不满足的胃口,使它从经济领域渗透至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全球化进程。
2、后现代文化状况:可能性
丹尼尔•贝尔曾指出,现代主义是资产阶级自身不共戴天的敌人。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状况,使得文化为资本扩张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去中心、消解基础、对“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的怀疑等努力,实际上把一切文化形式都当成了瞬间现象,以彻底的反叛冲击着“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宣扬“怎么都行”。这就消解了一切假想的等级制度和人为界限,甚至向民族和国家观念挑战,从而为文化全球化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超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人为界限,填平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天然鸿沟,模糊评判文化艺术的标准,从而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的艺术,拼凑的艺术。一度被认为是高级精神产品的文化和艺术失去了特有的反叛性,也被当成了消费品,消费文化刮起了全球狂飙。
西方人大谈特谈后现代主义,建构后现代主义并推向不发达国家,其背后隐藏的用心与现代化话语同出一辙。众所周知,现代化是第三世界所向往并实际上正积极推进的概念,然而,这种“效仿”已无“赶超”的可能,因为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个新的话语的提出就意味着一种霸权,一种先发制人的权力。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解构宏大叙事,实际上建构了一种新的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实际上建构了新的中心,只是这个中心更隐蔽,看似不存在却无所不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建构另一种叙述并不困难:在后冷战时期我们认识到,帝国主义已过时,是美国人来决定重新规定这套权力和帝国的修辞。”可见,后现代状况不仅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障碍,也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形式。资本主义内部文化的过量积累已为文化全球化做好了准备。

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及对策
里斯本全球化研究小组指出:“从目前的全球化表现形式中,绝对无法作出结论说这是一个正确过程,值得政治上支持,文化上促进。”“事实上现在由于全球化所产生的众多问题,由于它带来的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全球化的多数特征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忧虑。”从文化全球化看,它给人们带来的也是忧多于喜。
首先,文化全球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引起文化认同危机。全球化进程迄今大体上和西方价值观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余部分的渗透同时并进。牛仔裤、可口可乐、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差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娱乐节目已经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影响。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削弱了。许多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传统的破裂以及认识到属于“落后”社会而产生的心理痛苦。文化的侵略扩张不但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得极度脆弱,也使欧洲社会在保持它们本身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语言和对信息传播现有控制方面,面临巨大困难。(人们担心,随着英语成为科学界和计算机专业及国际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会使一些语言面临死亡的境地。)概言之,今天经历的文化全球化道路与百年前的殖民化过程一样,正在趋于破坏各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
其次,与前一个后果紧密相关,文化全球化招致了更多的文化冲突。强行推进的文化全球化,必然引起其他文化体系的反抗。亨廷顿就预言非西方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将回归本土文化。如伊斯兰世界对西方“腐蚀”的反应;东亚社会归功经济增长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等。后殖民理论之所以引起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主要在于它被视为消解帝国中心话语,弘扬民族文化的理论武器。文化间的对抗同样发生在西方文化内部。如法国打算建立文化马奇诺防线,以保护法语,防止美国文化的侵袭;欧洲影视界则视好莱坞为劲敌等等。
文化主权的对抗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成为公开的政治主权的争执。这就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兴起及许多地区性冲突的诱因。令人堪忧的另一种倾向是,后殖民话语的变体——本土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是对正常的文化交流心存疑虑,或是不加分析地把本土固有文化奉为“国粹”。在如此偏激的心态指引下,结果只能是既激化文化间的冲突,又阻碍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
再次,从文化自身发展角度看,文化全球化还对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市场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关注和被炒作,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文化产品面临被淘汰或被边缘化的命运。尽管这并不像某些论者所担心的那样,意味着精英文化的末日,但的确产生了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方面,物质利益原则占主导地位,“启蒙”、“审美”、“深度”纷纷让位于“娱乐”、“效益”、“平面”,以“混杂拼贴(Pastiche)”与“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詹明信语)为特征的文化商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放弃原有追求,转向生产取悦于大众的、通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一时间,对精英文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成为一个问题,而文化本身也面临被重新定义的境地。

8、浅析全球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感知

感知与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对外部环境的倾向性、接受的优先次序,是由文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感知形成后(指感知过程的结果——知觉),它又会对文化的发展以及跨文化的沟通产生影响。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研究感知或知觉对沟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差异,主要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必须了解来自异文化环境中人们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

(2)成见

当我们突然进入一种有着很少我们所熟悉的符号和行为的情境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历一种其势很强的令人烦恼不安的情境——文化冲击。我们会因此而感到焦虑不安,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成见常常就油然而生了。成见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常比悬而未决或模棱两可的状态容易接受得多。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怠惰,不愿意发展了解不同境遇中其他人的必要的能力,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根据错误的信息来减少悬念状态带来的不安和痛苦。然而,问题是:成见作为我们头脑中的图象,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以其作为防卫的机制则是不妥当的,而且常常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凡此种种的成见,对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沟通是全然无益的。

(3)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中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它是一种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环境中的群体——他们的环境,他们的沟通的一种趋向。

所有的人都经历了促使民族中心主义心态发展的社会过程。人们通过受教育知道了“如何行事”的准则,通过观察知道了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对某一特定的制度和体系也越来越熟悉。从一种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种文化能选择“最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而,我们对文化差异很大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在早期是抱着否定态度的。

(4)缺乏共感

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的。缺乏共感也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在正常情况下,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人的境地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文化的因素加入之后,这个过程就更加复杂了。其次,显示优越感的沟通态度.也阻碍了共感的产生。如果一个人总是强调自己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固执己见,那么我们就很难与之产生共感。第三,缺乏先前对于某个群体、阶级或个人的了解也会阻碍共感的发展。如果从来没有在国外的企业工作过或从事过管理,也就没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文化,我们就很容易误解他人的行为。这种知识的缺乏,可能致使我们从某些不完全跟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相联系的行为中得出结论。最后,我们头脑中所具有的跟人种和文化相关的成见也是达到共感的潜在的抑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