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跨境指南 » 跨境民族文化身份認同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跨境民族文化身份認同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56:08

1、什麼是跨境民族?

兩個或多個國家共同擁有的民族,這個民族一直聚居在這些國家之中,我國和許多鄰國就有。

2、如何認識「跨境民族」

?

3、跨境民族的概念是什麼?

跨境民族簡單的說就是 分屬於不同的國家,卻有著共同的血緣文化聯系, 民族同宗、文化同流、信仰大體相同的民族。(比如中國有朝鮮族,朝鮮也有朝鮮族)。

4、保護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

保護民族文化產權的重要性

1.處理跨境民族文化的戰略需要。目前跨境民族文化面臨著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同源同根、長期相互交流的跨境民族往往擁有相同的文化,如果相鄰兩國中的一方搶先對雙方共有的文化標志進行產權登記注冊,則邊境地帶共同的民族文化變成了其中一方的「專利」、據為己有,另一方將喪失其民族文化品牌,從「正宗」淪為對方獨有品牌的一個旁支、一個附屬市場、一個銷售「分部」或「分公司」。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十分嚴重、嚴峻。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各國、各方的利益往往並不一致,民族文化的跨境性與民族國家利益的保護性、競爭性,時常相互矛盾,因此,必須要有戰略的、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保護,正確處理具有相同文化內涵卻跨境分屬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從政府宏觀管理的戰略高度,應對其標志性的文化符號進行保護、弘揚,逐步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化專利。這方面正反例子、經驗教訓很多。 中葯的歸屬問題是一個典型: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中葯」與「漢方葯」之爭,體現出日本的一種文化產權搶占戰略;部分外國、外地廠商趁我國中醫葯、民族醫葯知識產權保護之不足,大量購買中國傳統葯方和療法,分析其成分後,申請專利,反客為主,向我國這個中葯的原創地出口「洋中葯」,使知識產權原創者損失慘重;最近中國與韓國掀起的「端午節」歸屬權之爭,韓國將「端午節」列入其國家遺產名錄,把「端午節」視為韓國文化遺產;中越之間的銅鼓發源地及銅鼓文化之爭等等,都是典型。在國內,如廣西雲南等地對「壯族綉球」等品牌的歸屬,以及各民族對「扁擔舞」、「竹竿舞」等民俗歸屬的重復認領等等,也都是典型。這類相鄰地區搶占同一種民族文化資源的經驗教訓,真是不勝枚舉,必須引起慎重、周密的戰略思考。試想,如果中國、越南或第三國對中越邊境的民族特色資源,如衣飾、食品、住宅、節慶等等,以及八角、樹種、禽畜等農產品,或手工藝品等,率先注冊,其經濟、社會的後果將如何?當然,搶占文化資源的各方利益不是「有你沒我」的「零和」結局,相同的文化品牌,經濟利益上仍可以共享,但是,民族文化的特徵卻可能因對方的搶先注冊而受限制。

邊境歷來是各國保護本國知識產權的前沿,各國間簽署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是邊境海關執法的依據。同理,邊境也應該是文化產權保護的前沿。跨境民族的文化知識產權問題,是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知識產權問題的一個縮影,各國、各地、各民族在經濟交往中,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必然要保持自身的貿易比較優勢,必然要樹立自己獨有的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少數民族創造的文化當然也是一種需要保護的產權與貿易資源。

2.適應經濟全球化形勢的迫切需要。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當前我國正在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法律依據,實行知識產權戰略,保護和壯大民族產業與專利技術。但目前對數量巨大、蘊藏豐富、歷史遺存的民族民間文化,除了極少數注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像對中醫葯之類利益重大的文化遺產開展知識產權保護之外,許多民族民間文化並沒有被視為「知識產權」,即便是各地採取的「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形式,由於民族民間文化的產權、所有權權利主體難以確認,即這些傳統文化似乎是國家所有,又是民族、地方所有,還可能是個人所有。因此,產權保護的操作難度大,全社會保護民族文化知識產權的意識仍然淡薄,這必然會使一些民族處於被動,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3.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現實需要。一方面,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先要求確立文化產權。有了文化產權才談得上形成文化品牌、開發文化產業,否則,缺乏法律保護,終究會被當作「盜版」受到排擠、歧視、取締。另一方面,有了文化產權,還需要與經濟產業結合,善於在創新中發展,走上產業化,從而得以保護自己的文化。過去的教訓是,一些民族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文化產權與經濟利益,數百年來以「祖傳秘方」的方式,「傳單不傳雙」,一代傳一人,秘密地保存、傳承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技藝。由於擔心秘方外傳,不敢批量生產,發展到現在往往流失,偶爾也有成為「孤本」、「獨家」。在現代法治社會、產業時代,這種自我的、非產業的保護方式,因其不具備法律效力與產業化規模生產能力,最終也將被取代。

自從中國加入WTO、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以來,市場、產業的專利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散落民間的「秘方」、「孤本」、「絕技」正積極向國家申請專利,以尋求法律的保護。但是,各民族對本民族文化還沒有廣泛積極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文化產權戰略。所以,要從戰略高度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專利競爭,既要在時間上加快專利申報、審查速度,也要擴大民族文化專利申報范圍,並鼓勵民族企業到國際上注冊專利。

總之,現今我國社會各界對民族文化產權仍然理解不足,以為這種產權可以自然而然獲得認可,其實缺乏法律依據。由於不少文化資源為各民族所共有,因此所有權、文化產權更是模糊不清。這種想當然的產權觀念與全球發展大勢相悖。在「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2004年寫入憲法後的今天,「民族文化產權不受侵犯」也應該成為有法可依的規范。而且,既然現在根據民族歌謠等改編、創新出來的民歌可以注冊、申請版權,為什麼作為這種文化產品源頭的民族民間文化不能申請產權呢?

5、多選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涉及哪些方面的特性( ) A、國家政治文化 B、種族文化  C、民族文化 D、區域文化

http://.baidu.com/question/84605401
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及行政中心內《省容會》

6、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區別?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意思不同:

民族認同是指該民族人民對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風俗的認同;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於該國家的國家制度等的認同。

2、對象不同:

民族認同的對象是整個民族,國家認同的對象是整個國家。

(6)跨境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擴展資料:

在歷史上,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的正能量就是促進民族融合,其表現之一是「文化民族」的出現。如果說部族是一種血緣特徵鮮明的小民族,那麼,先秦時期的華夏民族已突破血緣局限而成為「文化民族」。

在夏、商、周三代王朝國家中,包含有夏人、商人、周人等眾多部族,而它們又具有以王朝國家為框架的文化上的一致性。所以,到了春秋時期,即使復合制大國家結構和王權都已名存實亡,但在華夏諸國中,依然由衣冠服飾、禮儀規范、

典章制度等所表現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層面的一致性,證明當時的華夏民族是一種文化民族。而在秦漢至明清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一方面是作為國家主體民族的漢民族是一種文化民族,另一方面是作為正在形成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一種文化民族。

認同的歸結點常常指向血統淵源。民族的要素中不一定存在血緣關系,尤其現代民族,但人們卻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民族與血緣聯系起來。有意思的是,近代、甚至現代社會形成的一些民族,原本沒有任何血緣上的聯系,卻也在自己的民族認同教育中大量加入血緣的成分,

形成所謂的「擬制」血緣關系。民族認同的這種血緣溯源傾向源於早期民族的血緣性:氏族、部落及其他早期民族都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現代民族的血緣溯源指向是對血緣民族時代的一種歪曲性記憶。但也正是有這一特點,民族認同也比其他認同有了更強固的聚合性。

7、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擁有幾十個跨境民族的雲南省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邊境地區作為連接中國與眾多鄰國的門戶和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是「一帶一路」建設向前推進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國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個陸上鄰國解決了邊界問題,未劃定的中印、中不邊界地區也總體保持穩定安寧。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8、什麼是跨境民族咯?那些中國跨境民族是外國人咯?詳細說咯!

跨境民族簡單的說就是 分屬於不同的國家,卻有著共同的血緣文化聯系, 民族同宗、文化同流、信仰大體相同的民族。(比如中國有朝鮮族,朝鮮也有朝鮮族)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與14個國家接壤,有陸地邊界線2.2萬公里,其中1.9萬多公里在少數民族地區,全國有34個民族跨境而居。實際上在陸路邊境地區,幾乎到處都居住著跨境民族。
在東北部和北部,我國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國三國之間,存在著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和蒙古族等跨境民族,其中的蒙古族、俄羅斯族、朝鮮族在境外都建有主權國家(朝鮮族甚至建有兩個主權國家:朝鮮和韓國)。
在西部和西北部,我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等國家接壤,存在著哈薩克族、俄羅斯族、維吾爾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居住於中國之外的叫烏茲別克族)等跨境民族,其中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主體均在境外。
在西南部,我國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之間存在著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跨境民族。
在南部和東南部,我國與緬甸、寮國、越南間存在傣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怒族、布朗族、獨龍族、阿昌族、壯族、布依族、苗族、瑤族、京族等跨境民族。
這些民族在中國境內的大部分已經是中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