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服务背景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国际贸易服务背景

发布时间: 2022-05-23 10:38:40

1、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建立的背景、职能、影响分别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西方国家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与国际收支危机加深,希望有更强大的全球性的国际金融组织来提供长、短期贷款,以期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争夺世界市场而导致的“贸易战”对各国恢复经济的阻碍越来越大,各国对贸易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雄厚实力,对外扩张的欲望极为强烈,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稳定的、多边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急需大量资金发展民族经济,平衡国际收支,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存有戒心,希望通过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来获得所需资金。此外,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还有赖于世界经济内在发展所提供的基础,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干预经济活动,并进而产生了要求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倾向,使国际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1944年7月,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等44国参加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此后,美国又提出《扩大世界贸易与就业方案》,建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补充布雷顿森林会议,该建议得到许多国家的普遍赞同,并于1947年最终形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样,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后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就发展成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和世界市场的三大国际协调组织。(1)世界银行。世界银行(WorldBank)的全称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简称世行。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世界银行于1945年12月宣告成立,并于1946年6月25日开始正式运营,1947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属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国际金融领域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对稳定各会员国货币、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对各会员国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欠发达国家进行生产与资源开发;通过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方式,或对私人部门进行上述活动提供担保等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通过鼓励国际投资以开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式,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担保时,世行积极寻求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银行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行开始有计划地参与了各会员国国际支付和金融危机的救援工作,发挥了有益作用。世界银行从其诞生之后不久,通过组织国际上各种来源的资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和投资,援助那些对受援国经济发展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项目和行业,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也保证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世界银行的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债务问题上,世界银行较好地发挥了它在南北之间的“斡旋”作用。通过提供调整贷款和技术援助等方式来帮助债务国实施以紧缩为特点的经济调整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敦促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承担为债务国还本付息提供资助;以及为低收入债务国建立减债基金等。其次,苏联解体后,世行接纳了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为世行成员国,并向它们提供美元支持,帮助它们实现经济的顺利转轨,以确保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最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世行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为危机爆发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稳定亚太金融市场、平息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缓和各国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世行从战略的高度履行着它维持和稳定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的职能。但是,作为世行主要业务活动的贷款在政策引导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就结构调整贷款而言,随着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结构调整贷款的重点转向了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为此,世行要求借款国政府必须与之“对话”,承诺并制定结构调整计划,内容包括调整进出口政策、修改国家投资计划以及改革机构体制等,并要说明长期目标和短期措施,确定时间表,接受世行的定期检查。这种调控尽管有效地帮助借款国从经济结构上扭转国际收支的严重逆差,但却有干涉内政之嫌。此外,由于世行的领导权基本上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所掌握,因而世行的业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所左右。但发展中国家的壮大及经济崛起,正在改变、影响着美国的绝对统治及影响。(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简称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拟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的。它于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运作,同年11月5日成为联合国专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巴黎和日内瓦设有代表处。该基金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和协作提供所需要的机构,促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均衡发展,借以提高会员国的就业和实际收入水平,并增强会员国的生产能力;促进汇率稳定和会员国间有条不紊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为会员国经常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向会员国提供临时融资,使它们在无需采取有损于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衡;争取缩短会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持续时间,并减轻其程度。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会员国提供短期信用来减缓各国由于国际收支危机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竞争和外汇管制的加强,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国民收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7年成立以来,在加强国际货币合作、建立多边支付体系、稳定各成员国货币汇率波动、促进国际收支调整、维持货币制度的运行、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基金组织通过建立各种贷款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外部冲击”和“内在因素”所造成的困难,如创立“缓冲库存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稳定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从而稳定国民收入;通过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国进行经济调整,一度使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有所缓和;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历次金融危机中,通常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帮助有关国家克服货币、金融危机。但是,由于基金组织的贷款是按份额分配的,因而主要发达国家占据了份额的绝大部分,但实际上,目前贷款的主要需求者均为发展中国家。经过九次增资后,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在总份额中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普遍有所下降。这种状况长此以往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基金组织贷款的某些附加条件也不符合受款国的国情。由于基金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无论对哪个国家提供贷款,均开出几乎同一付“药方”,这给受款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受援国对基金组织提出的几乎蛮横的附加条件纷纷表示不满,马来西亚等国甚至拒绝同基金组织进行借款谈判。近年来,基金组织先后对有关贷款条件作了修改,但它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附加条件的缺陷。此外,由于基金组织的领导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美国又凭借其经济实力,掌握了基金组织的控制权,再加之基金组织的管理法与投票权的规定,使得基金组织的一切大政方针的确定受美国金融资本所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基金组织成了美国实行扩张的一个工具。尽管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史上最为成功的国际金融组织之一。可以预见,它仍将在21世纪的国际金融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及影响。(3)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简称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原关贸总协定,并按照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最后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协定和协议的条款作为国际法律准则,对各成员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为了便于工作交接,世贸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在1995年曾并行一年。从1996年1月1日开始,世贸组织完全取代了关贸总协定,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和法律载体。至2000年初,世界贸易组织共有成员135个。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该组织。根据1994年4月15日在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上签署的《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宗旨是:协议的成员方承认其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应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可持续发展之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根据它们的各自需求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加强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有必要作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通过互惠和互利的安排,从实质上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在国际贸易中的歧视性待遇;通过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为可行的、持久的、包括关贸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的成果以及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成果在内的多边贸易体系,保持这些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推进这一多边贸易体系。建立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正式国际经济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处理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为此,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具体包括:组织实施世贸组织负责管辖的各项贸易协定或协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实现各项协定或协议的目标,并对所辖的不属于“一揽子”协议项下的诸边贸易协议如《政府采购协议》、《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等的执行、管理和运作提供组织体系;为成员提供处理各协定、协议有关事务的谈判场所,并为世贸组织发动多边贸易谈判提供场所、谈判准备和框架草案;解决各成员之间发生的贸易争端,负责管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协议;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规进行定期审评;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凝聚力和一致性,避免政策冲突;组织编写年度世界贸易报告和举世界经济与贸易研讨会,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是国际贸易体制发展的新阶段,也是贸易政策国际协调的重大发展。从世贸组织的运行实践来看,以世贸组织替代关贸总协定是可取的,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效应。这种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世贸组织扩大了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的交流,扩大了国际投资的领域,使世界经济贸易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加快了世界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健全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抑制了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国内法来干扰公认的多边贸易规则;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维护。但是,在世贸组织的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消极现象。首先,对区域集团和某些双边安排的排他性和歧视性做法,仍未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其次,在实施各项协议时,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大力推行那些与自身利益攸关的协议的执行,而对那些事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协议,如纺织品协议的实施,则采取拖延态度,这势必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再次,大国操纵世贸组织一些重要决策的现象未得到改善,它们硬要把一些与贸易无关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有选择地扩大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或者要求制定一些新的国际规则,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使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脱离其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损害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最后,接纳成员的进程因政治因素和捞取经济实惠的策略而放慢,加入谈判的内容与世贸组织协议的规定出现脱节,把一些与世贸组织规则无关的双边经贸问题纳入谈判中来,致使谈判拖延不决,影响着多边贸易体制的进程及发展。

2、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背景,谈谈为什么世界贸易组织会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两重含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第一重含义,
是指一个旨在推行国
际自由贸易的临时国际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第二重含义,
是指一部由各缔约方签署并
实施的、
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条约性质的法律文件。
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
只是
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第一重意义上,
取代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而第二重意义上的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
不仅没有、
也不可能由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而且它事实上已经构成世界贸易
组织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

那么,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区别主要有哪些呢?

概括言之,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区别主要包括:

第一、
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根据
《维
也纳条约法公约》
的规定成立的国际组织,
具有独立的国际法人资格,
是一个常投性、
永久
性存在的国际组织。
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则仅是
“临时适用”
的协定,
仅仅是一个事实上的
临时国际组织,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第二、
世界贸易组织管辖范围广泛。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产生于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基本
形式的四十年代末,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则不仅管辖货物贸易
的各个方面,而且还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分部门协议,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
权协定》

包括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还努力通过加强贸易与环境保
护的政策对话,
强化各成员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
世界贸易组
织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全部置于其管辖范围之内。

第三、
世界贸易组织就长期游离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与服装分别
签定了协定,因此丰富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内容。

第四、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分大小,
对世界贸易
组织所管辖的多边协议一律必须遵守。
各成员均须以
“一揽子”
方式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各
项基本协定,
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
不能对其管辖的协定、
协议提出保留。
但是,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派生的许多分支协定,
则是以守则式的方式加以实施的,
缔约方
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第五、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权威性。
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在法律形式上更具权威性。
由于一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其
国内的立法部门批准的,
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与其国内法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世界贸易
组织成员需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各协定的规定,
执行其争端解决机构作出的决定或裁决。
并且,
争端解决机构作出决策是按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全体协商一致反对方可否决”

否则视为
“完
全协商一致通过”
的决策方式,
显著地增强了争端解决机构解决争端的效力。
这与过去关税
与贸易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中的
“全体协商一致”
的含义完全不同,
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
制下,只要有一个缔约方
(
最可能的就是“被申诉人”或“被告”
)
提出反对通过争端解决机
构的裁决报告,就认为没有“完全协商一致”
,则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作出解决争端的决
定,
这就大大削弱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威性、
有效性。
此外,
在世界贸易
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
对争端解决程序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
使其效率大大提高,
权威性得
以确立。

第六、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更具广泛性。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7
年多的时间里,截至
2002

2
月,其成员已达
144
个。

1947

4
月,在日内瓦进行了关税贸易总协定关税减让谈判,签订了
123
项关税减

让协议。同年
10
月又在哈瓦那制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
。但因美

国等国家的立法机构认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该宪章与其国内法相抵触,这个组织最后流

产了。但各国将在关税减让谈判中取得关税贸易总协定
1994
的协定和哈瓦那宪章中的有关

贸易政策合在一起,形成了《关税与关税的贸易扩大效果贸易总协定》
,并于
1948

1


1
日起开始实施。
23
个国家和地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创始缔约

...
世界贸易关税贸易总协定组织协定概述


1995
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月1日开始,
世界贸
易组织取代
1947
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正式开始运作了。世界贸服务贸易总协定
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英文缩写为
WTO)
成立于,其前身是关税和关税总协定贸
易总协定
(GA
TT)
。其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WTO
是世界上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多边贸易组
织,
目前已经拥关税贸易总协定有
137
个成员,
成员的贸易量占世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界贸易

95%
以上。
WTO
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称为当今世界经
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GA
TT
共主持了八个回关税贸易总协定
1994
合得多边贸易谈判,
最近、
持续时间最长的关税的贸易扩大效果一轮叫乌拉圭回合谈判,该回合从
1986
年开始,前后
长达
7
年半之久,其重要成果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是创立了
WTO


-
制订和规范国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际多边贸易规则

-
组织多服务贸易总协定边贸易谈判

-
解决成员之关税总协定间的贸易争端

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原因

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 的变化。20 世纪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这种历史演变的进程,从 而导致世界贸易结构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具体来说,当代国际服务 贸易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向服务业偏移。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的说法,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增长,
该国的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由工业经 济发展到服务经济。本世纪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业化国家都已完成了本国 的工业化进程,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即国内经济重心向服务业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为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杠杆,从而加速了这一 进程。
根据统计,1960—1985 年间,西方主要国家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就 业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国从 57.2%上升到 65.8
%,欧共体国家从 43.4%上升到 56.8%,日本从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 小龙”等,也都自本世纪 80 年代以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把国内加 工制造业等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基础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事跨国经营, 利用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另外,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
1994 年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已高达 69%,法国为 67%,
英国为 62%,德国 59%,日本 56%。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国家为适应
21 世纪的发展,已经大幅度地调整自己经济的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转变为 服务经济,如美国仅金融业一项就占其国民总产值的 25%。
由各国经济能力增长所带动的产业升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发生大规模的
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导致了对国际服务 的更大规模的需求。与此相适应,全球服务性产业的贸易总额才有了高速增 长的潜力。另外,服务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专业化,规模也趋于扩大。规模 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务业的生产率,从而刺激向国外输出, 增加了国际市场的服务的供给。
(2)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 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会随着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和
自由化而在规模上扩大并在数量上增加,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大和形式多样 化,同样会使得广义服务贸易项目的投资收益(股息、利息、利润)流量加 大。
在战后关贸总协定组织的贸易自由化原则的带动下,世界各国通过双边 和多边的国际协调和谈判,逐步形成了有序运行的国际商贸体系,为各国的 商品贸易和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 长。
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最初的几年各国都处于战后经济恢复状态之 外,自 50 年代起,国际商品贸易流量就开始不断扩大。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

总值为例,1950 年总计为 611 亿美元,1960 年为 1280 亿美元,1970 年为 3120 亿美元,1980 年为 19946.68 亿美元,1990 年则达到 33949 亿美元,40 年 时间增长了近 56 倍,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生产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在商品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 如国际运输服务(海运、陆运和空运)、国际货物保险、国际结算服务等, 都相应地在规模上、数量上成倍地增长。
国际投资带动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可以从 4 个方面说明:1)速度带 动。国际直接投资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快速增长,到 80 年代达到高潮,从
1983 年到 1990 年这类投资的增长速度是世界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 4 倍,是 全球国际贸易增长速度的 3 倍。这种增长势头在 90 年代初因世界性经济衰退 而有所减慢,但自 1993 年起又开始恢复。2)国际直接投资带动国际间接投 资和国际贸易(货物和服务)额的增长。因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是跨 国公司,而世界贸易额的约 1/3 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3)国际投资收益 作为要素服务项目,其迅速扩张本身就构成海外服务贸易流量的扩大。4)国 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向服务业倾斜。1975 年到 1990 年间,西方国家在第一产 业和第二产业的国际投资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对服务业投资的比重却从 31.4
%上升到 48.4%。由于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因此服务业的跨 国直接投资必然驱动国际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国际渗透。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
新科技革命,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 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首先,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了服务产业, 使许多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转化成“可贸易”的服务,从而使国际服务 贸易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例如一些传统的教育服务、健康服务一向被认 为是“不可贸易”的服务,现今可被储存在磁盘或软件中进行买卖。信息技 术和通讯的发展,促使银行、保险、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工业组织和劳动市场得以改组,为跨国界提供服务带 来了机遇。新信息技术使得日益一体化的跨行业公司能够分散其生产基地, 刺激服务的专业化生产,并从中享受规模经济效益。其次,科学技术革命加 快了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因为每一次科技革命必然更进一步推动 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这就促进了专业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向其他国 家流动,为发展中国家所引进,推动国际服务贸易流量扩大。最后,随着科 技的进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渐向电子、航天技术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 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再转移到我国 大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利用本地区丰富 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外汇服务收入,形成大规模的境内服务输出。所以, 科技革命带来了国际服务贸易变革性的发展。
(4)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 由于战后持久的和平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
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冷战后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有所缓和,加之交通、通讯 工具的便利,使得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了。出国旅游、接受教育 以及聘请专门人才,即使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来说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了。在过去的 40 年间,旅游业成为国际上发展得最快的行业之一,许多发展 中国家也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赚取大量的外汇收入。当然,社会生活国际化最 大的赢家还是西方国家。根据 1991 年美国的官方统计,当年美国的旅游服务

收入居各服务项目(除海外投资收益)之首,为 487.57 亿美元,向世界各 国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收入是 57.52 亿美元。随着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社会生活国际化相关的服务贸易将会有更长足的发展。

三、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的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促使各国政府和学术 界加强对本国的服务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在我国,服务业的较大发展 是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整个 80 年代以年平均 10。9%的速度增长,90 年代增长速度更趋加快。在发展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服务业的行业结 构也不断更新和更趋多样化,如咨询业、房地产业、证券业、保险业、中介 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与世界上发达国家 相比,或者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服务业无论是在总体发展水 平上还是在所占国际贸易比重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我们认真 地加以研究。

1.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得到较快的发展。80 年代,服务业每年以
10.9%的平均速度增长,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 8.9%的增长速度。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服务业有了更加快速的 增长,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增加价值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 30%左右,接 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不过,从总体水平上看,我国服务业产值所占 GNP 的比重仍是相当低的。当今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服务业产值占 GNP 的比重和 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都在 65%以上,中等收入的国家也占 50%左右,而我 国仅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然,目前我国服务业的统计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指标体系上,都
很不健全,存在着许多漏计的情况,有一部分企业内部服务不能计入统计, 因此统计数字可能低于实际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服务业由于受长 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抑制,在生产和发育的各个方面都是相当不完善、相当 落后的,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重点发展的产业。
尽管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最近 10 多年来的加速发展,在
行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产业群体。以交通运输、邮电通 讯、金融保险等为主的传统行业不断扩大,其产值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 65% 左右,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全部就业人数的 50%以上,从而构成我国服务业的 主体。另一方面,新兴的服务行业如证券业、信息业、咨询业、会计律师服 务业等,进入 90 年代以来也蓬勃兴起。中国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即上海证券 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在 90 年代初设立,带动起一大批同证券业发展相 关的服务企业。信息业、咨询业随着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动的扩大以及科学技 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90 年代以来,全国专门的 咨询和信息处理的服务机构已超过 4000 家,它们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 产品竞争力,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 1991 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中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为 45.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 中服务就业人数比重为 36%,而城镇个体劳动者中从事服务业的人数竟占就 业人数的 82.1%。这说明,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各种所有制成分的经 济活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其行业

结构也属于明显的低发展阶段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 居主导地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所占比重十分低,以至于人们习 惯于把服务业就业视作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渠道,其实这是我国服务业行业 水平低给人们造成的误解。尽管如此,我国服务业在某些部门也具有一定的 优势,如在航运、卫星发射服务、工程建设服务等部门都有着相当的优势和 发展潜力。劳动力便宜且训练有素是我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最大优势。如 何在国际服务贸易这一新兴领域充分利用我国的现有优势,是我国政府和学 术界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1993 年我国商品出口已居世界第 11 位,但服务 的出口则只占第 27 位,当年我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 2%左右,而服务 出口仅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 0.5%。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外向型发展是一 个相对落后的领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的抑制。服务业的高度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社会化、专业化 和市场体系的高度发达。而传统体制恰恰在这些方面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务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 点。
改革之前,我国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微观经济主
体含义的企业和组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产单位和事业单 位,各单位之间相互封闭,不论规模大小,都自成系统。各经济单位由于不 可能从社会方面得到服务提供,因此只好眼睛向内,自办服务体系,形成“大 而全”或“小而全”的经济单位格局,任何一项国家计划的投资项目,都必 须把配套的服务设施投资考虑在内,使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于各经济单位得不到高质量的生产和社会服务而 影响了产品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或事业单位自身背着一个“小社会” 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加了企业的开支和管理上的负担,难以全力 发展生产,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消费的实物化倾向和福利化倾向。
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大量的职工生活消费和服务,不是采取市场经济的购买 形式,而是采取产品经济的福利形式分配给职工。在生活消费方面,最突出 的例子是住宅,它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职工所享受的一种福利待遇。因此, 一方面住宅投资被打入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实际上成了职工的工资收 入,抑制了房地产业的生长,此外,城市改革起步以来,企业滥发实物的现 象也十分普遍,由于政府机构职工收入偏低所导致的折价供应经济也在某种 程度上助长了实物消费的势头,抑制了正常的市场渠道的发展。
还有,居民生活服务消费中的隐蔽性补贴,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 都由国家包下来,在交通、邮电、保育、娱乐等方面,国家又给予广泛的补 贴,这就大大压缩了职工在非商品消费上面的开支。同时,大量医疗、养老 保险和部分教育服务在企业内部进行,实际上也夸大了第二产业的产值,缩 小了服务业的产值,使得服务价格低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错误 地认为劳务活动不是商品,不创造价值。在价格管理中一直把劳务价格称作 “非商品收费”。我国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价格、邮电资费、医疗收费以及饮

食、服务、修理等长期统一定价、统一管理,收费标准几十年不变,价格脱 离生产成本,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改革以来虽然作了一定的调整,但主 要还是补偿性的,许多重要的服务行业仍然无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发展。 除以上这些体制原因之外,我国传统的农业化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新中国 成立后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相分离的二元化经济发展策略,也是造成我国服 务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不能向城市流动,只能满足于自给自 足的生活环境,像我国这样一个 75%的人口在农村的经济体系中,服务业的
平均发展水平低下是十分自然的。

3.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服务产业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 展从国内转向国际、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弥补服务产业 过去发展的不足,改善国内的产业结构,推动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加速 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总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促进市场充分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 业化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有利于劳动、工资、价格、企业经营机制和 流通体制等一系列改革顺利实施,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国际化,更多地吸引外 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逐步改变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办社会的 状况,为改革开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差,农业市场化率低,流通不畅,财政收支困难,
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 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不适应第一和第二 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业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效益好,加快发展服务业, 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又是缓解经济生活中 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我国每年都将有大批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
的劳动力需要安置。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深厚的潜力:行业多、 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行业并存,能够吸收大量的和不 同层次的各类人员,特别是可以容纳大量的科技、专业人才。加快发展服务 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民群众不仅在衣、食、住、行、
通讯、卫生和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 且在文化娱乐、广播电视、图书出版、体育保健、旅游休闲等精神生活方面 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5)服务业的全球市场正在迅速发展,而且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除了服 务与商品之间的传统区别外,服务业之间的区别也越分越细,尤其在发达国 家和地区更是如此。计算机、信息、电报电传和电子邮递等业务同传统电信 服务的界线变得日益模糊。服务业的这种向高新技术水平发展的趋势,既给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形成了机遇。加入国际贸易组织是我 国既定的经济国际化目标,在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下同他国实现平等 互利的服务贸易往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同 时也应享受协定所赋予的经贸权利。这显然意味着对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战

略的设想,应该放在国际产业竞争的总体环境下,进行思考。

4.我国服务业应积极参加国际服务贸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利 用多边贸易体制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世界各国经济 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经济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由于服务贸易 成为国际经贸关系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领域,服务业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贸易对于促进我国经济 的国际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服务性产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市场需求有广泛的世界 性,产业发展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换句话说,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往往是合而为一的,像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 咨询服务业等服务产业的市场属性本身就是国际化的;(2)服务性产业的国 际竞争比较优势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 这就是说,服务性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种知识密集型的产 业在目前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受到的制约少,可以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同时接受。正是由于服务性产业的这两个特殊的经济属性,世界上经济发展 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把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却大力 提升自己的服务性产业的经济比重和质量水平,以期在国际产业竞争中保持 竞争优势。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普遍
对服务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不能认识到服务业的高度发展同经济国 际化之间的关系,仅仅满足于抓第一、第二产业的外向型经济,而不能够从 世界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演变的高度,透视我国服务业高质量、高水平的加 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对于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 战略意义。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服务业比较落后,但某些部门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定
的优势,如在航运、卫星发射服务、工程建设和劳务输出等部门就有相当的 优势和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经贸实践证明,有条件地开放我国的 市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吸收国外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机会。服务业 的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必将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具 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同时,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享受各种贸易优惠和 保障,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部分有 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自参加“乌拉圭回合”的《服务贸易总 协定》的谈判以来,我国根据现行的政策法规,就航运、专业服务、银行业、 广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 6 个服务部门的逐步开放作出了承诺,目的是 引进外部竞争的压力,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以便最终确 定我国的服务业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地位和份额。

4、为什么发展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可见,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了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据记载,希腊的雅典就曾经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心。此外,粮食、酒及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和各种织物等也都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隶社会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主要从事贩运贸易。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会,贸易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各国。
对外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奴隶贸易成为奴隶主经常补充奴隶的重要来源。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对外贸易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奴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基本消失。参加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以外,还有日用手工业品和食品,如棉织品、地毯、瓷器、谷物和酒等。这些商品主要是供国王、君主、教堂、封建地主和部分富裕的城市居民享用的。
在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范围明显地扩大。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由近海逐渐扩展到远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从长安经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商路——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往西方各国,换回良马、种子、药材和饰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陆路贸易外,还开辟了通往波斯湾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贸易。在宋、元时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等同所到的国家进行贸易,换回各国的香料、珠宝、象牙和药材等。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东部。在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通过贩运非洲的象牙、中国的丝绸、远东的香料和宝石,成为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中间商。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地中海以及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地区。当时,南欧的贸易中心是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北欧的贸易中心是汉撒同盟的一些城市,如汉堡、卢卑克等。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是为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受到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剥削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中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发生。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5、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怎么样的专业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商务与全球营销、国际贸易风险分析与规避,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但是在学习这些经济学之前,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国际商法、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

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5)国际贸易服务背景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方向:

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贸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到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机构就业的。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6、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助性工作。

6、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的背景和宗旨是什么?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

7、查阅资料,简述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特点有哪些

新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世界经济联系程度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潮流。.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商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优质化和综合化、整体化。技术贸易发展扩大。 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
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位次不断提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改善,经济开放度(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市场分布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