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行政管理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行政管理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0-11-26 21:20:15

1、经济全球化与行政科学管理研究 论文怎么写

你看我写的这些,你完全可以去参考下,或者你直接可以按照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
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
(二)社会动乱。
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
(三)大国对抗。
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
(四)地区动荡。
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2、哪位好心人帮帮忙,下载几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现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其中最典型是企业生产零部件工艺流程和专业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飞机有400 万个零部件,由分布在65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德国拜耳公司与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拜耳向它们提供中间产品,由它们加工成各种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2)产品国际化,也就是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在我们的国家里,到处可以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饮料,看“日立”电视机,坐“奔驰”汽车等等。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从1991年到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世界商品和进出口的两倍,1995 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达2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远远超过了世界贸易量。而世界大银行致力于在世界各国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银行以及附属金融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集团。有资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资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国技术贸易总额为 30亿美元,1970年达110亿美元,80年代初为160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亿美元。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著特征。例如,199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西门子公司结成了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战略联盟,1992年初日本东芝电气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三家联手开发256兆位超微芯片。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欧共体自成立来,一直朝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方向推进。1985年 2月,欧共体执委在《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确定使12个成员国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拥有3.2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在统一市场内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集团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3、试述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务院机构和人员大幅减少。

200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此外,2004年各级政府还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也对规范行政管理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就国务院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特设机构)而言,1982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时候为100个, 1988年改革后为86个,目前已减少为66个;二是机构设置趋于合理。现有的政府部门大多都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设置的,计划经济时期按照产品行业设置的工业部门大多被撤消或者合并;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已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为政府主要职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发生变化。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取得进展。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分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50.1%,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各地开始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经验。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政企分开不断推进,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应该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符合我国国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证政府充分发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工作的连接点和交汇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然触及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触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往历次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果,关键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各项改革措施都是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采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证了政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矛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强调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纵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发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动力。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按行业设立了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部就曾设过七个,导致了多个中直企业或部属企业的产生,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对有关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不仅要调整好行政机关内部职能,还需统筹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同时更要重视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和切实转变的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科学化、法治化。由于改革大多都是政府自身由上而下进行的,政府既是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直接对象,角色冲突也在一定意义上阻碍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改革涉及到权力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较强,因而需要科学论证,提高法治化程度。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解决。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方面,经济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清理减少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行政管理的某种惯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门和行业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变相的行政审批仍大量存在,应当退出的领域还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深刻变化,造成了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多发之时,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职能转变不到位,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因此,切实转变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是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1988年以后的几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精简机构、下放权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机构设置上看,各级政府设置部门往往延续了“上下对口”的习惯做法,职能部门在服从本级政府的同时还要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造成各级政府部门重复设置、机构臃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就很典型,县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制定的各项“达标”任务,不得不设立机构和增加人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又设置了许多临时机构,安排了一些临时人员,造成机构与人员超编。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的情况下,乡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维持运转的费用和人员工资也随之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财政负债率的不断提高。

从层级关系来看,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组织设置的横向划分方面着手,从规模上控制政府机构的膨胀与人员的增加,但在纵向分层的问题上甚少涉及。按照宪法第30条的规定,除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层级一般为省、县、乡三级。但随着行政公署(地区)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现了市辖县、市辖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层级实际上成为四级。层级过多容易导致机构臃肿,信息不畅,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

从机构职责看,由于政府内部职能划分不清,有关职责权限划分的规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门起草立法的影响,导致对有些行政事务多头管理、重复交叉执法,权力与利益挂钩,甚至不同部门权力交叉或者重叠,发生矛盾后难以协调;或者互相推诿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权力与责任脱钩。

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和责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机构改革减而复增,陷入“精简——膨胀”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从世界各国解决机构编制膨胀的主要手段来看,一个是财政手段,另一个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财政手段最终也是要通过法律才能起到硬约束作用。除宪法的概括性规定外,目前我国既没有上升为法律的统一行政组织和编制法,也缺乏各个部门的行政组织和编制法,更没有推进改革的相关法律。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对组织机构、职能、编制、权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保障机制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三)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终为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执法责任制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通过公开、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就能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府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类社会冲突和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产业和生产力的竞争,也是各国政府提供制度、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行政能力的竞争。哪个国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度安排、更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哪个国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政府履行保障国家安全和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等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适应行政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论文
【题名】: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论文(engGuanLiLunWen)
【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 行政作风 行政方式 行政体制 政府行政职能 要求 相应对策 政府政策
【keywords】:ZhengFuGuanLiChuangXin XingZhengZuoFeng XingZhengFangShi XingZhengTiZhi ZhengFuXingZhengZhiNeng YaoQiu XiangYingDuiCe ZhengFuZhengCe
【作者】:冯静 【来源】: 知识词典
【期刊名称】:中国行政管理(ZhongGuoXingZhengGuanLi)
【国际标准刊号】:1006-0863 【国内统一刊号】:11-1145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武汉430060(,WuHan430060)
【分类号】:D63 D035 【页码】:-35-37 【出版年】:2002.12
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管理创新,其中包括政府行政职能、行政方式、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作风、行政体制的创新,为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5、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际经济决定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反作用或影响国际经济。按照狭义的国际政治概念:国际政治是指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这种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是具有主权的各国为实现其各自的国家利益、目标而进行的政治活动和发生的政治关系。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有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中心。此外,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家联盟、利益集团、政党、国家或政界领导人与决策者都能成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各行为主体通过国际政治活动来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包括主权观念及国家运行机制都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任务和特点都产生发深远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国家主权观念产生冲击。国家主权是国家基本权利的基础。是不依附于、不从属于国内外任何其它权力的国家权利。在经济全球化对经济领域和其它社会生活诸领域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也改变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主权不仅意味着本国的独立自主权力,还意味着对他国主权的尊重以及对国际合作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它说明了国家主权的相对性。那种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不服从任何条件或限制的绝对主权是不存在的。随着各国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以及面临共同威胁认知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全球的思维高度来重新认识维护国家主权与保证国际协调合作机制正常运转的关系问题。各国要让渡一部分主权,建立有效的国际使用机制,以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根本利益。

第二,国家权力的分散与弱化。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这种日益增强的相互依存在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关联和制约关系。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各国己不能象经典的诠释那样绝对地、至高无上地享有自己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事务上的主权。也就是说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的掣肘。这就必将导致权力的分散。这种掣肘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地区事务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和介入。如联合国派驻在一些国家的机构所掌握的权力早己凌架于当地政府和各派别力量之上。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影响乃至左右东道国政府的决策。其它一些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如宗教团体、政党联盟、工会组织等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会对某些主权国家施加影响。

第三,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更多地采取合作与协调的方式。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政治关系相互依存的趋势加强,这使得妥协、合作、共存成为国际关系的大趋势。因为世界和地区事务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和介入。如联合国派驻在一些国家的机构所掌握的权力早己凌架于当地政府和各派别力量之上。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影响乃至左右东道国政府的决策。其它一些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如宗教团体、政党联盟、工会组织等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会对某些主权国家施加影响。

第三,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更多地采取合作与协调的方式。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政治关系相互依存的趋势加强,这使得妥协、合作、共存成为国际关系的大趋势。因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规则不再表现为传统的“零扣”,而是由“双赢”取而代之。一国的安全不再以他国的不安全为前提,一国的富强也不需要建立在他国赢弱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仅要加强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而且应该懂得国际经济中的有效合作是建立在合理妥协的基础上的,因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是最有效的国际合作的前提。所以国际政治中的合作与妥协正在慢慢替代冲突与争斗而成为处理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所形成的结构状态。这种结构状态反映出国家和国家在政治上的相互关系,维持着世界政治体系的稳定。国际政治格局一般包括一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经济全球化时代会导致以下几种变化:一是决定格局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一般认为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因素在于实力地位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除上述两种原因外,国际道义在国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比过去要大得多。这里的国际道义是指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行为准则,如国际正义、和平、反对侵略、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恐怖、维护世界环境安全和国际社会稳定等。在今天,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或能否成为重要一极不能只看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还要看是否能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国际道义。二是世界政治格局所面临的任务是不同的。两极格局时代的主要问题是一个超极大国试图取得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和政治优势,控制世界政治的主导权。而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格局面临的主要任务将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污染、控制核武器扩散等。因为没有一个任何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的,如果说两极格局中对抗多于合作,那么在全球化时代则是合作多于对抗。三是全球化必然导致多极化。虽然目前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有所不同,有五极论、三极论、无极论等,对何为一“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说都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的总特征和趋势是多级化。由于全球范围内生产、贸易、金融网络的形成,所有国家都卷入其中,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国际舞台上主角也就是极增多,又由于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提高,南北矛盾有所缓和、南北差距逐步缩小,一些发展中国家会脱颖而出成为政治格局中重要一极。还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各种地区性、区域性组织的出现也增加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色彩。

三、全球化时代要求国家处理内政外交的行为方式发生转变

在内政方面,国家对内的管辖权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国家中央政府对内事务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将不同程度地为地方政府、企业乃至个人所分享。同时,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和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有断减弱。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不再重要了,而是说政府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须转变。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生产力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的转折时刻,政府的制度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否则政府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作用的重要程度,更说明政府机构和职能的改革乃大势所趋。全球化时代的政府应该具备领导有力、机构精简、高效率、依法行政、有限干预、有权威、廉洁等特征。同时政府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即政府对内是以公共权力维护公共秩序的政府机关,以强制性的权力机构和措施维护法律的尊严,它提供的是法律、秩序、制度、法规,而不是家长、保姆和企业主。总之,全球化时代对国家内政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府面对挑战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主动变革,以顺应时代的潮流。

在对外交往方面,国家应以合作和协调为主。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是源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客观上的相互依存,所以在双边和各边交往中应本着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则进行,解决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的途径越来越依赖国际组织的仲裁和介入。国际政府组织是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的工具。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点,一些地区热点的降温与和平解决、贸易战和经济制裁的减少,在核武器控制方面的合作等都说明了这种转变。国际社会也会由于全方位的合作而趋于稳定和成熟。

6、毕业论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这个我刚好有的哦

7、在吗 ,我在读电大,需要一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的论文,我看到你给别恩发过,能给我一份吗,

行,发你qq邮箱

8、请各位大侠帮帮忙,帮我在中国知网找几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是绑定IP的帐号,可以帮你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