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数据最完备的国家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国际贸易数据最完备的国家

发布时间: 2023-02-04 02:13:48

1、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优势及趋势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这一点也为严密的定量分析所证实。(注:张幼文、黄仁伟:《2003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页。)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美国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竞争优势作了分析。近20年过去了,美国的竞争优势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呢?本文试图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入手,揭示当代美国的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有关论述,一国的竞争优势是指有别于其他国家、并最终能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国支撑其产业竞争力的环境。
一、美国天然资源性产业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 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表1 2000年美国43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
SITC 商品类名 顺序 世界市场
占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产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医疗用电器设备 6 30.2
874 测量分析用仪器 7 29.2
723 建筑用机器及零件 8 28.0
122 烟草 9 25.0
541 药品 10 24.5
041 小麦 11 24.0
728 工业用加工机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车零件、附属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纸浆 14 20.9
625 橡胶轮胎、内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饲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内燃机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报刊杂志、票证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动物肉 21 18.5
699 锁、装璜用和家具用金属饰品 22 18.0
741 加热用或冷却用设备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24 17.4
511 碳氢化合物及其诱导体 25 17.3

898 乐器、音像纪录媒介 26 17.1
752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27 16.9
745 其他非电动式机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属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运物品用机械 30 16.5
736 金属加工机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制品 32 16.1
772 电路开关、连接设备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电缆、绝缘材料等输电设备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诱导体 36 13.4
651 纺织纱线 37 13.0
778 其他电气设备 38 12.8
749 轴承等非电动式机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货车及特种车辆 40 12.4
771 变压器、整流器等电气元件 41 12.1
515 有机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表2 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

运输服务 50.95 65.27 -14.32 -12.3
旅游服务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务贸易 18.77 16.01 2.76 7.9
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 123.71 68.94 54.77 28.4
电讯服务 4.09 5.80 -1.71 17.3
建筑服务 5.26 0.42 4.84 85.2
保险服务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务 17.04 4.49 12.55 58.3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4.90 1.04 3.86 65.0
专利等使用费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业服务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与娱乐服务 6.42 0.13 6.29 96.0
合计 290.88 217.07 73.81 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51.6亿美元增长至215.3亿美元。(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 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国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
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 4.91 2.24 2.67 37.3
广告与市场调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与开发
工程设计
农业与采矿业的指导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3.97 2.20 1.77 28.7
企业内服务贸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计 39.01 28.42 10.59 15.7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美国产业是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限制严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实践活动适应了世界经济变化的需要。里根执政时期以来,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司法部当时还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注:张德霖:《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实践与国外法律规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注:2001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有违反反垄断法行为的判决。2002年11月,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协议,联邦法院迅速批准了这一解决方案。)从微软一案可以看出,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进一步重视维护美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单纯用分拆企业来破除垄断并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是私人企业。2000年全美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2.9%,政府部门占27.1%。经历了70年代研究与开发相对停滞的时期以后,最近20多年以来,美国的私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私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发明专利数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万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过15万件。(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从40年代的原子能计划到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庞大的国防相关计划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观的研发经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技术竞争力的机会。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
此外,美国人不断进取的冒险精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和NASDAQ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动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企业战略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球要素组合型发展战略”。(注: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页。)美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引资国(2002年除外),在许多行业都拥有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任何国家都强。美国公司现在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万个多数控股或少数控股的分公司。多数国外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向当地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中,约60%在当地销售,约30%返销到美国。(注:〔美〕《外交》2001年5、6月号。)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美国经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80年代以来的企业大刀阔斧的重组和精简。在美国,企业出资人利益更受重视,这有别于德国更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日本更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美国的做法好处是企业可以避免陷于重重利益冲突而不能自拔从而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但容易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大批裁员的现象。
四、小结——兼论经济强国竞争优势的共性
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一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国部分竞争优势是该国所特有的,比如美国拥有包括广袤富饶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军事强国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国家的开放度、美元牢固的国际货币地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的“软力量”,都是其他国家所欠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国家竞争优势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应该提倡自由竞争、保护竞争以外,还要规范竞争,使得竞争公平、有序、良性。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在这一环境中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这些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国的起点。
第二,重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本国不懈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能在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在内的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效集约经济道路而实现的。
第三,企业跨国发展已成为经济强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强国普遍按照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要求,抢占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两端,控制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而将制造组装能力向外转移,发展海外生产基地,建立面向全球开发和配置资源的高效生产体制,形成全球性生产体系,以此更大规模地占领国际市场和强化本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同时,经济强国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注意保护本国产业,实施适以我为主的开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开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对国内产生过大的冲击。
第四,在国际市场上崛起一群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些产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服务业。支撑这些产业的是各国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国许多政策最终是为了形成产业集群而安排的。

2、世界贸易进出口数据是什么?

世界贸易进出口数据是指世界各国海关的货物进出口交易数据。

外贸进出口数据主要来自于世界各国海关的货物进出口交易数据,外贸海关数据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外贸客户开发的必备工具也是贸易中的数据支撑。这些数据信息是国家掌控国际贸易变化、制定贸易政策最直接的依据。

中国进出口规模

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达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历史新高。全年外贸增量达1.4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4%。

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更快。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6%,比整体增速高2.2个百分点。

3、美国外贸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

2019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统计: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美国货物进出口额为41435.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5%。其中,出口16451.7亿美元,下降1.2%;进口24984.0亿美元,下降1.7%。贸易逆差8532.3亿美元,下降2.5%。

分国别(地区)看,2019年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2923.8亿美元、2563.7亿美元、1066.3亿美元和746.5亿美元,下降2.5%、3.4%、11.3%和0.8%,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7.8%、15.6%、6.5%和4.5%;自中国、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的进口额分别为4522.4亿美元、3581.3亿美元、3197.4亿美元和1436.4亿美元,增减幅分别为-16.2%、3.5%、0.3%和0.9%,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1%、14.3%、12.8%和5.8%。美国的前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墨西哥、日本和德国,2019年逆差额分别为3456.2亿美元、1017.5亿美元、689.8亿美元和671.7亿美元,变动幅度-17.6%、26.2%、2.7%和-1.4%。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和荷兰,2019年顺差额为260.9亿美元和214.7亿美元,下降15.9%和11.3%。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矿产品和化工产品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19年出口额分别为3790.7亿美元、2749.0亿美元、2097.1亿美元和1746.4亿美元,增减幅分别为-2.7%、-0.4%、3.6%和2.1%,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3.0%、16.7%、12.8%和10.6%。在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出口2058.8亿美元,下降3.5%;电机和电气产品出口1731.9亿美元,下降1.8%。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美国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2019年进口7174.6亿美元、3443.0亿美元和2423.4亿美元,增减幅分别为-2.9%、2.3%和4.9%,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8.7%、13.8%和9.7%。在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进口3711.3亿美元,下降1.8%;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3463.2亿美元,下降3.9%。矿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也是美国的重要进口产品。

4、法国外贸关系?具体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法国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中国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大作用,在欧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因此,加强中国与法国的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国对外经济形势

(一)法国对外贸易形势

1.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从表1来看,在1996-2005年期间,法国对外贸易整体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贸易总额从1996年的748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11778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从1996年的600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9580亿美元,服务贸易从1996年的148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2198亿美元。从结构来看,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1,其中,商品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80.19%增加到2005年的81.33%,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19.81%下降到2005年的18.67%。

2.对外贸易差额情况

目前,法国对外贸易总体上表现为逆差。进一步分析来看,2000年法国货物贸易首次出现巨大逆差,其后表现为日益加剧的态势,法国服务贸易持续保持顺差,并在2000年达到最大值,其后表现为日益下降的态势。

如表2所示,1999年,法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3255.2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157.43亿美元,顺差为97.77亿美元。2000年,法国货物贸易出口为3276.1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96亿美元,增幅只有0.64%,而同年进口达到了3389.4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2.01亿美元,增幅为7.35%,是出口增长的约12倍。这一年,法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首次出现了逆差,逆差额为113.28亿美元。此后两年,法国对外商品贸易大体处于平衡状态,2001年仍旧有52.29亿美元的逆差,但到了2002年却出现了24.57亿美元的顺差。然而,从2003年开始,法国货物贸易又一次出现了逆差,且逆差逐年扩大,2003年仅有68.01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扩大到了188.39亿美元,逆差增幅高达177%。2005年逆差进一步扩大到了367.96亿美元,仍旧保持着95.32%的高速增长。

与货物贸易出现持续逆差不同,法国的服务贸易则是另一派景象。长久以来,法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且一直保持着高额顺差。如表3所示,2004年法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059.8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6%,其中出口1086.59亿美元,进口973.28亿美元,顺差113.31亿美元。2005年法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为2198.5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6.73%,其中出口1149.55亿美元,进口1048.97亿美元,顺差100.58亿美元。

服务贸易进出口上的连年顺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国在货物贸易上的巨大逆差,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法国近几年的对外贸易仍存在较大逆差。2006年,法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0236亿美元,出口4901亿美元,进口5334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433亿美元。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07年1—6月,法国货物贸易总额为5678.0亿美元,其中,出口2710.6亿美元,进口2967.4亿美元,贸易逆差升至256.8亿美元。

有关研究认为,法国长期外贸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投入减少,产品竞争力衰退,国际市场流失;新兴国家的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迫使包括法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国际市场份额下降;法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经济不振,进口能力下降;法国近年来未能及时调整外贸对象,仍以欧盟扩大以前的15个国家为主要贸易伙伴,从而忽略了经济最具活力的亚洲新兴国家、中东和非洲产油国以及新入盟的东欧国家,未能抓住新兴经济体提供的贸易机会,及时扩大与中国、俄罗斯、东欧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除此之外,法国劳动成本增加、大量能源产品的进口也是外贸赤字不断增加的原因。

3.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看,法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具有两个特点(见表4):一是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2006年,载人机动车辆是法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额为306亿美元,占法国当年出口总额的6.3%,与此同时,此类商品也是法国第二大进口商品,进口额为283亿美元,占全部进口总额的5.3%。机动车辆的零件、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机器部件等产品也既是十大出口商品,也是十大进口商品。二是石油等能源进口较多。法国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原油、石油气等商品在法国的进口中占据很大的份额,2006年,这三类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13.5%,能源进口大幅增加是法国外贸赤字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4.对外贸易地区结构

法国对外贸易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欧盟内部和亚太经合组织。德国一直是法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2006年欧盟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法国对盟内贸易趋于活跃,不仅扭转了2005年的出口下降趋势,而且对其他14国的出口和进口都实现了7%以上的增长,分别达2945.1亿美元和3459.9亿美元。盟内贸易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出口额较2005年上升1个百分点,达60.1%;进口额较2005年上升1.1个百分点,达64.9%。对欧盟的出口,占法国出口总额的60%,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出口,大约占法国出口总额的17%。2007年1—9月,法国对欧盟原15国出口占比达60.5%,出口规模达2442.9亿美元,增长10.8%,自该地区进口所占的比重为65.3%,进口额2907.7亿美元,增长12.1%,法方逆差464.8亿美元;对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占法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4%,法国对该组织成员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0.3%和11.7%,达670.3亿美元和722.4亿美元,法方逆差52.1亿美元。

2006年,法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国都是欧盟国家(如表5所示)。在主要贸易伙伴中,2006年法国与波兰的贸易表现突出,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高达46.9%和31.3%,增长率位于法国主要贸易伙伴的首位。其次是法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28.8%和19.2%,出口市场迅猛增长的还有中国,达29.7%,进口来源增速较快的是英国,增幅为16.8%。与2005年不同,2006年法国对美国和瑞士的出口分别下降1.0%和4.9%,同时自美国和爱尔兰的进口分别出现3.3%和3.7%的下降,自日本的进口则已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2007年1-9月,法国自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这五大市场的进口增幅在12.9—15.9%之间,进口额总计2367.5亿美元;盟外市场以俄罗斯最为突出,对其出口增长高达37.3%,出口额55.4亿美元;对波兰出口呈现下降,降幅为9.0%,出口额为62.3亿美元。

(二)法国对外投资形势

法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对来自外国的直接投资基本实行国民待遇,每年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是世界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从表6可以看出,在21世纪的前4年,由于经济不景气,法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下降,2001年吸引的外资总额为504亿美元,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下降为495亿美元和430亿美元,2004年法国吸引的外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387亿美元。2005年法国利用外的额度开始大幅度回升,达到707亿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869亿美元。法国吸引国际投资的首要因素在于其处于欧洲中心地带的地理位置,此外,法国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基础设施质量高、劳动力受到良好的培训等。

与此同时,法国也是世界投资大国,其每年对外投资总额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如表6所示,2000年,法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743亿美元,比上一年剧增65.3%,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3%。这一年法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国企业的跨国兼并活动,尤其是大型兼并活动活跃。2001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法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放慢迹象,对外投资额下降为869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874亿美元,减幅超过50%。2002年下降到506亿美元的历史最低值。其后对外投资开始逐步增加,2005年,法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又一次大幅增长,达到1336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一。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363亿美元。

二、中法经贸关系的现状

中法之间有着特殊的友好关系,法国是最早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97年希拉克总统访华期间,中法两国确立了全面伙伴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法期间,两国又确立了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一)中法贸易现状

在中法两国建交前,中法年均双边贸易额在3000万美元左右,此后逐年递增。20世纪60年代年均贸易额为1.1亿美元,70年代年均贸易额为3.7亿美元, 80年代增至14亿美元,90年代则增加到40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中法之间的贸易额急速增加,2001—2006年,年均贸易额达到215亿欧元。具体来看,如表7所示,2002年中法双边贸易总额约为150.6亿欧元,其中法国出口约为35亿欧元,较上年增长5.3%,法方进口约为115.7亿欧元,较上年增长5%。2003年法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81亿欧元,比2002年增长了20.6%,其中法国出口为46亿欧元,增长达31.8%,进口总额135亿欧元,增长17.2%。2004年首次突破200亿欧元,2006年首次突破300亿欧元。2007年以来,中法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欧盟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1—6月,中法双边贸易达到16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5%。目前,中国已超过荷兰,成为法国第7大贸易合作伙伴。

中法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从法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纺织机械、钢材、医药品等,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装、塑料制品、鞋类及玩具等。从商品类别来看,法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大约有一半为机械产品,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则有接近一半的消费品。以2006年为例,中国从法国进口的第一大产品是航天器及其相关产品,占从法进口总额的32.1%,第二大进口产品是机动车辆零件及其附件,所占比例为6.3%,第三大进口产品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所占比例为3%;中国对法出口主要是无线电话、玩具、衣服等。另外,有关数据表明:在2003至2005年间,在法产品市场份额中,我国鞋类产品已由15%升至21%(仅次于意大利,成为法国第二大鞋类产品供应商),衣服已由13%升至21%,与此同时,在电脑市场的份额由16%增至26%,手机由10%增至26%。

另附一份研究报告:法国的对外贸易与中法经贸关系

5、中国与哪个国家外贸最多

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3%。

2014年,欧盟、美国、东盟、香港特区和日本为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
其中,中国对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78万亿元、3.41万亿元,分别增长8.9%、5.4%;
对香港特区、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31万亿元、1.92万亿元,分别下降7.2%、1%。
同期,中国对东盟、非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95万亿元、1.36万亿元、5851.9亿元和4335.5亿元,分别增长7.1%、4.3%、5.6%、6.8%。

6、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发展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国际卫生条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国内、国外均高度关注这一疫情,全球贸易和中国对外贸易均面临变局。

结合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等人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研究中的两大研究结论,其一,由于反应更快、抗击疫情力度更强,因此此次疫情影响更大、时间更短,乐观估计影响主要在一季度,乐观估计全年GDP增速约5.4%;其二,疫情应对措施的三大政策组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不禁引人思考,在这样的经济形势背景下,如何“开放”以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对外贸易行业该如何化挑战为机遇?



本文立足于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呈现出的各种特征,结合全球对疫情的态度,展开我国贸易进出口如何化挑战为机遇的分析。

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2019年,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无论从贸易量上来看,还是从贸易效率上看,中国贸易格局在保持全球地位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如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名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从贸易效率上看,近年来,海关大力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2019年,我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8年分别压缩42.3%、42.4%,时间分别为41.4小时和4小时。



——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国际地位提升

2019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从中美贸易问题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问题,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面临多重挑战。与此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推进贸易结构优化,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也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共同稳步推进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

贸易规模、国际市场份额双双迈上新台阶。从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来看,2013-2019年进出口总额波动变化,2019年中国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达31.5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进口14.31万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较全球高2.8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份额较2018年提高0.3个百分点至13.1%。





——外贸总额逐季攀升

2019年,中国进出口规模逐季攀升。2019年一季度进出口值为7.03万亿元、二季度7.68万亿元、三季度8.26万亿元、四季度达到8.59万亿元。



——贸易顺差大幅回升

2019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25.4%,贸易顺差大幅回升。我国经济拥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这种韧性在外贸领域同样具备。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制造业基础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中国出口面形势较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贸易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出口额增速远高于进口额增速。2019年,中国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



——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位次发生变化,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年,第一大贸易伙伴仍然是欧盟,对欧盟进出口4.86万亿元,增长8%;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美国进出口3.73万亿元,下降10.7%;第四大贸易伙伴是日本,对日本进出口2.17万亿元,增长0.4%。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高出整体增速7.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海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减负增效。拓展担保方式,引入保险公司参与海关税收担保,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轻负担。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进口有关科研和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中国海关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支持民营企业享受当地海关提供的各项便利措施,服务企业“走出去”。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9万亿元,增长13%;进口4.58万亿元,增长8.4%。



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7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9.9%,低于民营企业进出口额比重;国有企业进出口5.32万亿元,占16.9%。



此外,2019年中国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61万亿元,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接近六成;201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06万亿元,增长4.4%,占出口总值的58.4%。

全球对中国此次疫情的反应和措施

世卫组织态度:理性客观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但高度肯定中国的防控工作,认为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措施,将于3个月后重新评估,若届时疫情得到控制,将撤销认定。WHO宣布PHEIC后,仍可能对中国主要疫情发生地湖北定义为受染地区(俗称“疫区”,非国家概念,而是对部分省市)。

世卫组织明确肯定中国的努力以及信息的透明程度,认为该决定不是因为世卫组织对中国没有信心,而是因为他国,尤其是卫生系统较弱且准备不足的国家。世卫组织同时宣布七条临时建议,具体如下。



多数国家:积极采取人道主义援助

从正面支持看,多数国家和地区援助中国抵抗肺炎疫情,如俄罗斯、韩国、日本、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等,其中包括捐赠物资、组织医疗团队和提供技术支持援助中国。



部分国家/地区:采取一系列的反面封锁措施

为防止病毒蔓延,多数国家和地区采取边境封锁措施,主要手段有撤侨、缩减航班、加强中国游客入境审查、限制签证和限制旅行五个方面等。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截至1月31日,已有62个国家针对中国公民采取入境管制措施,包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等等。其中,6个国家对中国公民采取了签证收紧措施,4个国家采取入境限制措施,5个国家对护照签发地为“湖北”及有“湖北”旅行经历的人员进行重点入境管控,47个国家则对入境的中国公民采取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申报等措施。



疫情对中国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

根据本文一开始的分析,中国经济整体势必受影响,但冲击主要局限在一季度。乐观估计下,此次防控及时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2020年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此后逐步下降,3-4月结束,四个季度的GDP增速预计为4%、6%、5.8%和5.6%,2020全年在5.4%。在整体经济大环境受损这一背景下,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势必也会受影响。

结合全球对此次疫情的态度来看,各国海关暂未发布任何对中国贸易进出口采取强制、激烈的措施,目前措施主要集中在人口出入境控制。如2020年1月30日,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表示,虽然中国正在经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进口和出口活动不会受到影响;截至目前,两国的贸易活动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暂停。

此外,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认定为PHEIC,但同时也表示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措施,世卫组织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此次并非将中国列为疫区国,WHO定义疫区以“省/市”为单位、而非国家,且不同省市定义和解除“疫区”的时间不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疫情被认定为PHEIC会对中国外贸有一定影响,但程度和方式上并不如外界所担忧的严重。从短期来看,即便世卫组织不宣布,每个国家也会根据疫情发展决定是否与中国进行外贸,世卫组织宣布之后相当于是一个加强的提醒。



基于以上的结论背景,要保持中国外贸在全球的格局,力争将疫情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降到最小,化挑战为机遇,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和考虑: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列举世界主要几大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名称,并简述其发展概况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8、近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受全球经济复苏及外汇市场人民币升值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总值增长迅猛。据海关总署网站数据显示,1-7月累计进出口总值达20225.47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25.1%,较上年同期增加4055亿美元。截至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回暖,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出口总值为10493.7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88.8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累计进口总值为9731.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6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截至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累计顺差额达762.0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7.23亿美元。
截至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投上阴影,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7月份中欧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186.1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进出口总值增加554.57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21.1%,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5.75%,较上年同期比重下降0.5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至欧盟地区贸易总值为1995.48亿美元,累计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8%;进口总值为1190.65亿美元,累计进口总值同比增长27.1%。具体欧盟国家中,对德国双边贸易总额最高,1-7月累计进出口贸易总值达955.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5.56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22.6%,占与欧盟地区总额30%,较上年同期比重上升0.35个百分点;与英国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也较多,达到310.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4.38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16.7%,占与欧盟地区总额9.75%。
美国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1-7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454.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82.56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18.5%,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2.14%,较上年同期比重下降0.68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总值为175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进口总值为70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2011年以来我国与东盟地区双边贸易日益活跃,截至目前与东盟发生进出口贸易值较与日本发生贸易值十分接近。1-7月对东盟进出口总值累计达2020.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10.83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25.5%,占同期全国对外贸易总额9.99%,较上年同期比重上升0.04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与东盟等新兴市场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其中对东盟各国出口总值为9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进口总值为107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日本作为我国传统主要贸易伙伴,2011年1-7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912.8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9.46%,较上年同期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总值为809.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2%;进口总值为1103.6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对日贸易逆差地位,2011年1-7月对日累计贸易逆差额为294.5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9.62亿美元。
此外,1-7月我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贸易往来频繁,累计进出口总值数额较大,分别达到1587.46亿美元和1382.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4%和增长19.4%,与印度双边贸易总额为4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对印度地区进口总值增长较快,1-7月累计进口贸易总额为1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

9、越南超过马来西亚成为东盟国家里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是哪一年

据马来西亚国际来贸易与工业部今自年2月发布的贸易数据,2016年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贸易额较上一年增长44.4%,达2409亿马币(约合543亿美元),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第8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对媒体表示,尽管2016年越南超越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但马来西亚仍是中国在该地区最大进口来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