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子商務 » 跨境電商的難點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跨境電商的難點

發布時間: 2023-06-03 22:13:07

1、進口跨境電商賣家面臨的物流難題,怎麼解決

跨境電商,看你是貨運形式進口,還是以快遞形式進口。

2、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發展跨境電商有何利好?難點在哪?

自貿港建設進行很多免稅優惠,有利於進出口貿易,跨境電商有一定的機會,但是也不是隨便做就可以的,需要有好的管理經營,有好的貨品貨源支撐,還要有資金運作才可以。

3、跨境電商供應鏈難點有哪些

1.資金鏈
作為保證用戶權益,採用擔保付款模式——即用戶支付到平台,商家發貨;用戶收貨確定沒問題,平台支付給商家。跨境電商物流周期長,回款時間長,就造成資金壓制時間長,對於越大的商家越不利,即出貨量越大需要墊資越多,壓制資金越多資金流動性過長是跨境電商想比普通電商的壁壘。

2.物流
跨境電商因為路途遠,導致下單後到收到貨需要想比國內時間要長的物流等待時間。如果遇到問題退換貨,時間2倍的變長。因此,物流是跨境電商供應鏈的第二個難點。

3.商戶評級
海淘產品有商戶直接出售的,也有個人代購,或者公司代購不同,而且根據代購人的身份,而導致價格不同,例如旅遊身份的人買回來在機場可以減稅,價格就便宜;缺點也是人肉背回,時間久,代購的人又少。

4.固定購買流量和復購率
海淘的東西種類之豐富堪比國內淘寶,供應鏈的側重點也是不同,這個也是決策難點。

5.運費和重量的權衡
運費貴,重量大,例如水,奶類、水果類的海淘就不合適了,運費貴不說,也不保鮮。距離和重量,以及產品和國內產品的比較(質量和價格相對比較),這些因素在篩選海淘產品是一個難點。

4、跨境電商門檻高嗎?會遇到哪些難點?

兩大難點就是 選品和物流
選品可以用sellez查下熱賣的,再用google trend看下趨勢。微三雲覺得兩個都是上升的基本就沒什麼問題,下單來賣就好了。
物流的話,找一家旺季不會加價的。

5、跨境電商應該注意什麼?

1.建立本地化運營物流
其實現在建立本地化運營物流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早在去年和今年年初開始,eBay、大龍網已經開始設立當地海外倉物流,目的是降低更多的配送成本。國內跨境電商企業很多都是初成立,可能在資金方面還不足夠去建立一個本地市場的配送中心。但是,要增加利潤和促成更多交易,就必須在市場成熟之後去建立海外倉,這樣一來,可以讓本地化消費者體驗購物,對於市場的優化和推廣,非常有利。蘭亭集勢目前也在建立當地的配送中心,目標就是節省更多的物流成本,這樣對於供應鏈的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都提升了要求。
2.獨立網站的建立和推廣
既然是在線購物,就避免不了去瀏覽店鋪頁面。首先,說說網站建立。直觀性,一個購物網站給消費者第一印象的直觀性一定要強,當去打開一個網站的時候,第一眼都無法去找到產品類目,這對於消費者網購體驗大有不利;快速性,這個指的是閱覽網站的跳躍度,很多網站的頁面建立並不靈活,打開的速度太慢,消費者不一定有耐心去等候。接著就是網站的推廣,網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流量,沒有流量,就不會有轉化率,很多跨境電商剛開始建立網站的時候,並沒有注重優化產品內容等,甚至沒有考慮到推廣。在推廣上,國外網站可能無非是google上的關鍵詞等問題,但實質上在國外社交網路也是引薦流量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這樣可以穩定粉絲,達成轉化率和提升產品的曝光力度。
3.突破語言障礙
這里跟網站,也是息息相關,可以是延伸的一點。之所有講到小語種,是因為跨境在線零售網站,會有不同國家的訪客,很多跨境電商建立網站都是英文較多,這可能是面向的市場相關。但如果想要更多的訂單促成,就要突破語言障礙,訂單出現看得見,摸不懂的情況,對於用戶來說,是非常麻煩的。小語種網站建設翻譯成本較高,個人建議是建立多語言服務,這樣會節省很多運營人員成本、推廣、優化成本。當然,要看自己面向的市場是哪些,比如俄羅斯、西班牙、阿拉伯語等等。
4.跨境支付結算
有獨立的網站,跨境電商必然會考慮到收款通道。因為當不批訂單交易完成的時候,如何安全收款是跨境電商會重點考慮的問題。去年始,跨境人民幣結算是許多跨境電商會考慮使用的收款通道。分析下幾個優勢。第一,結匯成本降低。因為跨境人民幣結算是走正常的通道,節省了時間成本。第二,對接流程方便,基本能在網站後台看清楚每一筆交易。第三,結算時間可靈活性調節。第四,風險控制系統完善。
小結:海外市場是充滿這無限機遇,但是跨境電商要盡快走近國際化,除了在物流、產品、支付等一些環節上需要重點分析和優化,也需要懂得整合自身資源。

6、如何解決跨境電商難題

跨境電商的難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推廣轉化方面:

流量買來了,如何讓消費者信任?
建議選擇知名度大、信任度高,有政策支持的跨境電商平台入駐,比如:跨境通(上海自貿區跨境電商)
物流發貨:
這取決清關速度、物流速度(保稅模式還是直郵模式)
也在於平台是否提供相關服務,目前,跨境通依託上海自貿區,向入駐的商家提供:商品備案、保稅區倉儲服務、商品入境申報、清關等服務,一站式解決海外商家所有後顧之憂;
售後:
首先商家應盡量將商品描述准確,詳細,減少誇大宣傳;
確實非消費者因素的退換貨請求,也應給消費者退換貨,提高用戶體驗。

7、用微觀經濟學說跨境電商的優勢和劣勢

2014年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跨境進口電商元年。這一年裡,傳統零售商丶海內外電商巨頭丶創業公司丶物流服務商丶供應鏈分銷商紛紛入局,跑馬圈地。而接下來,跨境進口電商的態勢如何,未來又將如何演變,從宏觀環境丶現存模式丶產業鏈優劣勢和投資趨勢等幾方面分析,有如下幾個觀察:

一丶宏觀環境解讀

1.政策紅利窗口期

2.用戶需求潛力巨大

3.行業有待完善

4.資本驅動,各路玩家即競爭又共生

二丶跨境電商模式詳解

下面來剖析各類跨境進口電商模式的優劣:

一丶M2C模式:從廠商到消費者,平台負責招商

典型玩家:天貓國際

優勢是用戶信任度高,因為這些商家需要有海外零售資質和授權,商品從海外直郵,並且可以提供本地退換貨服務;痛點在於,它們的性質大多為第三方代運營,所以價位高丶品牌端管控力弱,正在不斷改進完善模式中。

二丶B2C模式:保稅自營+直采

典型玩家:京東,聚美,蜜芽

優勢在於平台直接參與貨源組織丶物流倉儲買賣流程,銷售流轉高,時效性好,通常B2C玩家還會附以「直郵+閃購特賣」等模式補充SKU豐富度和緩解供應鏈壓力。

而痛點在於品類受限。目前此模式還是以爆品丶標品為主,有些地區商檢海關是獨立的,能進入的商品根據各地政策不同都有限制,比如廣州就不能有保健品和化妝品入境。同時還有資金壓力,因為不論是搞定上游供應鏈,還是提高物流清關時效丶在保稅區自建倉儲,又或者做營銷打價格戰丶補貼用戶以及提高轉化復購,都需要大量資本,爆品和標品的毛利空間極低,卻仍要保持穩健發展,資本注入在此刻尤為意義重大。在現階段,有錢有流量有資源談判能力的大佬們紛紛介入,此模式基本已經構建了門檻,不適合創業企業輕易入場了。

這里單獨談一談大火的母嬰垂直品類,前線玩家有蜜芽等。母嬰品類的優勢是,它是最容易贏得跨境增量市場的切口,剛需丶高頻丶大流量,是大多數家庭單位接觸海淘商品的起點。母嬰電商大多希望能在單品上縮短供應鏈丶打造品牌丶獲得信任流量,未來逐步拓展至其他高毛利或現貨品類,淡化進口商品概念。

而痛點在於,母嬰品類有其特殊性,國內用戶目前只認幾款爆款品牌,且媽媽們還都懂得看產地,非原產地不買。幾款爆品的品牌商如花王等,國內無法與其直接簽約供貨,母嬰電商們的現狀都是在用復合供應鏈保證貨源供應,如國外的經銷商丶批發商,國外商超電商掃貨丶買手丶國內進口商等。這樣一來,上游供應鏈不穩定,價格基本透明,且無毛利,部分玩家甚至自斷雙臂來大促戰斗。目前基本所有實力派電商大佬都以母嬰品類作為吸引轉化流量的必備品類,而創業公司們則逐漸降低母嬰比例或另闢蹊徑,開始不同方向的差異化競爭。

三丶C2C模式:海外買手制

典型玩家:淘寶全球購,淘世界,洋碼頭掃貨神器,海蜜,街蜜

海外買手(個人代購)入駐平台開店,從品類來講,以長尾非標品為主。全球購目前已經和一淘合並,雖然看來是跨境進口C2C中最大的一家,但也有很多固有問題,比如商品真假難辨丶區分原有商家和海外買手會造成很多矛盾等等,在獲取消費者信任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優勢來看,C2C形態是目前筆者比較喜歡和看好的模式,構建的是供應鏈和選品的寬度。電商發展至今,不論進口出口還是線上線下,其本質還是商業零售和消費者認知。從工業經濟到信息經濟,商業零售的幾點變化是:消費者主導化丶生產商多元化丶中間商信息化,而商品核心競爭力變成了個性需求和情感滿足。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群的垂直細分讓同類人群在商品的選擇和消費能力上有很大的相似度,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影響力和連接都被放大了,流量不斷碎片化是由80後丶90後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消費方式決定的,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是這一代人的基本消費需求邏輯,因此移動電商應當更加場景化。其次,面對商品豐富度如此之高的現狀,節約選擇成本也尤為重要——Dontmakemethink。而C2C達人經濟模式可以在精神社交層面促進用戶沉澱,優秀買手可以通過自己的強時尚感丶強影響力打造一些品牌,獲得價值觀層面的認同和分享,同時也建立個人信任機制。

當然C2C的模式還是有它固有的痛點。傳統的靠廣告和返點盈利的模式,服務體驗的掌控度不太好,個人代購也存在法律政策風險,買手制平台的轉化目前普遍只有2%不到。早期如何獲得流量,提高轉化,形成海淘時尚品牌效應,平衡用戶與買手的規模增長,都是難點。

四丶B2B2C保稅區模式

跨境供應鏈服務商,通過保稅進行郵出模式,與跨境電商平台合作為其供貨,平台提供用戶訂單後由這些服務商直接發貨給用戶。這些服務商很多還會提供一些供應鏈融資的服務。優勢在於便捷且無庫存壓力,痛點在於,BBC借跨境電商名義行一般貿易之實,長遠價值堪憂。

五丶海外電商直郵

典型玩家:亞馬遜

優勢在於,有全球優質供應鏈物流體系和豐富的SKU;痛點是,跨境電商最終還是要比拼境內轉化銷售能力,對本土用戶消費需求的把握就尤為重要,亞馬遜是否真的能做好本土下沉還有待考量。

六丶返利導購/代運營

典型玩家:么么嗖,Hai360,海貓季

一種是技術型,玩家有么么嗖丶Hai360丶海貓季。這些技術導向型平台通過自行開發的系統自動抓取海外主要電商網站的SKU,全自動翻譯,解析語義,提供海量中文SKU幫助用戶下單,這也是最早做跨境電商平台的模式。

還有一種是中文官網代運營,直接與海外電商簽約合作,代運營其中文官網。

這兩種方式有著早期優勢,易切入,成本低,解決了信息流的處理問題,SKU豐富,方便搜索。而痛點在於中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庫存價格實時更新等技術要求高,蜜淘等一些早期以此為起點的公司已紛紛轉型。

七丶內容分享/社區資訊

典型玩家:小紅書

內容引導消費,形成自然轉化。優勢在於天然海外品牌培育基地,流量帶到福利社轉化為交易,但長遠還是需要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

三丶跨境電商「玩家群像」

1.品牌商:合作,探索,觀望,平衡。對於海外一線(爆品)品牌商而言,除了要維護自己原有線上線下零售體系穩定和品牌形象,部分品牌商也在自主積極探索以何種方式在中國這個大增量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一些特殊品牌如花王,不願意電商渠道破壞其品牌信譽和供應鏈(比如花王曾警告過某平台,毀壞花王十餘年經營出的高端品牌形象與口碑);而對於二三線中小品牌商丶電商丶大型商超,它們的合作動機更強,更積極主動地希望把自己的品牌帶入中國市場,再加上在中國並沒有原有合資公司和零售體系影響,合作方式可以更加直接靈活。

2.物流供應鏈服務商:趁「市」而上,服務前端。這一類玩家很多擁有多年的跨境貿易,物流,分銷,供應鏈服務的經驗積累,趁著行業整體向好的趨勢,大家既有危機感又積極擁抱紅利,為提高行業整體服務體驗努力往前跑。部分大佬如順豐丶韻達也開始利用物流優勢積極探索前端市場。阿里於5月5日正式宣布旗下1688.com將正式上線全球貨源平台。

3.國內電商巨頭:維系原有江湖地位,爭取更大市場。2014年開始,電商巨頭們紛紛以不同形式涉水跨境,一邊坐擁大流量,一面不敢懈怠積極發展跨境業務維護自身地位穩定。天貓國際丶京東海外購丶蘑菇街丶聚美急速免稅店丶唯品會丶一號店丶網易考拉等等,基本你想得到的大佬們都已經開始發揮固有優勢積極部署。流量,資金,供應鏈,海外BD能力是跨境電商早期發展的必備要素,但大佬們自身也面對困境重重,一方面原有團隊對海外產業鏈認知度整合力並不高,負責跨境業務線的團隊並不見得有創業公司強,即便有流量,轉化也不理想。而供應鏈問題是所有跨境電商的共有困境。從去年各位大佬的交易數據來看,各家都並不滿意,再加上和原有業務沖突頻發,各方利益平衡也需要不斷磨合探索,跨境方向的精力和團隊投入也受制於很多因素,行業人才也需要在行業成熟發展過程中逐步培育,在這一點上大家的起步分別並不大,其實也為創業公司的成長留下了機會。幾年過後,巨頭們或許還是領跑者,但市場足夠大,相信優秀的創業公司還是有機會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4.創業公司:在混戰中求生。巨頭們的加入進一步推進了價格戰的提早到來,很多初創企業模式還在摸索,海外正在拓展,供應鏈正在構建,資金還沒到位,就像一群還沒有穿好裝備的士兵被硬著頭皮拽上了戰場,死傷慘烈估計是避免不了。能活下來的要不就是選擇了比較聰明的方向,要不就是已經穿好了裝備,又或是後來居上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5.傳統零售商:轉型已成必然。面對持續上漲的電商規模,傳統零售業績卻一路下滑。《2014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13.4萬億元,同比增長31.4%。其中,網路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49.7%。但根據東方財富數據,截至4月9日,A股零售板塊已經公布業績的29家上市公司中,16家營業收入出現下滑,佔比達55%,凈利潤也大降。傳統零售商,也看到跨境這個大市場,正在轉型O2O,積累線上數據。雖然在技術丶流量和人才方面都不佔優勢,但其加入還是加劇了跨境領域的競爭態勢。

6.中小微商:毛利低,傍大腿。中小微商包括買手,朋友圈代購,和一些中小貿易商家。隨著各路實力大平台的加入,大部分主做日韓標品丶尤其是韓國中小微商的生存毛利空間會越來越薄,紛紛依靠各類平台的策略紅利入駐合作,共同教育用戶培育市場。

7.消費者:認知提升,帶動市場壯大。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跨境網路購物研究報告》,2014年中國網購用戶中,跨境網購比例僅為15.3%,還有很大空間可以開拓。從消費者層面來看,海淘人群構成一部分是80丶90的媽媽大軍,以母嬰領域作為起點培養了自己海購的消費習慣,另一部分是海歸和有海外旅行購物經驗的人,除了有自用需求外還輻射到周邊的親友逐步接受國外質優價廉的商品品牌。現在提到海淘,消費者並不能馬上想到一個合適的購買平台,需求層面要保真,豐富,價廉,物流快,就看各路玩家誰可以最快滿足這些需求,形成品牌效應首先佔據消費者的意識。

跨境進口電商也許是國內電商最後一次混戰中,改寫國內電商格局的機會和新增長點,我期待在戰役中「剩」出的那一兩家創業企業。行業洗牌將以實力玩家的加入和價格戰作為開端,體量規模小的電商會轉型差異化競爭,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業公司將活下來在這個足夠大的增量市場中站住腳。