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 » 日本的国际贸易史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日本的国际贸易史

发布时间: 2021-12-05 05:00:49

1、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明治天皇开始,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国力很快超过大清王朝。明治维新27年后,1895(甲午)中日海战对决,大清北洋水师惨败,日本海军完胜,国威大振。

甲午战争9年后,1904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攫取了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举侵华,1940之后占领东南亚诸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偷袭美国珍珠港大获全胜,称霸半个太平洋,1945日本战败,日本近代史结束。

(1)日本的国际贸易史扩展资料:

从甲午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侵略史。十九世纪末后的日本,在这笔政治遗产的驱动下,迅速滑向军国主义。

日本先后发动了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度最深的国家。

日本侵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日本付出惨痛代价,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二战中成为法西斯阵营的中坚力量,最终彻底覆灭。

2、中国与日本的国际贸易状况,近几年的外貌对比等等资料。 要多,分好类。

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且经季节调整后,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1%,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在内需和外需方面均出现下滑。其中,内需对GDP的贡献为负0.2个百分点,外需的贡献为负0.1个百分点。

在构成内需的主要项目中,受去年9月份以后环保车补贴政策等刺激消费政策退出影响,民间消费支出环比减少0.7%。其中,家庭消费支出环比减少1%,但民间住宅投资增长3%,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0.9%。外需方面,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影响,去年第四季度日本商品和服务出口环比减少0.7%,进口减少0.1%。

此外,去年第四季度日本名义GDP环比下降0.6%,按年率计算下降2.5%。

不过,日本经济新闻社针对29家民间经济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机构认为,受外需增长提振,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有望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日本内阁府同时公布的数据还显示,201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万亿美元,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下面是中国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和发布以人民币计价的GDP的总量、结构与速度。有专家和媒体根据两个国家的汇率、两个国家的总量进行比较和研究。关于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和中国经济总量位次的不断提高,我想说三层意思:第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活力不断涌现的体现,也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第二,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冷静地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我们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第三,中国的人口比较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成果4月份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中国有13多亿的人口,总量比较大,人均的数量又比较低,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比如说世界银行2009年有一个数据,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4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人口多,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多,一平均,人均就比较少。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

我过去由于工作的原因去过日本多次,中日两国作为近邻,又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两个国家的经贸往来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所以,中日两国不论谁第二、谁第三,都是两国人民的幸事,我也借这个机会祝愿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中日两国的经济都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3、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4、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日本进口原材料多,出口工业产品多。

(4)日本的国际贸易史扩展资料

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5、日本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

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高精尖高附加植产品
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
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中国欧盟
中日关系虽然近来比较困难
但是明天会更好
应为和平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两国贸易巨大互相依赖性强
自建交后日本每年都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
无息 低息贷款
日本同样需要中国
和平不可逆转 单要警惕 现在的日本很象二战前的德国

6、求二战后日本的服务贸易发展历史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与市场容量都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的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就必须与世界经济进行大范围的融合。这一过程首先表现在日本的制造业上面。自“二战”结束后,国内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变革,60年代经济开始高速发展,被视为东方经济神话。国内的制造业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很快便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同时,其国内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与能源及其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并充分地表现在其进出口的结构上面。但是,受到传统文化模式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日本经济体制在对外开放方面却始终是比较落后的,长期封闭的国内大米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传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的闭关思想,进而造成了对第三产业开放的障碍。时至今日,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日本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及国际比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的数字表示,日本服务贸易1995年收入为652亿美元,支出1227亿美元,逆差575亿美元;1994年收入为605亿美元,支出为1101亿美元,逆差496亿美元。这种状况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表现得相当落后,对经常帐户收支以及整个国际收支的作用并不理想。

 1.服务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关系。日本是世界经济的强国,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7126亿美元,当年世界排名第2,但是,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却相当落后,进口占商品贸易进口的41%,出口仅占商品贸易出口的15%;美国也是世界经济强国,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2538亿美元,当年世界排名第1,而服务贸易占商品贸易进出口的比重相对应地已经达到了19%和36%。

这些数字表明,日本的经济结构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较为缓慢,美国正在向服务经济转变,而日本则仍然停留在一种加工或制造经济的结构中。

2.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1995年,美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在七国以及世界上均占首位;日本的服务出口收入652亿美元,高于加拿大的218亿美元,仅排在七国中的倒数第2位,进口支出122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439亿美元,排在第2位。1994年,日本的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为605亿美元,在七国中排名第4,进口支出1101亿美元,排名第2。从这两年的对比来看,日本服务贸易的出口位次有所下降,从第4退到第6,进口保持第2。

3.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对比关系。在西方七国中,服务贸易收入大于支出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中美国的顺差最大,达到629亿美元,其他三国顺差不大,不超过200亿美元;服务贸易收入小于支出的有日本、德国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的逆差最大,达到575亿美元。德国与日本的情形相似,逆差达到439亿美元。1994年,日本的逆差接近500亿美元,德国也接近400亿美元。

从上面的一些数字可以看出,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理想的。1995年,日本国际收支中,经常帐户下的商品贸易和要素收入均呈现顺差,共计为1765亿美元,575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逆差抵销了两项顺差的1/3;当年国际收支总盈余为586亿美元,略高于服务贸易逆差,换一句话说,服务贸易逆差几乎吃掉了国际收支总盈余的一半。1994年,商品贸易和要素收入两项顺差186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96亿美元,抵销了27%,略高于1/4;当年国际收支总盈余253亿美元,远低于服务贸易的逆差,如果服务贸易持平,有可能使当年的国际收支总盈余增加两倍。1995年与1994年相比,服务贸易逆差的消极影响,在经常帐户中,无论从绝对还是从相对的角度来看,都增大了;在国际收支中,绝对地讲是增大了,相对地讲是减小了。

(二)落后的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

日本在与服务贸易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上的基本特征是,在国有经济的控制之下,具有极高的垄断性。比如电信业,在80年代以前完全由国有经济所垄断,不但外国资本无法进入,就是本国资本同样也被禁止从事该项业务。这一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竞争的一般性原理相去甚远。

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低,已经给日本经济带来了许多后遗症。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国内市场价格水平远高于国际市场。根据日本国际价格构造研究所的研究资料显示,日本国内市场价格的总体水平比国际市场要高出50%,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市场上较高的要素价格,包括工资、地租和技术等,而这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2.开放程度低,对国际资源利用难度大。较高的要素价格,是由于国际要素流动遇到了障碍,使得国际要素难以流入,无法将较高的国内价格降下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不论价格水平的高低,在价格或成本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上,都会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较高的要素价格在日本国内代表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高成本与高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关系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体现了生产率的优势作用超出了成本劣势的消极影响,相应的产品生产在日本国内仍然能够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种趋势反映出高成本的影响超出了生产率方面的优势作用,相关的产业部门就会从日本国内向其他一些国家转移。但是,在封闭的经济体制下,国内较高的要素价格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国外更为经济的资源的利用难度。

在服务贸易上的长期闭关,使日本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实际上也牵制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继续发展。美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赤字,在制造业方面,日本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在服务业方面,美国有巨大的顺差,并且大大地抵补了总的赤字水平。从以下事例中可以看出两国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据“国际商报”消息,在日本经营的美国服务企业,如金融机构、航空公司、餐饮业企业,以先进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已经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青睐,占有很大的优势。如美国威斯汀旅馆的住宿率已经高达90%以上;花旗银行率先推出自动存款和提款机,并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客户;美林证券公司在日本的证券交易额已经排名第1;斯达巴科斯咖啡连锁已经在东京开设了11家分店,震撼了日本的咖啡界,纷纷仿效其浓缩咖啡的制作技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日本受到国际上一些服务贸易较为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同时在日本经济内部也表现出来一定的动力,要求对服务业进行广泛而彻底的改革,以提高其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二、日本分行业服务贸易的发展

日本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在各个主要行业中的表现是颇不相同的。

(一)电信业

日本电信业的开放问题主要集中在外资的进入上。目前,日本电信业的开放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1.电信业的发展现状。电信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日本电信业经营机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机构是指通过自有通信线路及设备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第二类机构是指通过租借通信线路提供电信服务的企业,其中又进一步分为特种企业和一般企业两小类。对于这三种行业,日本当前的政策是,从事第一类电信业务必须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从事特种第二类电信业务则只需要进行注册,从事一般性第二类电信业务只要通知政府有关部门即可。在第一类电信行业中,长期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和国际电信电话株式会社(KDD)所垄断。NTT和KDD在1985年以前其性质属于国有企业,1985年以后实现了民营化。

第一类电信行业具有高度的公众性特征,是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所必不可少的领域。因此,进入第一类电信行业的程序比较严格,一般包括,申请、审查、询问、许可、确认、审查和批准等七道环节。申请无线电站业务的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审查、询问、许可、设备建设完成的通知、检查和授予经营许可等七道环节。上述程序一般需要1~2个月才能完成,一经获得批准,业主就必须在指定的时期内开业,如有正当理由可以适当推迟开业时间,开业后还必须依法律程序向邮政省大臣作出正式通知。此外,在正式营业之前,业主还必须就基本服务的收费制定相应的标准。

业主的申请除了就企业的名称和地址等一些常规内容之外,还必须按照日本对第一类电信事业的分类标准(包括电话业务、电报业务、线路租用业务、资料传递业务、数据交换业务和传呼业务等)提出从事电信服务的种类、服务的地区范围以及电信设施的草图等。

 

电信业的有关法规。日本电信业主要有两个法律,即《电信业法》和《无线电法》。前者于1985年4月随着电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而出台,用以规范整个电信市场的竞争行为,内容涉及电信业务、电信设施和土地使用权等的管理和授权等有关内容。后者针对第一类机构在无线电站及其网络建设方面的条件,规定了如何获得设置电台的许可证、电台设备及操作等内容。其主要作用在于,针对以无线电设备建立网站的第一类电信企业,必须符合电信营业法的要求,获得营业许可证,满足有关要求,如无线电台经营许可证、无线电设备、电台播音员等。

2.电信业的改革。日本政府在1985年对电信业进行了第一次制度改革,成为日本电信行业近代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85年以前,日本的电信业是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独家垄断的,其后日本政府对电信业实施了制度改革。

第一次改革。1985年4月1日第一次改革进程启动,主要目的是要在电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进行民营化改造与结构重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开放电信业市场,废除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在电信业中的垄断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有100多家属于第一类电信事业的新企业进入了市场。②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民营化。电信电话公社是日本近几十年来在电话电信行业中的国有机构,具有准政府的性质。自1984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法,开始启动NTT的民营化进程;作为这一法律的执行机构,邮政省大臣很快就任命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筹建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承担起组建新NTT的职责,经过三次会议,制定了有关的规定,并得到了邮政大臣的批准,进而由委员会选举了董事长和监事长,电电公社将资金以实物的方式全面转入新的NTT,电电公社获得了新NTT的全部股权,进而又全部转移给政府,同时电电公社宣布解散,至此新NTT宣告成立。

第二次改革。1995年第二次改革进程启动,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对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重新构造。这次改革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提高电信企业的运营效率。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规制缓和,提高效率和对NTT进行结构性调整。这次名为三位一体的改革措施,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降低费率水平以提高顾客的利益,通过服务的多样化以促进情报通信业的国际化进程。

规制缓和包括对第二种电信企业范围的重新限定、对电信业务委托的限定、对电报电话收费标准审批制度的放宽、废除了KDD法即国际电报电话株式会社法以及改善了对无线电终端设备技术标准认证的制度等。此外,还包括对外资规制的缓和,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撤销了对进入第一种电信企业的限制(NTT与KDD除外),对专用线完全实行了自由化。

在规制缓和的同时,政府还在提高政策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努力,相关的法律在政府公告中正式披露。1997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制定了规制缓和计划,作为电信业的主管部门,邮政省专门发行了进入日本电信市场的指导手册,进一步提高了行业政策的透明度,对进入日本电信业,尤其是进入第一类电信业的程序作了详细的介绍。

计划中的改革。计划中的改革预计将在1999年夏季正式推出,主要内容是对NTT再一次进行结构性调整。届时NTT除控股公司本部之外,其业务活动将分解为三个部分,NTT国际,负责国际长途电信电话业务,NTT西日本,NTT东日本。NTT控股公司和NTT西日本、NTT东日本均为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司,NTT国际则作为民间公司存在,负责国际长途电信业务。

3.电信业改革开放的初步效果。截至1997年3月31日,通过电信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改革,日本电信行业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了。NTT的外资比例达到了3.97%,KDD的外资比例达到了3.14%。全国外资比例超过5%的电信企业已经达到58家,其中,第一类电信企业为28家,绝大多数的外资比例在5%30%之间,有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和控股企业;第二类电信企业为30家,绝大多数为外商控股企业,只有两家外资不足50%,有16家为独资企业。

同时日本国内的电信服务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主要表现在服务的多样化和费用的低廉化上面。

(二)流通业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的流通政策是以《大店法》为代表的,其基本宗旨是限制大型零售商业对小规模零售商业的冲击。这一政策对发展大规模零售商业的规定较为严格,外资进入日本零售业实际上受到了《大店法》的限制。因此,日本流通业的开放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大店法》的改革。

1.《大店法》的主要内容。《大店法》于1974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对1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店的开业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审批的制度。在《大店法》的实施过程中,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正式实施到1979年5月,是其推广时期;第二个阶段到1987年6月,表现为强化时期;第三个阶段到1989年6月,表现为过渡期;第四个阶段到现在,表现为缓和时期。

《大店法》的目的在于,①保护消费者的利益。②适当保障周边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机会。③促进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这些目的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上去。

《大店法》的审批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1)大型零售店铺承建方提出申请,该申请必须向通商产业省大臣或都道府县知事提出。

(2)地区通告说明,承建方向预定开设店铺的当地零售业者、消费者作出建设店铺计划的概要说明。

(3)大型零售商店的经营者提出申请,该申请必须向通商产业省大臣或都道府县知事提出,有关事项包括店铺面积、营业时间和年休息日数等,闭店时间在晚八时以前或年休息日不足24天的不需申请。

(4)在大型零售商店的经营活动有可能对周围中小零售企业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召开大型零售店铺审议会(由通商产业省或都道府县设置)并听取其意见,审议会委员除了要听取当地零售业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之外,在必要的情况,审议会还要进一步听取商工会议所和商工会等地方自治团体的意见;

(5)大型零售店铺审议会对每一项申请进行审议;

(6)由通商产业省大臣或都道府县知事发出劝告或有关命令,内容可能涉及压缩经营天数、削减店铺面积、闭店时间提前和增加休息天数等,在不服从命令时,可以处以罚款等。

2.对《大店法》的改革。日本的流通开放是以国内政策的调整为特征。这集中表现为对《大店法》的修订。由于《大店法》的整个申请程序在时间上没有明确的约定,当地方自治团体包括同行业对于新建大型零售商店存在不同意见时,便被长期搁置下来,从而形成对行业进入的一种实际的障碍。进入9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对《大店法》进行修订。

《大店法》规制缓和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对《大店法》的实施进行调整,使之更为合理,即对审批期限规定为不得超过一年半,审批对象为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店铺,将无须申请的闭店时间规定为晚6~7时、每年休息日为48天;1992年对大店法进行了修订,逐渐收缩了规制的范围,即将审批期限压缩为不得超过一年,年内休息日放宽到44天,同时废除了商调协和新店开设的冻结制度,并对地方独立规制的实施进行了调整,使之趋于合理;1994年对修订后的《大店法》进行了回顾,进一步放宽了规制,审批对象放宽到1000平方米以上,闭店时间推迟到晚8时,年内休息日放宽到24天。这三次规制缓和,在审批期限、审批对象的营业面积、闭店时间、年内休息天数、审批手续和地方独立规制等方面逐渐放宽了限制。

在审批时间期限上,对整个期限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而且对不同阶段的期限也有所限制。一是规定了建筑承建商的公告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说明不得超过4个月;二是从大型零售店铺审议会开始听取意见到通商产业省大臣的劝告与命令不得超过8个月。

《大店法》的修订重新划分了不同面积大型零售店铺的审批权限。第一种大型零售店铺指店铺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在审批过程中要由通商产业省大臣掌握;第二种大型零售店铺是指店铺面积在5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之间的店铺,在审批过程中要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调整;在政府法令指定的城市中,店铺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才需要上述两级政府主管加以政策控制。

《大店法》的修订使大型零售店铺的申请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由于放宽对1000平方米以下店铺的限制,1992~1996年,其申请次数明显开始增加,见下表。

1000平方米以下的零售店铺申请次数从1992~1993年的25%上升到1994年以后连续三年在50%左右,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店法》修改的政策影响;与之邻近的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的申请则呈下降趋势,与1992年530件相比,1994年仅为196件,下跌超过60%,1996年才有所回升,但也仅为51%;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店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

《大店法》的修订同时也提高了行业进入的程度。截至1997年5月,已经至少有18家外国资本进入了日本的零售业,其中美国8家,英国2家,意大利2家,法国2家,还有荷兰、德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店铺总数达到了437个,店铺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的迪斯尼日本分店和荷兰的罗兰日本分店,均为55个。从进入的年代来看,90年代后,9家中有5家是美国的,其中有两家的店铺数超过了50个;从进入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音响、服装、体育、特色商品等种类中,只有香港一家是以综合超市形式进入日本零售业市场的。

(三)旅游业

日本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游览自然风光向休闲和人文景观过渡。由于旅游与交通运输产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日本旅游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是运输产业省。

1.日本旅游业的现状。日本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日本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运动与休闲设施和文化设施两大类。运动与休闲设施包括自行车线路558条、徒步旅行路线1894条、越野路线342条、自然风光路线1231条、野外露营地点3132个、田径运动场209个、射箭运动场43个、高尔夫球场1887个、滑雪场736个、滑冰场246个、海水浴场1320个、游艇码头280个、各种休闲地417个;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3247个、艺术馆654个、水族馆117个和动植物园673个。

日本的旅游服务机构数目众多。1997年共有各种旅行社10831家。其中第一类旅行社949家,第二类旅行社2710家,第三类旅行社5580家,还有1592家分社。以日本总人口1.3亿计,大约平均每万人拥有一家旅行服务机构。

日本人的海外旅游。由于日本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因此,海外旅游对日本消费者来说,就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带动了日本的海外旅游发展。

1993~1996年,日本人海外旅游的几个人数超百万的主要目的地的人数基本上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只有法国呈下降趋势。

外国人的日本旅游。从各大洲的海外旅游者来看,1996年亚洲访问日本的人数最多,占61%,其次是北美洲17.8%,再次是欧洲16%,三者之和接近95%。从旅游人数来看,除了非洲下降之外,其他各洲均上升。

日本旅游业发达的原因。一方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及社会对旅游业的有效管理和积极促进。

尽管日本旅游业发展水平很高,旅游贸易量很大,但是,对于旅行行业来说,其开放的程度却是非常低的。近年来,外国旅行社已经开始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请,要求进入日本旅游业,但是,由于日本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获得批准。

2.日本旅游业管理体制。日本旅游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两级,中央政府由运输省运输政策局观光部、各都道府县以及指定城市的观光主干课分别负责旅游业的行政管理事务。

日本的旅行业法于1952年颁布,1982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保证业者与旅游者之间的公平交易、旅游安全和提高旅游的便利。旅行业法提供了5个实施细则以保证旅游观光事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中包括注册登记制度、从业保证金制度、业主资格认证制度、公平交易制度和旅行业协会制度。

(1)注册登记制度。根据旅行业法,日本的旅行业务机构可以分为两类,旅行社和旅行代理机构。旅行社可以从事国内外旅行业务,旅行代理机构只能作为旅行社的代表提供旅行服务。旅行业务机构开业必须满足政府提出的一些条件。一般3年注册一次。

同时对旅游观光业务组合进行了划分,即第一种组合业务为出国旅游、国内旅游和散客旅游。在旅游方面则对应地将旅行业务机构也划分为三类加以管理。旅行社按照观光旅游业务对应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旅行社可以从事国内外专线旅游团队以及客户自选线路旅行业务;第二类旅行社主要从事国内专线旅行团队和客户自选线路旅行业务;第三类只能从事客户自选线路旅行业务。

旅行业务机构的注册开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按照政府的规定,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其资产必须在3000万日元以上,从事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其资产必须达到700万日元,从事客户自选线路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其资产必须在300万日元以上。

(2)保证金制度。从事国际旅行业务的机构必须在登记时缴纳不低于7000万日元的抵押保证金,从事国内旅行业务的机构不低于1100万日元的保证金,从事散客业务的机构不低于250万口元的保证金。

(3)业主资格认证制度。业主资格认证是通过对业主的选任来实现的。在业主资格认证制度下,每一个旅行业机构都必须为其设立的每一个办事处选定一个或几个具有认证资格的旅行服务的监督人员,这些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的认证资格考试,他们的职责是参与业务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以保证旅行社提供服务的质量水平。

(4)公平交易制度。日本的旅行业法设置了数条规定以保证业务活动的稳定运行与平等环境,以保证旅行者的利益。如规定了旅行机构必须为其提供的服务项目收取费用,并将这些收费公布出来,以利于旅行者阅读;规定了旅行机构必须提供由政府认可的旅行合同的条款和项目,并将合同展示出来,以利于旅行者了解;规定了旅行机构必须向旅行者解释有关业务条款,并将有关具体服务项目的文件送给旅行者。

(5)旅行业协会制度。由于旅游业涉及的面比较广,在相关的行业中分别成立了行业性质的团体加以协调。如日本旅游业协会、日本旅馆业协会、国际观光旅馆联盟等等。日本旅游业协会是一个自愿参加的组织,截至1996年,已有成员10747个,日本旅馆业协会有会员981个,日本巴士协会有会员1861个,日本船业协会有会员893个,全日本航空事业联合会有会员8个。这些协会在协调旅游业务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国际旅游业的促进活动。日本对国际旅游业具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切实的努力。日本政府认为,旅游业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增进国际间相互理解,对国内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水平。其中,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被理解为旅游业将是21世纪的主要产业,对扩大就业具有突出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或制度来有效地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在实施海外宣传的过程中,专门成立了国际观光振兴会,完备了国际观光旅馆的注册制度。同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如对旅游者的指导、海外旅行安全方面的信息、各地的观光特点等。

国际观光振兴会在海外还建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汉城、香港、曼谷、悉尼、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日内瓦、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和多伦多等。

国际观光振兴会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资助,1996年的34亿日元中就有24亿日元是来自政府的;其他经费则由与旅游有关的机构和企业的赞助,如日本铁路业、日本航空业、日本旅游局及旅馆业协会。

7、日本发展历史

日本战后分为三个时期:战后初期、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战后初期

日本投降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

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币原外交。

民主政体改革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

2、后昭和时代

日本经济的崛起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政党政治的勃兴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然而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

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继任。池田勇人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

经济放缓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

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3、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86年底海外净资产一千八百零四亿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资产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应国,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正在扩大。

(7)日本的国际贸易史扩展资料: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8、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1、国贸起源: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资本主义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保护政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贸易保护政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4、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5、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7、当前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8)日本的国际贸易史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的方式变革:

无纸贸易(简称EDI),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面单据进行贸易活动,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的目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EDI,可以大量减少甚至消除在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简化工作程序;

这不仅能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可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可提供更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机会和条件。

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报关都采用EDI;日本结合EDI的应用开发了“战略信息系统(SIS)”;韩国也建立了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NET);

中国政府已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委员会”,负责推动EDI的应用工作;联合国也提出了应用EDI的贸易服务促进项目――ET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正在制定有关EDI应用的国际法,为EDI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创造条件。

9、日本的发展历史

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了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进入昭和时代。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天皇为日本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现任天皇明仁1989年即位。 军事: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发展军事力量。同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安队,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1954年新建航空自卫队,7月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将保安队、海上警备队分别改称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并成立了防卫厅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健全了统帅指挥机构。 自卫队实行志愿兵役制。陆上自卫队服役期限为2-3年,海、空自卫队为3年。一般根据本人希望,可延长服役1次(2年)。 截止2006年3月,日本总兵力编制员额33万人,其中现役军人25.2万人,文职2.4万人,预备役5.6万人。其中陆上自卫队约14.8万人,编为5个方面队,辖13个师和2个混成旅、1个空降旅,装备坦克1020辆,装甲车约980辆,各型飞机约511架,各种火炮7630门;海上自卫队约4.4万人,由担负机动作战的联合舰队和负责近海警备的5个地方队组成,装备各型舰艇142艘,39.8万余吨,飞机206架;航空自卫队约有4.5万人,主要作战部队为航空总队,辖3个航空方面队和1个航空混成团,装备各型飞机464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61架。此外还拥有各式导弹28种。防卫厅机关和直属机构编制7000余人。2005年,驻日美军总兵力约3.6万人。 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以亚洲为战略依托,重视发展大国关系。重视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同时致力于稳定对华关系,深化与东盟关系,加强对欧关系,改善日俄和日朝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战后的日本奉行“重经济、轻军备”路线,重点发展经济,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200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合4.91万亿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外汇储备为1.049万亿美元。至2008年年底,日本外汇储备达10185亿美元,为世界第二;拥有约2.5万亿美元海外资产,连续十多年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日本制造业高度发达,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70%左右。著名公司有丰田、索尼和松下等。

10、中日贸易发展历史

网上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