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跨境指南 » 退跨境並購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退跨境並購

發布時間: 2022-05-18 04:35:17

1、中國企業在跨國並購中的機遇和挑戰

未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是你並購他,就是他並購你,看似並購模式各種各樣,其結果必然形成少數幾個企業獨霸市場的新格局。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進程中,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一方面得益於政府產業和貿易政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又在積極推進全球化經營發展戰略,建立新的國際生產經營分工體系;資本積累越來越雄厚,財富聚集越來越集中,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與此同時,這些跨國公司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實行「大魚吃大魚、活魚吃活魚」的跨國公司並購,進一步形成少數幾個跨國公司獨霸全球市場的新格局,以致我國乃至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企業,無論從規模、資本和市場,還是從技術、管理和效率方面都難以與之進行有效的抗衡,並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

例如:當今世界汽車產業總的競爭態勢是跨國公司全方位壟斷市場,領導汽車產業發展新潮流。2002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豐田、雷諾-日產、本田、標致-雪鐵龍和寶馬九大跨國汽車公司通過各自的並購重組,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年銷售總量就達到世界汽車銷售總量的92%,明顯佔有全球市場的絕對優勢。

又如:2002年,法國於齊諾爾公司並購盧森堡阿爾貝德公司和西班牙的埃塞雷亞公司,並購交易金額達31億美元。此次並購造就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阿塞洛鋼鐵公司。2003年,阿塞洛鋼年產量約為4,000多萬噸,年銷售額達到293億美元,已遠遠超過此前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日本新日鐵和韓國浦項制鐵。後兩者的鋼年產量均在2,600萬噸左右。

再如:2003年,新日鐵、阿塞洛與寶鋼實行強強聯合,三方投資65億元,引進新日鐵的設備、技術和工藝流程,共同生產高等級汽車鋼板,以搶占我國作為世界汽車製造大國的板材市場。

面對跨國公司並購活動,我們的應對策略是,我國政府主管部門要主動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快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和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完善市場機制,開放資本市場,健全法律體系,引導和支持一些企業盡快成為跨國公司並購主體或並購對象,參與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競爭與合作。

我國企業既要學習全球商業運作模式,增強跨國公司並購意識,又要調整自身經營發展戰略,推進管理變革,積極尋求與跨國公司實行並購重組及合資合作模式,以求獲取更多的資本、技術和管理方法,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國500強企業,特別是已經從事海外投資的企業,要全面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在並購與聯盟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突出核心競爭力,科學制定全球化經營發展戰略;在公司經營層面要加強資本運作,提升品牌效應,重視文化整合,進而加速創建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

跨國並購四點忠告

企業進行兼並僅是擴張的開始,如何整合好收購後的企業是擴張成功的關鍵,而進行跨國收購,整合的難度和挑戰對中國企業而言應是空前巨大的,企業在進行海外並購案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必須做好兼並後整合計劃和准備:收購後整合必須是系統的,嚴謹地通過計劃來完成,而絕不可能通過隨意的或收購方企業的意志便能完成。企業必須做好准備,在對被收購企業內外部情況十分了解的情況下制定出明晰的整合計劃。

(2)整體有效的管理和協調至關重要:由於整合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企業內部所有的部門業務和員工,必須自上而下在企業管理層直接領導下來強有力地推進和完成,特別注意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和計劃來完成。我們建設企業應設立專門的項目中心領導和協調各業務和職能部門的整合工作,對整合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能有所保證。

(3)整合涉及到的規模和影響巨大,管理層少數人能推進和完成,企業應充分與公司員工和各級管理人員溝通,特別是被收購方人員,以求達到共識和得到他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事實上中國企業進行跨國收購,一樣也存在著本土化管理的問題,必須積極挑選、提拔和招募當地優秀的人才來進行管理,而非依靠輸出人才,尤其是中國本土具有這種跨國管理的人才本身就十分匱乏。

(4)必須從兼並第一天就開始進行企業文化的整合工作,其目的決非強制式地輸出本企業的文化,而是根據企業新的戰略目標和企業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有機的一套整合方案來創立公司共同的一種新型文化,以求得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風起雲涌。TCL收購了湯姆遜公司;上海汽車工業公司收購韓國雙龍;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集團。

中國企業進行跨國並購僅是擴張的開始,如何整合好收購後的企業才是擴張成功的關鍵。

因為在時間和文化這兩個層面上承受巨大壓力,中國企業跨國並購整合的難度和挑戰空前巨大。

2、跨國並購的材料,案例

中國化工集團跨國並購之道

戰略為本,成在能力

——中國化工集團跨國並購之道

柯銀斌 北京大學企業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

康榮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劉穎悟 北京大學企業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6年,中國化工集團密集地進行了三次跨國並購,均獲巨大成功。與一些中國企業國際化遭遇暗礁相比,中國化工國際化成功的邏輯在於:早期國際化經營的歷練是「基因」,國內並購重組活動是「基礎」,與一流專業服務機構合作是「基本」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在「化工新材料」戰略定位的指導下,制訂了多層次的國際化經營戰略,並在2006年成功實施對三家外國企業的全資並購,目標公司均是技術和市場「雙領先」的著名大集團下屬的公司/業務,其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與中國化工的生產資源和市場資源形成了互補的協同效應。三起跨國並購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例如基於機遇、特性和現實的戰略設計,多層面、充分的戰略准備,對不同層次戰略時機的把握藝術,以及在交易前進行的文化融合等等。

戰略定位、互補和准備

成立之初,中國化工的總體戰略定位是「老化工,新材料」,即傳承幾代化工人的基業,在重組改造國有化工企業的過程中發展化工新材料,並適當向上下游延伸,在化學工業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體現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明晰的戰略定位

「老化工,新材料」的戰略定位將「化工新材料」作為主營業務范圍,並強調在關鍵技術領域和化工新材料行業體現控制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影響力(在若干細分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和帶動力(帶動下游產業及中國整個化學工業)。此外,這種戰略目標重視並購重組與改造的戰略功能,擁有「適當向上下游延伸」的戰略彈性。

BLOCK

中國化工2006年的三起跨國並購

中國化工成立於2004年5月,是經國務院批准,在藍星集團、昊華集團等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有大型企業,以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為主營業務,任建新擔任總經理。中國化工擁有生產經營企業l18家,24家科研院所,10多家上市公司。3年來中國化工銷售收入平均增長91%,利潤增長72%,2007年資產規模、銷售收入已超過1000億元。

2006年的一年內,中國化工完成了三起跨國並購,並且順利運營至今,這在中國企業實踐中是唯一的。這三起並購分別為:2006年1月、4月和10月先後完成法國安迪蘇公司(Adisseo)、澳大利亞凱諾斯公司(Qenos)和法國羅地亞公司(Rhodia)有機硅和硫化物業務100%股權的收購。

符合戰略定位、基於互補的協同

在並購理論中,協同效應被認為是關鍵因素。中國化工的跨國並購同樣非常重視協同效應。

首先,目標公司的主要業務符合並購方的戰略定位,被並購企業的業務都屬於中國化工「化工新材料」的業務范圍。

其次,目標公司的核心技術是中國企業尚未掌握的。比如安迪蘇公司擁有蛋氨酸授權專利技術398項(申請專利755項),羅地亞公司擁有有機硅授權專利技術201項(申請專利521項)。

再次,目標公司的主要產品在中國市場有發展前景。比如蛋氨酸是主要的動物營養飼料添加劑,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飼料生產國,市場需求巨大,並擁有10%的年增長率。再如有機硅產品及下游深加工產品在中國市場有著良好的現實需求和發展前景。

目標公司:技術與市場都處於領先地位

與其它中國企業並購標的大多數處於虧損或衰退期不同,中國化工並購的三個目標公司都擁有較高的技術地位和市場地位。比如安迪蘇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產企業,市場佔有率達到29%。維生素業務全球排名第三,市場佔有率約21%。生物酶業務全球排名第四,市場佔有率為9%。凱諾斯公司的管理能力堪稱業界一流,其實施的安全、環保、健康的管理系統(SHE)處於世界領先行列。目前,中國化工正將其SHE系統轉移到集團所屬國內企業進行推廣。

精心設計的並購方案與過程

首先,三起跨國並購都是100%擁有公司股權和業務控制權,而沒有採取與原有股東或業務控制方合資經營的方式。這種全資方式為並購後的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中國化工完全控制董事會,不僅保證其發展戰略在海外企業和全球市場的貫徹和執行,還為原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進入董事會提供了機會,這在並購之前是難以實現的;以全資擁有的海外企業為「根據地」,在全球市場上再度進行企業並購,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中國化工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把海外企業擁有的技術和管理資源轉移到中國市場下整合,提升中國化工的整體組織能力,為進入「世界500強」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第二,並購方與目標公司互派高層管理人員,突破了跨國並購管理整合的傳統模式。在傳統的並購整合模式中,並購方一旦取得100%的公司股權和業務控制權,常常會派出較多的管理人員擔任高級管理職務,而原高層人員則紛紛離職。中國化工突破了這種模式,只委派少量管理人員進入目標公司,主要擔任副職,原高層人員位置基本不變(只有安迪蘇的CEO更換為原COO),有些人員的職位還得以提升(例如進入董事會)。德魯克曾提出一個檢驗並購成功的准則:被並購企業高管人員的職位在1年內被提升。這個准則被中國化工所佐證。

第三,跨國並購與國內新建相結合。中國化工正在探索在特定的業務層面,把跨國並購與國內新建兩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的新模式,這在中國企業實踐中較為少見。比如中國化工利用安迪蘇公司全球領先的蛋氨酸生產專利技術,開始在天津新建一套年產15萬噸的蛋氨酸裝置。

基於遠見與能力的並購戰略

並購實踐表明:並購戰略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並購方的戰略遠見與服務機構專業能力的結合。中國化工的戰略遠見主要表現在:對行業特性與本質的認識、並購方的戰略准備與戰略時機把握和交易全過程(尤其是交易前)的文化融合上,這些正是中國企業其它跨國並購案例中,較為缺乏的戰略因素。

基於現實的戰略設計

根據錢德勒教授的研究,21世紀初期,化學工業不再成為真正的高技術產業,因為化學科學不再產生基本的新學識,以根本性地刺激新產品的商品化。

基於對化學工業版圖的清晰認識,任建新為中國化工制訂了以跨國並購為主要內容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國外大型化工企業出於成本、市場和環境壓力等各方面的考慮,逐步將過剩的產能和落後的生產裝置向我國轉移,並且封鎖技術,使我國原本就布局分散、規模偏小、技術落後的傳統化學工業發展空間更加狹窄。這需要我們有關企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視野內控制優質企業資源,提升產業層次和水平。國際產業分工的調整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我們實施國際化經營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中國企業如何進入國際市場、如何融入國際社會,最好最快的辦法就是收購兼並國際知名的企業和品牌,但需要長期的准備和磨合。國際並購不僅僅是商業行為,而且是人的溝通,文化的融合。

這種跨國並購戰略具有以下特徵:

(1)抓住了全球化學工業重組和調整的機遇。全球性的化學工業重組始於20世紀90年代,1999年全球化工行業並購重組達到高峰期。之後總體趨緩,但仍活躍至今。

(2)認清了化學工業的本質特性。世界主要化學品公司各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在這種情形下,後來者企業無法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搶先」機會而後來居上,只能採取跨國並購的方式,從老牌跨國公司的手中承接其主動或被動放棄的業務和市場。

(3)以獲得技術資源為主要目的,主要是基於中國化工新材料行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在全球市場中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

(4)以長期、充分的戰略准備(尤其是人的溝通和文化融合)為基礎。

(5)為通過國際資本運營留下空間。中國化工並購的4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都在並購後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收購只花了95億,收購時的估值倍數是當年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4倍左右,而據國際人股本投資基金的評估,目前這4家公司的市場價值達到160至180億元人民幣,即按照EBITDA的7倍以上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退出。為此藍星實現並購後成功引入了美國最大的私人投資基金黑石集團以市值法評估認購20%的股份(包括海外資產),融通權益性資金6億美元,並為進一步整體上市打下基礎。

多層面、充分的戰略准備

中國化工的三起跨國並購都是在充分的戰略准備基礎上進行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整體規模和實力層面的戰略起點准備。在藍星集團時代,任建新就開始了跨國並購的戰略思考,但並沒有急於行動。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藍星集團的整體規模和實力與跨國並購的主體資格要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任建新以收購重組國內化工企業為主要任務,先把企業規模做大,同時積極推動中國化工集團的組建。中國化工2004年組建時,總資產和銷售收入近300億元,多項產品居於中國市場第一位和亞洲市場前列。這就是任建新為2005/2006年啟動跨國並購戰略做好了規模和實力的准備。

(2)組織機構設置層面的戰略人才准備。任建新在擔任藍星集團總經理時就成立了國際部、海外辦事機構專門負責海外市場和企業的調查研究工作,匯集了一批從事國際化經營的優秀人才,後來大多數成為中國化工開展國際業務的骨幹力量。

(3)關於全球化學工業動態的戰略情報准備。中國化工是在原化工部直屬企業基礎上組建,企業的領導人員和有關專業人員對國內外化工行業總體情況有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時,還擁有專門的化工行業經濟技術研究咨詢機構。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是中國化工所屬專業公司之一,是中國化工行業規模最大、最有實力的戰略/競爭情報研究機構。中國化工擁有的24家科研院所,大多是在各自技術領域中掌握著最前沿的技術情報。因此,能夠為中國化工的跨國並購提供強大的情報服務和研究支持,尤其是在並購標的選擇的前期階段。

(4)關於目標公司及相關人員的戰略心理准備。安迪蘇和羅地亞公司都是與藍星集團和中國化工打過3年以上交道的外國企業。先是洽談技術轉讓,未果;接著商談組建合資經營企業,未果;羅地亞公司與中國化工於2004年建立戰略聯盟合作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高層人員的頻繁接觸,不僅增進了了解和認同,而且可直接獲得對方的及時、准確的信息,無疑為日後的並購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尋找、把握、創造並購時機

中國化工組建時,各項戰略准備工作基本就緒,因此正式把跨國並購作為主要工作任務,全面啟動並實際操作。

從跨國並購交易的時間區間選擇來看,在2006年內相繼完成三起並購是極其少見的,這種高密度的跨國並購成功率較低,對並購方的資源和能力要求甚高。中國化工之所以能成功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前期各項戰略准備工作比較充分。中國化工對這些公司進行了長期跟蹤,有的達3年之久,不僅全面了解了它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產能、技術、市場、前景等情況,而且與這些公司的大股東和高管頻繁接觸並成為好朋友,也是對方加深了對中國化工的企業文化、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的了解,增強了他們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在長達3年以上的戰略准備之後,多起並購案在同一年完成,對中國化工而言是「水到渠成」的。

單項並購交易的時機把握藝術,在安迪蘇和羅地亞公司並購中表現較為明顯。因「非典」影響,全球家禽存欄量和養殖量減少,安迪蘇公司的蛋氨酸產品產量、銷售和利潤受到較大的影響。中國化工認為這是降低收購成本的良機,於是主動出擊,在多年的溝通基礎上,促成雙方在2005年正式簽約,實現了低成本收購。羅地亞集團在2004年總體財務狀況發生困難,中國化工把握住這次難得的時機,促成了雙方在2006年10月正式簽約,既緩解了羅地亞集團的財務狀況,又使中國化工獲得了完整的有機硅業務。

在某項並購交易中,存在多個關鍵的時間點,例如草簽協議時間、正式簽約時間、正式交割時間等。在交割時間的安排上,中國化工主要考慮的是商業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年底財務報表的「美化」,盡量在年初實現交割。凱諾斯公司交割時間的控制更體現了中國化工對時機的把握藝術,由於採取的是無現金、無負債的並購方式,中國化工考慮到凱諾斯公司技術改造投入的連續性因素,在自身商業利益最大化和對手可承受的范圍內實現交割。

以上不同層次戰略時機的把握,既是任建新並購藝術和經驗的具體體現,又根植於中國化工的戰略准備之中,兩者缺一不可。

交易中的文化融合

在中國化工有關跨國並購的文件和資料中,只有「文化融合」,而沒有「文化整合」一詞。「融合」與「整合」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了完全不同的理念原則:融合的前提是尊重對方,視並購雙方為平等關系,而整合則流露出「征服者」的氣勢。並購者往往被視為「成功者」,但並購者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一旦自認為是「成功者」,成功率將大為降低。

任建新曾在一篇內部講話中,如此闡述「和」的經營之道:「和而不同」,就是要把中國傳統的「和」的文化與我們的經營之道結合起來。「和」,對內而言是求同存異的融合,是取長補短的學習,是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家和萬事興。對外而言是和氣生財取之有道,是關注健康與環境的天人合一,是構建和諧企業,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勇於擔負社會責任。「不同」,就是走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化工新材料的差異化道路。

中國化工的文化融合並不限於在並購之後,而是貫穿於並購交易的全過程。這種交易前的文化融合是戰略准備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體現在雙方核心人物的交流、溝通和相互認同上。在三起並購案中,對外方人員的來訪,任建新總是親自接待,在獲取目標公司及主要人員動態信息的同時,不斷介紹和傳播中國化工的企業願景和戰略意圖;任建新還多次邀請對方到家裡做客,在建立良好工作關系的同時,又建立起雙方主要人員之間的朋友關系。正是交易前雙方人員接觸與交流的諸多細節,奠定了雙方互信的基礎。

任建新說,並購不能有佔領軍的心態,而要站在被並購企業管理人員和職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安排工作,讓他們感到是受尊重的,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從而贏得對方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並購後企業的運行能夠保持人員穩定、業務穩定。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引以自豪的文化、歷史,學習、尊重各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資產關繫上我們是「老闆」,在國際化經營中他們是「老師」。

成功在於整體組織能力

中國化工為什麼能形成創新的戰略思路,並採取有效的戰略行動?其跨國並購戰略成功的內在邏輯又是什麼?我們必須深入到中國化工的整體組織能力中去尋找答案。

戰略型企業家的謙和之道

戰略型企業家是西方學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其內涵是指「將企業家精神和戰略管理能力結合起來」。戰略家的本質是富有遠見卓識,企業家的核心是創新能力,戰略型企業家集戰略家與企業家於一身。中國的戰略型企業家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創業能力、行業重組能力和跨國經營能力。

任建新正是一位戰略型企業家。1984年,任建新利用一項專利技術,借款1萬元,帶領7個半人創辦「 藍星清洗(行情 股吧)」,開創了中國工業清洗行業和市場。1996年總部遷至北京之後,藍星集團開始了中國化工行業的重組,以多種方式並購重組了國內70多家化工企業。2004年5月,以藍星集團和昊華集團為基礎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成立,又在國內重組了30家企業,至此,任建新已經有了重組107家國內企業的經驗。2006年,任建新主導的三起跨國並購行動取得成功,既是多年戰略思考和戰略准備的結果,又將成為中國化工更大規模跨國並購的基礎。

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同時擁有以上三種能力的戰略型企業家並不多見。除任建新之外,張瑞敏是其中之一。其它企業家或者由於行業特性所決定只需擁有某項能力,或者只同時擁有以上三種能力中的兩項,或者嚴重缺乏某項能力。

2007年11月28日,任建新在北京大學做題為「中國化工海外並購『三字經』」的演講,當聽眾問到跨國並購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什麼時,任建新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謙虛」。回顧任建新創業24年的業績,我們發現,「謙和」的確是他的成功之道。

組織學習的成功邏輯

早期國際化歷練形成的國際視野和基本能力。1991年8月,藍星清洗在蘭州成立中日合資的「藍星BC清洗技術有限公司」,同時在日本成立分公司;1992年4月,藍星清洗在烏克蘭的基輔成立「藍星—波羅米尼清洗技術有限公司」;1993年11月,藍星清洗與美國美西環境集團公司在洛杉磯合資成立「美國藍星公司」……這些早期的國際化歷練是許多中國企業所缺乏的,它所形成的國際視野及其基本能力成為中國化工跨國經營的「基因」。

基於國內並購重組經驗的並購及整合能力。自1996年兼並江西星火化工廠開始,到2007年底,藍星集團與中國化工在國內並購重組了100多家生產企業,接收了24家科研院所,如此大規模、高密度和高成功率的並購重組活動,使藍星及中國化工積累了豐富的直接經驗,培養和鍛煉出一大批具有並購及整合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

僅靠以上兩種因素還難以保證跨國並購的成功,因為今天的環境與上個世紀有所不同,國內並購與跨國並購也存在不同。對此,中國化工聘請世界一流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專家來解決問題,他們帶來了跨國並購的專業經驗和能力,與中國化工並購團隊的緊密合作,在互補基礎上形成的整體能力成為跨國並購成功的關鍵。這是一種組織學習,早期國際化經營的歷練是「基因」,國內並購重組活動是「基礎」,與一流專業服務機構合作是「基本」。「三基合一」則是中國化工跨國並購的完整邏輯。

組織能力的持續之道

無論是從企業經營的財務數據,還是從價值創造來看,中國化工的三起跨國並購都取得了成功,三家海外企業與中國化工之間的某些協同效應正在發揮其作用。從提升中國化工整體性全球市場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中國化工仍需繼續努力,其中的主要方面就是組織能力的構築。

2006年12月,中國化工與北京奧運會信息技術服務商源訊公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全面啟動集團管理的信息化規劃與建設項目。中國化工組織了200多人的項目團隊(其中外籍人員50多人),一方面進行信息化管理的總體規劃設計,一方面進行多家試點企業的項目建設實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企業組織能力的構築不僅要在生產、營銷和管理領域不斷投資,而且要在信息化領域大量投資,以信息化為中心全面提升企業整體的組織能力。這必將是一項價值巨大的管理創新,能夠充分發揮跨國並購的協同作用,為中國化工在全球市場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奠定基礎。

3、中國葯企跨境如何並購並加速?

 中國葯企跨境並購加速

長期以來,醫葯行業是國際跨境並購的熱點行業。近年來,中國醫葯行業發展迅速,跨境並購也逐漸成為中國醫葯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行業特點決定並購頻繁

跨境並購投資服務平台易界發布的《2017前三季度跨境並購趨勢報告》顯示,在今年前三季度的中國企業跨境並購案例當中,醫療健康行業占據了13%,是僅次於製造業的第二大並購熱點行業,共完成了32宗跨境並購案例,超過2016年同期的21宗,涉及金額47億美元,超過2016年同期的37.8億美元。

出現這一現象並非偶然。僅2016年,中國葯企跨境並購案例數和涉及金額就已經打破了過往紀錄。由此可見,跨境並購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中國醫葯企業的選擇。

縱觀全球並購市場,醫葯產業一直都是熱點領域。有報道顯示,瑞士著名醫葯公司羅氏制葯的產品當中,超過80%來自於各種形式並購所形成的龐大產品線。在強生、輝瑞等大型國際醫葯公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並購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位醫葯行業研究員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醫葯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其並購較為頻繁的行業特徵,「醫葯行業屬於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壁壘較高,監管很嚴,新葯研發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通過並購可以分散風險,加快項目推進」。

對於醫葯企業來說,新葯研發耗時很長,有的創新葯從立項到上市甚至需要超過十年時間。對發起並購的葯企來說,選擇並購具有研發實力的小型葯企,可以迅速拓寬產品線,進入新領域。大型葯企之間發生並購,則往往意味著發起並購的企業希望藉助並購打破現有的市場格局。

監管也是醫葯行業並購頻發的重要原因。以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FDA)和中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為代表的各國監管機構,對葯品的審評審批都極為嚴格,程序復雜,產品隨時都面臨著因為臨床失敗而難以通過審評審批的風險。每一款新葯能夠成功走向市場,都需要企業付出高額成本,擔負巨大風險。因此,是否具有較強的成本和風險承擔能力,也就成為葯企能否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小型葯企來說,在產品研發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接受大型葯企並購,可以將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產業政策助推並購提速

近年來,中國醫葯企業跨境並購明顯增多,除了行業特點因素外,國家的產業政策引導行業集中度提升也是其重要推動力。

由於國家的醫葯產業政策頻繁出台,對醫葯行業監管力度日益加大,在醫保控費、取消葯品加成、「兩票制」推行等前提下,整個醫葯行業開始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此外,近年來,環保政策頻頻加壓,對葯企的環保要求顯著提升,一些難以達到環保要求的葯企開始逐漸失去競爭力。行業整合加速,集中度提升,推動了國內醫葯企業並購加速。

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僅前100名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不足40%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報告認為,按照現在的趨勢,今後集中度提升會更加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趨勢是醫葯行業市場化逐步完善的重要標志。在醫葯市場已經高度成熟的美國,行業集中度很高,催生了強生、輝瑞、默沙東、吉利德、艾伯維、安進、禮來等一大批市值很高的葯企。如強生的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對比之下,在中國的上市葯企中,市值最高的恆瑞醫葯僅約2000億元人民幣,差距明顯。

在國內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的形勢下,一些醫葯企業試圖通過推進企業國際化,嫁接國外先進技術,尋找新的市場,提升自身競爭力,因而跨國並購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中國葯企的選擇。其中,復星醫葯在這方面步伐積極,做法極具代表性。

今年10月份,復星醫葯宣布,以71.42億元人民幣收購印度仿製葯企業Gland Pharma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完成了中國葯企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談及此次並購的意義時,復星醫葯董事長陳啟宇說:「中國和印度在制葯領域有很強的互補性。以復星醫葯和Gland Pharma為代表的中印葯企資源嫁接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葯企在研發創新及仿製葯出口等方面的國際化步伐。」

除了復星醫葯,上海醫葯、仙琚制葯、三胞集團等葯企都在今年完成了重要的跨境並購。多家企業都對外表示,跨境並購交易將有助於其推進葯品製造業務的產業升級,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提升企業競爭力。

跨境並購風險不容忽視

然而,並購並不意味著企業期待的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進程就能很快順利實現,要讓並購發揮積極作用,企業需要面臨許多的挑戰。如果應對不利,很可能得不償失。

回顧醫葯領域的並購歷史,並購效果不佳導致企業走向沒落的案例比比皆是。阿斯利康、強生、默沙東等大型國際醫葯公司都遭遇過耗費巨資並購卻未達預期的困境。最近一個案例是以色列醫葯公司梯瓦制葯,在其耗資400多億美元收購艾爾建仿製葯業務的過程中,為規避審查風險而未能實現所有收購目標,最終還背負了巨額債務,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業績未達預期,股價更是一度嚴重下滑。

同樣的風險也存在於中國葯企的跨境並購當中。「走出去」智庫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是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性,對於在境外並購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礎工作研判不足,急於做大做強,還有一些跟風炫耀的非理性因素驅動;二是少數企業境外並購面臨著高債務財務風險;三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時遇到國外安全審查的干擾,屢屢被否決,增加了企業並購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醫葯行業領域一些過往的並購案例中,更不乏葯企對並購對象產品認識不清、價值估計過高的情況,最終的結果是葯企付出了高額代價,但產品卻未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除此之外,葯企還應對業務整合的難度做好充分的准備。「以管理方式的差異為例,中國管理團隊的管理方式往往與國外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並購完成後,如何做到管理方式上的順利融合對並購效果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認為,在過往的一些成功並購案例當中,被並購企業的原管理層或者由當地團隊組成的新管理層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更熟悉本地的文化和法律。

規范化好點。

4、引起保險公司跨境並購的因素有哪些

保險公司跨境並購成功的因素有:
1、長期觀察境外保險項目機會,抓住機會;
2、熟悉、理解並掌握國際通行保險規則;
3、良好的保險團隊構成及外部顧問;
4、成熟、符合保險公司實際的並購戰略;
5、准備充分的保險項目並購的策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四條
從事保險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條
保險活動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5、跨境並購交易中使用投資銀行的聘用協議中應當注意哪些事項?

第一、工作范圍方面:在聘用協議中應該描述詳細而全。團隊、估值、交易架構、收購策略、技術、法律和其他外部顧問協調、公關、協助談判、出具意見等一般應納入。
第二、保密條款:一般來說,投行在進入交易協助客戶處理具體事項之前,客戶往往會先要求其簽署一個專門的保密協議,對保密信息的使用、保密責任等做詳細約定。在聘用協議中的保密條款,往往會比較簡單,此時一般有兩個處理方法:第一,在聘用協議中不做處理,將保密權利、義務直接引到前面已經簽署的保密協議中去;第二,簡單描述,但未盡事宜由已經簽署的保密協議處理。
第三、聘用協議中關於交易的定義應當盡量窄一些:因為交易的定義與報酬直接相關,所以從客戶的角度看,交易的定義宜窄不宜寬,且須注意如果是不同類型的交易不能被同一個交易涵義所覆蓋;筆者曾經參與過一個並購項目,目標公司就是在引入財務顧問的時候將交易的定義寫得過於寬泛,從而在後續的一個不同交易完成後引來了財務顧問追索的麻煩。
第四、付款方式明確:「月度報酬」或者「一次性付款」或者「僅僅成功費」或者「未成功時雜費補償」,有無「包稅條款」(即投行獲得的報酬是凈數,稅負需要由客戶承擔),如果無「包稅條款」應要求投行在稅負方面對客戶免責,且在根據相關稅務法律法規規定客戶有「預提」義務時,客戶應有權預。
第五、「交易成功付費」的計算方式:是基於交易金額還是一口價,需要明確,還有多種靈活的方式,比如客戶是賣方,如果投行在基礎價上多賣了錢,則在多賣的基礎上再有一部分獎勵,也有的客戶是交易不成功則一毛不拔。
第六、公允性意見:從公司高管責任的角度看,客戶一般會要求投行向公司董事會出具交易價格的「公允性意見」,但有些投行往往會強烈抵抗此點。甚至在交易完成時遲遲不願意出具公允意見書。對於公司來說,從投行那裡拿到「我們的意見是公司在本交易中支付的對價,從財務角度看是公允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護公司的董事會與高管層。雖然投行往往會在前面一句話上加上「受限於前述內容」,前述內容一般是一些得出結論的假設、對信息沒有自行驗證等常規的內容。
第七、無理由任意解聘權:一般客戶會要求無理由提前通知的解聘權,但投行往往會要求相同的權利,對於客戶來說,一般不會給其投行無理由終止權。解聘權條款的談判,往往就集中在終止權是否需要合理理由及提前通知上。
第八、尾期條款:一般來說,投行會要求聘用終止後,客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交易仍需支付成功費或相關費用,對於客戶來說,此尾期條款時間越短越好。
第九、後續融資的優先權:投行一般會在並購交易的聘用協議中要求給予交易後續融資的優先權,是否給予此等權利一般由商務決定,從律師的角度看,如果商務上給予此權利,則應考慮加入「在有市場競爭力的費率」等限制條件。
第十、廣告條款:在聘用協議中,投行一般會要求在交易成功後要求對交易的描述可在其廣告或宣傳資料中出現。從客戶的角度看,廣告的范圍、內容及有關交易信息披露的程度需經公司事先書面同意。

第十一、投行在交易中與其自營部門、研究部門的關系條款:是否能推薦其他客戶買公司或者目標公司的股票?是否對目標公司的評級不能影響並購?是否在協議中同意獨立性?這些問題都需要涉及。客戶一般應要求投行的各專業團隊之間要有嚴格的防火牆,以免內幕信息透露,並注意利益沖突問題。
第十二、合規類條款:金融行業的合規擔憂一般都比較嚴重,所以在投行的聘用協議中,投行往往會加入眾多的合規類陳述與保證及責任條款。從中國客戶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不應同意投行在協議中加入我方不熟悉的美國、歐盟關於金融監管法規,除非有特定理由,並應咨詢有經驗的法律顧問或外部律師,且一般應要求對等適用。
第十三、免責條款:投行的責任限制可能在聘用協議中是一個對雙方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一般來說投行會有公司政策,比如最高能承受多少責任(比如承擔責任以收到的服務費作為封頂)。但從客戶的角度看,如果出具了不符合行業慣例的工作成果而使客戶依賴此等工作成果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則客戶應有權追索更多的損失。此種情況下,往往雙方會做出妥協,比如客戶在其最關心的幾點上,可以拿到更高的賠償額(往往是一個封頂的額度,不同的專業顧問機構有其內部的政策),但對於按照行業慣例所提供的工作成果,如果沒有重大過失或者故意等行為,客戶的確很難要求從投行中獲得更多的賠償。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在欺詐等例外情況下,外部專業顧問對客戶承擔有限責任,符合「deep pocket」(深口袋)的原理。經濟學上,誰的口袋更深,更有能力承擔責任,則從社會總效益的角度看,風險分配給口袋更深的一方,對整個社會經濟效益來說是好事。

6、如何通過跨境換股實現外資並購

跨境換股是指外國投資者以股權作為支付手段並購境內公司,即境外公司的股東以其持有的境外公司股權,或者境外公司以其增發的股份,作為支付手段,購買境內公司股東的股權或者境內公司增發股份的行為。
的的的的跨境換股的最大收益是減少外匯支出,給外國投資者特別是紅籌上市的企業提供一個更加低成本投資方式。

1、條件
(1)境外公司應合法設立並且其注冊地具有完善的公司法律制度,
(2)公司及其管理層最近3年未受到監管機構的處罰;
(3)境外公司應為上市公司,其上市所在地應具有完善的證券交易制度。
(4)所涉及的境內外股權應為股東合法持有並依法可以轉讓;
(5)上述股權應當無所有權爭議且沒有設定質押及任何其他權利限制;
(6)境外公司的股權應在境外公開合法證券交易市場(櫃台交易市場除外)掛牌交易;
(7)境外公司的股權最近1年交易價格穩定。
上述第(3)、(6)、(7)項不適用於「特殊目的公司」

2、聘請並購顧問
的的的的境內公司或其股東應當聘請在中國注冊登記的中介機構擔任顧問。並購顧問應就並購申請文件的真實性、境外公司的財務狀況以及並購是否符合資產評估結果及上述條件的要求作盡職調查,並出具並購顧問報告,就前述內容逐項發表明確的專業意見。
並購顧問應符合以下條件:
(1)信譽良好且有相關從業經驗;
(2)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3)應有調查並分析境外公司注冊地和上市所在地法律制度與境外公司財務狀況的能力。

3、程序
(1)境內公司應按《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第三章及第32條的規定向商務部報送審批文件。

(2)商務部自收到規定報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內對並購申請進行審核,符合條件的,頒發批准證書,並在批准證書上加註「外國投資者以股權並購境內公司,自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6個月內有效」。

(3)境內公司應自收到加註的批准證書之日起30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外匯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由登記管理機關、外匯管理機關分別向其頒發加註「自頒發之日起8個月內有效」字樣的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和外匯登記證。
境內公司向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時,應當預先提交旨在恢復股權結構的境內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股權變更申請書、公司章程修正案、股權轉讓協議等文件。

(4)自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6個月內,境內公司或其股東應就其持有境外公司股權事項,向商務部、外匯管理機關申請辦理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准、登記手續。
當事人除向商務部報送《關於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准事項的規定》所要求的文件外,另須報送加註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和加註的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商務部在核准境內公司或其股東持有境外公司的股權後,頒發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批准證書,並換發無加註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
境內公司取得無加註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後,應在30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外匯管理機關申請換發無加註的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外匯登記證。 (5)境內公司或其股東憑商務部和登記管理機關頒發的無加註批准證書和營業執照,到稅務機關辦理稅務變更登記。
另外,境內公司取得無加註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外匯登記證之前,不得向股東分配利潤或向有關聯關系的公司提供擔保,不得對外支付轉股、減資、清算等資本項目款項。

7、什麼是中國企業跨境並購?

跨國並購是國際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國際投資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本內書作者擁有容近二十年的在紐約、香港、上海等地從事國際金融和並購方面的法律工作經驗,親身參與了許多大型公司並購、融資和上市的過程。本書圍繞中國企業的並購實例講述並購的知識,同時詳述並購案例發生時各方的戰略、目的、所擁有的信息和受到的制約條件,使讀者身臨其境體會並購各方做決策時的驚心動魄和從並購開始到結束及後續發展的波瀾壯闊。本書邏輯體系嚴謹,案例豐富生動,語言簡潔明晰,是了解學習跨國並購知識的必備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