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汇率查询 » 为什么说全球化是循环的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为什么说全球化是循环的

发布时间: 2023-03-26 00:50:42

1、如何理解全球化的概念

目录部分1:理解这个定义1、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个词汇。2、从专业(领域)角度来理解全球化。3、要知道这只是无限循环的一部分。4、看看它是如何编织起来的。5、了解这张编织网的各部分内容。部分2:从你身边的事物去领会全球化1、查看网页。2、仔细看看周围的事件。3、看看通信给人类事物所造成的全球化影响。4、从行为中去领悟全球化。5、做一些额外的阅读。部分3:形成一个观点1、想想全球化的好处。2、想想全球化的缺点。3、设想未来。4、要知道全球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人们对于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频繁,但似乎并没有人急于去定义它。在广义上,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的活动,通常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无政治边界、经济边界或者地理边界的趋势。它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甚至是生物(例如疾病的蔓延)。此外,以上所有领域并非在真空中运行的——相反,它们每天都在互相影响着。参见下文的步骤1,你将开始理解这个几乎全方面的、无限的概念。
部分1:理解这个定义
1、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个词汇。正如其他词汇一样,“全球化”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所改变——事实上,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这个词很可能是模棱两可的。全球化这个词包含了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那么它“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杰瑞?本特利认为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迪恩纽鲍尔则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最新发展趋势——很显然,这是两码事。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它呢?从时间先后顺序角度来理解这个词(或者将其看作一个时代)。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化是后工业化时代(打个比方,你身上所穿的T恤比你自身流传得还要更广),甚至是后互联网时代。然而,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可以回溯到远古时代。
从地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词(或者将其看作一种空间)。从前,全球化是蒙古人征服欧洲的过程;全球化是丝绸之路的过程;全球化是从毛伊岛到欧胡岛的越岛作战过程;全球化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当我们发现火星上存有生命迹象的时候,“全球化”甚至都成了一个不恰当的词汇!
2、从专业(领域)角度来理解全球化。科学家倾向于从现代意义上去定义全球化;而历史学则从历史意义上去定义全球化,但他们并没有跳出各自所在领域框架。所以当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人讨论全球化的时候,他们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他们会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去定义全球化:经济学:贸易、金钱、公司、银行、资本
政治学:政府、战争、和平、政府间组织 (IGOs)、非政府间组织(NGOs)、政治制度
社会学:团体、冲突、阶级、民族、协议
心理学:个人作为全球行动的主体和客体
人类学:文化重叠、适应、冲突、融合
通信学:将信息作为知识和工具——IE浏览器,因特网
地理学:每件事物(假设其能被固定在某个空间上)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专业(领域)对全球化的理解都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正如人类学家研究人类,心理学家也研究人类,但他们都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绝非研究人类的所有方面。所以,如果把全球化看作一座“房子”,那么通过某扇门或某扇窗看到的只是房子的一部分。不要认为这是错的,但也要意识到,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实际总比看到的要多得多)。
3、要知道这只是无限循环的一部分。人们一般都会认为事物非此即彼(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例如数学、逻辑学以及线性代数,它们总是客观的——似乎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因果关系。然而,在全球化这个问题上,你却不能这样去思考。全球化的每个核心之间存在着固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民族、文化、思想、发明、观念的因数相互纠结。所以,何为鸡?何为蛋?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晓。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循环。问问自己:全球化是个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循环?实际上,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是的,全球化可以给经济带来增长,可以促进技术革新,可以提升公共福利,从而让世界触手可及。但是全球化也会导致贫穷,毁坏环境,造成冲突和暴力,此外,其还会导致城市衰败。综合这些不良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反思,全球化值得吗?在最后一节,我们将讨论全球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不仅要理解全球化,而且要理解自身对其的“感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将影响我们每个人,所以每个都是恰当的。
4、看看它是如何编织起来的。当全球化首次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它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本来一次地震或者一些政治措施就可以轻易地遏制全球化进程。但相反,它却日益壮大。如今,它已经编织成一张巨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文化、种族、性别还是年龄。货物的流转、资本的运作、现代思潮的传播都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我们生活在何种时代呢!这个泡沫会破灭吗?这张编织网(全球化中小小的一方面)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已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简而言之,这防止了大规模冲突的发生。在这一点上,帝国的军队通过战争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幸运的是,我们已经超越了这一通过战争促进全球化的模式。不过,虽说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局部小规模冲突却时有发生。这也许也是全球化的一种反应。只能说利弊各半。
5、了解这张编织网的各部分内容。换句话说,要了解全球化各方面的影响。当你理解全球化的时候,你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这就是为什么网络和广播能够运作(以及管制)的原因。旅游、交流、判例法、文化符号以及食物口味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制度化:基础设施被一次次重建并逐步走向正规化、可靠化的模式。网络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趋向组织化。
权力和分层:过去,我们用这个模式来处理国王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用这个模式来处理富得流油的明星和饥饿的肯尼亚儿童之间的关系。贫富差距一直都存在,但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形式和模式。拥有权力,拥有金钱意味着对资源的使用(通常过度使用)。然而,这总是相对而言的。
部分2:从你身边的事物去领会全球化
1、查看网页。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为全球许多国家的互动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包括经济投资、体育活动、互联网通信、就业机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互动。你知道有多少人生活或者旅行在其他地方吗?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是你通过点击鼠标可以接触到的?就是这样的。注意世界上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营销领域。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正在迅速崛起,形成了其特有的规则、模式和生活方式。
2、仔细看看周围的事件。你可以穿着日本设计的衬衫,可以喷洒来自东方的香水,可以戴上匈牙利手表,可以使用丹麦钢笔,可以涂抹美国制造的身体乳液。这些都是全球化的直接影响。迟早,独特的文化,独特的语言和多样的着装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单一标准的生活模式(想想,中式英语就是一个例子)。至少,人们可能会看到那是可行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发生转变。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将会成为全球化的结果。当你把这两种想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似乎我们已经在这一点上了,不是吗?
3、看看通信给人类事物所造成的全球化影响。卫星广播是你收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消息、货币指标,这使得我们能够敏锐地关注着世界各地的现时活动。每个人、每件事都变得紧密联系并相互依存。而技术的进步则不断改善着你和外界的交流。尽管如此,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北约等)还是承受着个别国家反全球化的压力。不管这种规模是大是小,这一概念是不可避免的。理解多样性是全球化概念的一部分。全球化这一概念导致多样性的意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民族和文化组成了一个有趣的组合。它会使我们更加宽容?还是更加憎恨?或是学到更多?你认为呢!
4、从行为中去领悟全球化。你无需尴尬地从班上的中国交换学生那了解全球化的影响。你只需打开你家那台由日本制造的电视机。早晨,打开麦片盒的时候,花几分钟去思考这些东西是如何运到当地超市的。想一想,你所阅读的书本可能是由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所撰写的。然后思考这个世界——一切都有可能。如果你真坐下来深入探究这个问题,那么这将是件很疯狂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全球化,那么你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谁会为你制作衣服?谁会帮你生产食物?你将到何处去娱乐?生活的哪个方面是与全球化无关的?有吗?这些问题都应该去质疑!在生活中,你自己可以生产什么东西?如果你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现在就回觉得自己很无能。你现在在一家不错的公司上班——我们也安逸地享受着全球化所带来的美好的东西。
5、做一些额外的阅读。如果wikiHow是你唯一的信息来源,这也不错。不过,书籍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信不信由你。看看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及其不足》或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乔治?瑞泽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也是一本很好的书籍。如果你不喜欢看书,那么你可以看看《全球化是好的》、《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等有趣的纪录片。如果英语不是你的第一语言,那么网上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这个话题的非英语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让你进一步了解全球化,其中有些课程还可以对你进行测试。
部分3:形成一个观点
1、想想全球化的好处。你身边的一切都是全球化的结果。你穿的T恤,你面前的电脑,你开的汽车,你所走着的大街,你会见朋友的方式——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名副其实的新纪元。注意,全球化的价值是无限。它早就了现在的我们。我们怎么能说全球化到底值不值得呢?但我们也不要停留在唯我论的框架里。想想全球化更大的好处在哪?如果你想往大的方面说,那么全球化提高了人类的整体寿命,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使世界更加繁荣。更不用说全球化使得人口不断增长,并使得人们可以维持生计。
现在出现了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服务经济——医疗保健、零售、信息技术、教育、医疗——我们不需要再干农活,也不需要再从事体力劳动,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如今,我们只需“齐心协力”。
全球化极大地影响了社会规范。生育控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导致了更多的性行为、更宽松的文化(在某些情况下是这样的)以及更加强调个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2、想想全球化的缺点。全球化也容易带来消极的事情——也就是说,它会削弱家庭单位。如今,离婚率越来越高,同时技术分工加剧了家庭的分离(不过,我们不得不保持个性化);那么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到底有哪些呢?喂养70亿人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热带雨林不断被砍伐,同时我们正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这个过程却没有几个人真正知晓。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这么说道:“从此,我们远离了现实的生产,并工作在我们所栖息的地方——一个由人工刺激和电视体验所勾勒的梦幻世界” 这是一件好事吗?
全球化摧毁了简单的美丽。就以鲜花为例!当你送花给你的爱人的时候,你不应该这样说:“这里有几支价值6美元的鲜花,它们是一些非洲小孩采摘的,并通过波音747飞机经由波斯顿运抵这里。”相反,你应该这样说:“这是我亲自花几小时到森林里帮你采摘的花朵,花的美丽与你的气质天然相配。”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总的来说,相比于过去,我们使用了更多的资源(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但这也导致了气候变化和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不过,这为我们的下文提供了很好的话题:
3、设想未来。全球化的影响既广泛又复杂,因此我们并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我们并不想要的未来,进而去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全球化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那么哪些情况可能发生?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所有商业的目标都是变得越来越高效,因此我们需要更高、更高的效率。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增强体系化。按照目前的速度,全球化并不能维持下去。变化的步伐正急剧加快。1000年前,只有富人受益于丝绸之路。1000年前,富人只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呢?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对于所有不好的因素而言,我们不可能通过战争方式去解决;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民主主义的道路(联合国就是全球化的良好标志),至少在某些时候,民主主义对于人民来说是相当有好处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净收益”吗?
如果我们都死于气候变化或者流行性疾病,那么你可以说全球化是一件坏事。但如果我们通过科学技术防止了大规模杀伤性事件或者防止了陨石坠落,那么你可能认为全球化是件好事。这样你会认为它是净收益吗?
4、要知道全球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贫富差距是旧新闻,全球化也是旧新闻。唯一新鲜的是人们对全球化的认知——这样,人们才可能“有所作为”。相比于身边的人,你具备了更大的能力。所以,你得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很重要)。务必在更广泛的语境中检验自己的决定。思考一下,你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2、什么是双循环

双循环(社会的新发展格局)一般指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指扩大内需,注重中国国内市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中国以外市场,同时保持对外开放。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是对当前发展态势的清醒认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融入世界市场,赚取了不少的外汇收入,但是相对而言内需的发展是不足的,我国不仅是“全球工厂”,也正在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双循环是符合我国经济情况的。内循环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衣、食、住、行、娱,而在这几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经基本完成内循环,传统的一些钢筋水泥等还处于过剩的状态,一些高端高质的产品则存在需求不足的首饥局面。
【拓展资料】
“双循环”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剧变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对国内国际大循环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动调整、主动者族返谋划的大战略。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如何让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一、保障经济安全谋划增长新空间
首先,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穗早,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其次,要形成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国家,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加大对全球的开放,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内需供给两端发力内循环
中国需要积极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供需内循环,但要转变投资领域与投资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轮的过剩。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即便像北京上海这种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也还是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从需求侧要扩大有效需求,那么从供给侧需要做什么来促进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稳定优化产业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机遇
在双循环中,创新中心是重要的节点,直接关系着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是新基建、新投资、新就业、新消费的经济发展机遇。第四次产业革命也会重新塑造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种类型的平台型企业通过数字赋能的方式,延伸到研发、制造、配送与销售各个环节,已经成为产业链生态的组织者、价值链的重塑者,颠覆了传统微笑曲线的价值链分工方式。
四、构建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
“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新的贸易轴心和产业协作、共同发展国际大平台,也成为我们推进国际大循环的最重要战略平台。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两个市场。逐步摆脱过度依赖中国作为生产制造中心,欧美作为金融研发中心、消费中心的传统国际循环模式,转向更均衡、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时,要构建“一带一路”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加大沿边地区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3、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关系)

1、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和作用。

2、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

3、如何理解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

4、什么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城市发展发生新变局。

2.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形势。

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百年变局、开拓发展新局的战略选择,对“十四五”时期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4. 全球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 新科技革命重塑全球城市发展格局。

5.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城市竞争力消长和全球城市格局。

6.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进程,数字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重新定义国际分工和产业生态,并将深刻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7. 全球化退潮影响城市网络体系。

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进入退潮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经历了30多年扩张后转向收缩。

9.疫情加快了这个进程,主要经济体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近岸化和在岸化趋向,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内部循环强化。

10.在东亚地区,东盟已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11. 世界城市体系孕育重大调整。

12.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带来世界城市体系的重大调整。

13.纽约、伦敦、东京等顶级全球城市仍处于核心地位,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全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4.特别是东亚地区有可能出现全球顶级城市,并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纤念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5. 大都市圈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16.目前全球排名前50位的城市,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20%。

17.这些城市集聚了全球主要跨国公司、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和智库等全球性机构,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对接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参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

18. 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新形势城镇化增速将趋于放缓。

19.我国城镇化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增速已趋于放缓。

20.这和经济增速放缓是分不开的。

2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6年至2019年经济年均增长 6%,比“十二五”下降了3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口、城镇人口增长也在放缓,带来城镇化速度放缓。

22.“十四五”时期,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加之农业可转移劳动力数量下降,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也会呈现放缓趋势。

23. 内陆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

24.“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25.基于人口流动的大数据观察城市中心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处在第一序列,内陆地区的成都也在第一序列,说明内陆地区的大都市圈发展也明显加快。

26.“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内陆地区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并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27. 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位势上升。

28.现在19个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80%以上,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更高。

29.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位势快速提升。

30.大都市圈和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也在加快,比如广州和佛山加快推进广佛一体化。

31.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正在成为优质生产要素的汇聚平台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十四五”时期,这个发展态势还会深化,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毁磨扩散和集聚效率大幅提高,进而提升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

32. 部分城市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33.由于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本、科研设施、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要求较高,创新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更高的集聚性,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口向这些城市流动,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和完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

34. 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加快。

35.这次疫情加快了城市数字化进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信息溯源等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进“一网通管”“一网通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效率,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36. 新发展格局对城镇化发展高租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37.第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8.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确保国内消费持续扩大和升级。

39.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按照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27%,这对扩大消费意义重大。

40.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巨大消费潜力,最重要的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

41.我国城乡要素长期单向流动,比如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变成了城市的高楼大厦,金融资源从农村单向净流出,农民工进城落户又面临各种限制。

42.这就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和常住人口挂钩机制,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

43.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探索扩大土地使用权入市的用途,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要拓展使用权向外部人员流转的空间,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44.第二,增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双循环”的枢纽功能。

45.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对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尤为重要。

46.依托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立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为枢纽的经济循环系统,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和扩散,提高空间配置效率,将成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

47.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48.新形势下大都市圈和城市群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外资企业根植性,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49.第三,增强中心城市的创新策源功能。

50.“十四五”时期,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特别是美国推动和我国科技脱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

51.要加强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创新体系战略性重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布局建设基础研究、前沿创新和生产制造相结合技术集群,构建安全的技术供给体系。

52.第四,在内陆地区培育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5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建设内陆地区城市群,释放内陆地区发展潜力。

54.要培育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批重要城市群,拓展内陆地区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55.第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56.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集中度提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57.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其覆盖面,并率先在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一体化。

58.第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59.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4、什么是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

内循环就是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老百姓拿来消费买了国内的产品,国内的厂家拿这钱去国内的上游企业购买原材料,上游企业拿到这个钱后,给工人支付工资,工人拿到这个钱,又去消费。这就是经济的内循环。
外循环就是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循环。例如一个服装纺织企业,出口衣服到国陪绝枯外,获得了一笔外汇收入,国家外汇管理局代管这笔外汇,支付人民币给这个纺织企业宏碰。然后这个纺织企业拿人民币去向上游化工企业购买服装的化工原材料,化工企业拿到这笔人民币后,要去国芦洞外购买原油,于是拿这笔人民币找外汇管理局兑换成美元,去国外买回了原油。这就是外循环,需要借助外汇,向国外出口商品并进口自己的所需。(来自网页链接)

5、为什么全球化会发生逆转

现在西方国家的问题来源于全球化。发达的西方国家,各行各业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必然选择在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生产,而且利润也会留存在税率低的国家,导致的结果是公司利润增加,但政府税收减少,西方国家的就业岗位减少。再加上民主制度导致的过度福利开支,必然导致西方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失业率增加,国民收入无法增长。
解决的办法:强制跨国公司利润回流到本国,然后征税;加大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包括海外的收入;养老金投资跨国公司,政府投资跨国公司,投资收益分配给全体国民;在对跨国公司所有利润征税的前提下,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收入。
这些新措施需要全球所有国家配合,需要所有国家实行相同的税率,这个难度太大,短期内无法达成协议。而且即使这样,西方国家的财政赤字也无法彻底解决,根据供需的原理,政府必须有很多税收外的收入,提供远超税收的政府购买力,才能即平衡供需矛盾,又平衡财政收支,做到没有赤字。下文会专门讲解供需原理。
另一种办法就是停止全球化,每个国家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实现国家内的经济循环,但这会导致经济效率的大倒退,各国政府绝不会选择这条路径。
折中的办法是按经济发展水平,各自组织经济集团,集团内实现经济循环,集团外贸易停止,交流停止,封锁技术,如欧美日经济自由区,中国东南亚南美俄罗斯自由区等。
按现在的国际政治走向,折中路径大概率会变成现实,奥巴马的TPP就是体现,只不过被特朗普废除。折中路径会严重制约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引进,但对西方国家利大于弊,特朗普之后的总统很可能会重新选择这条路径。
面对可能的技术封锁,中国要利用现在的国际环境,迅速引进和学习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并努力研发创新,改革教育体系,尽快成为科技第一强国,取代美国现在的位置,到时就不怕西方的技术封锁,西方的折中路径会不攻自破,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
另外就是加大进口,分化西方,让部分发达国家依赖中国市场,被迫技术交流。这里面可以要重点拉拢德国,法国和以色列。我们搞的进口博览会能起到分化西方的作用。
从文明特征来看,只有华夏文明才有天下大同的思想,中国如果能成为第一强国,主导国际社会,对全体人类来说是一大幸事。

6、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消极后果。这些后果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可能加剧全球的环境恶化;面临经济全球化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全球行为,可能使一国的经济对别国形成依赖的风险。

(6)为什么说全球化是循环的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存在、生长的物质前提。近几百年来,生产力的社会化经历了由家庭走向企业、由单个企业内走向多个企业,由民族国家内走向全球这一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日益显示,人类必须按照生产力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来对待它,社会主义的因素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迅速成长着,在世界范围内锻造着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

7、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们的生产非常简单,生活非常简陋。只有到了商品经济时代,才有了物物交换,人们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彼此开始产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来临,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显得高效,区域内的技术进步、生产发展的有限,以及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这种依赖性的交往范围扩大,并在不自觉中超出了国界。跨国的经营却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实际上也已经付出了代价。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本质,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人民日报,2000)。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种意见把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市场的作用范围在全球扩大;以西方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加速扩张;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种意见则强调,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趋势是资本的固有本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和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综合起来都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在此,我们想就两点作一些重点的阐述。

一、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已经脆弱到了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1947年,《马歇尔援助计划》获得通过,但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必须面对整个欧洲,而不能只对某一个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制定欧洲经济恢复计划和酝酿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为便于贸易,这一组织很快就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其成员几乎遍布世界。从二战结束到1949年仅仅数年,欧美各国或者在经济上,或者在军事上结成同盟,而当时的苏联集团亦在形成之中,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冷战时代随之而来。从地域上看,冷战分界正好在原东、西德之间,当时的西德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经济的恢复却十分迅速。把西德纳入西欧联盟,有利于西欧的安全与繁荣。1951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倡议下,比利时、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六国签订了《巴黎协议》,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炭和钢铁实行统一管理,比如价格和产量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钢铁这两大战略物质,任何人都无法发动战争。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照样成功运行,使西欧六国大喜过望,以至在后来的数年里,反而几次拒绝英国要求加入的申请。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签订了《罗马协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使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欧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纵览欧洲事务的共同市场,以制订统一的经济政策,共同开发欧洲的资源,全面提高欧洲人的生活质量。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大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整个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经济繁荣,欧共体的作用日益显现,与英国于1973年达成协议,给予英国7年的过渡期,之后成为完全的成员国,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其作用便显现出来,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方案的实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形势巨变,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产业结构重组,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欧洲单一法案》应运而生,该法案把建立单一市场的时间表定在1992年。单一市场的目标是实现成本、劳务、服务与商品自由化。单一法案还包括环境、卫生、劳保、技术开发、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1993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发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组织性质,即大大超出了传统政府间合作组织而又远未形成独立的国家实体;从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欧洲一体化采取的是经济上的新职能主义与政治上的联邦主义相混合的模式。欧洲联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就是从超国家集权性质很强的经济共同体演变而来的,而另外两个支柱——外交防务政策与内务司法合作,则仍停留在较为松散的政府间合作的框架之内。

面对欧共体统一市场和欧洲经济圈形成后的巨大压力,欧洲以外的国家,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尽一切可能打入统一市场分享其经济利益,另一种是组建自身的区域性组织以获得一体化的效益。正是后一种战略抉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的区域集团化热潮,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了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经济圈,集团角逐正在补充或替代大国争斗而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进展,使美国决心加快组建自身的区域性集团,作为抗衡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国同加拿大开始谈判组建自由贸易区,至1987年10月即达成协议,1988年1月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区协议。此后,美国又将墨西哥纳入,三国于1992年12月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使拉美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是纷纷发展区域性集团以加速一体化进程,如安第斯集团决定在原来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实行共同对外关税,组建关税同盟;南锥体共同市场也就共同关税达成协议等。同时,拉美国家也提出了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这也正好符合美国的目标。目前,美洲国家已经确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三国贸易障碍的取消,美国对加、墨两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7%和9%,2000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达到700亿美元,为国内市场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

为适应欧共体一体化的发展,欧共体与美国于1990年签署了《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形成了以欧共体代表其全体成员国整体利益的对美新关系。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欧美对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的消失,欧盟日益谋求与美国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1995年,欧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联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2月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制定了《欧美共同行动计划》,这是旨在修补欧美关系、在新国际格局下加强跨大西洋联合的重要步骤。《跨大西洋新纲要》的签署使美欧之间摆脱了冷战以安全防务为主的传统关系,开始进入一种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强调双边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项议题的《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的宗旨是将欧美合作从协商转向联合行动。

美国广泛卷入亚太多边合作进程,积极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战略考虑与目标。自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松散、开放、非机制性的经济论坛,但是却受到美国的异常重视。原因之一就是过去20多年亚洲(主要是东亚)经济迅速崛起,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时提出“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当年11月他积极撮合亚太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脑会议。会上克林顿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是把亚太经合组织由协商性质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的机构,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举行了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签署了2020年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协议,各成员国承担义务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该组织更多地参与亚太事务,影响并支配亚太地区,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发言权,以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的用意不仅是把欧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这一区域组织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同欧盟抗衡。欧洲正式提出希望通过亚欧首脑会议这一机制寻求同亚洲加强合作与对话,来对亚太经合组织一体化的发展及美国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作出反应。

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第一,贸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综观世界经济史,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是并行发展,此消彼长的。二战以后,整个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形成了“冷战”局面,“冷战”主导国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国家,也就是那些受这两大阵营主导国保护的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几乎互不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全球性质的合作与交流便开始了。这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将予以关税化,而关税水平将不断降低。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3.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12.5%(南方日报,1999)。我国平均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10%以下(陆燕,2001),从商品的类别看,农产品、汽车等重要机械产品、化学品的关税降幅很大,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到2005年将降为零。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一样,必须逐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否则,被独立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将很难得到全球资源配置的好处,当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市场更加统一,全球经济逐渐融合。

第二,技术进步与区位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使得行业内部国际贸易占领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同世界技术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劳动分工;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工业部门,并推动了原有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先进国家的许多新产品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要求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产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同一产业的某个环节上取得区位比较优势,从而得到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行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深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

第三,信息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信息化,为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贸易信息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它是指电子商务、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贸易方式及网络贸易的建成、实施和推广。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EDI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交往及商务处理。网络贸易突破了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中长期以来难以或完全不能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1999年美国国民经济净值为5000亿美元,而网络零售一项就占了160亿美元;很多著名的网络公司竞相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誉Yahoo网络公司早就开始以13种语言在25个国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雷涯邻,2003)。这种信息化的贸易系统使得全球贸易信息几乎没有阻隔,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8、为什么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它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⑶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如反倾销的滥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泛起,保障措施的滥用等),并趋于强化。
⑷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有助于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有助于推动各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⑸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