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提高了什么的效率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提高了什么的效率

发布时间: 2020-11-26 22:22:38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2、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有哪些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要:
(1)坚定不浮害第轿郢计电袭钉陋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
(3)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4)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3、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一举完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的夙愿。就在国人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历史成就之时,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人将工业与血汗工厂相挂钩;一些人甚至将工业视为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提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搞“去工业化”。
那么,工业真的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必然被历史淘汰的产业么?
一、列强崛起,皆因强大之工业
1、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英国的贵族都以会说几句法语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英语在欧洲大陆更被视为下等人的语言。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却给原本被边缘化的英国一个咸鱼翻身的机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
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178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之后,蒸汽机又被应用于冶金工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到1825年,英国已有蒸汽机1.5万台(37.5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陆地到海洋,到处是机器在轰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
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当英国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业基础,而这正是19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2、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力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比英国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占比仅为不足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加上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使德意志人成为欧洲的三等公民备受欺凌,以至于19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感慨,“陆地属于法国人和俄国人,海洋属于英国人,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学者的呼吁下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德意志国家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至1846年,关税同盟各德意志诸侯国已有 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拥有蒸汽机1139台(2.17万马力)。至1848年,德意志诸国铁路线总长达2500公里。
随后,德意志国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钢铁工业蓬勃而起,涌现出鲁尔工业区、萨尔工业区等工业重镇。至1870年,德国蒸汽机动力达248万马力,煤产量达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139万吨,钢产量达17万吨,铁路线长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而这也为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法国、中国等国家的战争赔款,德国工业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至一战前夕,德国城市化率达到60%,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5.7%,钢产量是英国的2.26倍,发电量是英国的3.2倍,铁路里程达60521公里,是英国的90%,煤炭产量为英国的95%,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雄厚的工业基础也成为德国敢于挑战英国霸权的底气所在。
3、美苏因强大的工业奠定战后国际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北方的工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同时也出产木材、矿产等原材料;南方则是种植园经济,农场蓄奴,种植棉花、茶叶、粮食。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同德国一样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美国拥有比德国更好的发展潜力——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美国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从1868年到1880年,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而这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两个月建成一艘舰队航母,每年产4万架飞机,2万辆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战前夕,俄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8.2%,虽然貌似工业实力不俗,但工业产值中很大一部来自外国投资的轻工业,本国重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1/5,也正是因此,俄国被称为“泥足巨人”。
在一战中,俄军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大林的钢铁工业化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至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1、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
回溯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联。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用二战前夕的数据做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7%;
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2%;
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0.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实力无比孱弱,有限的工厂大多数纺织工业,而重工业几乎为零,从小到铁钉,大到飞机、坦克、战舰基本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又无法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法则下,自然饱受欺凌,即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被列强视为可以随意处分的对象。
正是因为自1840年以来,因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备受欺凌的百年国耻,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重工业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即便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1949年,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弱后的农业国,1976年,中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中国借此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了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际强权平等对话的地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近几十年来西方大张旗鼓的“去工业化”,以及东亚国家竭尽所能发展工业,使全球出现了“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工业中心,这导致过去白人独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东亚国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从冷战期间的“两极对抗”,到后冷战时代的“一超多强”,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时代——各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变迁,说到底还是由工业实力所决定的。
2、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经济的持续繁荣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经济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异军突起,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根本就在于中国高速增长的工业实力。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欧洲的领导权,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后,掌握了处分他国国家主权的权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尽全功的事业,也是源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若没有强大的工业,虽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资源,可风光一时,但却无法风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国资源,阿根廷在20世纪初就是比较富裕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又得益于日本经济崛起,对原材料的大规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铁矿石、石油、大豆的价格飞涨,支撑起了阿根廷的经济繁荣,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发达国家门槛,但随着日本对原材料需求的饱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经济随之遭受重创,加上民粹主义和国内政客的短视,使阿根廷成为全球唯二的,从发达国家“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笑柄(另一个是南非)。
巴西对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难兄难弟,一方面因为资源出口受日本经济发展形势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化改革,使本国工业受到国外产品的严重冲击,制造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9%,萎缩至现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远的丧失了搭载工业化末班车的机遇。
3、西方衰弱在于“去工业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淘汰产能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一方面铸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同时降低了本国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失业人口则向服务业转移,并大力发展“钱生钱”的金融业,创造了近乎于天文数字的虚拟经济。
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曾经一度被视为明智之举,甚至是很多国内经济学者所无比推崇的,有的学者还献计献策要求中国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危害尽显。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曾经的全球霸主给予子孙们留下了异常雄厚的家底,虽然在数次败家之后,依旧有罗尔斯罗伊斯等一批技术底蕴深厚的老牌企业。
但在伦敦金融城的灯红酒绿之下,难掩英国工业衰败的现实——作为建设全世界第一条铁路的国家,居然无力更新自己的铁路网络,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帮助建设高铁;作为老牌工业强国,本国相当一部分通信网络建设居然由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包办,甚至连英国议会都采购华为的产品;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电技术方面缺乏建树,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和法国的技术支持......
当英国遭受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暴影响之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悠悠地回答:“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美国也饱尝“去工业化”的苦果,国民经济在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在低端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匮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权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业在支撑。
从工业从转移出来的人口则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也是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岗位,收入较高,门槛也高,而且就业岗位较少;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而社会的中间阶层——蓝领工人则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这一方面加速了美国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筑起藩篱,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导致美国精神沦丧。
曾几何时,勤劳、勇敢、自信、自强等中国人拥有的优异品质,美国人同样拥有——今天西方人感慨于中国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和100年前欧洲人感慨美国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帝国大厦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精神使原本落后的美国成为世纪头号工业强国。
而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阶级失业,而美国金融业者、会计师、律师、医师的教育成本和门槛异常高昂,这些岗位的稀缺性和专业性造成子承父业内循环的情况异常普遍,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教育不再能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对家庭而言也成为负投资,这直接导致反智主义盛行,人口素质下滑,犯罪率飙升(美国人口占全世界5%,监狱中囚犯数量却占全球囚犯总量的25% ),进而又激化了国内种族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等潜藏的矛盾......
在勤劳无法致富,在教育无法改变人生命运的情况下,原本充满正能量的美国精神,必然被奢靡主义、享乐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国的精英阶层可以世袭罔替,永远高高在上,而平民阶层只能随波逐流,逐渐沉沦。
正是“去工业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挽救美国的颓势,奥巴马着手大张旗鼓的搞“再工业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提出“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鼓励制造业回流,其目的就在于力争用强大的工业振兴美国。
三、以史为鉴,坚定发展强大工业不动摇
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0%,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让西方政客更加心惊胆颤的是,2007年的时候中国工业产值才仅仅是美国工业产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国哪怕不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也要坚定不移的重返亚太,在经济上试图和美国在亚太的马仔达成TPP,力图孤立中国;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与中国制造摩擦;在军事上将F22、F35、萨德系统等先进装备和精锐部队部署到亚太,并频频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举行军演......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对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的说,中国的工业潜力远胜于美国!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被做成“白菜价”,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谓将实至名归,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造血能力会日益贫乏。
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则直指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美元霸权——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完全瞄准了美国的软肋,一旦美国的政治影响力被削弱、高端制造业被中国冲击、美元霸权被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回缩将不可避免。而中国完全没有必要与美国争一时之长短,只需发展工业,苦练内功,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将美国势力逐出亚太的可能性。
如果国人在某些经济学家的忽悠下,搞“去工业化”,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则完全是自废武功——当年南非的工业不可谓不强,不仅一只脚跨进核门槛,还能生产号角mk2坦克、蜜獾战车、石茶隼、G5等先进装备,但在曼德拉上台后,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工业化”,使南非从发达国家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而苏联的教训则更为深刻,苏联解体后,原本完备的工业体系支离破碎,在解体后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已从昔日苏联时期的工业帝国,沦落为以出售石油、天然气和苏联时期遗留的家底为生的资源型国家,被誉为“拥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乌克兰、叙利亚这种低烈度的冲突,俄罗斯的干涉和介入不仅造成了本国经济的严重内伤,实际干涉、介入能力相较于苏联时期可谓天上地下。
纵览列强兴衰成败,可谓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国人引以为鉴,坚定工业化道路不动摇~

4、求高人用英语翻译这三个短语!多谢!1.卓越的客户服务模式 2.超前的全球化效率 3.电

1 excellent customer service pattern
2 advancing efficiency of globalization
3 an overall E-banking layout

5、为什么企业兼并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关于企业兼并的相关理论与效应

(一)效率理论(cncy oy)

1.主要理论思想。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兼并和资产再配置的其他形式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潜在收益,并且能使交易的参与者提高各自的效率。

基本理论

效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企业购并活动的发生有利于管理层改进效率;(2)企业购并活动有利于协同效应的形成。所谓协同效应指的是两个企业组成一个企业之后,其总产出比原先两个企业的各自产出之和要大。

2.表现形式。效率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规模经济理论和管理效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公司购并活动的动因在于谋求平均成本降,因为公司购并可以将许多生产单位置于同一企业的领导下而带来经营上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企业生产专门化、研发效应溢出、行政管理溢出,以及财务资源节省方面体现。

管理效率理论。管理效率理论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剩余管理资源的利用,如收购方作为一个团队具有管理效率,则通过购并将会使剩余的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种情形是具有较高管理效率的公司通过兼并较低管理效率的公司并使其管理效率得以提高到较高水平来获得收益。研究开发的规模经济效应。研发的规模经济效应其基本内容在于购并双方研发力量的集中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公司进行购并后,可以对原来各自为战的技术人员和研究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某项技术,有利于在更大范围61进行技术AY的优化组合,避免在研究开发上的重复投人。

事实上规模效应在公司购并中的效果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那么大。1970年纽博尔德(Nwbo)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公司承认合并的动机与规模经济有关。考林、卡宾和霍尔(an,abn。nd 。).1980)调查研究后认为"很难从接受调查的公司看出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这些事实都是对规模经济理论的质疑和挑战。

(二)代理理论

1.主要理论思想。代理理论反映了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主要观点认为,由于股东不参与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股东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因而股东权益很容易受到经理层的侵害。

詹森和麦克林(nsn and Mcn9,1976)认为,代理问题是在经理人员只拥有公司很少部分股权的情况下产生的。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经理与所有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成本地签订和执行。经理被认为是决策和控制的代理人,而所有者则被认为是风险承担者。由此造成的代理成本包括:构建'一组合约的成本;由委托人监督和控制代理人行为而带来的成本;保证代理人会作出最优决策,否则委托人将得到补偿的成本;剩余亏损,也就是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之间的差异而使委托人承受的福利损失。当然,剩余亏损也有可能完全是由于执行合约的成本超过收益而引起的。

2.表现形式或方面。基于代理理论而产生的企业兼并有以下几种观点:降低代理成本。法马和詹森(ama and nsn,1983)指出,在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决策管理、决策控制和相应监督分开,能限制决策代理人侵蚀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股东在保留决定董事会成员、兼并与新股发行等权利的同时,将其余控制职能交由董事会执行。法马和詹森还指出,股票市场为企业股东提供了一个外部监督机制,因为股价集中体现了经理决策带来的影响,股价水平低会给经理带来改变其行为并更多为股东利益着想的压力,这样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经理理论。缪勒(M,1969)提出了经理主义。缪勒认为,经理具有很强烈的增大公司规模的欲望。他假定经理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这样,经理将会接受资本预期回报较低的项目,并热衷于扩大规模。为证实经理主义的理论,西方学者进行了有关探究,有学者认为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管理人员收入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发现,购并之后企业董事的工资大大增加,而在没有任何购并活动的公司里,管理集团成员的薪酬增加较少。但是,里维伦和奥斯曼(wn and Ansman,1970)的研究表明,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盈利水平而非规模显著相关。缪勒理论的基本前提由此受到了很大挑战。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在公司兼并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的减少有助于化解经理人与股东之问的冲突。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的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詹森(nsn,1986)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给股东,以降低经理人的权力,以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而再度进行投资所需的资金由于将在资本市场上重新筹集而将受到监控。

(三)内部化理论

1.主要理论。内部化理论又称为交易费用理论。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科斯(Coas)提出并作出理论解释。1937年科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公司的本质》一文,首先提出了交易费用学说。科斯认为,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的每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就是交易成本。如果生产同样产品的人将其拥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企业来参与市场交易,则可以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数目、减少交易次数、降低市场搜寻、谈判监督等成本。但企业内部也会发生管理成本,当企业合并后产生的组织费用低于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利用企业合并来扩大企业规模的情形就会产生,并且一直持续到组织费用等于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为止。科斯进一步指出,这种出于节省交易费用的动机推动了企业合并。当过去两个或更多的企业分别进行交易的交易费用高于一个企业所进行交易的交易费用时,合并就会发生。

在这里兼并的实质是将市场交易费用内部化为企业管理费用,使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降低,提高管理效率,使现金流动更为稳定、可靠,付款更为迅速。

2.表现方面。内部化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兼并使专门知识在同一企业内应用。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化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通过兼并使专门的知识在同一企业内运用,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

(2)防止商誉损失。企业的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面临外部化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一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加强商标使用监督,制定合同规定产品的最低质量,但这样会大大增加监督成本;二是通过兼并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一旦成为内部成员,降低产品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得不到利益,这样就消除了机会主义的产生。

(3)保汪中间产品的供应。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专门的中间产品投入,而这些中间产品市场又往往存在供给不稳定、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等问题。企业可以签订合约以固定交易条件,但这种合约会约束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通过兼并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有利于消除上述问题。

(4)形成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当企业通过兼并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时,会引起组织内部的职能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通常认为,以企业内部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行为的交易成本要低。

(四)价值理论

1.主要理论。价值理论认为企业被划入目标公司范围在于其市场价格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是企业价值低估导致购并活动发生。

2.导致价值低估的具体表现。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实际经营能力未充分发挥,同时兼并公司有外部市场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另外,通货膨胀造成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存在差异,即重置成本价格过高,也使企业价值低估现象出现。

(五)市场势力理论

1.主要理论思想。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兼并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公司的市场控制力,从而增加长期的获利机会。

2.谋求市场势力的主要表现。谋求获得市场势力的原因在于:

(1)避免市场地位下降。当企业面临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力削弱的威胁时,如果能够联合几家企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在本产业中的不利地位。

(2)扩大经营规模。在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问通过兼并组成大规模企业,以对抗外来竞争。

(3)对市场的控制具有稳定性。当法律变得更为严格,企业问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合被认定为非法时,通过兼并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由企业间合谋转为"内部化",使经营合作具有稳定性,可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六)财富重组理论

1.主要理论思想。财富重组理论又称为再分配理论,核心观点是,由于企业兼并会引起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将使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股东身上,或从一般员工手中转到股东及消费者身上,所以公司股东会赞成这种对其有利的兼并活动。

2.表现方面。企业兼并造成的财富转移主要表现在:

(1)进攻公司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财产转移,即财富在兼并公司和目标公司之间发生转移;

(2)债权人财富转移给股东;

(3)雇员或消费者财富转移给股东。一般说来,在公司兼并过程中,以及在债权换股权的情形中,因债权人受损而使股东受益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但是在杠杆收购活动中,由于公司负债股权比过高,因而,有些时候可能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至于公司员工,如果在兼并后的重整过程中,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而采取裁减员工或降低工资率的措施,那么员工利益将会因此而受损。

6、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最薄弱的两
方面问题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管理效
率竞争力。生产效率反映了企业劳动
力、资金、原材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情
况, 直接决定企业的产品在竞争中是
否具有成本和价格方面的优势; 企业
管理效率决定着企业内部各方面、各
环节能否有效协同, 快速适应市场的
变化, 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竞争力起关键作用。从目前我国企业竞争
力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盈利能力不强。经济效益是影响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我国企业就行业
而言, 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普遍
偏低,并呈下降趋势,有的行业甚至出
现全行业亏损, 经济效益成为经济运
行的突出问题。
2.缺乏发展潜力。国际竞争力高低
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发展
潜力。企业的资产增值率,设备新度,
环保设施的投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的价值,对外开放的程度等指标,都是
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目前,
我国企业中, 尽管不少企业当期的经
济效益比较突出, 但在企业发展潜力
方面却有很大欠缺, 反映出企业后劲
不足。
3.企业规模偏小。保持适度的产业
集团集中度和企业规模, 是提高企业
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之一。近几十
年来,世界经济趋向于跨国发展,国家
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主要表现为大企业
的竞争。从一定意义讲,一个国家大公
司的数量与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
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中国企业集
团与国际企业集团相比: 一是技术开
发费用占产品销售的比重低, 研发经
费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企业设置技术
开发机构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3%; 三
是产品更新换代慢, 各类工业产品中
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18%;
四是专利、发明少。据国家知识产权局
分析, 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
种专利中, 国外的申请主体为发明专
利,占三类申请总量的87%,而我国的
发明专利只占18%, 其余82%则是技
术含量低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
利。
5.管理水平差距大。长期以来,与
发达国家和著名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僵硬、臃肿,对市场
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基础管理落后,管
理效率低下,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
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方
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
如在2001-2005 年有46 个国家和地
区参加的“企业管理竞争力” 排名中,
中国企业分别位居第45 位、第41 位、
第30 位、第34 位和第30 位。

7、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性

1、关注时事政治有助于我们增强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帮助我们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2、关注时事政治还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3、在当代,我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应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身在校园,心系天下是我们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使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4、了解时事政治,有助于人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

5、有助于人们知道世界运行的规则,知道了世界的真实运行规则,人们才能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发展这个战略,才知道国家一定会往什么方向加入投入,那么作为国家的公民也进入到国家投资的方向,即“顺势而为”,响应国家号召。

(7)全球化提高了什么的效率扩展资料:

了解关注时事政治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属于时事政治的有:

1、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5个核武器国家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5个《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缔约国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签署仪式。

2、美国财政部发言人5日表示,根据2010年出台的《美国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简称《合规法案》),美国已经同新加坡政府就税务信息共享达成实质性协议,正式的政府间协议预计将在年底前签订。此前美国已经与包括瑞士在内的60余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类似的政府间协议。

3、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项成果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