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利益可以分解为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国际贸易利益可以分解为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发布时间: 2021-12-04 02:06:47

1、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几大类?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基本立场,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项目减少,税法简化,使商品自由进出,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干预和管制的基本立场,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鼓励出口,以刺激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2、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因素都有哪一些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世贸组织作用的加强,关税逐渐降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新的以技术性壁垒为核心的,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在内的贸易壁垒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它们表现出不平衡性、隐蔽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成为各国规避多边贸易制约、维护本国就业、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尺度。 文章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重点从国际分工和贸易利益分配的角度阐述新贸易壁垒对贸易模式的影响。新贸易壁垒影响了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的层次化将更加明显,发达国家继续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前端,而发展中国家则继续游走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边缘,同时国际分工的地位决定了各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多寡,选取多个层面对新贸易壁垒影响利益分配进行具体阐述并结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各个行业面对新贸易壁垒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积极寻求原因,找出应对之策。全文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1)新贸易壁垒的产生机理及发展态势。分析了新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存在的原因、表现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通过不同类别新贸易壁垒的比较,肯定相同点,找出相异点,为论题的进一步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2)新贸易壁垒对国际分工模式的影响研究。在前人总结国际分工理论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在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时可能出现的谬误,在新的形式下若按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确定国与国的分工模式,发展中国家将会加速形成“比较优势陷阱”,新贸易壁垒的存在将会使整个国际分工呈现“制造中心一创造中心”格局。 (3)新贸易壁垒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从静态与动态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者与消费者,贸易条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新贸易壁垒对贸易利益分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它会使全球利益分配差异化趋势继续增大,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全球人类健康、环境保护、职工劳动保护、动物福利均有促进作用,而且若贸易受阻一方提高自身跨越标准的能力,突破新贸易壁垒,实际上也就是零壁垒,大家都能享受自由贸易的福利。 (4)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参与分工及获得贸易利益的影响。新贸易壁垒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且对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实行限制,通过横向比较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各个行业及产业的影响,指出我国在参与分工及贸易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的层面找出我国的应对之策,以供决策参考。 本文吸收并借鉴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成果,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以新贸易壁垒的产生机理与发展趋势为起点,把对分工模式及利益分配的影响分析为主线,不仅在理论上梳理并界定了新贸易壁垒的概念、种类及产生的积极效应,在实践意义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如何在参与国际分工及获得更多贸易利益上提供参考。www.jcthesis.com 代写硕士论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尽管国内对新贸易壁垒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对新贸易壁垒的某一具体种类的单个研究,从研究范围上看也多局限于对新贸易壁垒概念、特点、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层面的分析,能以贸易模式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文献却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1)在选题上力求以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问题,从国际分工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的角度阐述新贸易壁垒对贸易参与国的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研究角度和深度有所创新; (2)从内容上看,从多个不同层面来分析新贸易壁垒对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新贸易壁垒给各国带来福利分配的差异化以及国民福利净损失的影响,同时肯定了其积极作用。 (3)在对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及利益分配的具体影响的分析及具体建议的提出有一定的创新。

3、国际贸易利益理论三大理论

H-O定理: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或是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已过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的商品,进口该国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的商品。
FE定理:国际贸易是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在同一条件下,国际贸易最终将导致各国生产诸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间要素流动的替代物。
S-S定理:如果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将提高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即长期影响)
R定理:若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是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君子兰bq 2015-04-12

4、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5、简述国际分工和贸易,其直接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对外贸易出现高涨,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贸易的增长还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相反,在]913—1938年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量在这个时期年平均增长率极低,只有0.7%。二次战后,国际分工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国际贸易量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并快于以前各个时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由此确定—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直处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15%。从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0年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
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各国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变化。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业品,后者出口农矿产品,我们叫它垂直型分工。这种分工形式决定了当时国际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间进行。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从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为主变为工业部门生产专业化协作为主了,即从垂直型分工变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变为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变为次要。从1913—1984年,前者在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上升到52%,而后者从52%下降到17.1%。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二次大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次大战前.由于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
(二)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也从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占据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国占81.9%,联邦德国占76.0%,加拿大占3.5%,美国占57.3%。
(四)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服务贸易在近年来,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有了迅速的发展。服务贸易在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67年的700——900亿美元剧增到1987年的9600亿美元。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
国际分工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的范围,发展社会劳动的种类,使贸易参加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国际社会的生产力。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是,由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国际分工也成为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是比较平等或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却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关系中,发达国家享有国际贸易的大部分利益。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独占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高价卖出,低价买进,进行不平等交换;通过对外贸易,转嫁经济危机,把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占为已有,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次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不断斗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多,但是还未发生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
六、国际分工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它是—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首先,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尤其是二次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从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世界经济生活在不断地国际化。其次,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分工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运转的一个必需条件,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有了显著的增加。不同类型的国、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长。从1950年到1980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从7.7%增到26.8%,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从4.6%增长到9.3%。此外,随着国际分:正的深化发展,也使贸易方式向着多样化发展。

6、国际贸易是如何影响一国的利益

①在50年代,诺克斯根据对19世纪英国与新移民地区的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命题。他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通过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办法进行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产量。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他认为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他指出,19世纪的国际贸易具有这样的性质:中心国家经济上的迅速成长,通过国际贸易而传递到外围的新国家去。它是通过初级产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长传递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较高速的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1)出口扩大意味进口能力的提高。进口中的资本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地节约了社会劳力。另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尤其是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经消化后,会大大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2)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3)规模经济利益。一国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总是狭小的,
出口的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的狭小性,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以达到最佳程度,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单位成本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4)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程度较深的制成品出口的扩大,会增加对向出口部门提供投入物部门的需求。这些部门转而向其他供给部门增加需求。如此反复下去,不但能带动所有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地促进国内经济的一体化。(5)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入。这对普遍缺乏资本的落后国家日益重要。外资的流入不但能解决国内投资不足的难题,而且会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6)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激烈的斗争会使国内出口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①但是,诺克斯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学说,适用于19世纪,其主要论据是英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带动了新兴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他们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了20世纪,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一学说不再适用。即在20世纪,中心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通过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们的经济增长传递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诺克斯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6个:(1)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变化,由轻工业结构转向重工业结构(技术和化学工业),即从制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业转向原料含量低的工业;(2)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劳务部门所占的比重增加,因而对原料的需求落后于生产的增加;(3)对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4)农业保护主义的蔓延;(5)工业原料的节约使用(如电解镀锡,金属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来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6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导向型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后,这一学说再度流行。
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评价(一)就对外贸易能带动或激发经济增长这点来说,它是正确的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商业的扩张往往推动着工业的进步,世界商业和世界市场是在16世纪开始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时期如果没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工业进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业上的产业大革命是革命的历史前驱。在战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以发展对外贸易为突破口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该学说不谈生产对对外贸易的决定性作用,只强调对外贸易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这个学说有些片面性。
(二)这个学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的经济发展除了生产关系改革这个重要条件以外,还有四个主要因素,即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管理。这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只有综合起来,经济才能取得迅速的发展。
2.忽略了对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但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条件具备时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是它的一个必需条件,而不是它的先决条件。在19世纪西欧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长之所以能带动少数白人移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存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而许多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尽管它们的对外贸易也增长了,但是并没有导致经济发展,原因就是它们在国内还不具备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条件。

7、政府的贸易政策应该首先关心谁的利益,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为生产者的利益袭。

对外贸易为开放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规律和经济条件的支配与制约下,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但是,这种自发的贸易发展状况,并不一定符合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需要。

经济贸易的自发发展,其结果可能偏离政府或社会的经济目标,这就要求采取某种方式调整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状态。而且,政策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还包含非经济目标,存在政府(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更突出了进行政策调节的必然性。

(7)国际贸易利益可以分解为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扩展资料:

贸易政策的相关要求规定:

1、贸易措施作为手段和工具,其本身是中性的,可以对对外贸易进行不同方向的调节;贸易政策却为政府的主观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2、当政府对国内经济或对外贸易进行政策调节时,必然会影响另一方政策的运用。

3、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经济政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作为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具有共性,如统一的政策目标、某些共同的政策手段。

8、国际贸易能否给参与国带来利益

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互通有无始终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国由于受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国国内既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产品过剩状况。而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从而调节了各国的市场供求关系。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在当今世界上,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劳动力富余而资本短缺,有的国家资本丰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国家土地广阔而耕作技术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通过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就可以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富余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3、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扩大优势商品生产,缩小劣势商品生产,并出口优势产品从国外换回本国居于劣势的商品,从而可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5、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收入的来源政府可从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国内税、为过境货物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初期,关税收入曾占联邦财政收入的90%。至今,关税和涉外税收仍然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过进口国内短缺而又是国内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进口比国内商品价格更低廉、质量更好、式样更新颖、特色更突出的商品,来使国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在现代,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这不仅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也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卷入国际经济生活之中。国际市场的竞争活动,也促使世界总体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这不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9、国际贸易静态利益是指()情况下获得的利益,国际贸易动态利益是指()情况下通过贸易获得的利益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